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漫无锡 | 无锡'华太师”的故事



     华察     
(1497-1574)
江苏无锡人



无锡民众口中的“华太师”华察,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才子,为中国人争光的外交使节,对无锡贡献卓著的贤士名宦,名列无锡尊贤祠。


书香门第   父子进士


华察,字子潜,号鸿山,明朝弘治十年(1497)生于无锡荡口镇的一个大户书香门第,晚年居住在无锡的东亭。

华察自小很聪明,性情沉着,不喜欢和邻居的小伙伴嬉戏玩耍。他的父亲华瑾好读书,小华察也就在旁边学着父亲看书、玩书,学着父亲拿书、写字。父亲看他喜好书本,也就常常把他抱在膝上,教他认字、背书,讲一些历史故事,循循善诱。小华察也聪颖异常,一学就会,一听就懂。12岁就已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十六岁就考中秀才,博得大家盛赞。嘉靖元年(1522),经乡试考中举人,嘉靖五年(1526)是丙戌科大比之年,二十六岁的华察,意气风发,赴京参加这三年一比的科举会试,殿试中进士,因其才学优秀被以“庶吉士”的身份入翰林院。先后任户部主事、兵部郎中,后又进翰林院任修撰之职,按照明代的制度,翰林院修撰属状元级,榜眼、探花也先只可当编修。华察庶吉士三年期满,才学出色,轻而易举充任翰林院修撰,命他纂修累朝的实录、宝训、玉牒和史志。后来事成后升为东宫侍读,并被朝廷命为主持会试的主考官。正像他的学生袁尊尼后来所说“我师鸿山先生,仕中几二十年,雍容侍从,以文词为职业”。进翰林院编史的可称“太史”,所以民间有“华太师”之说,那是“史”“师”二字同音,又被《三笑》故事的故意讹传,以致无锡民间大多信为“华察华太师”。

▲荡口古镇

华察爱好诗词文学,曾在无锡“碧山吟社”留下大批著作。编成册子的除出使朝鲜的《皇华集》外,还有《岩居稿》《翰苑稿》《留园稿》,都被《四库全书》收录;另有《碧山堂集》《知退轩集》《东行纪兴》《传芳续集》等也都被《四库全书》收录。在无锡,他以才学结交的文友,有著名的“无锡三杰”和“无锡四友”等。华家书香承传,他的三子伯贞、仲亨、叔阳都聪明能干,次子仲亨也只17岁就中举,为武英殿中书舍人;幼子叔阳二十岁中举,二十一岁经殿试中进士,为无锡华氏留下“父子进士”的佳话。


出使朝鲜   为国争光


嘉靖十八年(1539)二月初一,嘉靖皇帝下旨册封次子朱載壑为皇太子,命时任翰林院侍读的华察出使朝鲜宣谕,赐一品服。在无锡历史上,这是最早出使国外的,比清光绪十六年(1890)出使英、法、意、比的薛福成早三百五十一年。

朝鲜,在明初称“高丽”,洪武二十四年(1391)改为朝鲜,和我国保持着聘使(两国使节往来)的关系。万历年间(1573-1620)援朝抗倭,取得胜利,在两国关系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这皇谕圣旨的差使非同一般,华察被选任此要职,可见在皇帝眼中他已是一位才干出众的大臣。

▲无锡东亭明华学士坊

嘉靖十八年(1539)二月二十七日,华察和副使福建人薛廷宠(字萃轩,福建人)一行,带了大批的丝调和珍宝,作为朝廷恩赐之物,浩浩荡荡出发,他们从京都出山海关,经丹东,过鸭绿江,到达朝鲜境内。朝鮮国王率领皇子、大臣们已在边境迎接。华察诗兴大作,当即写了一首《过鸭绿江》:

春来三月送浮槎,日落潮平两岸沙。

天地本来分异域,风尘此去愧皇华。

波翻鸭绿初经雨,柳带鹅黄未看花。

四海车书今一统,东藩文物自商家。


在朝鲜派出的大臣中,左赞成、苏世让都是善于诗词文辞的朝鲜大才子。还有一位成世昌,是吏曹判书兼五卫都总府都总管。他们乘着车马一路行进,每到一处便盛宴重礼,觥筹交错,吟咏唱和。华察才华横溢,常常出口成章,博得满座叫好。

到达汉城,国王李怿亲设国宴,盛情款待贵宾。席间,免不了诗词歌舞。席间,国王出一上联:“皂荚倒挂千锭墨”。华察应声而对:“芭蕉斜卷一封书”。赢得满堂掌声。国王十分满意,暗暗佩服华察才思不同寻常。

宣谕完毕,国王命大臣陪同去各地参访,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华察一行从鸭绿江到大定江、晓星山、大同江、汉江、平壤、开城、汉城,跑遍了朝鲜三千里国土,一路观光、一路与大臣吟诗作对,即景应和,写下了大量诗词。他的学识渊博,才思敏捷,被称为“李谪仙生花梦笔,字字皆香”,将他的文采与唐朝的李白相比,获得朝鲜朝野盛大称誉。

华察回朝复命,深受皇上嘉许。不久,朝鲜国王进献一部诗集,其名为《皇华集》,正是华察在朝鲜的唱和之作,第一篇就是他的《渡鸭绿江》。还有朝鲜吏曹判书兼五卫都总府都总管成世昌写的序,对使节的才华和功绩作出了很高的评价。皇上一翻,很为高兴,后来下旨刻印《皇华集》,颁发给大臣们传阅。他在《皇华集》序中说:“自鸭绿江抵汉城,往返三千里,川陆昼夜甫一月,留国仅五日,尔宴会交际,迎接不懈······”反映了当时中国与朝鲜的邦交热情友好。

▲华察书法

华察的朝鲜之行,给中朝两国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锡金识小录》说,后来在嘉靖三十五年(1556),华察的族侄华重庆和十二位同伴被倭寇绑架,装上了贼船。这时海上刮起大风,船只一直飘到朝鲜。国王得知他是华察的侄子,立即盛情款待,为之设宴接风,临别还派员护送到边界。一位大臣特地题赠了四首诗,其中一首是:

异国逢秋早,金风落井桐。

乡闾江浙外,身世海天东。

阻折干戈地,依稀魂梦中。

愁多宋玉恨,谁慰远人衷?


华重庆喜欢练武、后来当了一名武官。万历十年(1592),日本任“关白”(摄政)的太政大臣丰臣秀吉出兵十八万余人,恣意蹂躏朝鲜。陕西总兵李如松为东征提督,前往支援。他闻讯后上奏朝廷,要求随王师出征。这虽然没有被批准,但他的这种壮举受到人们的称赞,不能不说是一段佳话。

现在华察虽远去很久,而他的《皇华集》作为古籍珍本中的“天涯孤本”,藏于“无锡博物院”,犹可见华察才华一斑。


刚直不阿   慷慨为民


华察出使朝鲜后,声名大振,得到皇上恩宠,赐任司经局洗马,掌管国家图籍。而少数同僚有所妒忌,奸邪小人对他有意拉拢。如严嵩,江西人、成化进士、在朝擅权二十多年。《明史》说他是一个'不肖者奔走其门,筐篚相望于道'的内阁首辅(宰相),其势焰之大,可想而知。他与儿子严世藩狼狈为奸、溃败纲纪,陷害忠良,所以历来被百姓称为奸臣,《明史》也将他列入《佞奸传》。

▲无锡荡口古镇

华察作风正派,博学多才,是一位谦谦君子。他看透了严嵩的为人,不同道,不相与为谋,对严嵩的拉拢断然拒绝。严嵩当然不是好惹的人,没多久,大理寺便弹劾华察,说他在朝鲜接受贿赂,遭到弹劾。査了几个月,这一场凭空捏造的无头冤案。虽是非已明,而华察对这种妒贤嫉能的政坛歪风十分寒心,决意激流勇退。这时,正好家书一封来到京城,说是母亲病重。他持信告假,不日便获准还乡。

嘉靖二十二年(1543),华察再被启用,奉旨去应天府(南京)主持乡试,第二年逢大比之年,又奉命主持会试和殿试,他秉公录用天下名士,门生桃李满天下,这就更加遭人忌佷。尤其严嵩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升任武英殿大学士,入阁为相以后,对华察百般拉拢,存心结纳。华察秉性耿直,不肯趋炎附势,因而不愿在京为官,几次上疏求退,无奈嘉靖帝不允,并升任他为翰林院学士,执掌南京翰林院,因此人们称他为“华学士”“华太史”。至于所称“华太师”,实属民间误传。由于当时官场斗争异常激烈,正当他“位至清显”之时,有人又进馋言,毁他声誉,甚至许多人将被牵连。华察在二十多年的官场生涯中,无故遭受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完全丧失信心,再也不愿在朝周全,最后选择了“抗疏乞归,拂衣归田”。

无锡荡口古镇

这一年为嘉靖二十四年(1545),他年仅四十八岁。对华察的品行,世人有较高的评价。他为官清廉,正传稗史中从未见他有留存劣迹,且在生活上非常俭朴,所谓“食不三豆,室无侍媵”。素以“五不欺”(一不欺天、二不欺君、三不欺亲、四不欺友、五不欺民)自安、自慰,在家乡为民办实事。

华察世居无锡,为江南望族,家产富饶。他退居故乡后,翻阅家庭帐册,发现家里拥有一万多亩良田,决定用以造福乡梓。经征得父亲同意,将家中一万多亩租田的一半,撕契废租,另外拿出八百亩作“役田”(即义田),用于救济贫困族人。同时还为地方新建重建了许多桥梁以济众渡。其中包括境内的迎祥桥(原名永安桥,今名大西桥)、迎福桥(今名大东桥)、新塘桥、鸭城新桥;南长区的江陂桥(今名江溪桥)、学士桥、冷渎桥;梅村镇的犁尖桥;荡口镇的砖桥;甘露镇的翰林桥等二十五座。

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日本浪人、流民、海盗结合的总称)侵犯江南,屡屡实施抢掠,从常熟的福山、白茆一带登陆,这对无锡造成极大的威胁。无锡知县王其勤,上任的第三天,发现城墙年久失修,难以防御倭寇的侵袭,即召集地方耆老仕绅商议,着手修筑城墙,号召全城百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华察极力赞成,慷慨解囊。无锡人民同心协力,日夜施工,王其勤亲临现场指挥,历时七十天,新城墙长十八里,高二丈一尺。城墙刚修好,倭寇抵达无锡,他们依靠城墙的坚固,击退倭寇,免遭灾难。

在筑城抗倭的当年,华察门生翁大立,以山东布政使参议的身份来江南督粮。他会同监察御史孙慎、无锡知县王其勤商议如何减轻无锡农民苛税的沉重负担,由于这三位官员都爱民如子,有志于为民造福,所以对“丈田清粮”(丈量土地、清理赋税)意见一致。但地方富豪占有大量土地,且他们中具有较大的势力,因得罪不起而难以着手。在无计可施下,由翁大立提议拜见恩师华察。而华察极表赞同,积极支持。并建议采用丈量土地,计亩均摊粮税的办法。后经清丈査出无粮田十六万亩,当即责令那些富豪补交虚粮7千石,这就使一些欠税的群众解除了牢狱之苦,一些无田缴粮者免除了倾家荡产的忧虑;使逃离家门的纷纷回到了故乡,了却了怀念故乡、归葬故土的心愿。从而大快人心,一片赞誉。而一些受罚的土豪劣绅无不怀恨在心,向朝廷诬告,导致翁大立被免职,孙慎和王其勤被调任。华察为之颇为不平,四年后在荡口为他们建立了一座“三公生祠”(简称三公祠,今尚在)。华察亲自撰写了一篇记载丈田清粮事迹的《无锡县延祥乡首建三公祠记》,连同丈量衡器“步弓”,一起用青石镌刻在祠内,以便让子子孙孙一睹“三公”的浩然正气。

不料,富豪们群起而大肆造谣,恶毒攻击、丑化,甚至假借华察建造宅第之机和隆(龙)亭地名之嫌,说他私造龙廷,图谋不轨,传至京城,朝廷命饮差实地调査。在朝友好,先于钦差告知华察早加防范。华察急中生智,遂改隆亭为东亭,每天早晨,命人给上城农民发一段小布进城换取粮食或棉花,凡有人问及隆亭者,答以有东亭而无隆亭,从而避免了一场灾难。这就是“千日造龙亭,一夜改东亭”的由来。而乡里父老却深感恩德,因而在华察逝世后,特为他在鹅湖(荡口)新桥旁为他建造生祠堂,以示对华察功德永志不忘。

华察自小努力学习,学问渊博,品德高尚。纵观他的一生,他为官执政,爱民如子;他忠于职守,廉洁奉公;他出使朝鲜,敬业爱国。真是内以平国,外齐天下,一代名臣,可圈可点。他的崇高的精神,为历书人民所赞颂,今天我们更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点来认识和发扬他的优秀品德,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本文摘自《实美存录》



关于“漫无锡” 

◆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漫无锡”带你用文字读懂无锡。

◆ 即日起,无锡漫生活开设“漫无锡”专栏,邀请无锡文人写无锡地方事,用诗歌、散文、随笔记录生活,抒情达意。

◆ 如果你想让更多人了解无锡,又恰好擅写城 · 事 · 心 · 情,不妨向漫生活投稿。

◆ 信息请投:wuximanshenghuo@163.com


文:钱志仁 | 图:来源网络 | 编辑:Jane

欢迎来稿:wuximanshenghuo@163.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无锡名人墓——华察墓
翰林学士华察
唐伯虎三笑点秋香
东亭为什么叫东亭?
一部手机游荡口古镇,尽情享受春日江南水乡的悠闲时光
士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