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判断一个人的好坏

如何判断一个人的好坏

欧阳君山

最近,有朋友问到如何判断一个人的好坏问题,答:“人,其实无所谓好坏,都是现实的人。你别想错了!”对方很惊讶。再答:“如果非要论一个好坏,那就是:一个个都是好人,世界上根本没有坏人!”对方更惊讶,认为我就是惯于唱高调。这确是我一向的看法,但绝非个人的什么高调,阳明先生早就高调说过,满街都是圣人;孔夫子更是高调表示:“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意思是说,人的好本性是天生的,任何人奈何不得。

但现实上讲,人的确有好坏之别,虽然本性好,但现实表现上会有差距。我过去多篇文章涉及这一点,2007年就撰写过专门文章,题目就叫《如何判断一个人超越自私——兼论中国思想界左右之争》,旗帜鲜明提出:判断一个是不是超越自私,不应一味去琢磨这个人的动机“是什么”,而在于看这个人的表现“怎么样”,并具体提出五条检验标准:

1.看一方对另一方是不是讲谦虚;

2.看一方对另一方是不是察优长;

3.看一方对另一方是不是有和气;

4.看一方对另一方是不是善启发;

5.看一方对另一方是不是能耐烦。

如果此一方对彼一方能做到讲谦虚、察优长、有和气、善启发、能耐烦,基本可以肯定,此一方对彼一方超越了自私,甚至可以说,此一方对彼一方已至于爱,臻于仁!2009年在题为《何谓城府?何谓城府高深》的文章,我也顺便论及人之高低的问题,并写下这样一段文字:

举凡多数时候和多数场合,尤其置身冲突时,有和颜愉色,能气定神闲,是真正的高人。孔夫子之所以倡言“巧言令色鲜矣仁”,原因也就在于巧言令色多是因为心无定而中有诡。

2010年,针对对季羡林先生两种大异其趣的评价,我为一家报纸撰写专门评论文章,论及判断一个人的重要方法:

在不涉及家国与民族大义的情况下,真正的仁义是由近及远的,首先是对自己的仁义,然后是对家人的仁义,再后是对外人的仁义。一个人口口声声要求仁而得仁,却连最亲近的人一点也感觉不到,是不是欺世盗名之嫌?

====================================================================

如何看待对季羡林的两种评价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但生活之树常青,诗句也显得灰色,有一种情况明显超乎臧克家的设想,那就是:有的人死了,也还活着,但不久又死了。

最新的证据便是季羡林。2009年7月11日,在因病住进301医院6年后,季羡林突发心脏病逝世。尽管之前已卷入“藏品被盗”及相关人事纠纷,甚至媒体也有老先生家庭关系失和的报道,但总体上,季羡林仍被视为一代国学大师,不仅学识魅力高超,而且人格魅力非凡,不只是崇高的家国情怀,一个有关他为刚入学的新生看包的故事也广为流传,钱文忠更是不吝赞词,称先生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满怀着爱和责任的老人”。

但棺盖论未定,说被鞭尸也不过分,而且执鞭者并非别人,正是季羡林唯一的儿子季承。在最新出版的《我和父亲季羡林》中,季承不为父隐,为世人勾勒了家庭中作为丈夫和父亲的季羡林,孤独、寂寞、封闭、压抑、吝啬、意气、无情,甚至残酷,完全一幅小文人和小男人的做派,大师“死”了,死得那么难看。

一边是大师风范,一边是小人做派,哪一种才是真实的季羡林呢?没有假的,都是真的,作为学生,钱文忠所感知的魅力非凡的恩师是真实的;作为儿子,季承所感知的孤独无情的父亲更不可能有假。一者“家丑不可外扬”,季承完全可以不说父亲那点事,但不至于要编造父亲那点事;二者“真话不全讲,假话全不讲”,这是季羡林生前多次强调的,季承可以真话不全讲,但没必要讲父亲的假话;三者季承也已年逾古稀,难道要用讲父亲的假话来为后代树一个榜样?

如果两个季羡林都是真的,岂不“双面人”一个?举目四顾,双面人一点也不稀罕,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双面的成份在内,包括你我。拿最近闹得沸扬的知名歌手臧天朔来说,一方面被警方和法院认定为有罪之身,聚众斗殴;另一方面被娱乐圈不少人评价为“仗义疏财”,“人面最广”,不明显也是双面吗?

按鲁迅先生的说法,中国人双面的情况比较普遍:“看看中国的一些人,至少是上等人,他们对于神、宗教、传统的权威,是‘信’和‘从’呢,还是‘怕’和‘利用’?只要看他们的善于变化,毫无持操,是什么也不信从的,但总要摆出和内心两样的架子来。”西方人似乎也高尚不到哪里去,一句俗语就叫“Heroes at home,scoundrels abroad”,翻译过来就是:国内做绅士,国外做流氓。西方人的殖民不正是国内国外两个样的典型吗?

但或许大师就是大师,季羡林真正独特的地方是在于他的双面也非同寻常。像臧天朔一样,一般人的双面都是对自己人使好,对旁边人使坏,甚至大搞小圈子,党同伐异。季羡林呢?季承在接受专访时曾谈到:“我和姐姐私下议论,人都是一样,对里对外总是有差别的。一般人是对里亲近,对外疏远;对家人大方,对外人小气。父亲却恰恰相反。”

非同寻常必有其因,季羡林亲外远内的独特双面是怎么来的呢?根据季羡林自己的文章和表白,之所以亲外远内甚至冷淡和排斥家庭,有小时候寄居叔父家的原因,有爱情和婚姻不中意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季羡林要“成仁”——这也是季承的看法和说法。因为要成就一番仁义道德,季羡林压抑了自己,也压抑了整个家庭,一个说来令人吃惊的事实是,他三十多岁从德国回来后,对自己的妻子一直形同陌路,从来没有同过床。

遗憾的是,这并非真正的仁义道德。夫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就是说,想仁就仁,不想仁就别仁,不想仁而装仁,非仁也。夫子并明确指出:“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孟夫子也强调:“由仁义行,非行仁义。”意思就是说,仁义道德首先是主观的,是发自衷心的,绝非表演给人看的。一个人如果压抑着仁义道德,那是伪君子,某种意义上比真小人更不道德,因为这首先就是对自己不仁不义。这可能也就是所谓的仁义道德“吃人”,不只是吃了季羡林相当一部分生命意义,也把他整个一家子吃得够呛。

对季羡林的看法,钱文忠的恩师说及社会公众的主流看法是不假的,但季承的家父说可能要更加真实,能够像他所自许的那样“盖棺论定”。不只是因为季承比钱文忠要更亲近和更了解季羡林,用经济学的术语讲,信息更对称一些;也因为“注目礼”理论的演绎清楚表明,在不涉及家国与民族大义的情况下,真正的仁义是由近及远的,首先是对自己的仁义,然后是对家人的仁义,再后是对外人的仁义。一个人口口声声要求仁而得仁,却连最亲近的人一点也感觉不到,是不是有欺世盗名之嫌呢?

有朋友提出一说法,叫“长寿才是硬道理”,颇发人深省。季羡林真正的挑战是在于他98岁的高龄,从三十几岁就没有与女性有过比较亲密的接触,是什么因素是他长活近一个世纪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季羡林那些让人豁然开朗的句子》1.要说...
季羡林: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
谁能解开大师的话
季羡林丨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
季羡林: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
季羡林: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