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羲之行书《兰亭序》作品欣赏

《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是王羲之的代表作,用笔方圆结合,刚柔兼济,既严谨又潇洒,传为王羲之醉酒后的作品,醒来后王又写多幅,均无第一幅的神韵,可以说至今无人可与之比肩。兰亭序所代表的姿媚瘦硬的笔风,在后世极为流行,所谓“学书先学王” 。只在唐代颜真卿创肥壮的颜体以后,这种风气才有所改变。

王羲之行书《兰亭序》,不只是漂亮那么简单   

既然是谈经典,我们应该从哪里开始呢?想来想去,我把这第一的位置给了王羲之的《兰亭序》。


很多人提起《兰亭序》,首先想到的形容词就是遒劲、流畅、潇洒等等这些。《兰亭序》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一,凭借的只是好看和漂亮吗?没那么简单。

×


除了好看之外,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还有哪些值得我们深究的特点呢?想了半天,总结了如下两点,仅供大家参考。

1、法度性强。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法帖”。有些字帖之所以被誉为法帖,最关键的标准就是法度性强,用笔严谨,可供后人取法学习。王羲之的《兰亭序》之所以经典,法度性重于美观性。

大家都知道,《兰亭序》是王羲之开完小party之后的即兴之作。据传,写完《兰亭序》后,王羲之也没感觉有多好,等到第二天酒醒后才感觉比较满意。再次尝试下笔书写时,却发现,怎么也写不出当时的那种状态。今天我们看到的《兰亭序》摹本,就是从那第一份草稿而来。

×

按常理说,这本《兰亭序》既是草稿,又是在酒后写成,本应随性潇洒,酣畅淋漓,法度方面会差一些。但是呢,你别忘了,人家是王羲之,是书法史上公认的书圣,是绝对的大咖,怎么能用常人的标准去衡量呢。

所以说,《兰亭序》之所以经典,就是能在随性且灵动的同时,将难度相当大的“二王”笔法体系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里也提醒大家,在学习欣赏《兰亭序》的时候,要格外注意那些细微处,那里藏着王羲之的用笔精髓。



2、法度之上的灵活性。

如果《兰亭序》只是守法的话,最多只能算是妙品,还谈不上“神品”这一说。

《兰亭序》“神”在哪里呢?大家都知道《兰亭序》里的那21个“之”字。很多朋友都说:这21个“之”字,字字不同,字字精彩,非常人能为。其实,王羲之写的这些“之”字,很多用笔原理都是一致的,之所以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一是即兴发挥,另一方面就是王羲之在法度之上的惊人表现。

王羲之的《兰亭序》,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我们去仔细推敲研究。如果您是一名初学者,也想去学的话,建议您思考一下上面介绍的这两点。这样,才有可能深入进入,避免外行看热闹。



最后提醒大家,如果您的基本功还不够,对用笔还没有一个概念上的认识的话,建议您不要轻易去学《兰亭序》。这么说,有些朋友可能不服气,我就是喜欢,为啥不能学?说白了,就是怕你看不懂,在那瞎写。忙来忙去,收获大不大不说,还非常容易走偏,出力不讨好。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序》、《禊帖》、《临河序》、《兰亭宴集序》,是书法家王羲之所作,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是中国晋代书法成就的代表。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王羲之与儿子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献之、孙统等“少长群贤”共41人在会稽山阴集会,为兰亭集会,是时有二十六人得诗三十七首,后辑为《兰亭诗》。《兰亭集序》为王羲之为《兰亭诗》写的序言。《兰亭集序》共计324字,凡是重复的字都各不相同,其中21个“之”字,各具风韵,皆无雷同。通篇语言流畅,不勉强藻饰、通俗自然,结合骈句、骈散,堪称历代名篇。

王羲之《兰亭序》

《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虽然前后心态矛盾,但总体看,还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在当时谈玄成风的东晋时代气氛中,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尤为可贵。《兰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 ,既有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 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达到了 艺术上多样与统一的效果。《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

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结。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后过渡却妥帖自然。

作者以其精妙绝伦的书法书写这篇文章,真迹据说被李世民置其墓中,但从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见其“龙跳虎卧”的神采。《禊帖》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

现在陈列在兰亭王右军祠内的冯承素摹本(复制品),真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面钤有“神龙”(唐中宗年号)小印,是断为唐摹的一个铁证。“神龙本”是现存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摹本。因其钩摹细心,故而线条的使转惟妙惟肖,不但墨色燥润浓淡相当自然,而且下笔的锋芒、破笔的分叉和使转间的游丝也十分逼真,从中可窥王羲之书写时的用笔的徐疾、顿挫、一波三折的绝妙笔意。

《兰亭集序》是世人公认的瑰宝,始终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传到他的七世孙智远,智永少年时即出家在绍兴永欣寺为僧,临习王羲之真迹达三十余年。智永临终前,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辩才。辩才擅长书画,对《兰亭集序》极其珍爱,将其密藏在阁房梁上,从不示人。后被唐太宗派去的监察史萧翼骗走。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后,如获至宝。并命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临写。以冯承素为首的弘文馆拓书人,也奉命将原迹双钩填廓摹成数副本,分赐皇子近臣。唐太宗死后,侍臣们遵照他的遗诏将《兰亭集序》真迹作为殉葬品埋藏在昭陵。

作品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作品译文:

永和九年,是癸丑之年,阴历三月初,(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在这里,年长的年少的都聚集在一起。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饮酒一杯,咏诗一首,也足以令人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意。

这一天,清明爽朗,和风习习。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极尽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呀!

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把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畅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自由放纵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爱好各不相同,恬静与躁动不同,(可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自己所要的东西暂时得到了,感到高兴和自足,不觉得老年即将到来;等到(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着产生。过去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成为旧迹,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是一件大事。”怎么能不悲痛呢?

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他们的文章而感叹悲伤的,不能明白于心。本来就知道,那种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命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代的人看现在,也正如同我们今天看过去一样,这真是可悲呀!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抄录他们做的诗赋,即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们兴发感慨的由缘,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慨于这次聚会的诗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坛公认的十大行书排名靠谱吗?
书圣王羲之生平及作品欣赏(54P)
学习王羲之,该从哪儿入手?
兰亭雅韵,《兰亭序》书法欣赏
《兰亭序》三本比对,耐人寻味
王羲之《兰亭序》临帖示范及技法指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