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说说内江市的来历

原名中江县,以在沱江中段而得名。隋文帝避其父杨忠讳改内江县。《读史方舆纪要》:“(中江)一水周环九十余里,县当其中,故曰内江。”

秦昭襄王六年(公元前301年),秦平定蜀侯叛乱,同时派张仪东灭巴国,分别改置蜀郡、巴郡。今内江市随之纳入秦国版图,并成为巴、蜀两郡往来联系的通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封建专制王朝,今内江市也作为秦帝国在巴蜀地区一部分得到相应的开发。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巴蜀平定,全国复归统一。后经文、景之治,汉武帝继位,开疆拓土,加大了西南边境开发的力度。从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到东汉顺帝永建年间(公元126─131年)在今沱江中段先后建置了以今资阳市雁江镇为中心的资中县,以今内江市市中区西化龙山麓为中心的汉安县,今内江市出现了历史上经济第一个发展时期。据《化阳国志》等文献记载和数以百计的汉墓发掘文物证实:今内江市的铁山(威远西北)之铁、牛革卑之盐,资水(即沱江)沿岸的桔柚,就成批通过资水运往成都;高祖十年(前197年)由萧何监造的未央宫东阁砖也到资中(今资阳市)落户。元康元年(前105年),特制的“资中城”铭文汉砖亦在资中问世。《华阳国志》还说:“汉安县,郡东五百里,土地虽迫,山水特美好,宜蚕桑,有盐井鱼池以百数,家家有焉,一郡丰沃。”顺帝永建五年(公元130年)修筑汉安栈道,进一步沟通了汉安同益州成都的经济联系。史料表明:两汉时今内江市的农牧渔蚕业和冶炼、制陶、井盐、建材、建筑等手工业都已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沱江流域的沃土孕育了沱江人,辞赋家王褒、名臣董钧、治黄水利专家王延世就是当时从这里成长起来的。这种相对安定的局面,一直保持到蜀汉景辉五年(263年)司马昭派兵灭蜀时为止。两晋秦始元年(266年),司马炎称帝,内江市尽入西晋版图。自惠帝永平元年(191年)起,北方“八方之乱”和关西人起兵么晋,迫使大批关中士人、关西流民入蜀谋生求食,从而引发了牛革卑、资中、汉安本土居民的向外大迁徙。惠帝太安二年(303年),巴人李特据蜀建号,次年(304年)其子李成称帝,国号大成,南方僚族人乘机北侵,汉安县全境为“夷僚”所据,县人离家随县衙侨居异地;同时县政荒芜的资中县,亦因战乱频繁,名存实废;极度动荡的牛革卑县,改隶蜀郡,今内江市陷入长达200年的灾祸之中。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平蜀,中央政权控制力量逐步南进,一面复建地方政权,一面对僚人招抚。当年的牛革卑县(两年后更名阳安县)境西南隅新置资州,负责南进安抚工作。北周武帝建德四年(575年)在今安岳、乐至县增新置普州和安岳、永康、多业诸县。明帝武成二年(560年),资州南迁至汉资中县故地新置的资阳县城;武帝保定年间(561─565年)又在今资中县重龙镇置盘石县;天和二年(567)再在汉安故址置中江县(隋开皇元年[581年]更名内江县)。荒废已久的沱江中游地区,终于又得恢复重建。581年隋文帝取代北周称帝,不久灭陈,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奠定了蜀地经济恢复的基础。618年,唐高祖建立唐朝;637年,唐太宗即位,实现了贞观之治。饱经战乱之苦的沱江流域中部地区,终于形成了资州(隋文帝开皇七年治迁盘石县)、简州(隋初新置,治阳安县)普州三州共同治理的稳定发展局面,并步入了历史上第二个经济特久繁荣时期。从广泛分布于今内江市各区、市、县盛唐、中唐期间开凿的数以百计的摩崖石刻造像题记和寺庙碑记证明,沱江流域中部地区当时的经济、文化都已达到新的水平。五代前后蜀时期,中原朝代变动频繁,但蜀境还是相对安定的。965年,宋太祖定蜀后,今内江市的经济状况较唐五代时期继续发展提高,今资中、资阳、安岳等县、市多处出土的宋代文物证实,两宋时期,这里制作的陶瓷、建材制品,无论是品种工艺,都具很高水平。一些成片的聚落民居,建筑考究,布局有序,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是不错的。安定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一批济世的人才,状元许将、许奕、赵逵,丞相赵雄,理学家陈抟、数学家秦九韶,就是其中佼佼者,享有“西眉(山)、东普(州)”之誉的安岳县,在宋代就出现进士262名。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军分路进攻四川,普州兵乱;淳祜三年(1243年),蒙古军从南部入川,资州及辖县荒废;普州军民筑铁峰城,据险置治,固守至宝祜六年(1258年),城破州废。自此,今内江市出现了历史上第二次大荒乱。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统一中国,建立了广袤的元帝国。经过宋末元初30多年的战争,今内江市除简州建制保留外,因地广人稀,资州、普州建制始终未得恢复。顺帝至正22年(1362年)。徐寿辉部将明玉珍入蜀,建大夏地方割据政权,大批湖广居民随其入川,资州(含内江县)、安岳(含石羊县)恢复州县之治。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大将汤和、廖永忠等率师平夏,今内江市随川入明版图。明太祖、成祖采取多种有效措施,鼓励外省籍居民入蜀垦殖经营。历经洪武、永乐、洪熙、宣德等四朝近70年(1371─1435年)的开发,今内江市境的经济得到全面的恢复和发展。到隆庆、万历年间(1567─1619年),内江、资县(资州改置),资阳、简州(曾一度改简县)、安岳、乐至、威远、隆昌(隆庆元年新置)等8县(州)的区划匡架基本固定,以水稻、甘蔗、桑麻为主体的种植业和以冶炼、采掘、土陶、制盐、制糖、纺织等为主体的手工业又发展到历史第三个高峰期,有的已达历史最好水平。文化教育事业也有许多新的成就,一个仅有3.4万人(万历六年资料)的内江县,在明代就考中进士119名,举人312人,入仕任总督、巡抚以上高级职官者竟达25人,在四川州县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明思宗崇祯十年(1637年),由于统治集团荒淫腐朽,引发的全国性农民起义波及四川。自此时起,明与义军间,明与清之间,清与义军间,清与吴三桂叛军间的战争不断,今内江市又陷入战乱之苦,千里沃土,渺无人烟。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蜀地始定,康熙初年(1662年),今内江市各州县的官吏才陆续到职。在康熙、雍正两朝(1662─1735年)倡导移民和与民生息等一系列宽赋政策的感召下,湖广、江西、福建、陕西等省大批居民来沱江流域垦殖落户,经济又开始复苏。雍正五年(1727年),随着资州直隶州(改资县置,辖资阳、内江、仁寿、井研4县)的建立,再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1736─1850年)的发展,今内江市人口已超过明中叶全盛时期,农牧渔蚕业和制糖等手工业亦达新的水平。内江、资州的蔗糖生产已同福建、台湾并称为全国三大糖业基地;内江蜜饯、隆昌夏布、乐至藕粉等土特产品享誉全国。沱江、球溪河、清流河航道千帆竞发,上通成都,下达重庆、武汉;东大路(成渝南线)、小川东路(成渝北线)、资(州)荣(县)等陆路干道,车马如流,一派繁忙,内江、资州、简州、隆昌4地已成为川中南地区的主要物资集散地。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列强迭次入侵中国,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交替上升,义和团、李蓝义军在今内江市境的革命活动,极大地激发了这一地区人民的爱国、革命热情,1911年8月著名的保路同志会“罗泉会议”召开,引发了是年冬资州、威远、内江3州县的独立。同盟会员喻培伦、杨禹昌和保路同志军首领胡玉垓的壮烈牺牲,为内江人民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在内江市的统治,但不久北洋军阀窃取了革命果实,今内江市很快又成了讨袁的护国战争、反段的南北护法之战和四川军阀防区割据的争夺中心,拉扶派款、战祸连绵。仅内江县因占领军的不断更替,在民国23年(1934)时,田赋征收就预征到1965年,人民不堪重负,社会极度动荡。有压迫就有反抗。内江、安岳、隆昌、乐至、威远等地进步青年和农民在中共四川省委的领导下,积极投身革命斗争,涌现了陈毅、曹获秋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董朗、彭明晶、廖恩波、罗世文等著名烈士。民国24年(1935)川政统一,今内江市各区、市、县分隶于第二(治资中,辖资中、内江、资阳、简阳、威远、荣县、仁寿、井研8县)、第七(隆昌)、第十二行政督察区(安岳、乐至)。民国26年(1937)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今内江市人民竭尽全力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大力支援抗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内江、资中两县蔗区人民将蔗糖生产提高到历史最高水平,确保了前方后方的糖料供应;同时新发展了燃料酒精制造业,仅1942──1944年3年时间,内江的四川和资中、简阳等3家酒精厂即生产酒精4,025,818加仑,其中内江1县提供给资源委员会用于抗战的酒精即达该委总需量的13.8%。在冯玉祥将军发动的抗日爱国捐献运动中,内江、隆昌、威远3县献金总量就达8,920万元。在8年抗战期间,8县籍将士阵亡的达6261人,陆军上将饶国华烈士即是当中的杰出代表。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全面内战,穷兵黩武,倍加盘剥,今内江市经济复又严重衰退,通货膨胀,民不聊生,人民再度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多行不义必自毙。国民党“戡乱建国”的倒行逆施,加速其失败。

1949年12月5日至15日,内江等8县人民相继宣告解放,迎来了历史新纪元。1950年,资中专员公署迁内江,改名为内江专区,辖内江、资中、资阳、简阳、仁寿、威远等县。1951年,分内江县城和近郊设县级内江市,专、市、县同驻一城。1968年改专区为地区。1985年撤销内江地区建地级内江市,改原内江市为市中区。1989年,撤销内江县改置东兴区,与市中区同为内江市的直属县级区。与此同时,还管辖资中、资阳、简阳、威远、乐至、安岳、隆昌等七县,总面积13340平方公里。1995年,资阳县改为县级资阳市,1996年简阳县改为县级简阳市,均由四川省直属管辖,由内江市代管。1998年2月,经国务院决定,内江市的行政区划再度进行调整,将资阳、简阳、乐至、安岳等四县市划出,另成立资阳地区。内江市辖市中区、东兴区、资中县、威远县、隆昌县等3县2区。

大千园俯沱江碧水,怡古西林寺,风景秀美,为纪念世界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而建。大千园占地面积20973㎡,建筑面积1060㎡,立体建筑有大风堂、画苑,还有廊、亭、榭、水池、假山等附属设施,采用三合院、四合院、几重几进院落式布局,独具民族民居风格。中厅“大风堂”内塑有由香港运回、旅美收藏家捐赠的张大千铜像,左右两侧画苑分别陈列张大千、张善子书画等。静宁寺为川南最大儒、释、道寺庙,庙内建筑物富于明、清风格,在建筑结构上既保持了中国古庙宇的对称性和古建筑的风格,又体现了西方园林式建筑特色。静宁寺有儒、释、道三大教派,在西南属罕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川省的简阳县,成都市与资阳市之间,为何反复调整了4次?
四川省的区划变动,18个地级市之一,内江市为何有5个区县?
两千载蜀都东大门 艰难的百年回归
资中“北师大”百年史话(上篇)
蓝勇 | 盆地东大路与四川“东大路经济带”的兴衰
内江记忆!原来你是这样的甜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