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最全的CT扫描技术,值得您收藏!
userphoto

2017.06.28

关注
医学影像  yxyx-app  

医学影像APP,打造伴随医生快速成长的影像学习社区。与影像园(Xctmr.com)一起提供最全面的影像案例库、基础(解剖、病理、影像诊断)知识、影像技术及考题等,为医生提供最佳的医学影像参考。

  颅脑CT扫描技术


  颅脑CT检查多采用横断面扫描,亦称轴位扫描。适用于脑瘤、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颅内炎症、先天性颅脑畸形、术后和放疗后复查,以及对一些脑实质性病变等检查。


  (一)横断面扫描


  1.扫描技术: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头置于头架中,下颌内收,以外耳道与外毗的连线,即


  听毗线(简称OML)为基线;也有用听眶线,即眶下缘与外耳道的连线;或听眉线,即眉上缘的


  中点与外耳道的连线为基线的。扫描时从基线开始向上扫描至头顶。一般扫描12层即可。多采用扫描层面与基线平行的扫描,25cm的扫描视野,层厚10mm,间隔10mm,256x256或320X320矩阵。脑部扫描应注意一定要包到头顶,此区域是颠痫病灶的好发部位。对后颅窝及桥小脑角区的病变。描层面应向头侧倾斜与OML成15”夹角。扫描发现病变较小时可在病变区域作重叠扫描或加薄层扫描。


  2.图像显示:观察脑组织窗宽选择80-100,窗位35左右。对脑外伤及与颅壁相连的肿瘤,均需同时观察骨组织,即窗宽为1000,窗位为300左右,以确定有无颅骨骨折及颅骨破坏。


  对耳鸣患者及疑桥小脑角区病变者,应调内听道骨窗,以观察内听道口有无扩大。


  (二)增强扫描


  在平扫的基础上,对怀疑血管性、感染性及肿瘤性的病变,均需加增强扫描。


  1.扫描前准备:患者增强前4-6h空腹,且做碘过敏试验呈阴性者,方能实行增强扫描。


  2.扫描技术:扫描条件和参数同轴位平扫。以2.5-3mL/s的流速静脉注射造影剂50mL,再对平扫范围进行扫描。


  3.图像显示:观察图像的窗宽、窗位同平扫图像。可利用光标测量病灶大小和CT值帮助诊断。


  (三)冠状面扫描


  主要用于鞍区病变的检查。也适用于大脑深部、大脑凸面、接近颅底的脑内和幕下病变的显示。


  1.扫描技术:患者仰卧或俯卧位,头部过伸,即采用检查颅底的顶颏位。先摄取头颅侧位定位片,根据扫描层面尽可能与OML垂直的原则,倾斜扫描架,选择扫描范围及层厚层距。扫描鞍区应根据扫描层面尽可能与蝶鞍后床突平行或与鞍底垂直的原则,视蝶鞍大小选取1-3mm层厚和层距,512x512矩阵,扫描视野25cm。常采用直接冠状位增强扫描方式,从蝶鞍后床突扫描至前床突。增强方法同轴位增强扫描,注射造影剂后,即对鞍区行冠状面增强扫描。


  2.图像显示:观察冠状面图像窗宽选取300,窗位40左右。常采用局部放大或再次重建技术(改变视野为15cm)观察鞍区。由于再次重建放大技术提高了密度分辨力,可显示出体积仅数毫米的微小腺瘤及它的许多间接证象,对大的垂体瘤可分辨其与血管的关系。因此成为诊断垂体瘤的重要手段之一。


  (四)脑CT血流灌注扫描


  CT灌注成像可以在脑缺血性卒中发作的超早期显示病灶,半定量分析及动态观察脑内缺血性病变的位置、范围及程度等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其不足之处是现在临床应用中的主流机型只能进行单一层面的检查,对病变的全貌缺乏足够的了解。而近两年推出的多层螺旋CT(MSCT),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并有望能部分替代MRI和EBCT。


  1.扫描技术:常规进行10mm层厚,10mm间隔的颅脑CT轴位扫描,选定某一层面为重点观察层面,然后以2.5-3mL/s的流速静脉注射造影剂50mL,注药的同时对选定层面进行持续30-465的单层连续动态扫描,最后进行常规轴位增强扫描。


  2.图像显示:在病变测及对测相应部位选取兴趣区,获得兴趣区的时间——密度曲线,通过增强扫描前后不同时相的CT图像的动态变化来观察脑组织的血液动力学状态。


  (五)脑池造影CT扫描


  对于桥小脑角、脑干以及鞍上池区域的病变,CT扫描有时不能明确诊断,可辅以脑池造影检查。由于MRI对幕下小脑的病变、桥小脑角的病变,诊断微小听神经瘤和管内听神经瘤有其独特优势,且为无创性检查,病人易接受,现已取代脑池造影检查。


  1.扫描技术:检查前6h空腹,患者侧卧经腰穿,注人5-8mLOmnipaque或气体3-5mL。拔针后,根据所用造影剂决定扫描体位;如采用水溶性造影剂时取膝胸卧位,即头低脚高位。头低30-60o角,l-3min后在头低5-10o角或俯卧位的冠状扫描方法进行扫描。如欲观察脑脊液的动力变化,于注人造影剂后2、6、12、24h进行扫描,必要时可于48h或72h后扫描。采用气体造影剂检查桥小脑角区时取头高脚低位,拔针后将上身慢慢抬高,注意保持侧卧姿势,使人体矢状面与检查台面成45o角,2-3min后,患者感到患侧耳胀,即令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头向健侧倾斜15o角,对颞骨进行薄层扫描。先作患侧扫描,再扫描健侧对照。


  2.图像显示:可局部放大或重建放大图像,观察听神经瘤窗宽为2000,窗位250-400左右;观察鞍上池窗宽500-1000,窗位±250左右。


  (六)CT脑血管造影


  随着螺旋CT进人临床,由于短时间内完成大覆盖容积的连续扫描,加上计算机后处理功能的提高,使得CT血管造影成为可能。众多资料表明脑CTA在诊断脑动脉瘤及脑血管畸形方面,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和确诊率。特别是直径在5-32mm的动脉瘤均能予以满意显示,且与DSA结果一致。作为一种无损伤性,且安全可靠的血管检查手段,脑CTA对动脉瘤的诊断极具实用价值。


  l.扫描技术:单一的脑CTA检查是不足的,首先应进行常规颅脑CT平扫,以确定病灶位置。CTA扫描前的准备同颅脑增强扫描。再在头部侧位定位片上选择扫描范围,一般从鞍底开始至病灶区结束。采用螺距Pitch为1或1.5,层厚lmm,重建间隔0.5mm,512x512的矩阵。以3.5mL/s的流速快速静脉注射造影剂100mL,注药后15-18s开始脑CTA螺旋扫描。扫描结束后再行常规颅脑增强扫描,这样即可以了解血管的情况,又可以了解血管之外的颅脑内诸结构的情况及局部病灶的情况;


  2.图像显示:扫描所得到的CTA原始图像可在操作台或工作站(Indy-workstation)上进行MIP重建,去掉骨组织及其他高密度影,以显示血管。旋转MIP图像多角度观察显示血管情况。还可充分利用CTA原始图像进行MPR重建以及3D重建,让人们从二维及三维立体概念上获得更多的诊断信息。


  眼部CT扫描技术


  眼眶CT检查主要用于眼球突出的病因诊断,对限内肿瘤、炎性假瘤和血管性疾病的诊断有特殊价值。也用于眼外伤和眶内异物的检查。常规采用轴位平扫,必要时可加冠状面扫描。对浸润性病变的定位及病灶血供情况的了解可加增强扫描。对眶内静脉曲张可行加压检查,即将颈部用血压计加压至40mm汞柱,再行扫描检查。


  (一)横断面扫描


  1.扫描技术: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双眼平视前方节描时眼球不要转动,以听毗线为基线,从基线下h处向上扫描至眶上壁;或在头部侧位定位片上设定扫描范围,从眶下壁扫描至眶上壁。也有用听毗线与外耳道为交点,向下转10o角为基线,对显示视神经及眼肌更佳。扫描层厚2-3mm,间隔2-3mm,512X512矩阵,扫描视野25cm。


  2.图像显示:观察眼球显示软组织,窗宽为300,窗位30左右;显示骨质图像时窗宽为1000,窗位350左右。也可采用局部放大或重建放大技术观察眼眶细节。


  (二)冠状位扫描


  当病灶位于眶上、下壁时,为更好地显示眶壁骨质破坏的情况,可加冠状面扫描。


  1.扫描技术:患者取仰卧位或俯卧位,头过伸,在头部侧位定位片上,以扫描层面尽量与听毗线垂直的原则,从眶尖或中颅窝扫描至眼睑。扫描层厚、间隔与轴位相同。


  2.图像显示:窗宽窗位显示同轴位扫描。冠状面扫描图像也可通过计算机多平面重建获得。虽然图像不如冠状面扫描所得图像清晰,但可免去扫描操作。


  面部CT扫描技术


  主要用于检查鼻咽部肿瘤、放疗后复查,以及腮腺肿瘤和炎症病变等。对鼻咽部检查常规横断面平扫。也可作直接增强扫描,以提高病变组织与邻近正常组织间的密度差别。对腮腺的检查则需要平扫加增强扫描。


  (一)平扫


  1.扫描技术:患者仰卧,在头颅侧位定位片上,扫描鼻咽部以扫描层面与硬跨平行,从鞍底扫描至硬跨上缘。层厚2-3mm,间隔2-3mm,512X512矩阵,扫描视野25cm。扫描时嘱咐病人不要吞咽,平静呼吸。扫描腮腺以听毗线为基线,从外耳孔扫描至下颌角支部。层厚可选用5mm,间隔5mm,512X512矩阵。


  2.图像显示:显示图像选择软组织窗宽300,窗位30-40左右。观察鼻咽部还需调骨组织窗观察颅底有无骨质破坏


  (二)增强扫描


  1.扫描技术:扫描前4-6h空腹,且碘过敏试验呈阴性。扫描范围及层厚、间隔同轴位平扫。以2.5-3mL/s的流速,快速团注造影剂50mL,即行连续扫描或螺距Pitch为1的螺旋扫描。


  2.图像显示:观察图像的窗宽、窗位与平扫图像相同。可利用光标测量病变大小和CT值。


  (三)颜面部3D扫描


  3D成像技术立体显示颜面部的病变、骨折,为术前诊断提供出有价值的信息。


  1.扫描技术:在头部侧位定位片上,扫描范围应包括眉弓至整个下颌。采用层厚3mm,重建间隔1.5-3mm的薄层螺旋扫描。


  2.图像显示:所得图像在工作站上进行3D骨重建,以显示整个面骨,并旋转3D图像多角度观察。


  鼻和鼻窦CT扫描技术


  鼻和鼻窦检查适用于鼻窦肿瘤、炎症外伤等。通常采用冠状位扫描方法,能整体性观察鼻腔及周围结构,对鼻窦病变的上下关系显示较为满意。对齿槽、胯部、眶底、筛上颌窦角和前颅窝底的显示均以冠状面扫描为好。鼻骨冠状面扫描常适用于一侧鼻骨骨折,而健侧鼻骨挺直高耸,遮挡患侧鼻骨骨折线,旦骨折处无塌陷,使普通X线侧位片检查极易漏诊的情况。


  (一)冠状面扫描


  1.扫描技术:可取仰卧头过伸或俯卧头后仰位。在头部侧位定位片上,以扫描层面尽可能与听毗线垂直或平行于上颌窦后缘为原则,从蝶窦扫描至额窦。扫描视野25cm,层厚5mm,间隔5mm,512x512矩阵。对怀疑脑脊液鼻漏的患者应以层厚1-2mm,间隔l-2mm的薄层扫描寻找漏口。对鼻骨外伤怀疑鼻骨骨折的病人,以扫描层面平行于鼻根至鼻尖的连线,层厚2Zmm,间隔2mm,512x512矩阵,沿鼻背部作冠状面扫描。


  2.图像显示:观察鼻窦选择软组织窗宽300-400,窗位40和骨组织窗宽1000,窗位300左右。也可选择窗宽2000-3000,窗位-200-100左右,对筛板、蝶窦及额窦分隔显示更佳。鼻窦图像经再次骨组织重建放大处理后,对提高图像的清晰度、病变内部密度差、显示细致解剖,以及微小病变的能力效果更佳。


  (二)横断面扫描


  常作为既要观察鼻咽部又要观察鼻窦的检查方法。或不能适应冠状面扫描体位者。


  1.扫描技术:患者仰卧,先摄取头颅侧位定位片,使扫描层面与硬跨平行,从硬胯开始向上连续扫描至额窦。扫描层厚为5mm间隔5mm,512X512矩阵。


  2.图像显示:选择软组织窗宽300,窗位15-30左右观察鼻窦。必要时用骨窗观察骨结构。


  (三)仿真鼻窦内窥镜扫描


  1.扫描技术:检查方法及扫描范围同鼻窦横断面扫描,采用层厚lmm,重建间隔lmm,螺距PitCh为1或1.5的螺旋扫描。


  2.图像显示:所得图像在工作站上利用仿真内窥镜技术观察。


  耳部CT扫描技术


  高分辨力CT装置可清楚显示中耳及内耳结构,适用于先天性耳畸形、中耳炎性疾病、肿


  瘤性病变、颧骨外伤等检查。常规横断面扫描,无需增强,必要时可加冠状面扫描。由于颧骨


  内结构排列方位不同,在不同位置的层面上显示程度有差别,因此应根据具体要求选择较适当的检查位置和角度。


  (一)横断面扫描


  l.扫描技术:患者仰卧,在头部侧位定位片上,以扫描层面平行于外耳道与眶下缘的连线,对显示锤骨和钻骨的关系、鼓窦人口、耳蜗、咽鼓管、颈动脉管、颈静脉孔、舌下管等颅底结构好。若取扫描层面平行于外耳道与眶上缘的连线,即扫描层面向头侧倾斜与听毗线成13o夹角,则对面神经水平段和膝部、外半规管、卵圆窗、圆窗和前庭导水管等显示较好。扫描视野为25cm,扫描层厚lmm,间隔lmm,且采用高kV,高mA,大矩阵760X760的高分辨力扫描。从外耳道扫描至岩骨上缘。


  2.图像显示:所得图像作单耳局部放大或重建放大处理。观察图像窗宽为2000-4000,


  窗位-100∽400。采用螺旋CT扫描还可利用仿真内窥镜及3D重建技术观察中耳锤骨及钻骨情况6-29)。


  (二)冠状面扫描


  1.扫描技术:患者仰卧或俯卧,头过伸,力求头部两侧位置对称,以利双侧对比观察。在头部侧位定位片上,以扫描层面平行于下颌升支后缘,从外耳道前壁扫描至乙状窦前壁。可较好显示外半规管、钻蹬关节及钦骨与卵圆窗的关系。扫描层厚lmm,间隔lmm。扫描条件和参数同轴位扫描。


  2.图像显示:观察图像与横断面扫描相同,对于某些细小结构,可加局部放大或再次重建技术观察。


  喉部CT扫描技术


  喉部CT用于检查喉部肿瘤和喉部损伤。多用横断面平扫。


  1.扫描技术:患者仰卧,下颌稍仰起以使喉腔中轴与扫描线垂直。在颈部侧位定位片上,扫描层面从会厌扫描至声门下1cm,即从舌骨扫至环状软骨下缘1cm。扫描层厚2.5-3mm,间隔2.5-3mm,512X512矩阵,扫描视野25cm。采用连续扫描或螺距Pitch为1的螺旋扫描。病人可在平静呼吸状态下进行检查。亦可采用屏气检查减少颈和口底部的扫描伪影,但会使下咽处于塌陷状态,从而影响该部位病变的诊断。有让病人扫描时连续发“E”音,可较好显示声带、梨状窝尖端、咽后壁及构会厌袭的形态和病变。


  2.图像显示:观察喉部采用软组织窗宽300-400,窗位35左右。所得图像经冠状面、矢状面重建与轴位像互补。亦可采用仿真内窥镜技术,提高喉部病变诊断率。


  甲状腺CT扫描技术


  用于检查甲状腺肿瘤、炎性病变等。多采用横断面平扫再加增强扫描的方式。


  1.扫描技术:检查前4-6小时空腹,并碘过敏试验呈阴性。患者取仰卧位,头稍后仰。在颈部侧位定位片上,扫描层面从第5颈椎下缘扫描至第1胸椎。扫描层厚5mm,间隔5mm,512X512矩阵,34cm扫描视野和25cm视野显示。平静呼吸状态下行连续扫描或螺距Pitch为1的螺旋扫描。增强时,静脉快速团注造影剂80-100ml后,即对平扫范围行增强扫描。扫描条件及参数与轴位平扫相同。


  2.图像显示:选择窗宽300,窗位30左右观察甲状腺。并测量病灶大小及CT值


  颈部CT扫描技术


  颈部有大量软组织,如肌肉、筋膜、软骨、淋巴组织及血管等,CT平扫多呈中等密度,因此,颈部CT检查时常使用增强检查,以提高病变组织与邻近正常软组织间的密度差别。


  (一)平扫


  1.扫描技术:扫描时病人取仰卧位,头部稍后仰,使下颌支与检查面垂直。先摄取颈部侧位定位片,选择扫描范围从胸腔人口至下颌角。扫描层厚10mm,间隔10mm,512X512矩阵。采用连续扫描或螺矩PitCh为1的螺旋扫描。


  2.图像显示:观察颈部窗宽300,窗位30左右。


  (二)增强扫描


  做好增强前准备后,在平扫的基础上视病变区大小,可选层厚3-5mm,间隔3-5mm的薄层增强扫描。


  (三)颈部CTA扫描


  颈部CTA扫描可协助诊断颈总动脉狭窄或扩张,动脉炎及动脉畸形等。


  1.扫描技术:患者仰卧,头后仰,使下颌支与检查床面垂直。在颈部侧位定位片上,确定扫描范围从颈6、7椎体向上扫描至颅底。扫描层厚2mm,重建间隔1.5mm,512x512矩阵,25cm扫描视野,螺距Pitch为l-1.5。以3mL/s流速,静脉注射造影剂100mL,注药后13s-18s即行颈部CTA扫描。


  2.图像显示:所得CTA图像经最大密度投影(MIP)以显示颈A血管。并旋转角度多方位观察。


  胸部CT扫描技术


  胸部CT扫描可以用来观察肺、纵隔、气管、支气管和大血管的情况,对普通胸片不易显示的区域,如胸膜下,近横隔区和纵隔旁的病变效果最好。它不仅可进一步确定平片上发现的病变部位和性质,还可以用于寻找平片上未能发现的病灶。胸部CT检查一般可不需增强扫描。若观察血管性病变,如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主动脉炎、肺动脉栓塞;区分纵隔内较小的肿块或肿大淋巴结等,需要观察其造影增强效果时,可直接做增强扫描。


  (一)普通扫描


  1.扫描技术:胸部扫描取仰卧位,双手高举过头,以减少肩部及两上肢对胸部的扫描伪影。以胸锁切际为定位标志,扫描前先摄取胸部正位定位片在定位片上选取扫描范围从肺尖至肺隔角。一般扫描层厚10mm,间隔10mm,512x512矩阵,35-40cm的扫描视野。扫描时采用吸气后屏气或平静呼吸下进行连续扫描或螺距PitCh为1的螺旋扫描。发现小病灶,特别是局灶性小病灶,以及支扩患者,需加病灶区扫描层厚为2-5mm,间隔2-5smm的薄层扫描或高分辨力CT扫描。


  2.图像显示:胸部CT图像应该用两种不同的窗宽和窗位进行观察,即肺窗和纵隔窗,肺窗的窗宽为1000-1600,窗位-600—-800;纵隔窗的窗宽为300-500,窗位一般取30左右。


  (二)增强扫描


  1.检查前的准备:扫描前4-6h空腹,并碘过敏试验呈阴性。训练病人听从指令吸气、屏气。除去胸前带铁的饰物,以免产生伪影。


  2.扫描技术:在定位片上选取扫描范围包括肺尖和肺隔后,以2.5-3mL/s的流速,静脉注射造影剂80-100mL。层厚10mm,间隔10mm,一次屏气扫完全肺。对夹层动脉瘤病例,将所得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以协助诊断,效果甚佳。


  (三)肺部CTA血管造影技术


  适用于螺旋CT机型观察肺动脉栓塞、肺肿瘤血供情况等。


  1.检查前的准备:同肺部增强扫描。4-6h空腹,碘过敏试验呈阴性。2.扫描技术:在肺部普通扫描的基础上,选择扫描范围。视病灶大小选择扫描层厚2-5mm,间隔2-5mm,重建间隔1.5-3mm,512x512矩阵,螺距Pitch为0.7-l。以3mL/s流速,静脉注射造影剂100mL,注药后15s即行螺旋扫描。


  3.图像显示:所得CTA原始图像,经最大强度投影显示出MIP图像,可清晰显示肿瘤供血情况,以及肺动脉栓塞、肺血管畸形等。


  (四)肺部仿真内窥镜扫描


  适用于中央型肺肿瘤病例,观察气管与其周围肿瘤之关系。


  1.扫描技术:扫描方法同肺部平扫,在定位片上选取扫描范围从气管分叉处至病灶区结束。采用扫描层厚3mm,重建间隔1.5-3mm的薄层螺旋扫描。


  2.图像显示:所得图像行仿真内窥镜技术观察气管内或气管外肿瘤侵犯情况,效果与支气管镜相同。不足之处是不能进行活检。


  腹部CT扫描技术


  肝胆脾扫描胆道CT扫描胰腺CT扫描肾脏CT扫描肾上腺CT扫描胃和肠道CT扫描


  CT扫描对腹部的肝、胆、脾、胃、胰、肾、肾上腺及腹膜后等疾病的诊断和显示效果,特别是实质部分的显示,是传统X线摄影所不及的。与B型超声显像和MRI这些成像技术的相互补充,显著地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一)检查方法


  常规腹部CT检查前应避免一周内施行钡剂检查,且患者均需禁食4-6h,并碘过敏试验呈阴性。扫描前半小时口服2%-2.5%的泛影葡胺造影剂500-800mL以充盈上腹小肠,上检查床前再口服200mL,以充盈胃及十二指肠。训练病人在扫描过程中先吸气、再吐气后屏气。并嘱咐病人尽量保持呼吸幅度一致,以保护整个扫描无遗漏区域。腹部CT常规先平扫再加增强扫描,采用剑突为定位标志,先摄取腹部正位定位片,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范围。


  (二)扫描技术


  1.肝、胆、脾扫描


  (1)平扫:在腹部定位片上选择扫描范围从隔顶至肝下缘。常规选择扫描层厚10mm,间隔10mm,512x512矩阵,35-40cm的扫描视野。一次屏气完成全肝的连续扫描或螺距Pitch为1的螺旋扫描。


  (2)增强扫描:在平扫的基础上视病灶的大小,增强时可采用5-10mm的扫描层厚和间隔。由于CT是目前检出肝脏病变最敏感的方法之一,采用适当的增强方法,可提高病灶的检出率。众多资料证明肝内小病灶在动脉期的检出率为90%以上,门脉期为60%-70%。因此,肝脏增强最好进行多期扫描。即以3ml/s的流速,静脉注射造影剂80-100mL,注药后25s行全肝动脉期扫描;45-60s行全肝门脉期扫描;5min后对病灶区行延迟扫描。动脉期扫描能明显改善对肝内小病灶的检测能力,动脉期和门脉期两期结合能提高检出率及诊断的正确性。


  众所周知,肝血管瘤病灶增强早期从周边开始呈结节状或环形强化,逐渐向中心扩展。延迟期呈等密度或高密度充填。而肝癌病灶增强,则早进早出。因此,肝脏增强时,如果无条件进行多期扫描,在全肝增强扫描后,一定要对病灶行延迟扫描。延迟时间5-8min,必要时可延迟15min,以利于鉴别诊断。


  (3)肝脏血管造影CT扫描:高分辨力的螺旋式血管造影CT对肝内小肿瘤的灵敏度高于常规CT。可检出直径2—5mm的小病灶。其方法分为动脉造影CT(CTA)和经动脉门脉造影CT(CTAP)。前者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将导管置于肝固有动脉内,再送人CT检查室扫描。常规以lmL/s的流速注人30%的造影剂50-70mL,注药后第5s行2mm层厚,重建间隔1.5mm,螺距Pitch为1-1.5的螺旋扫描。亦可采用每次间歇注人10-15mL,每次3-4层的动态扫描,直至全肝扫描完毕。为避免肝动脉变异情况,在作CTA之前,应先行腹腔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如发现变异,可将导管分别置于右肝和左肝动脉内,重复上述CTA扫描。经股动脉门脉造影,是将导管置于肠系膜上动脉或脾动脉内。同样在行CTAP扫描前需作腹腔血管造影,以确定导管所在位置,并借以评估门静脉的血流情况,其CTAP扫描方法与CTA的扫描方法相同,以1-1.5mL/s(2-3ml/s)流速,注人60%造影剂80-150mL,注药后


  第20s行螺旋扫描,亦可以2-3ml/s流速,注人150-180mL,分几组对全肝进行动态扫描。


  以上两种方法皆后损伤性检查,只适用于在其它方法检查后仍有疑问的病例。扫描所得图像经最大强度投影得到肝动脉或门脉MIP图像。并可多角度旋转观察。


  2.胆道CT扫描


  CT对胆道梗阻以及胆道病变向胆管腔外浸润扩展或腔外病变侵犯压迫胆管,能作出可靠的诊断。


  (1)扫描技术:检查前4-6h空腹,做碘过敏试验,扫描前半小时和上检查床前口服2%-2.5%泛影葡胺造影剂各200mL。如怀疑胆总管下端有阳性结石,可不喝造影剂或改喝白开水。


  在腹部定位片上,扫描层面包括肝脏、胰腺和壶腹等区域。平扫层厚10mm,间隔10mm,512X512矩阵,屏气后连续扫描或螺旋扫描,增强时扫描层厚可减至5mm,间隔5mm,快速团注造影剂100mL后,再对上述区域进行扫描。也有采用口服碘番酸片后12-14h再行CT扫描,或静脉注射胆影葡胺40mL,缓慢注射后lh左右再进行CT扫描,可清晰显示胆囊内或胆囊壁的占位病变。由于胆道造影副反应较大,可将40%的胆影葡胺加人5%的葡萄糖溶液200mL中滴注,可明显减少副作用,且提高胆管显影率。


  近来有资料报道,对临床疑为胆管癌或平扫时只见肝内胆管扩张的病例,采用150mL造影剂量,2-5mL/s的流速,层厚5mm,间隔5mm,螺旋CT层厚为7mm,螺距Pitch为1,进行常规CT增强扫描。在注药后的10min,对病灶区域(即在低密度区或在正常和扩张胆管的移行段)进行延迟扫描。有助于胆管癌的诊断。


  (2)图像显示:观察胆囊泛影葡胺增强图像,窗宽200,窗位50-40。胆影葡胺增强图像,窗宽300-400,窗位70-100HU。


  3.胰腺CT扫描


  胰腺位于上腹部的腹膜后肾旁前间隙内。CT能清楚地勾划出胰腺的位置、形态、大小。对胰腺病变定位和定性诊断准确。


  (1)扫描技术:胰腺扫描与肝脏扫描前的准备相同。在腹部定位片上,扫描层面从肝门到十二指肠横部。扫描层厚平扫时可取层厚10mm,间隔10mm,512x512矩阵,一次屏气做连续或螺旋扫描。增强时采用层厚5mm,间隔5mm的薄层扫描;以2.5-3mL/s的流速快速注射造影剂80-100mL。也有资料表明利用螺旋CT双期扫描方法对诊断胰岛素瘤很有价值。其方法是患者经临床空腹胰岛素及口服糖耐量试验等提示胰岛胰瘤。扫描前半小时和扫描前分别口服5%葡萄糖盐水800-1000mL和200-300mL,以充盈胃肠道,使胰腺界面显示清晰。平扫用层厚10mm,间隔100mm,以确定胰腺位置。增强时层厚选择3mm,间隔2-3mm,以3mL/s的流速静脉注射造影剂100mL,注药后25s开始动脉期扫描;65s行门脉期扫描。胰岛素瘤在动脉期明显比胰腺强化,而门静脉期密度明显下降与胰腺实质基本相同,且低于血管。


  对急性胰腺炎患者,扫描前不能喝任何造影剂或水。由于急性胰腺炎的CT表现,多为胰腺增大或弥漫性增大。扫描时可勿需薄层扫描,平扫或增强扫描均可采用层厚10mm,间隔10mm的扫描。


  (2)图像显示:观察胰腺图像窗宽为200-250,窗位40左右。


  4.肾脏CT扫描


  CT是目前诊断肾脏疾病的主要影像学方法,可观察肾脏的分泌、排泄功能,肾盂、肾盏的形态表现,以及阳性结石等。


  (1)平扫:肾脏扫描技术条件与其它腹部检查方法相仿,常规平扫加增强扫描。检查前口服2.5%造影剂500-800ml,扫描前再口服200-300mL,以充盈胃和十二指肠。在腹部定位片上扫描层面从胸11椎体下缘扫描至腰4-5水平。采用层厚10mm,间隔10mm,512X512矩阵。一次屏气作全肾脏连续扫描或螺旋扫描。


  近来常用不喝造影剂,只对肾脏、输尿管及膀胱进行薄层平扫,对寻找结石有独特价值。其方法为在腹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范围从肾门开始至膀胱底部结束,先用扫描层厚5mm,间隔5mm,512x512矩阵,屏气后行连续或螺旋扫描。发现结石影,再在其范围作2-3mm的薄层扫描。所得薄层图像经多平面重组,对显示输尿管结石更佳。


  (2)增强扫描:增强检查是肾脏CT扫描所必需的步骤。在平扫的基础上,视病灶大小,以2-2.5mL/s的流速静脉注射造影剂60-100mL,扫描层厚5-10mm,间隔5-10mm,屏气后行连续或螺旋扫描,采用单层动态扫描,可获得造影剂自皮质到髓质的全过程。


  (3)肾动脉CTA扫描:有助于观察肾动脉闭塞和狭窄。其检查前准备同增强扫描,层厚2mm,重建间隔1.5mm,以4-5mL/s的流速,静脉注射造影剂80mL,延迟时间12s,即行螺距PitCh为l-1.5的螺旋扫描,扫描范围从胸11椎体下缘至腰4-5水平。所得图像经MIP成像,可多角度旋转观察。


  5.肾上腺CT扫描


  (1)扫描技术:在腹部定位片上,扫描层面从胸11椎体下缘扫描至肾门。扫描层厚5mm,间隔5mln,52x512矩阵,屏气后连续扫描或螺旋扫描。若CT示两侧肾上腺正常而临床高度怀疑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时,扫描范围应包括纵隔到腹主动脉分叉处。可用扫描层厚10mm,间隔10mm扫描,寻找病灶。增强时,以平扫所示肾上腺位置,用2-3mm的层厚,2-3mm的间隔,注射造影剂80-100mL后立即扫描。


  (2)图像显示:观察肾上腺窗宽250-300,窗位30-40左右。


  6.胃和肠道CT扫描


  (1)胃和十二指肠扫描:检查前口服造影剂500-800mL,亦可口服饮用水,对胃壁的显示明显优于阳性造影剂。在腹部定位片上,选取扫描范围应包括胃和十二指肠在内的整个上腹部。层厚10mm,间隔10mm,512x512矩阵。屏气后连续扫描或螺旋扫描。增强时可在局部区域加5smm的薄层扫描。扫描方法同常规腹部增强扫描。


  (2)肠道仿真内窥镜扫描:检查头天晚上8点口服50%的硫酸镁60mL清洁肠道,并禁食至检查。扫描前经肛门灌注1000-1500mL空气,也可在检查前5-10minndn肌内注射654-2注射液10-20mg后再注人空气。先摄取腹部正位定位片,选择扫描范围。以层厚3-5mm,重建间隔1.5-3mm,螺距Pitch为1或1.5的螺旋扫描。一次屏气扫完全腹。如发现病变受到肠腔内少量肠液遮盖时,可变换体位(俯卧或侧卧)重新扫描。所得图像行仿真内窥镜观察。


  盆腔CT扫描


  盆腔器官较少运动,很少受呼吸和肠蠕动的影响。CT能准确地显示盆腔内诸器官的解剖结构,是检查子宫、卵巢、膀既、精囊、前列腺和直肠病变的主要手段。


  (一)检查方法


  检查前一天晚上8点口服2.5%的泛影葡胺造影剂800mL,检查当日上午再口服400ml,以充盈小肠和结肠。禁小便,以充盈膀眺,并将剩余的100-200mL造影剂做保留灌肠。已婚妇女可考虑放置阴道栓子,以显示阴道及宫颈部位。常规平扫加增强扫描,检查前应做碘过敏试验。


  (二)扫描方法


  在盆腔定位片上,女患者自耻骨联合下缘开始自下向上连续扫描,男患者自耻骨联合下缘下1cm开始向上连续扫描。前列腺、子宫均扫描层厚为5mm,间隔5mm,扫描至膀胱中部后可视临床要求改为层厚10mm,间隔10mm,继续向上扫描至骼前上棘。如发现盆腔内有肿大的淋巴结,扫描范围应达肾静脉水平。


  对膀胱内肿瘤,可采用层厚3mm,间隔1.5-3mm的螺旋扫描,所得图像行仿真内窥镜技术,观察肿瘤与膀肌内壁的情况。增强时快速团注造影剂60-80mL,即行扫描,此时膀肌内尚无造影剂,而膀施壁或膀优内肿瘤组织已强化,病变显示清楚,5min后行延迟扫描,膀胱内充人造影剂,此时可观察膀胱底部肿瘤与充盈膀眺的关系或观察到膀胱内肿瘤引起的充盈缺损。


  脊柱CT扫描技术


  CT扫描在脊柱方面可用于骨质病变的进一步定性诊断,也可用来检查椎管、椎间盘及韧带的病变。扫描前应注意去除病人的护腰带或膏药等。一般只做轴位平扫不需增强扫描。


  (一)轴位平扫


  患者仰卧,颈段采取颈屈曲位,以胸骨切迹为定位点;胸段采取双膝屈曲位,以肚脐为定位点,多摄取侧位定位片。扫描时应根据病情要求而决定扫描方案。如检查脊柱外伤引起的骨折、脱位,结核或肿瘤弓I起的骨质破坏等病变。扫描层面应与被检查椎体垂直扫描,扫描范围应包括上、下各一个正常椎体。层厚视扫描范围可选择5-10mm,间隔5-l0mm,512x512矩阵。如欲检查椎间盘病变,扫描层面需与椎间隙平行。从第2-3椎间隙开始,每个间隙扫三层,即上一个椎体的下缘、两椎体之间,以及下一个椎体的上缘各一层。颈椎取层厚3mm,间隔3mm,腰椎取层厚5mm,间隔5mm。观察椎管内结构及椎骨改变,窗宽为300及1500,窗位40及350。


  (二)椎管造影CT扫描


  当疑有椎管内病变或脊髓病变时,需做椎管造影CT扫描。


  CT扫描前先经腰穿注人含碘量为170mg/mL的非离子型造影剂3-6mL,先做脊髓造影检查,定位后4h再作CT扫描,扫描范围根据造影片征象而定。层厚5-10mm,间隔5-10mm。如欲显示脊髓空洞症的空洞,可于注射造影剂后24h再行延迟CT扫描,显示甚为清晰。


  随着MRI在脊柱和脊髓疾病中的广泛应用,有条件的地方,这种损伤性的椎管造影CT检查已被MRI检查所取代。


了解行业最新前沿|病例|视频课件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若想腹部CT图像好,肠道准备很重要!
ZT0043:[分享]肝脏疾病的CT诊断
petct和X光、B超、CT、MRI有什么区别
什么是增强CT扫描?
CT检查
CT基本知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