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说说宿州市的来历

       宿州市“取古宿国为名”。据《史记》记载:“殇公秋立,封孙文子林父于宿。”

       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建有蕲(治今蕲县镇)、符离(治今灰古镇一带)、竹邑(治今老符离集)3个县,属泗水郡(治沛,今江苏沛县境)。汉高祖元年(前206年)四月,属项羽西楚国泗水郡,仍设蕲、符离、竹邑3个县。高祖五年(前202年)正月,泗水郡属韩信楚国。高祖六年(前201年)正月,泗水郡归汉,分置沛郡,改泗水郡为彭城郡。正月丙午,彭城郡改属刘交楚国,今市境设甾丘县;蕲县、符离、竹县3个县属沛郡。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沛郡改属豫州刺史部;楚国改属徐州刺史部,余仍之。汉宣帝地节元年(前69年),甾丘县改属彭城郡。黄龙元年(前49年),改属楚国,余仍之。王莽篡政,改沛郡为“吾符”,又作“吾府郡”,改楚国为“和乐郡”;改蕲县为“蕲城县”,改符离县为“符合县”,改竹县为“笃亭”,改甾丘县为“善丘县”。东汉初,复郡、县旧名,今市境仍设4个县,分属豫州(治谯,今亳州市区)、徐州(仍治郯,今山东郯城)。其中,属豫州有蕲县(仍治今蕲县镇)、符离(仍治灰古镇)、竹邑(仍治今老符离集。永初六年即112年,为刘阿奴侯国)3个县属沛郡(仍治相,今淮北市相山);建武二十年(44年)六月乙未,改属刘辅沛国(仍都相)。另外,属徐州有甾丘县属彭城郡;建武十七年(41年),改彭城郡为刘英楚国(仍都彭城);永平十四年(71年),改属彭城郡;章和二年(88年),改属刘恭彭城国(仍都彭城),汉末撤销。东汉延康元年(220年),曹魏代汉,今市境设蕲阳县(仍治蕲县镇,由蕲县改)、符离(仍治灰古镇)、竹邑(仍治老符离集)3个县属豫州(治颍川郡)沛郡(仍治相)。太和三年(229年),沛郡改治沛县(今江苏沛县境)。太和六年(232年),改属沛国(仍都沛县)。景初二年(238年),3个县改属汝阴郡(治汝阴,今阜阳市区)。嘉平五年(253年),3个县改属谯郡(治谯,今亳州市区)。曹魏咸熙二年(265年)十二月,西晋代魏,今市境3个县属豫州。十二月丁卯,符离、竹邑2个县属司马景沛国;蕲县属司马逊谯国(仍都谯,今亳州市区)。永嘉乱后,地为汉国石勒所陷,复为沛、谯郡,余仍之。东晋初,曾短时间收复。大兴二年(319年),属后赵。后赵豫州在今市境设竹邑、符离2个县,属沛郡;蕲县属谯郡。冉魏(350年~352年),仍之。光寿元年(357年)入前燕,3个县仍为豫州沛、谯郡分领。建熙十年(369年)九月,入前秦,3个县初仍属豫州沛、谯郡分领。建元十六年(380年),3个县改属东豫州,符离、竹邑2个县属沛国;蕲县属谯郡。淝水战后,回归东晋。东晋时期,今市境设竺(竹)邑(仍治今老符离集,东晋乱废)、符离(仍治今灰古镇,东晋乱废)2个县属北徐州沛郡。还在今宿州市南与怀远县侨置南沛郡,设沛、萧、相、符离4个侨县。东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宋代晋,今市境设蕲县(仍治蕲县镇),侨置谯郡,后改属谯郡(改治蒙,今蒙城县城关镇北),属豫州,称西豫州(治悬瓠城,今河南汝南县)。宋升明三年(479年)四月,萧齐代刘宋,曾在今市境内设蕲县、符离及侨置相县,属北徐州侨置的南沛郡。永明元年(483年)撤销。南齐中兴二年(502年)四月,萧梁取代南齐。大通元年(527年)十月庚戌,收复豫州。十一月,改涡州为西徐州(治涡阳),设蕲县,属蕲城郡,又作蕲郡,后改属仁州(治赤坎城)。大通元年五月,置睢州(治顿丘),设顿丘县(北魏侨置),属南济阴郡(侨置于顿丘);淮阳县属沛郡。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十一月,开始进犯淮北地区。天安元年(466年),已据淮北地区,今市境设蕲县,属南兖州,后改名为涡州蕲郡;顿丘县、定陶县属南济阴郡,属仁州。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十月,东魏占领北魏东部地区,今市境渐入东魏。武定五年(547年)正月,侯景叛东魏,二月降梁,入梁。十月后,复为东魏所据,今市境蕲城县(治蕲县镇)属谯州(由西徐州改,仍治故涡阳城)蕲城郡(治蕲城县,郡、县均加“城”字)。斛城县(武定六年,由淮阳县改,治解集)、新丰(治今夹沟乡新丰集)2个县属睢南郡(治斛城县);顿丘(治老符离集)、定陶县(治定陶山)2个侨县属南济阴郡(治顿丘),2个郡属睢州(治取虑城)。东魏武定八年(550年)五月,北齐取代东魏,初仍旧制。天保中,撤并区划,今市境设蕲城县,属谯州蕲城郡;沛县属谷阳郡。符离(初为斛城县。天保七年,移治古符离城,复名符离县,今灰古镇)、竹邑(天保四年复,仍治老符离集)2个县属睢州(治老符离集)睢南郡(初治解集。天保二年,改治老符离集);顿丘、定陶2个侨县属济阴郡(天保四年复,治今老符离集)。陈太建五年(573年)北伐,先后克仁州、蕲城。太建七年(575年),陈、齐吕梁大战后,收复今市境,设蕲县,属仁州蕲郡。北周建德六年(577年)二月,北周灭北齐,举兵南下。宣政元年(578年)三月,陈、周吕梁大战,后周收复今市境,设符离、竹邑2个县,属睢州睢南郡;蕲城县属仁州蕲城郡。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隋代北周,今市境仍旧制。开皇三年(583年),撤并州、郡、县,今市境内设2个县:蕲县属仁州;符离县属徐州。大业元年(605年),废仁州,蕲县改属徐州。大业三年(607年)四月,改徐州为彭城郡,属徐州刺史部。隋大业十四年(618年)五月,唐代隋朝,改郡为州,今市境为王世充据,仍设2个县:符离属徐州;蕲县属谯州,又称北谯州。武德四年(621年)五月,平王世充,今符离县置诸阳县,属北谯州,属亳州总管府;徐州属徐州总管府。贞观元年(627年),废诸阳县,并入符离县,2个州属河南道地理区。贞观二年(628年),谯州改属徐州总管府。贞观八年(634年),2个州改属徐州都督府,余仍之。贞观十七年(643年),罢徐州都督府、谯州,蕲县改属徐州。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徐州改属河南道。天宝元年(742年),改徐州为彭城郡,余仍之。至德元年(756年),彭城郡改属淮西节镇。至德二年(757年)十二月,彭城郡复名徐州,余仍之。贞元四年(788年),徐州改属徐泗濠节镇(治徐州),余仍之。元和四年(809年)正月,置宿州,蕲、符离2个县改属宿州,属徐泗濠节镇。大和三年(829年)三月,置宿州,2个县复属徐州。大和七年(833年),重置宿州,设符离、蕲2个县,属徐泗节镇。大中二年(848年),改为武宁军节镇。咸通三年(862年),改属宿泗都团练观察使。咸通十一年(870年),改为徐泗观察使。十一月丁卯,更名感化军。光化元年(898年),复为武宁军。不久,复为感化军。天复二年,(902年),罢感化军。唐天祐四年(907年)四月唐亡,地属五代(907~960年),仍属宿州,设蕲县、符离县2个县。后梁(907~923年)、后唐(923~936年)、后晋(936~946年)、后汉(947~950年)、后周(950~960年),宿州均属武宁军节镇(仍治徐州)。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北宋代后周,仍旧制,今市境仍设符离、蕲2个县,属宿州。淳化四年(993年),宿州改属淮南路(治扬州)。熙宁五年(1072年),宿州改属淮南东路。 金天会五年(1127年)十月北宋亡,仍旧制。三月,属伪楚,仍宋旧制。宋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一日,南宋建立,改元建炎,仍宋旧制。建炎二年(1128年)十月,金兵入宿州。绍兴元年(1131年),地属刘豫伪齐,在宿州置招受司。后为南宋淮西路都统王德收复。绍兴三年(1133年)九月,入金。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曾收复,旋失。绍兴九年(1139年),归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复入金。六月,南宋收复。宋将杨沂中溃于宿州,复入金。隆兴元年(1163年)四月至六月及开禧二年(1206年)五月,曾为南宋收复,余为金境,金仍设符离、蕲县,属山东西路(治东平府)宿州。大定六年(1166年),宿州改属南京路归德府(治睢阳,今商丘南),直至端平元年(1234年)金亡。在此之前,宿州及蕲、符离2个县已为宋将夏贵收复。绍定六年(1233年)二月,蒙古军先后占领符离、蕲县及宿州,地入蒙古汗国。至元元年(1265年),宿州改属河南行省归德府。至元二年(1266年),蕲县、符离、临涣、灵璧4个县撤并入宿州,仍属河南行省归德府。至元四年(1267年),复置灵璧县,改属泗州。至元八年(1271年)十一月,蒙古汗国改称元朝,宿州改属河南行省归德府(今商丘南)。至元二十八年(1289年)十二月,改属河南江北等处行省河南江北道归德府。至正八年(1348年),升徐州为总管府,宿州改属之。至正十一年(1351年)九月,红巾军进入宿州城。至正十三年(1353年),降徐州总管府为武安州,宿州改属归德府。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张士诚部入宿州。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吴王朱元璋部入宿州,仍属河南行省归德府。吴二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建立明朝,改元洪武,宿州仍属河南行省归德府。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宿州改属中书省临濠府。洪武六年(1373年)九月,改临濠府为中立府(治中立县,由钟离县改)。洪武七年(1374年)八月,改中立府为凤阳府(治临淮县,由中立县改)。洪武八年(1375年)十月,凤阳府改治凤阳县(今府城镇)。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凤阳府直隶六部。永乐元年(1403年),凤阳府改隶南京(后称南直隶)。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明亡,宿州仍属南直隶凤阳府。五月,属南明弘光政权徐泗镇(驻泗州,已没入洪泽湖)。清顺治二年(1645年)正月入清,宿州仍属南直隶凤阳府。清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宿州改属江南省凤阳府。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宿州改属安徽省凤阳府。康熙九年四月丁亥(1670年5月19日),凤阳府改属安徽省庐凤道。康熙十三年七月十三日(1735年8月29日),凤阳府改属庐凤颍道。同治四年六月甲午(1865年7月23日),宿州改属凤颍六泗道凤阳府。光绪三十四年五月甲午(1908年6月8日),宿州属安徽省皖北道凤阳府。

    1949年10月1日建国,宿县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专区。1950年9月20日,华东军政委员会通知,分宿县为宿县、宿西县;10月,政务院批准,成立宿城市(1951年5月31日,正式成立);11月13日,内务部批准,将宿西县改为濉溪县。今市境设宿县(改驻符离镇)、宿城市(驻今市区),属宿县专区(驻宿城市)。1953年6月25日,撤销宿城市,并入宿县。1954年4月29日,宿县人民政府迁驻宿城。1956年1月12日,撤销宿县专区,并入蚌埠专区,宿县改属蚌埠专区。1961年4月7日,撤销蚌埠专区,恢复宿县专区,宿县属之。1967年3月26日,成立宿县革命委员会。1970年宿县专区改称宿县地区。1979年9月10日,以城关镇为基础成立宿州市(1980年2月29日,成立宿州市人民政府)。1998年12月6日,撤销宿县地区和县级宿州市,设立地级宿州市。宿州市设立埇桥区,以原宿州市的行政区域为埇桥区的行政区域。

      雄壮的历史又赋予了古城宿州这块土地灿烂的胜迹。这里曾是老子庄子出入论道之地,也曾留下孔子游说的轮迹。鄢陵季子挂剑徐公墓以践“心许”的掌故誉贯古今,“鞭打芦花车牛返”作为道德文章的典范,使闵子骞成为孔子高足“七十二贤”之端,闵子祠为读书人膜拜了两千五百多年。当年陈涉筑台誓盟的大泽乡涉故台,如今仍高台岿然游人纷至;缘刘邦藏身避祸而得名的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方园50里内山峦叠翠,霞蔚云蒸,千年古刹——瑞云寺掩映在群山林海之中,宛如镶嵌在千里平原上的一颗明珠。楚汉相争的垓下古战场;掩香埋玉的虞姬冢;李白饮酒放歌的宴嬉台白居易留连寓居的东林草堂;苏轼留下墨宝扶疏亭。宿州市境内的五柳风景区,青山、碧水、珠泉、翠竹相映成趣,湖光山色浑然一体,登临怀古,令人壮心不已。砀山被国家命名为生态县,境内的百里黄河故道,经过多年改造,已经建成果海绿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安徽省一个市,人口超560万,建制历史超1200年!
宿地古县考
安徽四市,均以“州”为名,市名均有千年以上历史
安徽省唯一以“镇”为名的县,刘邦、项羽在此大战!
说宿州
《读史方舆纪要》摘要之二——南直(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