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扇徐徐
 
 
  苏州是个精致的城市,精致在它满城错落的江南私家园林里,精致在它温宛细腻的吴侬软语里,精致在它阡陌交叉的水道里,也精致在艺人们的手工里。

  作为夏天纳凉的必备,扇子本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物什了,不过在苏州人的手里,扇子可是文人雅士的玩赏雅物,把平常的生活品做到极致,苏州的手工艺人把扇子把玩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

  【一】

  据说今年的夏天,会比往年更热,虽然还没到炎夏,眼看着明晃晃的阳光直直的把水泥地照得发白,想像着汗流浃背的人们在大中午的冲进空调间,喝一大杯冰水,哼哧哼哧喘着粗气,如果这一景象被“老法头”的人看见,自当笑骂“没有风度”的。老苏州人是怎么度夏的?一杯清茶哼着吴侬软语的姑苏评弹,或是就着水墨腔调依依呀呀地入神罢了。

  心静自然凉,没有急吼吼的大喊大叫,没有心急火燎的冲锋陷阵,苏州人的夏天,最怡然自得的物什,当属扇子了,男人们拿起一把竹折扇,上面许是还留着名家的墨香,那女眷们,自然亲睐的是散着幽幽香气的檀香扇了。

  苏州人做事情,一向是以精致雅致为主要目标的,在这大众用来纳凉的工具上,倒也做到了极致。据说,在明清,文采风流的苏州已成为全国生产折扇的中心,苏扇作为进贡皇帝的贡品,可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而且书生用的扇子边板纤秀,武士用则宽大,和尚用的扇子底部是个大圆头,俗称“和尚头”。这么多的讲究,才成就了苏扇的美名。

  记得小时候的夏天,躺在凉席上辗转的时候,妈妈就会拿起一把大蒲扇,轻轻扇出一阵阵凉风,不过,我当然是不满足的,粗气的大蒲扇怎么比得了那檀香扇来得秀雅,更何况还有那一丝一缕的檀香。于是乎,装腔作势般地拿起一把檀香扇,扇扇,闻闻,便自觉得变得风雅起来。其实,那时苏州人家里总有这么一两把扇子,工艺自然没那么讲究,逃脱不了被尘封了的命运。

  不过,就在苏州,也有这么一批“扇痴”,一代一代精心雕琢着一把把扇骨,这样的精品自然是藏在家里,不外传了。

  【二】

  自古阊门是姑苏繁华之地,苏州扇业的发展也是从这里蓬勃而起,清朝同治年间苏州成立折扇业公所,地址在桃花坞韩衙庄内,而后来的苏州扇厂也隐匿在桃花坞,不过,时代变迁,老扇厂早已不知所踪,但一批优秀的制扇名家倒是在桃花坞的角落里隐匿下来了。

  苏州制扇名家曹小弟做的就是这精致的扇骨,从80年代初进苏州扇厂起,曹小弟就在这一行扎了下来,他拜杨长云为师,杨长云的父亲是当年的制扇名家杨春来。杨氏父子精通扇骨造型技艺,这让曹小弟受益颇多。湘妃竹、梅骆竹、紫竹、玳瑁,曹小弟对扇骨的材质要求颇高,好料才能做出好东西来,一把极普通的苏扇要经过3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30岁那年,曹小弟开始每年认认真真做一套12把木扇。于是,此后的15年中,他利用工作之余,在家中的一个小房间里,做出了整整10套扇子,所谓做到极致才是精品,这120把代表着苏扇高规格的折扇,对于曹小弟来说,是“只做不卖”的精品中的精品,一把扇骨合拢来,仍然是一块原料的样子,连木纹都是丝丝相连的。

  【三】

  书、画、骨是苏扇的三大要素,名家的画、名人的书法、竹刻名家的扇骨是收藏成扇的完美组合。

   苏州自古是书画之乡,吴门画派源远流长。找个名人题个词,画个画自然也就成了文人雅士的一项小爱好。传统的诗词歌赋、书法及山水、人物、花鸟等多姿多彩的图像,为朴素的扇子注入了新生命。

  相传,唐伯虎、文征明、沈周等人都喜在扇面上作画题诗。经过名人品题之后,能卖八百斤米。

  当时的苏州,制扇业主要集中在桃花坞一代,而这里正是唐伯虎他们四大才子日常活动的地方,而能请到这四位大家来给自己的扇子题画,自然是荣耀不少的。

  不过,在当时,请唐伯虎题扇可比请文徵明要容易多了,与唐伯虎豪爽的性格相比,文徵明有一个自己的执拗的坚持,“看人下菜”,他对于题诗作画的扇子非常挑剔,甚至到了“龟毛”的地步,后来清代的阮葵生评说他“非方扇蒋骨不书”。当时苏州民间著名艺人蒋苏台,精于制扇骨,称绝技,“蒋骨”一柄值三四金。精于制扇面艺人方氏,也是文徵明的“御用”扇面制造商。除了这两家,其他的扇庄,再大的名号,文徵明也是一概拒绝的。

  据说,有一次,一个扇庄的老板托朋友想请文徵明题扇,就因为知道他一般别的扇面不题,所以故意隐去了扇庄的名号,想要蒙混过关,岂料被文徵明一眼看破,这位凡事都不苛求的好好先生,摔笔就走,一点情面也不留。

  一份文人的坚持,也许说不出什么的道理来,但是,在后人们看来,却是可爱的小执着而已。

  【四】

  如今的苏扇,早已跳脱出老百姓们纳凉的小玩意的范畴,走起了品玩的路线,更多的成了人们把玩欣赏的工艺品,在世博会上,苏州檀香扇厂的檀香宫扇落户在了江苏馆里,和常州的梳篦一起作为江苏“木”文化的代表向全世界展示。其实,早在150年前的首届伦敦世博会上,就有苏州制扇工人参与其中制作的羽毛扇、象牙扇在国际上出尽了风头。

  美国曼哈顿扇子收藏家霍华德·温伯格的话很耐人寻味:“你看到的是历史,而不是一把扇子。” 

  清风拂过,苏扇徐徐,在苏州人精致的生活中,虽然扇子的功用已大不如前,但对扇子的执着的要求,却是浸润在人们的言谈举止中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扇
【东吴名家之三十八】此季清风正开合
苏州的扇子
传承文化 守护非遗:达官、雅士、闺秀都喜爱的苏州雅扇
苏扇:怀袖雅物,咫尺间观大千世界
扇的故事与四大名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