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说课稿 教学反思汇总(文末下载)

一说教材 

这节课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①课时(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加减乘除四种口诀表,也就是会两个数之间的加减乘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探究,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总结归纳等方法理解四则运算里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规律,由于四则运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运用十分广泛,又是就一步学习教学知识和科学知识的基础,因此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知识与技能。 

教学目标的确定:新课程标准对于小学的教学目标明确指出:目标的指定是从学

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创造力,重视过程和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等方面整体考虑。 

因此,我根据教学内容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同一级的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  过程和方法目标: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解决题目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

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例题引导学生掌握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能正确运用规律计算 

二教学和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课堂中,不是老师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学,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学生学习。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本节课我将利用复习导入法、例题分析法、小组合作交流法、总结规律法等多种方法,一“多媒体课件”为载体,以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和应用及计算为主线。引导学生以“观察、对比、总结”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活动。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和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   

教学准备: 

课件:演示配合讲解,使学生观看看课件演示,教师配合讲解,使学生加

强理解。 

相应练习题:课后进行巩固训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应用规律。   

  三教学过程 

1 复习导入 

那上这节课之前呢,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知识,设计最后一个题目(124-24+50)是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的课题:四则运算,引入这一题应该怎么算,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展开 

把复习里德最后一个算式拆分成两个算是,通过PPT的演示讲解,和同学们的观察,告诉同学们我们这节课要学的新规律(在没有括号的运算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一般情况下,从左往右计算)。,让同学们对我们这节课的首要学的性规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使同学们在接下来的 例题学习中更近一步的理解运算规律 。    

  3  例题分析 

例1 小明在滑雪场做了一个数据统计“滑冰场中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你能帮他算出现在有多少人吗?” 

引导学生分析:44人离去用减法,85人到来用加法,先列分式,在列综合算式。再提问:两种列式思路有什么不同?让同学们思考。 

由PPT演示脱式计算的步骤,使同学们更清楚明白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理解综合算式和分步算式的

联系,可以帮助解决现实问题—综合算式—需要运用规律—需要在解决问题情境中去分析运算的构建过程,实现计算和应用交融的目的。由于运算规律不是太熟,所以现结合例题从比较简单的加减法入手来巩固练习。 例2 “冰天雪地3天接待了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接待多 少人?”   

 根据例1的示范,给同学们一定的时间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列出综合算式 ,并说出思路,可以用线段表示,帮助学生理解。 

例2主要是一个深入理解运算顾虑的一个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尝试列出综合算式,说出计算思路和步骤,进一步掌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设计意图:数学课是抽象的,有事甚至是乏味的,尤其是计

算题,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设计让学生注定解决问题,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学生参与的机会就多,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而且通过例题让同学们在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规律。 

3总结规律 

给出例题中的两个算式,引导学生在理解例1、例2的基础上总结规律:在没有括号的运算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一般情况下,从左往右计算。  

这一环节体现了教学方法中的总结归纳法,是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再一次总结规律神话规律。 

4练习 

①自主检测 

现在我们要开始攀登主峰了,到了是崎岖的,我相信同学们能够克服重重困难登顶成功,只要细心,你就能行,让嘘声独立完成作业。 ②评价完善 

学生答题,其余自我检查或同桌之间互相检查,矫正错误。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练习,既重视知识的训练,又将知识与趣味性融合为一体,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并且让同学们都能参与到里面,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 5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总结所学,子交流反思中,意识到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和学习内容的延续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欲望。 

6作业 

1后习题1、2 

2日常生活经验,编一些类似例1例2的题目,并加以计算。 

3习下节课的例3例4.。 

 巩固这节课的知识,并加以拓展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和复习下节课的内容,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7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简单明了,对教学内容和重点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使学生明了的理解只含有一级混合运算的规律和就按过程。 

总之,这节课引导写生自主探究,思考,总结充分体现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使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练习在一起,今后,让我们能很好的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二)说课

一.我对教材的理解(教材地位作用分析)——参考教学参考书

《观察物体(二)》是物体的空间位置关系与形状的认识,是小数教学中的重要基础内容之一,也是小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数学知识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课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从不同角度(视角)观察物体位置与形状的基础上学习的。

教材选取学生熟悉的空间环境和物体,通过从相同的角度(视角)位置观察、认识不同几何组合体形状的活动,认识、感悟从相同角度(视角)观察不同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丰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观察、思考、判断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铺路奠基。

二.学情分析(根据考评要求,可不说)

因为年龄特征决定了四年级学生活泼好奇好动,虽具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通过前面从不同方向角度观察认识简单物体的形状的学习,具一定的初步观察思考判断能力和左、右、前、后的二维空间观念,但却十分稚嫩;同时又存在个体差异,多数学生思维活跃,数学兴趣浓厚,表现欲望强烈,少数学生缺乏积极性,学习被动,基础较为薄弱;部分学生新知基础遗忘。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拟将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知识与技能:能辩认从前面或上面或左面等相同视角位置观察不同的正方体几何组合体时看到的图形形状,初步感悟体会和学会从相同位置观察不同几何物体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及其摆法;

2.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主动经历几何体的“摆”、“看”、“画”、“连”等操作与观察、合作交流、思考、判断、自主探索活动过程,获得观察物体形状平面表象,丰富发展空间观念与观察、思考、判断等推理能力与表达、团结协作能力。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使学生在观察、探索过程中,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数学兴趣与学习自信心(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与理解,本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正确辨认和初步体会从相同视觉方位角度观察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教学难点:从相同方位角度观察不同物体抽象出平面图形,思考判断和体会看到的图形形状的相同与不同。

五.教具学具准备

师生教学用正方体模块与演示多媒体课件。(根据要求可不说)

六.教学策略方法

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及“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数学课程的两大基本核心理念,同时教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为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力求实效,达成目标,依据教材与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结合学生学情,我拟将主要采用教学策略方法是:

1. 创设情景,温故引新;

2. 注重和发挥情景作用,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教具和课件创设教学情景和问题,激发兴趣动力;

3. 教师恰当处理师生角色地位的“两主一中心”关系,运用教具学具与多媒体课件,直观呈现演示情景案例和问题,引导学生拼摆、观察、出图、连线等实践操作,启发问题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判断、合作交流、巩固深化,促进知识与能力升华,丰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与推理能力。

七.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作用,依据教学内容与目标要求,结合学生学情,拟从以下四大环节组织开展本课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景问题奠基,温故引新。

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问题,复习辨认从不同方位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物体形状,引出新知教学。激发兴趣动力。

1.课件展示从前面、上面、左右侧面等不同方向观察简单物体或几何形体看到物体形状图。请学生观察、辨认并说说观察方位与看到的物体形状,强调观察时的注意事项(观察时眼睛视线要平视所观察的物体)。

2.谈话引入,揭示并板书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物体。同时板书:《观察物体(二)》2,并通过课件展示:“例2:摆一摆,看一看”教学情景图,吸引注意,激发兴趣。

(二)操作观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通过学生自主操作拼组、观察模块,思考,合作讨论、汇报交流,让学生动手、脑、眼、口多种感官体验感悟,丰富空间观念,拓展新知,发展观察思考推理能力。

1.动手操作,拼组模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件展示的正方体组合图,学生自主动手搭建几何体组合模型,训练增强学生拼组摆图能力。

2.引导观察,合作交流,深入探究。

(1)从上面观察,讨论交流汇报:你们分别看到怎样的形状?它们相同吗?为什么?

这三个模块虽然是由正方体拼成的不同形状几何体,可是由于上、下遮挡的缘故,从上面观察,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个由三个正方形组成的相同长方形。

结论:从上面观察这三个不同形状的几何体模块,看到的形状相同。板书:从上面看不同物体,形状相同

(2)从左面观察,讨论交流汇报:你们看到的形状又是怎样的呢?

从左面观察三个不同的几体模块,看到的都是由两正方形组成的相同竖形长方形。 结论:从左面观察,看到的形状相同。板书:从左面看形状相同。

(3)从前面观察,讨论交流汇报:现在再从前面观察,你们看到的仍然只是一个长方形吗?你们分别看到了什么样的形状?它们有区别吗?

结论:从前面看到的形状不同。板书:从前面看形状不同。

(4)对比归纳,概括小结并强调板书:从相同方向观察不同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三)深化练习,丰富扩展空间观念,发展观察思维推理能力。

依据教学重难点知识,结合例2后的“做一做”与习题,引导学生“摆一摆”、“看一看”、“画一画”、“说一说”、“连一连”等分层变式,独立操作,深化练习,拓展延伸,深化理解,掌握新知,进一步丰富发展空间观念,提升观察思考和推理能力。

(四)反思感悟,总结评价。

通过设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回顾、反馈和梳理所学知识,让学生空间观念与观察思考、推理能力趋于丰富和完善,并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八.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知识点的浓缩再现,梳理整合。本节课我拟结合教学环节,适时通过以下简洁的板书突出重点,促进增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识记。

观察物体(二)

从上面看不同物体,形状相同;从左面看不同物体,形状相同.

从相同方向看不同物体,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观察物体时,可从前面、上面、左右侧面观察,观察得到的形状可能是不相同的,也可能是相同的。

九.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设想主要依据“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及“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等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为中心及其能动作用”、“情境”与“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重要关键作用。

以上说课,定有诸多不妥之处,恳请各位评委教师批评指正。

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 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三单元第一小节“加法运算定律”中的第1课时的内容,其内容包括:第17页的例1以及18页的“做一做”第一题、第19页练习五第1~3题的部分习题。

(二)教材地位

数学中,研究数的运算,再给出运算的定义之后,最主要的基础工作就是研究该运算的性质。在运算的各种性质中,最基本的几条性质,通常称为“运算定律”。加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运算之一。通过本课时的学习,首先,可使学生对加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其次,用不完全归纳法概括出加法交换律的文字表述形式和字母形式,一方面提高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另一方面为以后正式讲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并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

2、让学生学会用符号或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四)教学重、难点

掌握加法交换律,并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情景导入——观察——思考——讨论——概括——应用。 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一)情景教学法:创设情景,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使学生融入到数学情景中,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二)讨论交流法:掌握加法交换律及其应用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加法算式为观察点,引导学生个人探索,小组交流讨论,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讨论等实践活动,从这三组算式间的联系去发现并交流,总结规律,逐步概括出加法交换律,这样的设计基本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

(三)练习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练习可分为基本练习和巩固练习。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是当前课改研究的热点。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学法同时也是学生再生知识的法宝。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我组织学生采用了下面几种学习方法:

(一)观察比较法:通过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对加法的意义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交流讨论法:学生个人探索,同桌交流,小组讨论。通过观察、计算、比较、讨论等活动,去发现并总结规律,逐步概括出加法交换律,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

(三)练习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深化理解,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练习采用基本练习、巩固练习,必要时可进行深化练习,加深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新课,提出问题

动物王国要进行一次计算比赛,小猪、小羊、小猴、小熊都参加了比赛,这次比赛是由大象爷爷出题的。比赛开始了,大象一下子在黑板上出了6道计算题,没想到不一会的功夫,平时一向呆头呆脑的小猪举起了答题板,高兴地说:“我算完了”,其他动物见状都目瞪口呆了。一向聪明伶俐的小猴一下子惊讶道:“啊!算得这么快!”大家想知道他是怎么算的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加法交换率。(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让学生引出问题,揭示新课主题,为下面的教学作铺垫。

(二)互动新授1、谈话引入。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2、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并根据获得的信息提出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设计意图:从创设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新授

1、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黑板上问题。

2、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并集体订正。

3、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规律。

问:⑴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40+56○56+40

 ⑵你能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⑶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⑷反馈交流。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4、揭示定律。

问:(1)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加法交换律)

(2)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3)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

(4)交流反馈,然后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板书:a+b=b+a

(5)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

5、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规律。

(1)比较:88+104+96       88+(104+96)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 ○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如:(69+172)+28=69+(172+28)  155+(145+207)=(155+145)+207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

如:(△+☆)+○=△+(☆+○)       ( a+b)+c=a+(b+c)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6、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设计意图: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仅仅是解题指导者。本环节的设计,层层递进,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最后还归纳出了研究方法,都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四)、巩固练习

(设计意图:几个层次的练习,内容丰富,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有趣的数学学习中,从验算中明白了其理论依据,从故事中分析出了其中蕴涵的运算律,既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又复习巩固了全课的内容。)

(五)、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2、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设计意图: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自己的整理总结中再次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四、 说板书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40+56=56+40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的交换律。a+b=b+a

(88+104)+96=88+(104+96)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a+b)+c=a+(b+c)

本节课板书力求简单,大方。让学生一目了然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五、说教学反思

把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习热情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观察比较为主线,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探索,分组讨论交流为主要方式。让数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原有经验。使学生主动学数学,探究学数学,快乐学数学。并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教案
新教材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有两个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说课材料
一课研究之《交换律》教学实践与思考(2月10日)
(精品)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运算定律》说课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