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确诊丨经典病例103】上皮样肉芽肿性病变 1例,附诊断分析思路及专家点评!#医学影像#


一、患者信息及影像


患者:男性,61岁。


主诉 : 纳差两月余。


现病史: 患者近两月无明显诱因下出现纳差,伴口苦,无腹痛腹胀,无恶心呕吐,无便秘腹胀,无皮肤巩膜黄染,无咳嗽咳痰,无发热寒战等不适。患者至当地医院就诊,查腹部B超示:胰头旁、肝左叶背面可见41*35mm低回声包块,边界清楚。患者现为求进一步诊断治疗来我院就诊,门诊拟“肝脏占位”收住入院。病程中患者饮食较差,夜间睡眠可,大小便正常。近期体重无明显降低。


既往史: 既往体健,无特殊疾病记载史。


实验室检查: 无。


超声: 腹部B超(外院):胰头旁、肝左叶背面可见41*35mm低回声包块,边界清楚。


CT/MRI扫描:


二、病例问答挑战



答案分割线


问题一解读

答案:B


该患者在行CT平扫后,应直接行增强扫描,自肘静脉以3m/s的流率,经高压注射器团注非碘离子对比剂80ml,于注射后30s、70s及3min分别行三期扫描,然后于工作站上进行0.625mm重建及冠状位重建以更好的显示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在CT增强扫描图像上,可见肝门部肿块动脉期呈不均匀强化,CT值约58HU,静脉期约88HU,延迟期约93HU,呈延迟强化,病灶内见低密度坏死区,病灶包绕肝动脉,肝动脉局部变窄,门静脉受压,病灶与肝尾状叶关系密切。故从提供病灶血供程度及与周围组织关系等信息来说,还是B项为最佳答案,并有助于该病灶的定位与定性诊断。


问题二:根据上述供的CT图像及临床资料,该病例最可能的诊断为下列哪一项?(单选)


A 淋巴瘤

B 胆管细胞癌

C 胰腺癌

D 腹腔肉芽肿性炎


答案分割线


问题二解读

答案:D


手术所见

术中探查见胃、胆囊、十二指肠、结肠、小肠等未见明显异常,腹腔未见明显粘连,无明显转移病灶,肝脏质地尚可,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可触及包块,质软,似有囊性结构,与周围组织境界不清,包绕肝尾状叶、门静脉、肝动脉。分离肿块,可见肿块内约5mL乳白色粘稠液体流出,取部分囊壁送快速病理,提示肉芽肿性炎。


病理所见

肉眼观:灰红色不整形组织两枚,质中;肝门部淋巴结:结节样组织7枚。

镜下所见:(肝门部占位):送检脂肪结缔组织内见多量急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局部见上皮样肉芽肿形成伴坏死。(肝门部淋巴结):淋巴结内上皮样肉芽肿性病变,请结合临床检查排除结核等肉芽肿性病变可能。

特殊染色:抗酸(-),GMS(-),PAS(-)。


病理诊断:

上皮样肉芽肿性病变,需结合临床排除结核的可能。


三、诊断分析思路


1
本病例影像学表现提示的诊断线索

CT平扫可见肝门部软组织肿块,病灶边缘欠清,其内可见坏死低密度,在CT增强扫描图像上,可见肝门部肿块动脉期呈不均匀强化,CT值约58HU,静脉期约88HU,延迟期约93HU,呈延迟性强化,病灶包绕肝动脉,肝动脉局部变窄,门静脉受压,病灶与肝尾状叶分界不清,与胰腺分界尚清,胆总管中段未见明确显示,病灶周围可见数枚轻度肿大淋巴结。


2
本病例读片思路

(1)发现病变与认证

本病例CT扫描发现病变较为容易,但其性质难以判断,因此应进一步增强扫描,一是有助于显示肝门部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血管结构,二是可以提供病灶的血供情况。本病例基本征象为肝门部软组织占位,边界欠清,与肝尾状叶分界不清,包绕肝动脉,增强扫描呈延迟性强化,周围有多个肿大淋巴结。


(2)定位诊断

定位诊断的含义,一是确定病灶位于什么部位,二是明确病灶可能来源于什么组织结构。对于本病例来说,病灶主体位于肝门部、胰头上方,与肝尾状叶关系密切,且胆总管中段未见明确显示,其来源可能为肝尾状叶胆管来源,也可能为淋巴组织来源,此病例定位诊断较难,也会影响最终的定性诊断。


(3)定性诊断

本病例特点为临床上中老年男性,以纳差为主要症状,CT示肝门部占位性病灶,与肝尾状叶分界不清,血管受包绕,病灶呈延迟性强化,且周围有肿大淋巴结,定性诊断有一定难度。单从患者年龄及病灶表现可以考虑肝尾状叶胆管来源的胆管细胞癌,淋巴组织来源的淋巴瘤或者肉芽肿性变,但仔细观察可见受包绕的肝动脉见轻微漂浮征,肝内外胆管未见明显扩张,淋巴组织来源可能性更大,且结合病灶内有坏死灶,病灶呈环形强化,最终肉芽肿性变依据比较大。因此本病例存在术前诊断正确的可能性,但因定位诊断较难,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也具有一定困难。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
诊断要点

本病例的特点为中老年男性患者,以纳差为主要临床症状。CT图像上为肝门部边缘欠清的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影,密度不均,增强后不均匀强化,与肝尾状叶关系密切,周围见肿大淋巴结,血管受包绕,可以考虑胆管来源的病变、淋巴组织来源的病变。仔细观察可见受包绕的肝动脉有轻微漂浮征,肝内外胆管未见明显扩张,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可以首先考虑淋巴肉芽肿性变及淋巴瘤,加上病灶内有坏死区,肉芽肿性变为首选,但因定位不明确,胆管细胞癌仍不除外。


2
鉴别诊断

(1)淋巴瘤

恶性淋巴瘤是淋巴网状系统的原发性肿瘤,病理上分为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常累及腹腔、腹膜后淋巴结及淋巴结外器官(脾、胃肠道等)。淋巴瘤症状主要为腹痛、腰痛、发热、乏力、消瘦等。淋巴瘤的CT 表现主要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肿大淋巴结可融合成团块,推移、包埋血管,伴有周围组织器官受压征象。


恶性淋巴瘤淋巴结病变病理上多数切面呈鱼肉样,仅少数组织类型发生坏死,显微镜下的小坏死灶CT扫描不易显示其密度差,故增大的淋巴结常表现为均匀密度。当肿瘤较大时可因血供不足而发生较大的坏死灶,增强CT可显示为低密度不强化灶,即使增大淋巴结有坏死灶,坏死灶周围增大淋巴结常呈均匀强化密度,这不同于肉芽肿性炎特别是结核性肉芽肿普遍呈环状强化的特点。

(2)巨淋巴结增生(局限型)

巨淋巴结增生症又名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生,Castleman 等。发病原因不明,特征性表现是淋巴细胞增生。常是良性发病过程,极少见潜在恶性。多局限性发生,也可累及全身。纵隔好发,其他位置也可发生,腹部少见。病理类型可以分为透明血管型、浆细胞型及混合型。影像学诊断比较困难,容易与淋巴瘤混淆。腹部巨淋巴结增生症最常见的是单发的强化肿块,直径<5 cm="" 时表现为明显均匀强化,直径="">5 cm时表现不均匀强化,各种类型的钙化可见。

(3)淋巴结转移瘤

转移淋巴结最可靠的影像特征是中心低密度区或肿瘤坏死区。其病理基础为肿瘤转移至淋巴结,瘤细胞首先侵犯皮质的边缘窦,然后向髓质浸润,导致淋巴回流受阻,随后髓质区开始出现坏死。腹部和盆腔转移性淋巴结呈环形强化,以消化道来源肿瘤居多,还可见于其他恶性肿瘤(肺癌、宫颈癌、皮肤鳞癌及恶性黑色素瘤等)的转移。大多数转移淋巴结常可看到原发灶,且距离原发灶较近,多自原发灶按淋巴引流区域顺序转移,诊断并不困难。


(4)胆管细胞癌(肝门部)

肝门软组织肿块,病变界限模糊。由于癌组织动脉血供不丰富,且富含纤维结缔组织,病灶呈不均匀强化;多数伴有肝内胆管不同程度的扩张,呈“藤状”或“蟹足状”等;病灶易侵犯周围重要血管,胆管细胞癌多见管壁增厚强化,且多见周围淋巴结肿大。



病例供稿: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医学影像科 周群 何健



专家点评

腹腔淋巴结上皮样肉芽肿型病变通常由结核所致。肺内原发灶的结核菌通过肺内淋巴管入上腔静脉和右心室,通过肺循环到达体循环,常优势种植到腹部淋巴结,主要位于肠系膜、门腔间隙、肝十二指肠韧带、肝胃韧带和腹主动脉周围上部。粟粒性肺结核血行播散通常累及腹主动脉周围下部林价额,同时合并肝脾肿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涨知识!胆囊癌的TNM分期详解
【晨读结果公布】2017.04.10腹部疾病
腹股沟肿大淋巴结影,注意了这个征象就会鉴别了【确诊丨医学影像经典病例386】
专家经典总结--结核
肉芽肿病变病理影像表现及诊断分析
【王仁贵专题讲座】王主任系列病例分享及分析思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