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学生的“调皮”“不听话”常使我们这些人民灵魂的工程师们一筹莫展、束手无策。从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的报告中,我们都看到他对学生的管理、教育邓是那么得心应手。其奥秒在哪儿呢?
是关心学生、热爱学生?我们也给学生奉献受惊。是严格要求、严格管理?我们也常常那样做。
仔细研究魏书生教育学生、管理班级的方法,可以发现他的教育方法巧妙而高超地运用了思想品德教育的规律,很好地把握了知、情、意、行之间的内在联系,他正是用这把金钥匙开启学生的心灵,创造了一个个的教育奇迹。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四个要素之间又有内在联系。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培养和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旧质新质、从不平衡到相互平衡的辩证发展过程,这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发展的过程,是组织学生和交往,统一多方面影响的过程。
即一定的认识在情感和意志的调节下,发展信念,失去人们把认识咐 诸行为。行动的反复形成一定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行”的继续又能增“知”促“情”、炼“意”,使知、情、意、行达到新的统一,促使人们的思想品德进一步发展提高。
下面我们来看看魏书生是怎样成功地动用这一规律的。
首先,认识是情感的起点。 魏书生高度重视学生“知”的广度和浓度。他不仅给学生传授课本上的知识,而且十分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他通过班级“高教执行会”,解答学生提出的一个合关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政治、经济问题,讲解国内外教育发展的善;班级日报让学生观察生活,获取新知;通过写座右、抄格言,读人物传遍使学生理解人生,思考人生。
这一招,他不单把学生带进课堂,而是带进了知识的海洋;把学生的视野引向国内国际,引向昨天、今天、明天。而这些知识都是对学生来说特别重要,学生也特别感兴趣,但仅在书本上却无法获得的。
这些知识不仅使了解自然和社会,而且对道德的认识和评判产生直接的或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产生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打下坚实的基础。
知识是引导人走向光明的灯塔。魏书生特别注意发挥这灯塔的指引作用。信在这一眯上,我们的不足也是 十分明显的。课本、课堂限制了教师和 视野,讲过来读过去,多是些枯燥的概念和单词的公式,再加上单调的校文化生活,使学生思想枯竭,认之甚少,健康向上的情感成了无源泉之水。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日新月异的知识,学生十分感兴趣而无从获取。名著名牌等优秀文化冷落一旁,而那些平庸甚至低级的音乐、歌舞、录像乘虚而入。武侠、言情小说,书店老板服务周到,可买可租,学生的思想也就不知不觉跟着跑了。
其次,情感是认识的发展。 魏书生不仅把学生知的而大大拓宽,程度大大加深,而且特别重视把学生获得的认识转化为情感,让学生在知识氛围中去感受、去思考、去选择、去追求,展开理想的翅膀,在心灵的原野上翱翔。由于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知识,有了评价社会、评价人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产生就民了水到汇成、顺理成章的事儿了。
同时,他还十分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和熏陶,他让学生把人当做一个广阔的世界去看待,把心灵当做比天空更广阔的究竟去想象,想五千尤睥后的地球。走了错路、犯错误,他不是训斥、整治,而是以导师之情,民主、平等的态度让学生写心理活动的“说明书”、“心理病历”,以此来自我认识、自我教育。
他这些做法犹如春雨滋润着学生幼小的心田,犹如磁石一般深深的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了的首先情感,使学生产生了的首先情感,产生了强烈的追求欲、探索欲、奋斗欲,学生的情绪乃至整修身心都被教师设置的环境氛围常常吸引着,感情之舟沿着教师指引的船身行驶。学生经常处在各种情感体验之中,造成一了一种强大的“场”效应。事事不见老师管,时时都有老师在,真可谓“攻心为上”。学生正是在知识的氛围中,在老师设置的一个个教育中思想受感化,情感受感染,情操受陶冶,灵魂得净化,选择自己所爱的,爱自己所选择的;打架惹事、无事生非之兴趣顿觉索然无味。即使但凡有偏颇,也很容易校正。追求光明,摒弃错误就成了情理中的事了。这是魏书生对“攻心求”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