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人都是哲学家:学哲学,做哲学,用哲学

今年下半年重新开始踏上哲学之旅,密集地阅读了一批哲学书籍,学习了一些哲学课程。半年下来恨不得狂扇自己耳光,忍不住骂自己3000遍“傻x”。

回到杭州的6年里,陆陆续续买了不少书,翻看后认为价值不大的已经被无情丢弃,今年春天搬家整理之后余下400本。这里面明明哲学类的书最多啊,为什么我居然就整齐堆放这么久,却没有认认真真地读呢?智慧、知识、财富就一直在那里,而我却居然视而不见,这难道不是天字第一号大傻x吗。

鉴于我这个经验,奉劝依然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朋友,千万不要读哲学,因为可能会和我一样觉察自己的愚蠢,承认自己的无知,而这种感觉实在令人难受。

想起那些我说过的自以为是的话,做过的自以为是的事,深深地觉得羞愧。多么肤浅的认识,可笑的见解,和自己都觉得可憎的面目。于是,我把微信头像,钉钉头像,都换成了下面这个自己做的图,颇有抄袭李杨之嫌疑。

有人说一个人若能时常发现自己的愚蠢之处,也算是保持了成长的意识,是一种进步的体现。如此说来,这半年多我应该也算进步了。聊以自慰,更是庆幸。

讲两个话题,一是说说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书或人,二是讲我对哲学的态度的反思,以及新的哲学观;


先说说一部分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书或人,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了解。

1.傅佩荣-书和课程

首当其冲强烈推荐的就是台湾大学傅佩荣老师,刚刚退休,这是一个风格鲜明,憨态可掬的老头。

最先是买了他的书《哲学与人生》,多年前无意间在我们老大办公室里看到之后买了一本,断断续续地读。

其次是得到APP课程《傅佩荣的西方哲学课》,减肥走路跑步的过程中,把320多讲的音频重新听了一遍,是激励我减肥成功的重要推手,尤其以每周一次的问答最是精华,我集中起来听了多遍。

然后,是9月花了大半个月完整看完的他的台大公开课,才发现那本书就是他讲课的内容。16讲近30小时的视频,我可以说一分钟都没有跳过的认真听完了,算了在台大读了一次哲学系。

因为是录制的大学课堂实况,课堂上有很多老师的个人的观点,故事,和对哲学内容的补充,比书本更加生动,饱满,且语言的表达也比文字更容易理解。

傅佩荣老师从西哲入门,后期深入研究孔孟和老庄,在课程有很多中西方的观点、系统充分地对照和结合,有出其不意的效果,最适合入门。

2.邓晓芒-《哲学起步》

读完邓晓芒老师的《哲学起步》之后,有一天突然发现书架上康德的三大批判,原来就是邓老师翻译的,一查才知道这个老师厉害,国内德国古典哲学翻译第一人,之前在武汉大学哲学系,目前在华中科技大哲学系。

邓老师的《哲学起步》一书,也超适合小白起步。其中对于反思和超越那一部分的内容,启发很大。

3. 陈嘉映-《说理》

人人都想讲自己的道理,但什么是道理,却鲜有人能说清楚。陈老师的《说理》就是说的很清楚的一本书。其中的概念分析是很好的范例。

4.柏拉图-《理想国》

这本书是我一度被前前前领导李杨“你说的是什么意思?”,以及他一个接一个的“为什么?”这两个问题困扰之后,去找来读的书。我的概念分析以及刨根问底的习惯,是李杨帮我开的窗,在苏格拉底的影响下,在日常工作的实践中养成的。如果说我有一个思维上的好习惯,那一定就是这几年形成的概念分析和刨根问底。

今年重读《理想国》,才更能理解苏格拉底在追求什么,以及他为什么追求。他用两句话,囊括了毕生的追求和实践。

“我的朋友不是城外的树木,而是城内的居民”,把哲学从自然拉回人间;

“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我把这句话作为一生的座右铭。

5.康德-他试图回答的四个问题

10月份,我给一帮高中生分享过一个课,讲到人的“身心灵,知意情”的生命结构,就源于康德的区分,当然,古今中外也有很多人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重点有过阐述。

为什么要分享这个内容,是因为康德让我明白,原来人的一生除了“身”这个层次的金钱,物质,原来还有“心”的知意情,对应实践层面上的求真、行善、与审美,以及更高层“灵”这个层次的信仰和使命。

在30多年的岁月中,无数次的听过这些观点,道理,我以为我理解,但却发现从来没有真正理解过。当然,我现在大概率也还是没有真正理解,但这扇窗已经打开。

给高中生分享这些他们可能还听不懂的东西,是因为我认为我应该尝试去帮助他们早一些知道,人生不止是考试和分数,还有其他很多更重要的东西需要关注和追求。

我认为对于普通人,康德的意义在于他用三大批判去回答的四个问题:

1.“我们能够认识什么?”-认识论;

2.“我们应当做什么?“-伦理学;

3.“我们可以希望些什么?”-审美和情感;

这三个问题是要解决更高层级的第四个问题,即

4.“人是什么?”。

这四个问题,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从自己的角度去找到和实践自己的答案。

6.存在主义的一众哲学家

存在主义与个人的生命和生活结合最为紧密,因为存在主义就是“成为自己的可能性”,所以这一派被中国人熟知的哲学家尤其多:克尔凯郭尔,叔本华,尼采,马塞尔,萨特,加缪等等。

给高中生的分享中涉及到最多的,也是存在主义的主张。

这部分仅把对我有启发的核心理念和观点列举一下,未来我计划逐步把实践以及实践之后的新的理解写出来。

1.克尔凯郭尔

人生三种绝望:不知道有自我,不愿意有自我,不能够有自我;原来不知道,现在知道了,如果我愿意,那就去实践。关键落在实践行动,行动才能揭露和展现自己的本质。

人生三个阶段:感性阶段-伦理阶段-宗教阶段。不同点是不同阶段追求的对象,核心是人的理性认识的能力,以及在理性指导之下的主动性。

2、马塞尔

人是奥秘,不是问题;我有≠我是;你有的越多,你是的越少;拥有=被拥有。

马塞尔的这几个理念,对减少物质上的欲望,归于简单朴素的生活,有很好的启发。

“有”是物质和外在,“是”是精神与本质。

3.雅思贝尔斯

人生有三种界限状况:身体界限、心理界限、灵魂界限。当一个人遭遇这三种界限时,就是必须思考,做出选择的时候。

一个人的重大改变往往也源于面临某一种生命界限。改变不大,应该是因为还不够痛。重大改变源于某种界限带来的冲击,这种冲击会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带来心智和行为上的改变。

比如说一个人在鬼门关转了一圈之后,会对生命有新的认识,对生活和工作有新的态度;比如一个人遭遇巨大困境之后,会对亲情、友情有新的看法和相处方式。

4、萨特

存在先于本质,人首先是本体的存在,然后是逐渐成为人的“本质”。

5.加缪

人生是荒谬的,人只能在荒谬中求得意义,在反抗中实现本质。


接下来说说我“原先对哲学的态度”的反思,以及反思之后新的哲学观。

如果说今年下半年读哲学,给我带来了比以往更深入的理解,和更深刻的影响,那为什么之前读哲学却没有这样的情况呢?

抽了几支烟,思考了一小时之后,我总结为两个方面:

心态上:对哲学有误解,认识有偏差;

行动上:没有度过初期的坚持阶段,在获得正反馈之前就中断(放弃)了。

而行动上的猥琐龌龊,又源于对哲学理解上的误解和偏差。

那我原先的哲学观念是什么呢?

1、原先我认为哲学离我很远,和我关系不大,没必要花很大精力去研究学习。哲学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理解为平行于经济学、物理学的,研究一种叫做”哲”的客观对象的意思,既然是客观对象,那应该和我关系不大吧。

2、原先我认为哲学对当下的工作生活很难产生比较直接的影响和快速的效果。

3、原先我认为哲学理所当然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哲学家说话写书都比较艰深晦涩,翻来覆去说一些车轱辘话,我一个普通人听不懂读不了也很正常。

4、哲学是一门装逼的学问,而人一向是喜欢自己装逼,讨厌看别人装逼。

这一段反思的过程中,内心再一次鄙视自己,多么肤浅和自以为是啊。

我这样的认识,一是和现代学科划分之后,哲学研究不断细分,研究人员的专门化;各种主义层出不穷,导致哲学越来越小众,离普罗大众越来越远,变成专门人员的专门业务的学科现状有关。走在路上,别人问你最近干些什么?你说在读哲学,这难道不会让他产生一种难以理解的感觉吗?

二是和功利主义倾向,要快速解决问题,快速变现的个人发展观泛滥有关。

既然说“原来”,那就说明我现在对待哲学的态度和观点,有了变化,我现在是这样的哲学观。

1.人人都要学哲学

哲学三大分支,本体论(形而上学)、认识论,以及价值论。


古希腊和罗马时期,主要是研究本体论,有形可见充满变化的宇宙万物背后的那个无形可见毫无变化的根源或本质,以亚里士多德为巅峰,但也没有啥一统天下的定论。

以笛卡尔、洛克、培根开启的认识论转向,开始偏向研究人类获取知识的基础、能力、方法,形成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对峙,理性主义到莱布尼茨手里变成独断论,经验主义在休谟那里滑向怀疑论,最终在由康德整合,由此开始德国古典哲学。

价值论包含伦理学(也就是道德哲学)和美学,贯穿了几乎全部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从苏格拉底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和道德的实践,到尼采的超人理念,到现代罗尔斯的正义论,都体现了对“人”的问题的关注。尤其经历了启蒙运动与科学革命之后,哲学已经更加注重伦理学,西方已有学者主张“第一哲学”应该从形而上学变为伦理学。

从这个背景和个人层面而言,所谓“哲学”,某种程度上就是“人的哲学”,和“人生哲学”。面对和试图解决一系列人生根本、重大的问题。根本的意思就是说大部分,甚至可以说几乎所有人生问题都是由这几个重大问题生发而来,众多哲学家由此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理解和答案。

简而言之,就是那三个都被说烂了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问题比如: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人性是善还是恶?

人的痛苦从何而来?

人为什么做出罪恶的事?

人应该如何面对死亡?

人应该如何与周围人相处?

......

每个人对这些问题,无论是被灌输,是习得,还是独立思考之后的判断,都会有一整套自己的答案,观念,这些观念彼此相连,环环相扣,形成了一整套信念系统。这套人人都有的哲学系统,在每个人一生中,时时刻刻有形无形地影响着每一个思考、选择和行动。

因为要应对的问题具有根本性,所以人人都会遭遇,这决定了哲学活动在主体上的普遍性。进而,哲学不是大学里的哲学系教授和学生才要去学的哲学,哲学是人人的哲学,所以人人都要学哲学。

2、人人都在做哲学

应试教育把我们调教成了“认为有和等待着一个正确答案”的人。

读了西方哲学史,我才发现原来哲学不是,也没有一套被所有人认可,被所有人践行的理论,恰恰相反,哲学史就是不同时期不同人员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的回答和主张的历史,你否定我,我质疑你,过程中充满了不同主张之间的论战,新理论的建构和旧理论的瓦解。

哲学应对人生根本问题,哲学家提出自己的主张,而主张的分歧,是因为个人环境和遭遇的不同,和对人性的理解不一样导致,进而呈现出强烈的个性化,尼采就是这样的代表,他的哲学,读者理解能力不够,是会走火入魔的。

既然哲学活动有一种强烈的个人化的特点,那么我们不能期待有一套和自己完美匹配的理论可以学习,只能由自己去摸索和形成自己的答案。

既然需要自己去摸索,不能仅仅是阅读更多的哲学家和更多的哲学理念,哲学活动,学习和思辨是必要的,但仅思辨是不够的,必须落实在日常活动中,去实践,去修正,去完善,会出现反复,否定再否定,最终向上提升或者抛弃,这体现了哲学的实践性。

哲学问题的根本性,决定人人都要学哲学;哲学活动的实践性,决定了人人都在做哲学。无论我们有没有哲学意识和哲学知识,事实上我们都在哲学实践。

3、人人都能用哲学

哲学不是一系列人生根本问题的答案的汇总,而是一个提供各种层级的方法的工具箱,范围很广,场景很多、威力巨大。它帮助我们在错综复杂,表象万千的生活中抓住根本问题;在思考、选择、行动的过程中提供哲学层面的方法。

这些方法比如:

概念分析、设定标准、建构系统;
定性定量、抽象建模、分析综合;

归纳与演绎、怀疑与反思、分解与还原;

等等等等.....

这些方法都可以在不同行业,不同场景,不同对象中去应用,只不过有时候是无意地用,粗浅地用,和错误地用而已。

例如我们做用户画像分析,会抓取一堆字段,整合成一些标签,对这些标签下定义,这种概念分析就是哲学活动;还例如我们去分析一个问题,会连问“是什么”进行事实还原,会把问题分类打开,数据量化,抓取异常,分析综合;还会从种种表象中层层追问,直至找到根源,准确归因,这种连问“为什么”的逐层归因。

这些都是哲学方法的应用。

有时候我们主动要这样用,有时候被人要求这样用。而一旦我们正确地使用,有意识的使用,其实是非常快看到效果的,比如搞清楚了事实,对一个概念一件事有了新的理解,工作中开会和推动更高效,和家人、爱人,朋友相处更加融洽等等。


综上所述,人人都可以是哲学家。

我们可以选择不学、不做、不用,但却无法逃避这样做带来的后果,因为人生不能重来。

没有哲学的人生,是空洞的;

没有哲学的人生,是痛苦的;

没有哲学的人生,是乏味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德】康德《康德三大批判合集》
为人要有格调,处世要有格局,这几本西方哲学书籍不得不看
17240422德国哲学家康德诞生
哲学家康德最重要的一个命题,不理解它就无法入门康德哲学
“理性”和“信仰”--康德的哲学精神
翟振明:哲学的内在精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