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学医之路-《道生医:中医的顶层理论》自序

作者/张东

       1988年当我走进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时候,我对中医充满了疑问和不解。当时就不断有人质疑和论证中医到底是不是科学。

      记得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我在学校做了一次讲座,讲座时我说:“我认为中医是门手艺,就像古代做瓷器,虽然不知道里面的化学原理、化学成分,但凭经验一样可以烧制出世界上最好的瓷器,甚至一些瓷器的工艺失传了就再也烧制不出来了,中医就像这个。”这是我大学一年级时对中医的认识。

       那个时候西方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以及科学哲学刚刚开始影响国人,一些学者开始试图从西方科学或哲学的角度认识中医。于是有了中医黑箱理论以及以科学范式、科学哲学研究中医的潮流。中医也开始做动物模型、动物实验等等。

       当时北京中医药大学有一批名老中医,如刘渡舟、赵绍琴、王玉川、王绵之、孔光一以及印会河、焦树德等等。当我就上述中医的科学研究请教这些老先生的时候,他们只回答了我一句话“他们会用中医看病吗?”这句话让我瞬间无语了。言下之意,不会用中医看病,怎么会理解中医,连中医都不了解,谈什么研究中医!

       八十年后期还是代气功热,一些气功大师也占领北京中医药大学这块高地,他们带来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但也有一些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理论,似乎又将中医带入了难以企及的玄学。

       那时候这三种思潮在各大中医学院中盛行,也影响着我,让我无所适从,三种思潮似乎都很有道理。但我最终的思考是,如果不会用中医看病,不知道中医看病的原理和方法,怎么谈得上研究、传承和发展中医呢?因此,我觉得第一步要成为一名真正的、用中医思维和方式看病的中医,如果不能做到象我心目中的名老中医一样有出色的中医疗效,那其他的研究难免不是管中窥豹了。

       这也是我毕业后选择了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做一名临床医生的原因,而且我选择了心血管专业。众所周知,心血管专业是西医发展最快、治疗措施最多、疗效最好的专业之一,中医在这样一个西医强势的领域能有作为吗?如果中医在这个领域能有突出贡献和疗效才更能说明问题,所以我选择的心血管专业。

       大学毕业后其实首先要学习的恰恰是西医,在这样一个综合医院,抢救危重患者的科室,作为一个年轻医生,西医不好是不行的,这不是兴趣和爱好的问题,这是一个临床现实问题。其实这样刚刚好,如果不能很好地学会西医,怎么能有发言权认识中西医的根本区别呢,很可能会由于视野的限制,局限在中医本身的视野中,不能从相互比较以及多维度上客观认识中医。因此,同时成为一名好的西医医生是必要的,为此我还去了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学习西医对危重病的治疗,在那里认识了我最敬佩的西医老师——杜斌主任,杜斌主任是对我影响最深的西医老师,让我知道了一个优秀的西医是怎样的,是如何解决临床问题的。之后我还学习了西方的科学哲学以及诠释学等理论。

       经过不断的中医临床实践,我渐渐实现了我的理想的一步,做一个会用中医思维和方法看病、临床疗效达到我的期望值的中医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我也逐渐认识到,中医不但有宝贵而丰富的经验,更有无可替代的医学理论。中医作为一门成熟的医学,如果没有成熟而有生命力的理论,只靠经验,以现代科技发展的速度,中医早晚会被解构成西医。中医的方剂成分再复杂,以现在的科技发展的速度,变成西药大概是早晚的事,在西医眼中这无非就是天然植物或矿物而已,从天然植物提取有效成分变为西药是可以的。并且中医临床单靠经验很快就会遇到瓶颈,没有理论的支持,临床就必然会出现瓶颈。况且中医如果只靠经验的积累和重复,其发展会非常缓慢,必然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尤其和西医比较而言。

       在我行医的近三十年中,西医的发展如此之快,从基因研究到循证医学,从心脏支架到心脏移植,而由于近现代中医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以及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在不断跟随的同时(从动物模型到基因,从RCT到神经网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医整体的临床疗效水平大幅度下降,以至于近些年我们才突然发现,中医再没有临床疗效就会被赶出舞台了,而这时已经有许多名老中医已经相继过世了。于是才开始了重视中医师承教育,提倡读经典做临床,但此时不但中医经验的继承已经失去了大好时机,中医理论的传承更是后继乏人,经典放在那里,我们已经读不懂了,而中医理论才恰恰是中医的原动力,是中医的核心和发展源泉。

       反对中医的人也常常质疑中医理论,以中医理论的基础——阴阳五行为例,其实中医自己也愈来愈难以解释它们的原理了。我对中医理论的探索采取了倒叙的方法,即从明清到金元,从宋唐到汉,最后到《黄帝内经》《难经》。这倒不是我有意为之,而是《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实在是太难懂了,读些皮毛还可以,深入探索就进行不下去了,于是我选择了离近现代最近的明清中医入手,包括明清的伤寒学派。这样的学习让我收获不小,尤其是临床疗效的提高。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却发现这些古代大医的核心理论虽然是实践所得,但其理论核心却源于《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等经典,于是不得不再次溯源至内难经典。

       虽然有了前面的积淀,但当我再次读到《黄帝内经》等经典时,我发现我只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黄帝内经》表面上只告诉了我们是什么,却没告诉我们为什么,藏府的理论是按照什么原理建构的,命门、三焦、小心到底是什么,脉诊、经络理论是怎样形成的等等。当一个理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时候,其实是无法真正评价它的,只能知道这样做有效,但不知道原因。不知其所以然,怎么能认为理解认识中医呢?但当我探索这些理论背后的“为什么”的时候,我发现它们无不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尤其是《黄帝内经》背后的先秦思想,它们是中医理论建构的知识背景、思维方法和设计原理,是中医理论的思想准则。这些理论不同于西医说的基础理论,如果说藏府、经络、营卫气血等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话,那么它们背后的、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建构思想就是中医的顶层理论,如圜道、太极、中和、天地之心、元气、五行、八卦等等。无论是中医基础理论还是后来中医理论的发展,都是在这些思想原则下建立的,所以我们称之为中医顶层理论。(中医顶层理论的解释见《导论》)

       许多人一直有个疑问,西医的发展与时俱进,新的理论不断淘汰旧的理论,为什么中医还老要抱着上千年前的所谓经典不放呢。其实,以《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为核心的中医经典除了构建了中医的基础理论以外,更重要的是它们传承和体现了由中国传统文化所构成的中医顶层理论,后世的中医理论无不是在这一顶层理论下建立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不断学习经典的根本原因。中医的顶层理论是中医的灵魂,这就是本书要探索的。中医的顶层理论源于先秦思想,这就是为什么要探索先秦中医之道的原因。

       对先秦中医和中医顶层理论的探索得到了王永炎老师、翁维良老师、薛伯寿老师、麻柔老师等老一辈的大力支持,尤其是王永炎院士,做为我的老师,在先秦中医系列的第一本书《先秦中医之道——元气神机》就亲笔为之做序,本书作为先秦中医系列的第三本书,王院士再次欣然为序,实令晚辈感激万分。

       王院士为本书做序是 2020庚子年,那个时候我为本书初定的书名是《中医的天地之心》,隐含了中医生生不息的含义,王院士审阅了本书的全文后,以此书名为序。后来有同道以为此书名难以概括本书的内涵,故于 2021 年初最后改为本书名:《道生医——中医的顶层理论》。但为了展示王院士的原意,依然以原文为序。

(作者:张东,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内科中医主任医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习』讨论:“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就是“守正
实话实说聊中医(完整版)
逆天了!中医属于理论医学,西医属于经验医学,海外中医出语惊人
西医应该向中医学习,中医比西医拥有更广阔的前景!
从熟谙经典中寻求中医发展
中医之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