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欧阳询在《九成宫醴泉铭》的险绝用笔精而恰到好处并不是越多越好

前言

书法是中华文化精粹,唐楷乃中华书法典范,欧楷为唐楷书法之冠,九成宫碑当属欧楷之首。

前一段时间,由于展览风的盛行助推了流行书风的泛滥,书法界竟然有一股抵制楷书、而且尤其是欧楷的逆流。据说,这主要是因为某一届书协负责人同当时的欧楷代表人物“二田”兄弟闹矛盾,“恨污及乌”,导致了欧楷书法竟成了人们避而远之的牛鬼蛇神,岂不怪哉。好在,近一段时间在头条号上出现了大量介绍欧楷书法和《九成宫醴泉铭》的文章,感到十分欣慰,这充分说明正统书法回归并又得到了社会上各层次书法爱好者的重新认识。这当是中华书法之幸、中华文化之幸!

我自幼喜爱书法,后来上中学后又比较喜爱文学,但苦于年轻时没有条件写,工作了没有时间写,一直没有认真沉下心来写字。直到前些年不在一线岗位工作了才有时间和精力拿起笔来写字,到今天也算是有八年时间了。期间,我一直自己临帖学书,走了不少弯路,现在有了一些感悟之后,总想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分享给初学书法的朋友,以后的一段时间,我将陆续发一系列有关书法碑帖解读的文章,真诚地希望喜欢正统书法和书法文化的朋友关注并互相交流。

我初学书法是从临习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开始的。这次改变头条号写作领域,专写文化领域后,准备写一系列古碑帖的文章。我把第一篇文章的内容也写《九成宫礼泉铭》,则算作一种回忆了。

--01

《九成宫醴泉铭》碑

《九成宫醴泉铭》碑

《九成宫醴泉铭》碑成碑于唐贞观六年,即公元632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该碑现存于陕西省麟游县。碑高247cm,宽120cm,厚27cm,碑阳为铭文正文,共24行,每行50字,共1200字。 碑阴记述建碑筹款人情况,字迹较之碑阳率性。这面碑由欧阳询76岁高龄时书写,代表了其书法的最高水平,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楷书”、“天下第一正书”,而欧阳询的楷书在当时被冠为唐楷之首,由此,《九成宫醴泉铭》当之无愧的应为楷书碑帖天下第一了。

学书之初,我曾经专门跑了一趟西安,想一睹原碑的风采。当时我以为这块名碑一定也被收藏在西安碑林之中,但去了以后才知道它被收藏在九成宫的旧址麟游县,并专门建设了博物馆,被当地政府作为镇馆之宝珍藏。虽然至今我没有见到这块碑的原貌,但感觉它被专门收藏于独立的馆内,倒也是它应有的归宿,不似在那碑林里数千块千古名碑挤在一起,被人看得眼花缭乱、显不出他的珍贵地位的好。

-02

我的观点: 险绝用笔是欧阳询在书写九成宫醴泉铭时的重要笔法,也是这块碑被后人推崇为“天下第一”的重要原因。但欧阳询在碑中的险绝用笔绝不是主流笔法,由于用得少、用得恰到好处而显得尤为突出。

九成宫礼泉铭被称为“三绝”碑,其绝妙之处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碑文记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事儿、用的是当朝宰相魏征的词儿、刻的是当时最高水平书法家欧阳询的字儿。九成宫在今陕西麟游县西,原为隋文帝的仁寿宫,可能是唐太宗很喜欢这座可以用以避暑的宫殿,但又忌讳隋文帝这个亡国之君,便改名为九成宫,并进行了必要的修缮。魏征写的这篇文章就是记述了唐太宗携众大臣来九成宫避暑期间发生的祥瑞之事,更多的是为皇帝歌功颂德,欢呼太平。其中还不失时机地劝谏皇帝“居高思坠、持满戒盈”,体现了这位诤臣的忠君爱国之情。

魏征的这篇文章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记述了事件的时间(贞观六年孟夏)、地点(九成宫)和起因(皇帝来九成宫避暑),描绘了九成宫的前身今世以及其大致概况。据说,唐太宗在宫殿修饰前曾经专门嘱咐负责工程的大臣,一定要节约开支,大致修饰的能够用就行。这也充分反映了这位开国明君的自制和明理,魏征在写这篇铭文当然会浓墨重彩地记录这件事情;第二部分通过写一个祥瑞事件,即皇帝亲手用竹杖捣出一个水势旺盛、味道甘甜如醴的泉子来,昭示着大唐国运昌盛,皇恩浩荡,这也是封建王朝时期臣子对皇帝歌功颂德时的不二套路。但是仔细一想这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1300多年前的咸阳一带也很难说就没有那么高的地下水位,记得我小时候的老家很多地面就在雨后经常冒出水来的;第三部分主要是魏征站在臣子的角度写了皇帝打天下和治理国家的英明政策及文韬武略,用词华丽,大气磅礴,体现了魏征作为一代名相的文化水准和才气。

欧阳询在书写这篇文章时已经七十六岁高龄,可以说是“人书俱老”,书法水平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加上这篇文章的作者的地位和文中主人公的特殊重要性,欧阳公在书写这篇铭文时肯定是用上了毕生的功夫,笔法拿捏到了极致的地步,所以整个碑文写出来端庄、典雅、华贵、方正,成为千百年来人们习练唐楷的首选法帖。

李世民、魏征和欧阳询

二是碑刻中欧阳询的书法用笔险绝

欧阳询在书写碑文时恰到好处地使用了险绝取势的笔法,即一些字打破了固有的稳定状态,将字的重心作了一定的偏移,然后再用其他笔画的加长、偏移等手法来弥补,实现单字整体上的平衡,便有了险绝和气势。我一直认为欧阳公的一些字中表现的险绝不是故意为之,相反却是一种自然书写状态中对不合理下笔不自觉的调整,这是高手的一种自然书写动作。

欧阳询在九成宫碑中的险绝用笔很受当代一些流行书风书家的推崇,并把这一技法作为写字的的创新手段,凡字以歪歪斜斜地写为能事,有时甚至故意将端正的字拆得七零八落、东倒西歪,这就有些过了。欧阳询的险绝用笔在通篇碑文中占比并不大,少量的出现险绝用笔能够使通篇书法灵动有趣,但如果每个字都要故意做出险要之势,便让人在心理上和视觉上都感到不舒服了,是不可取的

三是刻碑工匠的技艺堪称一绝。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刻制碑文的刻工水平很高,由于他的努力,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刻与写的高度统一,才能成就这样一块天下第一正书的名碑。我想这位刻碑的工匠在当时一定也是一流的大师级工匠,并且其书法造诣一定也不会很低。只是在这样的作者、这样的书者的光环下,他是没有机会留名于天下的。但我在这里给他写下一笔,也算是对这位无名英雄的褒奖吧。

--03

欧阳询险绝笔法解读——

1、成、武

九成宫碑中带戈钩的字采用了险势

九成宫醴泉铭碑中带戈钩的字,如上图中的“成”、“武”等,戈钩的横画均采用了左上倾斜的写法,增加了字的险绝气,为了使字的重心不失衡,他又将戈钩的弯钩向右下方夸张拉长,起到了平衡的作用。而且,欧阳询还将这样的字都写成等腰三角形,总体上又产生一种平衡匀称的感觉,使整个字看起来险而不危,十分美观。

但如果把戈钩的横画写平,则弯钩就必须写平,整个字形就需要调整成为方形,虽然在字的结构上是没有错的,看起来就笨拙无趣。

2、以

九成宫碑的以字取疏朗之势

九成宫醴泉铭中“以”字出现的频率比较大,欧阳询多采用这种处理方式:左部下沉,右部上扬,既使字势险绝,又不失重心平稳。且左侧的末笔与右侧的起笔遥相响应,使中间大面积的留白不至于太空而显得松散,确实是神来之笔,令人叫绝。

相反,如果将这个字写得左右一样高,就顿失灵气,全字就没有一点意趣了。

3、徼

徼字的异写,又写作侥字

这个字是“徼”字异体字,也写作“侥”。这个字本是左中右结构,分为三部分。但欧公在处理时将左边的单人旁作为一组,右边的两部分作为一组。而左边的单人重心下沉,右边和反文重心上移,总体趋于平衡。右边的一组也呈俯仰之势,出现了险绝平衡之态。

同样,如果把三部分平均书写,则松散呆滞,没有韵味了。

4、臻

九成宫碑臻字采用了中心位移的方式调平衡

臻字是左右结构,且两部分笔画失调、分量失衡。欧公在处理上干脆小的占小位,大的占大位,故意用夸张的方式增加了两部分的对比,产生不对称之美。但他在处理两部分空间布局的同时注重笔划的穿插交错,中宫收的很紧,整个字看起来并不零乱。左侧的“至”边因为小且笔画少,他将其置于上下正中位置,右侧的“秦”字笔画多、分量重,他将其置于中心线左侧,使全字趋于平衡。右部的三个横划全部大幅上扬,形成险势,用向右下舒展的加重了的撇画来平衡,使整个字紧凑而稳定。

--04

我的一点心得体会:欧阳询老先生是作字的高手,他的《九成宫醴泉铭》之所以被 称为天下第一正书,好就好在他的用笔独到之处。这个独到之处,险绝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但欧公在险绝的同时绝对会找准平衡点,一定不会使单字出现危倾之态。而且,他的险绝用笔在整个碑文之中仅占很少一部分。有人大致作过分析,九成宫碑总共1200个字,这样明显出现险绝态势的字也不过20个左右。也许正是因为其少、其恰到好处,才能成为精品而留传千古。如果通篇皆是险绝之字,那样也就没有多少意趣了。所谓“鹤立鸡群”,是因为鹤少而鸡多之故,如果全部是一群白鹤,还怎么能发现其突出的美感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相貌奇丑,却聪悟绝伦的怪物-欧阳询
怎样“透过刀锋看笔锋”?
欧阳询的书学观及其成因探析
欧阳询是如何做到“不择纸笔,皆能如意”的?
从《九成宫醴泉铭》看欧阳询楷书笔法的渊源与传承
怎样学九成宫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