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应知应会精编版-第2期

医院感染基本概念

一、 医院感染定义: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二、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三、 医院感染暴发上报时限
1、 出现医院感染暴发趋势时, 医院感染管理科立即报告主管院长和医务处, 并通报相关部门。
2、 医院经调查证实发现以下情形时,应当于1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一)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二)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3、医院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确认后,应当在2小时内逐级上报至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查,确认发生以下情形的,应当在2小时内上报至卫生部。

(一)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

(二)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三)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4、 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 按《 传染病防治法》 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主要部位感染的诊断标准及防控措施

三管防控措施、 手术部位感染防控措施, 相关科室人员必须掌握。


多重耐药菌的管理

一、 多重耐药菌的概念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 MDRO), 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主要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 细菌(尤其是肺炎克雷伯菌、 大肠埃希菌、 产气肠杆菌、 阴沟肠杆菌、 弗劳地枸橼酸杆菌)、 耐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 耐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 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
胞菌(MDR/PDR-PA) 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二、 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一)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1. 保持病室清洁, 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床头桌、 门把手、 床栏杆等), 监护仪、 呼吸机面板等设备表面, 使用专用抹布每天清洁, 擦拭消毒, 被患者血液、 体液污染时立即消毒。
2. 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或疑似暴发时, 应当增加清洁、消毒的频次。
(二) 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多重耐药菌感染者和定植患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 实施接触隔离措施, 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
1. 医生开“ 接触隔离” 医嘱, 病人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 无条件时, 可将同种病原体感染的病人安置在同一病房(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定植者与气管插管、 深静脉置管、 有开放伤口或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病人一览表、 病历夹、 隔离病房应当有隔离标识。 没有条件实施单间隔离时, 应当进行床旁隔离。

2. 与患者直接接触的诊疗器械如听诊器、 体温表、 血压计等专人专用, 终末消毒; 更换的被服、 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 注明“ 多重耐药菌”, 密闭运送到洗涤中心、 消毒供应中心处理。


手 卫 生

1、 手卫生的定义:手卫生是医务人员洗手、 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2、 手卫生五个指征:接触病人前、 清洁/无菌操作前、 接触病人后、 接触病人体液、血液和分泌物后、 接触病人周围环境后;
3、“ 六步洗手法” 的具体步骤
第一步: 掌心相对, 手指并拢, 相互揉搓(内)
第二步: 手心对手背, 沿指缝相互揉搓, 交换进行(外)
第三步: 掌心相对, 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夹)
第四步: 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 交换进行(弓)
第五步: 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 交换进行(大)
第六步: 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 交换进行(立)
揉搓时间>15 秒,整个过程>40 秒


医疗废物的管理

1. 医疗废物分类:感染性废物、 损伤性废物、 病理性废物、 药物性废物、 化学性废物共五大类。
2、 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点 “ 五防”:防鼠、 防蚊蝇、 防蟑螂、 防渗漏、 防盗。


标准预防与职业防护

一、 标准预防的定义

标准预防是指把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认为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预防措施。

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再根据传播途径采取接触隔离(蓝色标识)、飞沫隔离(粉色标识)、空气隔离(黄色标识),是预防医院感染成功而有效的措施。

二、 标准预防的特点:

(1)隔离对象:将所有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视为有传染性,需要隔离。

(2)防护:实施双向防护,防止疾病双向传播。

(3)隔离措施:根据传播途径建立接触、空气、飞沫隔离措施。其重点是洗手和洗手的时机

三、 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

1、手卫生:无菌操作或侵入性操作前;接触病人前;接触病人周围环境后;接触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后;接触病人后。

2、手套: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损的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在两个病人之间一定要更换手套;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3、面罩、护目镜和口罩:在可能被病人的体液、血液、分泌物等液体的传染性物质飞溅到医护人员的眼睛、口腔及鼻腔粘膜时使用。

4、隔离衣:穿隔离衣为防止被传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渗出物、飞溅的水和大量的传染性材料污染时才使用。脱去隔离衣后应立即洗手,以避免污染其他病人和环境。

5、一次性使用的利器,如针头等应放置在防刺、防渗漏的锐器盒内。

四、 医务人员个人分级防护及各级适宜对象及着装要求:

一级防护(基本防护)

防护对象:从事诊疗工作的所有医、护、技人员。

着装要求:穿工作服,戴帽子、医用口罩,穿工作鞋,凡接触传染病病人时加穿隔离衣。

二级防护(加强防护)

防护对象接触血液、体液或可疑污染物物品的医务人员,传染病流行期的发热门诊·隔离病区的工作人员;转运诊断或疑似为传染病患者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可按危险程度加用以下用品。隔离衣(或防护服)、外科口罩(或N95医用防护口罩)、鞋套、乳胶手套,防护眼镜、面罩等。

三级防护(严密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时,如给SARS病人进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吸痰等操作和作传染病人尸解操作的医务人员。

着装要求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应使用面罩、密闭式呼吸保护装置等。

五、 职业暴露的定义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 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各种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者或者病人的血液、 体液(包括羊水、心包液、 胸腔液、 腹腔液、 脑脊液、 阴道分泌物等人体物质) 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 或者被含有病毒的血液、 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 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

六、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应急处置流程
1、 局部处理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如有伤口应立即用流动水清洗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 同时在伤口旁边轻轻挤压直至无血液流出, 伤口冲净后应用 75%酒精或 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
2、 报告登记
暴露源为血源传播性疾病, 报告科室负责人及院感科, 到院感科登记, 确定暴露源及暴露级别, 开具“ 职业暴露证明”。
3、 检查预防
暴露者拿“ 职业暴露证明” 到体检中心开具化验单, 临床检验中心抽血, 根据检查结果预防用药。
4、 定期复查

根据暴露源不同, 定期随访和咨询。


无菌技术基本概念及环境卫生学标准

1、 无菌治疗盘及各种溶液开启后的有效时间:注射治疗时铺无菌治疗盘, 并注明有效时间, 有效期为 4 小时; 抽出的药液不得超过 2 小时; 开启的无菌溶液必须在 2 小时内使用; 各种溶酶不得超过 24 小时
2、 无菌物品开包后有限使用时间:无菌物品开包后有限使用时间为 24 小时
3、 外科换药应遵循的操作顺序:外科换药应按清洁伤口、 感染伤口、 隔离伤口依次进行。 特殊感染伤口(炭疽、 气性坏疽、 破伤风等) 应就地(诊室或病室)严格隔离, 处置后进行终末消毒, 不得进入换药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需要掌握院感防控应知应会
院内感染相关知识-院内感染知识
医院感染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汇编(大全)
word版本||病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WS/T510-2016
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院感管理制度汇总】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护制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