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艾灸的铁规25

五脏是人体之根本,善养生者养五脏。

五脏怎么养其实很简单,一种食物配合一个穴位,吃吃喝喝、揉揉按按,轻轻松松就能养好五脏。

五谷

养心:小麦+内关穴

哪些人心脏不好长时间睡眠不好,总是失眠,感觉胸部像是被大石头压着。夜里睡着后,容易做恶梦。

具体表现:面色青黄,或面部色斑,胸痛、头痛日久不愈,或经常打嗝,干呕,或心悸怔忡,或急躁善怒,或入暮潮热。舌质暗红、舌面有瘀点,嘴唇颜色暗。

养心五谷:小麦

小麦在秋天播种,生长期主要在冬季,夏天收割。心气通于夏,小麦在这个时候成熟,不仅具备了四季的精华,还具有通心气的特点,所以可用来治疗因为心血不足引起的各种症状。

中医认为它能养心安神、除烦去燥。

推荐吃法:用带皮的全小麦熬粥,有助消除烦躁情绪;女性的更年期综合征、自汗盗汗时,可以到中药店买一些浮小麦熬水服用。另外,除烦助眠,可以取炙甘草粉10克、淮小麦50克、大枣10枚、酸枣仁30克、小米适量,煮稀饭喝,每日早晚喝200毫升。

养心穴:内关穴

内关

内关穴有宁心安神的作用,是中医治疗心脏疾病的首选穴,对调节心律失常有良好作用。按揉此穴不必大力,微有酸胀感即可。

运动中一旦发生心率失常或者出现心慌时,患者可以立即用手指按压内关穴(位于腕臂内侧,腕横纹下近肘2寸处,两筋之间)几分钟,能起到抑制心率的作用。平时保健按摩时,可以用左手的拇指尖按压右手上的内关穴,左手的食指同时按压在同一侧的外关穴(手臂外侧相对内关穴而言)上,按捏10-15分钟,每日2-3次;再用右手按压左侧的穴位,反复操作几次即可。

养肝:高粱+肝俞穴

肝脏受累群体表现:情绪多变,经常突发失眠,性情急躁易怒,心烦不能入睡,或入睡后多梦惊醒。胸胁胀闷,口苦咽干,小便黄,大便秘结。

养肝五谷:高粱

高粱有养肝益胃、收敛止泻的功效,对于经常喝酒及有慢性腹泻的人来说,经常吃点高粱非常合适。

推荐吃法: 高粱有红、白之分,红高粱主要用于酿酒,我们吃的多是白高粱。高粱比较粗糙,不太容易消化,所以适合做“软”,可以把高粱磨成粉后加入泡打粉、白糖、鸡蛋及适量水,揉成面团,将面团按平蒸熟,下油锅稍炸,撒上芝麻即可食用。民间还有用高粱、甘蔗汁一起入锅熬粥的吃法,有益气生津、止咳祛痰的功效。

养肝穴:肝俞穴

肺部俞穴

肝俞穴听名字就知道是管理肝脏的穴位,如果按压此穴位出现疼痛等不适感觉,就应去医院查查肝脏。

取穴时以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为准,用力不可过大,手法要轻柔缓和。每次持续10秒左右再放开,然后再按,时间以5分钟为宜,每天1-2次,如在起床或睡觉时按摩。如果你觉得麻烦,还有一个偷懒的方法,那就是用背部撞墙,离墙根10-15厘米处站立,撞5到10分钟也可以。

养脾:小米+天枢穴

哪些人脾胃不好? 中医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消化功能不好是失眠常见原因,多发生在饮食后,食滞不化,嗳腐酸臭,大便臭秽。

养脾五谷:小米

小米是五谷之首,对补益脾胃有很好的作用。

推荐吃法:熬一锅小米粥,取上层的米油吃,这是小米粥的精华所在。小米粥容易搭配,加蜂蜜调和,可加强润肠通便功效;放入红枣、桂圆,可补养心血;加入银耳、百合,可润燥除烦。

养脾穴:天枢穴

天枢

天枢是胃经上的一大要穴,正好对应肠道(取穴位时以肚脐为参照),按揉此穴,会促进肠道的良性蠕动,增强胃动力。可用大拇指按揉,力度稍大,以产生酸胀感为佳。

养肺:大米+太渊穴

哪些人肺脏不好?最典型的症状是易惊易醒。有些人一旦入眠却噩梦纷纭,易惊易醒,头目昏沉,睡醒之后还是感觉乏力,大多是因为体内痰湿内热引起的失眠。

主要症状:有口苦心烦,饮食少思,口黏痰多。此时需要养肺去热。

养肺五谷:大米

大米包括稻米、薏米等,具有滋阴润肺的作用。古代养生家还倡导“晨起食粥”以生津液,因此,因肺阴亏虚所致的咳嗽、便秘患者可早晚用大米煮粥服用。经常喝点大米粥有助于津液的生发,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皮肤干燥等不适。

推荐吃法:有肺热、咳嗽等症状时,可以喝一些大米熬煮的米汤。煮粥时若加点梨,效果更好。

养肺穴:太渊穴

太渊穴

气温急剧变化,呼吸系统不好的人会出现咳嗽,哮喘发作的患者也在增多。按摩太渊穴,可以起到补气养肺、止咳平喘、养心通脉的效果。

按摩方法:用左手拇指尖端按压右手太渊穴,垂直用力,向下按压,按而揉之,然后缓慢屈伸活动右手腕关节,让刺激充分达到肌肉组织的深层,产生酸、麻、胀痛、热和走窜等感觉,持续二三十秒后渐渐放松,再轻揉局部,如此反复操作。左右交替进行,每次每穴按压5分钟-10分钟,每日一两次。

养肾:黑豆+肾俞穴

哪些人肾脏不好? 最典型的表现是彻夜难眠。心中烦乱,头晕耳鸣,潮热盗汗,男子梦遗阳痿,女子月经不调,健忘,口舌生疮,大便干结,舌尖红少苔。

养肾五谷:大豆

黑豆是补肾佳品。豆被古人誉为肾之谷,黑豆味甘性平,不仅形状像肾,还有补肾强身、活血利水、润肤的功效,特别适合肾虚患者。

推荐吃法:黑豆最好煮粥、煲汤、磨成豆浆等食用,比如做黑豆紫米粥,用紫米75克,黑豆50克,浸泡四小时。加适量清水,用大火烧开,加紫米、黑豆煮沸,转小火煮一小时至熟即可。

养肾穴:肾俞穴

按摩肾俞穴补益肝肾、填精益髓,能缓解遗精、腰膝酸软等。手握成拳,以食指第一指节背面为着力点,或手自然展开,以拇指腹作为着力点,在穴位上绕圈按揉。每个穴位按摩3-5分钟。

在艾灸期间,一定不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不要过肌过饱、不要房事,要吃清淡的食物,还要保持心情愉悦,多到户外运动或散步,光艾灸不锻炼也是不行的。要每天至少保持30分钟的锻炼,才能达到更好的疗效。

归朴艾灸

养树需护根,养人需护脚,人的腿就好比树的根,根好树才能活着,腿好人才能健康!

一、养腿就是养命!

1、腿是“第二心脏”!人体血液运行包括动脉和静脉。对静脉来说,肌肉收缩产生的压力是血流动力之一,腿部静脉回流就主要靠小腿肌肉收缩,把小腿照顾好,就等于在身体下部加了一个“泵”,可助心脏一臂之力,堪称人体“第二心脏”。

2、腿是“交通要道”!人体50%的神经、血管、血液都在双腿,小腿上还分布着60多个穴位,足三阳经、足三阴经这六条重要经络也从小腿经过,是人体的交通要道,维持着气血的上下通达、循环往复。

3、衰老从腿开始!俗话说:树老根先枯,人老腿先衰。人老后,腿部和大脑间指令的准确性和传导速度都有所下降,不像年轻时那么默契。且双腿承受上身的所有重量,如果不注意保护,自然就“年久失修”了!

4、腿是“疾病反映区”!很多疾病都会反映在小腿上,比如小腿抽筋可能和缺钙有关、肿胀说明脏腑有病、发凉意味着体质虚寒等,及时发现症状,利于早期防治疾,治未病。

二、冬季灸腿,好处多多!

(1)引火下行:最近很多灸友反馈艾灸后上火的情况,因为冬季寒冷多夹杂干燥,艾灸后容易出现上火的现象,所以每次艾灸要兼顾腿部穴位,把上半身的火气引到脚上,也叫引血归源(涌泉),可清虚降火,缓解灸后上火。

(2)润肺濡肠:双脚是人体穴位最密集的部位之一,存在与肺腑相对应的反射区,且脾、胃、肝、肾等重要脏腑的经脉都经过此,艾灸通过经络传导刺激,能达到促进气血循环、调节脏腑的功能,滋润干燥的脏腑以及器官。

(3)滋阴补肾:腿是足三阴经的起始点,包括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这三条都是阴经,艾灸即可滋阴,尤其是那些阴虚的灸友,要多灸腿部的三阴交、太溪、涌泉。

(4)解决手脚冰冷:最近很多灸友反馈手脚冰冷,是因为此时外界寒气凝重,连带着身体寒气也加重,而寒则凝,气血凝滞就传递不到四肢,就容易出现手脚冰冷,而艾灸腿部穴位可以化解寒气、促进气血循环,解决手脚冰凉。

三、10大腿部穴位,养身少不了!

以下穴位不是我们常见常说的那些,而是拥有少见且拥有独特作用的穴位,一直讲足三里、三阴交之类大家都知道的穴位也是没意思,是吧。艾灸的话每次艾灸15-20分钟,每次艾灸3-4个即可,除了艾灸还可以按摩,这里我们介绍的是按摩方法。

1、风市穴:通经络,瘦大腿按摩风市穴可运化水湿、舒筋活络,除了能排除大腿多余水分,使大腿变苗条,还能缓解治疗下肢麻木、脚气、遍身瘙痒。按摩方法:对着风市穴位敲100下为宜(或用拇指关节按压圈状按摩),力道由轻到重为好,效果出来会让你大吃一惊,原来肥肉都被敲走了!

风市穴

2、阴陵泉:祛湿,瘦小腿阴陵泉属于脾经穴位,按摩阴陵泉可以促进代谢、促进祛湿,修饰腿部的曲线,恢复窈窕、促进肠胃功能的恢复等。按摩阴陵泉穴时拇指指端放于阴陵泉穴处,先顺时针方向按揉2分钟,再点按半分钟,以酸胀为度。

阴陵泉

3、阳陵泉:调理腰腿常拨动阳陵泉穴,可调理腰腿问题、扭筋、月经不调、岔气、肝胆有郁气。按摩阳陵泉穴的手法:用两手大拇指分别按压两小腿的阳陵泉穴,两手掌心、掌根、指端一起用力,上下揉50下,常按可防治膝关节炎、膝冷痛、鹤膝风、老寒腿、下肢不遂、瘫痪等。

阳陵泉

4、丰隆穴:祛湿化痰丰隆穴是祛湿效果非常好的一个穴位,适当的按摩丰隆穴能够祛湿化痰,长时间按摩此穴还能够将脾胃上面的浊湿排出,找到丰隆穴,每天按压3分钟作用,能够帮助我们祛湿化痰,对身体健康非常有好处!

丰隆穴

5、照海穴:缓解咽喉干燥经常的按压此穴能够帮助我们缓解咽喉干燥、目赤、失眠等由于阴虚火旺引起的症状。每天坚持按压,按压的时间不要太长一般5-10分钟就行了,按压时,感到酸麻胀就可以了!

照海穴

6、内庭穴:祛胃火内庭穴有一个比较显著的功效就是可以帮助我们去胃火,凡是胃火引起的牙痛、咽喉痛、口臭、便秘等不适都可以按摩内庭穴进行缓解,平时也可用指端按多按压此穴,按压时,以一侧拇指的指端按住此穴,稍用力按压,以酸胀感为宜,每侧1分钟,共2分钟,每天坚持按摩。

内庭穴

7、大敦穴:清醒头脑大敦穴属于足厥阴肝经,可祛肝火,主治肋胀痛、腹泻、疝气、女性小腹痛等。经常的按压大敦穴,能够提神醒脑,缓解眼部疲劳,方法:指压时强压7-8秒钟,才慢慢吐气,每日就寝前重复10次左右。指压大敦有速效性,因此不想起床的早上,不妨在床上加以指压。

大敦穴

8、厉兑穴:通调肠胃历兑穴具有清热利湿,通调肠胃的作用,用拇指指端点压脚趾上的厉兑穴,力度可渐渐增大,以有疼痛感为好,2分钟为好,以后用相同的方法掐压另一只脚上的厉兑穴。非常有效果的!

厉兑穴

做艾灸时,有时会在灸过的地方会出现水珠,水泡甚至化脓现象,是邪气外排的表!

当在家庭中使用艾艾贴艾灸保养时 会出现不同程度颜色的水珠或者水泡,这样表现在皮肤上的现象说明身体内湿毒的严重程度!

水珠和水泡的现象:

出现水珠和水泡是根据体内湿毒的严重程度表现在皮肤上的现象,水珠一般比较轻微,用纸擦掉即可!

水泡就说明体内湿气比较重如果水泡是无色的,说明是寒湿,如果水泡是黄色的,说明有郁热的表现,如果水泡是血水样,说明体内湿毒很盛!另艾灸的地方发痒,是该部位是有风邪的

处理办法:

水珠一般用纸擦去即可!

水泡的话,如果是小的水泡,可以不用处理 现在其他穴位艾灸 小水泡一周内可自行消退,如果是大的水泡需要用无菌注射器抽干,涂上消炎药,或者艾灰涂上去!——切忌水泡部位碰水,以免感染!

三候闭塞而成冬——所以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

严寒、阴冷、昏暗、情绪低落、节气变化、阴阳交替,此时做什么对你最好?

当然是艾灸!用艾绒燃烧产生的药热之气,对穴位进行熏灼、温熨,激发经络之气,温壮元阳!

小雪艾灸重点

因为冬季人体阳气收藏,气血趋向于里,皮肤致密,水湿不易从体表外泄,而经过肾、膀胱的气化作用,除少部分变为津液散布周身外,大部分化为水,下注膀胱成为尿液,这样无形中就加重了肾脏的负担,而肾又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肾气旺盛,生命力就强,机体才能适应严冬的变化,而保证肾气旺盛就是这一时节艾灸疗法的关键。

此外,一般的小雪节气里,天气阴冷晦暗光照较少,此时容易引发或加重抑郁症,人体容易出现失眠、烦躁、悲观等不良情绪。保持形神合一的健康状态是小雪节气的养生要点。

小雪艾灸取穴

1、督脉:大椎、至阳、肾俞、心俞;

大椎穴是诸阳之会,灸之有通阳解表、清热解毒、疏风散寒等功效;艾灸至阳穴有助于缓解腰背疼痛、胸胁胀痛、心慌、胸闷等症状;艾灸肾俞穴可补肾益精、温阳散寒、化气利水、聪耳明目、壮腰止痛等;心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灸之可防治心痛、惊悸、失眠、健忘、癫痫等心与神志病变。

2、任脉:涌泉、关元、神阙、膻中;

涌泉穴是人体长寿大穴,灸之可治疗失眠;持续温灸关元穴可使腹内寒气消散,小肠吸收功能增加,既补气又补血;艾灸神阙可补气血,温脾肾,培补元气;任脉之气在膻中穴吸热胀散,灸之可调节人体全身的气机;

3、胆经诸穴。

胆经是沿身体侧面运行,从头到脚贯穿全身的一条阳经,共有44个穴位,运行着少阳之气(如体内初升的日头),中医说“十一脏腑取决于胆”,艾灸胆经的穴位,打通胆经,可通调全身脏腑的生机。

具体灸法

根据自身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穴位主灸之;若有时间,也可以坚持全身灸 。最好在小雪节气当天(22日)或前后三天内(21日、22日、23日)进行艾灸保健。体弱多病患者艾灸的天数要更长一些。使用艾灸器具、手持艾条熏灸、隔物灸均可,以局部皮肤发热、不烧伤皮肤为度,时间需要自己灵活掌握,不同灸法的施灸时间也不同,一般每次每穴10-15分钟左右。

小雪起居饮食

1、晚上热水泡泡脚,白天追着太阳走:有阳光的冬日,千万不要辜负了,多晒晒太阳是此时的养生重点哦!

2、运动还是要做滴,户外活动不方便的话,可在室内做平板支撑、仰卧起坐、八段锦等,女士们可以跟着视频练练瑜伽、跳跳郑多燕的小红帽健身操,效果都很不错!

3、多听音乐以舒缓情志。正如清代医学家吴尚所说:“七情之病,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也。”

最后,还有个建议:

秋衣扎进秋裤里,秋裤扎进袜子里,是对这个冬天最基本的尊重……

冬季时节是各种疾病的易发期,如果不注意保健养生,那么很多的疾病都会侵扰你的生活,威胁你的健康。

冬天寒冷,而且空气干燥,尤其在降雪少的情况下,病毒和细菌活跃。冬季时节我们需要谨防呼吸道疾病的出现!

一般讲呼吸系统是一个整体的一大块,主要是我们的肺功能,还有上呼吸道包括:鼻子、鼻腔。比如像咳嗽、咽干、扁桃体发炎等上呼吸道疾病都与肺部有关。冬季天气干燥容易上火伤肺,应注意把握时机润肺除燥。哮喘也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一种类别,哮喘发作的症状有: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多在夜间或凌晨发生。

所以在冬季我们要做的不仅是祛寒,还要调理我们的呼吸系统,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艾灸保健,对冬季出现的手脚冰凉,连续感冒,身体乏力、关节酸痛、等虚寒症状,具有很好的调理作用。其操作方法方便、简单,适合家庭养生保健之用。

呼吸系统疾病:

1、找到迎香穴,就在鼻子两翼,窝这边,艾灸是可以直接用艾条悬于迎香穴上方,艾条应与皮肤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免烫伤。

2、艾灸完迎香穴后用手指点摁穴位,感觉发麻有胀即可。

3、现在呼吸系统疾病高发可能会在老年阶段,老年人年纪大心肺功能衰退,更容易出现咳嗽支气管炎等症状。所以我们可以灸我们的天突穴,此穴位位于我们的颈部、胸骨上窝中央,对于咳嗽哮喘有治疗作用。

4、除此之外从天突穴往下有璇玑,华盖、紫宫、玉堂这么几个穴位。也是可以艾灸的!

艾灸这些肺部穴位时会出现嗓子痒、咳嗽等症状是好转反应不用担心。同时艾灸过程中皮肤上也会出现汗状小水珠或者皮肤发痒这是是体内寒湿渗出的表现,是一种很好的现象。

腰背酸软: 双手背在身后所接触的腰背部位置,就是重点灸疗位置。

颈椎不适 : 艾灸风池穴(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以及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两肩峰连线的中点),可以迅速缓解颈椎不适带来的肩部紧张、手麻头昏等症状。

连续感冒: 灸鼻翼两侧的鼻沟以及虎口处(迎香穴为主),可迅速减轻症状。

腿软无力: 可以持续艾灸膝关节的凹陷处(血海穴为主),能收到不错的效果。

归朴君建议:冬天室内环境相对密闭,空气污浊,如使用空调、有地毯的房间,空气质量较差,因此一定要注意通风换气。建议在午间温度相对高时开窗通风。


归朴君 建议大家 趁着双十一,赶紧采购保暖工具把我们自己严严实实的武装起来!!!

除了要武装好自己的,还要把我们自己的身体保暖起来!这个冬季使用艾灸驱寒保暖 是最好的选择之一!

清代吴仪洛著《本草从新》中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冬季缓缓而来,中医讲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季属阴,人的身体受到天气的影响也会出现阴盛阳衰状态,各个脏器的生理功能也随之变化,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中医认为,冬季艾灸养生,能温经通络、补阳藏阳。

这个冬季不太冷,就靠艾灸保养了,特别是女性 ,手脚冰凉的情况 最适合艾灸这五个穴位,过一个暖暖的冬季!

足三里:足三里是个强身健体的万能穴,长寿穴。古今许多医家都对此穴推崇备至。

因此流传着“若想胃里安,三里常不干”说法。这个“常不干”,指的是用艾灸条熏灼穴位,使该处的 皮肤起水疱,又称其为“灸花,灸疮”,这水疱老流水,可以及时把脾胃的寒湿祛除,“常 不干”因此而来。有关研究发现,艾灸足三里穴,可以改善胃的蠕动和胃的供血状况,刺激消化液的分泌,从而增强消化能力。

涌泉穴:在人体足底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 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所以,涌泉穴在人体养生 、防病、治病、保健等各个方面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

大椎穴:属于督脉,有通督行气,贯通督脉上下之作用,同时如果有感冒,过敏性疾病,热病,癫痫,颈椎病,治疗取穴大椎也是首选,都是在治疗寒凉疾病,那么大椎在上焦,治疗寒凉 的疾病大椎也是首选穴位。

神阙:在脐窝正中,该穴位于人体的腹中部,脐中央。


都说一灸神阙暖全身,看来灸神阙,有沟通上下之功效联系任脉之上下。而且灸神阙还可以治疗胃肠疾病,妇科疾病,生殖系统和泌尿系统的疾病,所以阳虚体质灸神阙可以很快得到改善就是灸了神阙可以打通任脉。

命门:补肾壮阳灸命门,人体生命之门,先天之气蕴藏所在,人体生化的来源,生命的根本。故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

临床上,命门火衰(见命门火衰证)主要表现为四肢清冷,下利清谷,或五更泄,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宫寒不孕,舌质淡,脉沉迟等虚寒之象。

所以要长灸命门和大椎可提高督脉之阳气,大椎和命门艾灸,补足督脉元阴元阳,补命门,对男子所藏生殖之精和女子胞宫的生殖功能有重要影响。灸命门给各脏器的生理活动起到温煦,生发和推动作用,故灸命门是推动生命之火。

希望这个冬季,大家不再冷!!!

艾灸过程中, 或者是艾灸之后,出现的各种异常反应都是常见现象,并且,它们也是用来判断艾灸是否有疗效的依据。下面归朴艾灸给大家分析一下,,各种灸后反应分别是表明了什么含义?

1、红白相间斑点——需要继续艾灸

如果灸后皮肤潮红不均匀,潮红中间夹杂大小不一的浅白色斑点,有的甚至白色多红色少!这是由于局部经脉不通、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提示要继续进行艾灸治疗,直到灸友灸处温热感增强,灸后皮肤白色斑点消失,出现均匀的潮红、汗出为一个疗程的充足剂量。

2、皮肤成片潮红、出现水气——灸量够了

在艾灸过程中,穴位周围皮肤还会出现成片的潮红,甚至有水气,手摸起来有潮润的感觉(一般在用灸盒或灸罐施灸的情况下出现这种现象,艾灸悬灸较少出现这种反应),这种反应多是表明一次的灸量已经相对足够,可以停止本次施灸。

3、出现皮疹,发痒——湿气外排

如灸友体内湿气较重,灸治过程中面部或身体上会出现小皮疹,并且发痒,这是体内湿气外排的表现。此种情况可继续施灸以观察,如皮疹自行消退则罢,不退或加重则可加灸曲池、大陵穴。

4、穴位深处出现响动——经络疏通的表现

有时在施灸过程中,特别是在施灸一定疗程之后,灸友会感觉在穴位深处有响动,这是达到一定灸量之后,长久积滞的经络得以疏通的表现。久病和难治性疾病多在灸友体会到穴下深处有响动之后明显好转。

5、出现水泡: ① 施灸过量 ②排病反应

这点在刚开始艾灸,或者,开始试着加大灸量的灸友身上经常出现,原因主要有两种:

①施灸过量 。表明这次艾灸时间太长了,灸量过头了,这种情况应该减少施灸的次数或缩短单次的艾灸时间;

②排病反应。出现水泡也可能是疾病邪气较重,发水泡是机体正气恢复、祛邪除病的过程,所以这种水泡的出现有利于疾病的痊愈。古人提出艾灸起效的标准是机体的反应,这个反应就是灸疮,所以古人将灸疮作为判断灸量和治疗效果的一个主要指标。

关于水泡的处理:若局部出现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果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从下方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涂以龙胆紫,也可用注射器抽出液体,再涂以艾灰,预防感染。

6、皮肤灼痛—— 分四种情况

①初灸时不适应。当然,也有些疾病在初灸时很痛,当灸至一会儿之后,局部皮肤适应了灸感,反而又不痛了;

②艾灸火力太大 。当施灸时局部穴位皮肤灼痛,原因可能是艾灸火力较大,此时可减小灸火或增加灸材和皮肤之间的距离。其次,艾灸时灸友感觉疼痛也可能是取穴不准确造成的,此时需要再对穴位准确定位。

③此穴不需要多灸。另外,艾灸时灸友若感到有烧灼、疼痛,表明施灸部位不需要多灸,应重新选择穴位。

④疾病本身症状就很痛。也有的疾病本身症状就很痛,在初灸时疼痛明显,当灸一定时间之后疼痛即减轻,这是疾病好转的表现。

如带状疱疹,疱疹本身症状皮肤灼痛,初灸时灼痛,当灸至一会儿之后灼痛减轻,当灼痛感减轻甚至不痛时表明一次施灸量充足,可以停止本次施灸。

7、艾灸的返病现象——疾病治愈的现象

部分灸友在初次施灸或施灸一定次数之后,有50%以上的人,但不是所以的人,会有病气加重,或者其它异常反应,我们称之为排病反应,也就我们开始讲到的。

比如在艾灸的时候出汗,或者灸后出汗,这种现象有可能会持续几天或更久,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排病反应。还有人艾灸过程中或艾灸后,流鼻涕,打喷嚏,这是体内寒气外排的表现。

经过几次艾灸,或一段时间的艾灸后,有的人会表现出肢体冰凉,这是寒气用艾灸后在体表的反应,有的是脏腑内的寒气表现在体表,这种反应在冬天和春天的季节更加严重,有这种反应的,说明身体阳虚的厉害,需要继续艾灸。

最后要说的是:

越是出现多次排病反应,就越证明病邪存留的拨争状态,也体现正气正在一点点积累。说这么多,只是想告诉留言的这位灸友,有排病反应很正常,没有也很正常,不要刻意追求排病的反应。

11月7日,农历十月初八,立冬。

立冬为十月节,冬为终,万物收藏。立冬,朔风起,水始凝冰。地始冻,拂晓朔风悲,“蓬惊雁不飞”。

立冬意味着冬季开始,立冬后,人体的阳气也顺应季节的变化而潜藏于内,养生保健也要注意护好阳气。中医认为,此时除了可采用传统药膳食疗来调整身体外,还可适当借助艾灸顾护阳气、扶正固本,从而调整和提高机体免疫机能,增强冬季的抗病能力。艾灸可以在家做,简单易行,归朴艾灸 给大家聊聊这个冬季女性艾灸的方法!

中医认为,人之所以可以生龙活虎,离不开血和气两种东西,以气带血,以血养气,阴阳平衡,人才能健康而无疾。女性体质为阴性,容易因寒凉而生病。寒邪进入身体后消耗掉女性体内本就不多的阳气,使得血液循环不畅,脏腑得不到滋润。身体沉重、僵硬、酸痛,正是身体中有寒邪作祟的表现。

艾草为纯阳性,可以迅速补充人体内的阳气,使之气血充足,从内至外的散发活力与魅力。可以说,女人与艾草,天生是一对。据医书记载,大家所熟知的端午节又名“女人节”,每年的端午,女性都要去采摘艾草并用煮艾草的汤泡澡,既可延年益寿又可美容养颜

女性身体上有五个穴位是最适合滋阴补阳的重要穴位!

1.关元穴——位于脐下三寸,这是任脉经过的地方,主管女性的生殖;

2.血海——位于髌骨内缘二寸,这是脾经经过的地方;

3.足三里——这是胃经所经之处;

4.三阴交——肝、脾、肾经都要从这离交会。

5.神阙——该穴为人之生命根蒂,灸之可温阳散寒、温经逐痹、行气活血、祛湿通络、回阳固脱、扶阳培元.!

这五个穴位对于女性的月经、白带甚至生殖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保养、调养的过程中,如果能够经常的用艾条灸之,可以迅速补充女性体内的气和血,从而达到气血通达,身体舒畅,各个功能器官运转正常的功效。

值得注意的是,保健灸法简便易学,但一定要坚持,只有长期坚持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同时要谨慎操作,以免灼伤皮肤。

聪明的女人知道,好皮肤,一部分天生,一部分需要后天的努力,后天努力,外调你需要选择适合的护肤品,内调调的是脏器,重点调理脾气,艾灸调脾气让你更显年轻。

季节交替时节,肌肤就变得格外脆弱,不但容易干燥泛红,甚至还会出现红疹、刺痛脱皮等现象。你可以通过艾灸、按摩、沐浴等方法,唤醒你的肌肤,让你的肌肤清新动人。

中医认为肌肤润泽与健脾、润肺、固肾有关。

传统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正常,气血旺盛,人体才能有充足的水分,皮肤才能得到濡润。脾胃功能失常,津液生化不足,皮肤就得不到滋养,自然会变得干枯萎黄。所以,要想肌肤润泽要先健脾,只有健脾益气,才能化生津液,通达阳气,才能保证充足的津液随阳气散布,为滋润皮肤打下良好的基础。

归朴艾灸推荐艾灸穴位:合谷穴、内关穴、肾俞穴、滑肉门穴、足三里穴

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位于手背虎口处,于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间陷中。

内关穴: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侧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

肾俞穴: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左右各一。

滑肉门穴:属足阳明胃经,在上腹部,当脐中上1寸,距前正中线2寸。

足三里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左右腿各一。

身处季节更替气候,女性更要懂得如何保养自己!

有位更年期的老妈,大家都懂的!今天归朴君给大家一剂良药,希望能帮老妈们更好的走过这个阶段!

更年期,是妇女卵巢功能逐渐退化乃至消失的一个过渡时期,年龄一般在47~52岁之间。由于内分泌的改变,使部分妇女在这一时期出现一系列以自主神经失调和脏器官功能紊乱为主的症候群,医学上称之为更年期综合症。

自我诊断:常带有五心烦热,面色潮红,烦躁易怒,口干便燥,多为阴虚之症。常有腰膝腿酸,畏寒肢冷,面色晦暗,面肢浮肿,而食少腹胀者为阳虚之症。

自我灸疗穴位:

三阴交穴:内踝上3寸,胫骨后缘处。

主治:《针灸大辞典》称:“主治脾胃虚寒,心腹胀满,不思饮食,食不化,食后吐水,月经不调,经闭等。”灸法:艾条灸10~15分钟,艾罐灸20~30分钟。

足三里穴:犊鼻穴下3寸,胫骨外一横指出。

主治:胃痛、腹胀、消化不良、便秘、高血压、眩晕、贫血、神经衰弱等。《针灸学》道:“具有强壮人体的作用,是保健的第一大要穴。”灸法:艾条灸10~15分钟,艾罐灸20~30分钟。

太溪穴:内环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主治:《新医疗法》指出:“主治失眠、痛经、尿闭、肾炎、月经不调、经闭、白带多等诸虚百损等。”灸法:艾条灸10~15分钟,艾罐灸30~40分钟。

归朴艾灸提醒:妇女更年期综合征贵在平时的保健调理,应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积极运动,保证睡眠充足。运用灸法调理,有很好的疗效。施灸时以足三里、三阴交、肾俞为主穴。阳虚者配以关元穴,阴虚者配以太溪穴。

归朴艾灸建议:妇女更年期综合症的治疗,器具用单孔艾灸盒,五年陈艾条既可,每天或隔灸天一次,15次为一疗程,一疗程后,隔3~5天再开始灸下一疗程的治疗,初期试用治疗需单孔艾灸盒一个,五年陈艾条4盒,该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坚持治疗才会有明显效果。

人体有许许多多的穴位,如何找穴位是门很有讲究的学问。很多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经过长时间的摸索以后,才会熟练地掌握这门学问。至于艾灸新手,归朴艾灸觉得大家则应该遵循以下这些方面来寻找!

计算穴位位置的术语;

细心的人会发现,在穴位的找法中,经常会出现“两指宽”、“三指宽”等字眼,这是计算穴位位置时的基准,有“同身尺寸”之说。

“两指宽”则是指食指与中指并列,第二关节(指尖算起的第二个关节)部分所量的宽度,为1.5寸等。

手指的大小、宽度,依年龄、体格、性别而有极大的不同。以此法确定穴道位置时,务必以患者的指宽度来找。

人身上的穴位,并不像黄帝内经里面说的那样“在固定的地方”。比如关元穴,就肯定在人身上肚脐以下三寸,然后你用手量出那个位置就肯定是关元穴——其实这是现在人的误区!

具体找穴位的方法是:

1、首先在书上或者网上查出要灸的穴位位置,如果有兴趣深入钻研的也可以买一个经络小铜人来研究。

2、活用手势,量出精确的位置:

3、用点燃的艾条在身上的那个位置上面动作小一点,左动动,右动动,上动动,下动动,具体范围不要超过1厘米,来回找,找到能发动“感传”的具体的地方。也就是放到这个地方,感觉到“不仅仅是这个皮肤烫热,而是其他地方也开始热了”。找到这个地方之后就可以开始放在上面灸了。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千万千万,不要“太执着”于书本上面的那个穴位的具体位置,但一定要以这个书本上的穴位的位置为出发点,在它旁边不超过一厘米的范围内寻找最佳的敏感点。

可能你一开始的时候仅仅感觉到艾条下面皮肤热、灼热、烫热,不要慌,你来回动动,可能就会在这个穴位的旁边不远的地方,能发现即使放在上面,也感觉不到皮肤热,而是里面发热,或者其它地方发热,那么就在这个位置艾灸。尤其是在灸“关元”和“气海”的时候,你可以好好体会,虽然这两个地方相距不是太远,但感觉很不一样。

艾灸时候,心情平和是非常重要的哦。另外,艾灸的时候用心去感受灸火的流动,不仅能够提高艾灸的疗效,还能放松自己的心情给自己一个乐观的心态,可谓是一举两得哦。

要想艾灸的疗效好,很简单一句话:“灸之要,气至则有效”。

什么是“气至”? 

“气至”又称“得气”,指的是:灸的表面不热深部热,局部不热远部热,此处不热其他地方热或者麻,或者胀,或者痛,或者其它的非“烧灼皮肤”的热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灸疗的要点,是通过艾条灸某一个敏感的地方,并且这个地方发生了“感传”的现象,传到了其他地方去了,那么就是针灸所谓的“得气”了,那么如果发生了这种感觉,那么就算是“气至”,就是有效的。

如果没有发生这个感觉,仅仅是感觉到艾条下面的皮肤感到了“烧灼”烫痛的感觉,那么这就是没有找到“正确”的地方。

记住:一定要找自己身上最能发生“感传”的地方,这是关键

艾灸是我们老祖先传承下来的保健良方,它能温经散寒、消淤散结,除了日常保健,还能协助高血压、盆腔炎等病的治疗。


"艾灸取穴是否正确,直接影响灸治效果,灸前必须选好体位,坐点坐灸,卧点卧灸,使体位与点相统一。"艾灸具有温经散寒,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调和营卫,振兴机体功能的作用,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更由于艾灸保健功效显著,而受到世人的推崇。

归朴艾灸法除对哮喘、肺结核、痢疾、疟疾、肠炎等有显著疗效外,还可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防治。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施灸能提高白细胞的功能,加速抗体形成,增加机体防御力,对呼吸、循环、消化、生殖等系统有调节作用,起到一定的保健防病作用。

我国已故著名中医研究员刘炳凡老先生在《颐年金名·预防提要》中强调:“有疾宜先治,无疴应早防。”“关元足三里,常灸保安康。”保健取穴一是关元穴,二是足三里穴,三是整体调节备用穴。如下病上取之百会,上病下取之涌泉穴,中病旁取之天枢穴即是。

1、关 元 穴位在腹部正中线脐下三寸(即本人三横指)。古人说灸七壮,具有补肾培元、强壮益寿的作用,常灸有明显的保健作用,能增强神经、泌尿、生殖系统功能,提高免疫功能,可防止早衰。

2、足三里 穴位在膝下三寸。以手掌心按膝上,中指尽处向外侧横开一指即是此穴。古人说,灸三壮。可主治消化、神经、泌尿、血液等系统多种疾病,经常灸有明显的保健作用。可增强胃肠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能力,保持机体生理机能平衡。每日或隔日一次,清晨或睡前皆宜,用艾条温和灸或雀啄灸,每次10~15分钟。终年灸此穴,可达到长寿的人屡见不鲜。

家庭保健常用的归朴艾灸术有艾条温和灸、艾条雀啄灸、艾条熨热灸等。施灸的程序,《千金要方》说:“凡灸当先阳后阴,言从头向左而渐下,次后由头向右而渐下。”即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背后腹(胸前)。归朴艾灸法一般比较安全可靠!

若坐着点穴,躺下施灸,受骨骼、肌肉牵动变化,必影响取穴准确。灸肢体的穴位:以正坐为主灸胸腹部的穴位:取仰卧位灸背腰部的穴位:取俯卧位要点:体位须摆放平直,肌肉放松,让准备施灸的穴位暴露而出,既防烫伤,亦增加疗效。

自我保健可选择温和灸.艾灸有艾炷灸、艾条灸等多种方法,最常用、操作简便的是艾条灸还有专用的药艾条,如哮喘病药艾条、冠心病药艾条等,可根据不同病情选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九灸
秋季养阴该怎么艾灸?想让皮肤好就要这样灸!
艾叶
老中医说:把这三种东西,排出来,才是治病!
秘一味药5天治愈肾囊肿!一定要好好收藏啊!
艾灸知多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