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五行的解码(五行论)(二)
中医学---治病---身体---内核
养生学---长寿---生命---外壳
中医学与养生学关系示意图
第四章 二千年读经
思想先行论告诉我们,汉民族是从汉朝开始确立的,而它的孕育则是春秋战国时期,在那个时候有诸子百家争鸣,思想大暴发。正是在这个思想大暴发中,孕育诞生了全新的生命个体,就是汉朝。到了汉初,一切的思想、规则、制度、文化就基本确立下来,后来的二千年唐宋明清,都只是照样学样。没有什么根本变化。这中间当然包括那个中医学和养生学。
当然,可以想见,为什么会在那个时期思想大暴发?只能说旧有的思想玩不转了,需要新思想来适应新的社会进程,正如近一二个世纪一样,我们也是面临着全新的无法克服的问题,所谓生死存亡,才使得我们重新思考,思想于是大暴发。我说过,今天我们仍处于思想大暴发的时代,各种改革变法的声音蜂起,这里暂且不细述了。
我以为,中医学和养生学也应该是孕育于春秋战国时期,起码正是在这一时期,人们普遍抛弃了上天和神仙,开始对它产生了怀疑,开始自已亲自动脑筋想办法并且采取行动。扁鹊的意义正是在这里,它表明了那个时期人们不再把命运完全交给上天或神仙,但是究竟应该怎么办?还是没答案。谁也说不准。可能已经出现了各种想法和经验,但远没有系统,直到汉朝初期,有人把阴阳五行的一套理论往人体上一套,于是出现了《黄帝内经》,张仲景总结了前人的经验,著成《伤寒杂病论》。至此,可以说中医正式建立了理论体系。
当然,正如我前面所说,这个理论是有严重缺憾和错误的。
中医学的特点叫做整体论和辩证论,这个整体论从哪里来?就从阴阳五行来。所以,看起来黄帝内经也没有多么神奇之处,一切自自然然,水到渠成。我们完全不必要把它神圣化,神秘化。
回顾这段历史,只想说明一个问题,古人们并没有什么神奇的灵丹妙药,他们远没有我们知道的多,远没有我们幸运。企图从这些古籍中寻找仙方神术,注定会失败。企图从地底挖掘古籍,也没什么指望。真挖到了,我敢说不会有什么价值。不信你试试。
整个中医学史,我以为真正神奇的还是这个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它们确立了中医学的“大道”。后面的事就是具体找方法和药材了,历史果然就是照这么走的,后世的医生们儒生们再也没把这个理论有什么大的推进,唐宋都设了太医院,金元有四大家,明四家清四家,就这么着走了过来,匆匆而又匆匆。算起来这就是两千年,无数医生们在干什么呢?背医书。
我刻薄的提出这一个观点,后世的医家们基本上就是背医书,背的就是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其中把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分解出来重新缉为“金匮要略”。我们很可以想象这些医家们的作派,一旦入了此道,你就得背张仲景,早也背张仲景晚也背张仲景,这个也背张仲景那个也背张仲景,有少数有头脑的人会发现张仲景还是有些说法不太妥当,心生疑惑,疑惑之后怎么办呢?多数情况下是,寻找根据来证明张仲景,证明张仲景是对的。既使实在有错的,那也一定是因为什么不可知的原因,而张仲景嘛,总是对的。
于是我们惯常听到的故事就是,某老先生对徒弟说,你怎么这么糊涂?忘了张仲景咋么说的了吗?
宋代名医钱谦乙的故事。钱氏来来是民间医生,因为宫庭有人病了太医治不好,把钱谦乙招入宫,很快治好了病,于是钱氏成为太医。钱太医来自民间,当然受到原来太医们排斥,他们暗中打听钱太医开的药方,有一次钱太医给小孩治病,用张仲景经方“八味地黄丸”,却把桂附两味药减去,成为六味地黄丸。这太医阴阳怪气道,钱太医忘了仲景八味地黄丸了吗?八味怎么改成了六味?钱氏从容答道,桂附两味火重,小儿纯阳之体,吃了会上火,因此减去。
故事的结局是太医们对钱氏从此大为恭敬。而钱谦乙的弟子也把这些方记录下来,缉成《小儿药证直诀》。我们看到,宋朝太医们是把伤寒杂病论奉为圣经的。当然,不仅是宋人,今人也是如此,八味地黄丸和六味地黄丸,还有杞菊、丹栀仍然在药店时摆着,等着为你滋阴壮阳。
如此这般,张仲景就成了医圣了。医圣的意思就是医圣,无人超越。正如诗圣,我们今天无人敢说超越杜甫。又如孔圣人关圣人,今人仍然顶礼膜拜。医界的圣人张仲景的待遇我们无法体会,但是孔圣关圣和诗圣的待遇我们可以想见。至少在清末之前,二千年里,张仲景的待遇就是今天的孔圣关圣和诗圣,至高无上,尊崇无比。谁敢质疑,谁敢挑剌,又有谁敢说发展?
张仲景之后再无医圣。因此可以知道,张仲景之后再无发展。有的只是具体化、神圣化,把它用到小儿、妇科上面,就算是“发展”了。有无数医家的工作就是,为张仲景注解、证明、实用。谁敢说不?背古书、抠字眼、找根据就是他们的日常工作。
也就是说,张仲景和黄帝内经的一套理论一直传承到今天,基本没有改进。你别指望有人对圣人的东西改进。
几百年后的唐朝,陕西又出了个了不起的人物,叫做孙思邈,他对医术的具体化有重大贡献,他搜集整理了药物学,著成千金方等。这是对以前托名神农的《神农本草》的突破。这个人后世称为药王。至此医和药都有了可崇拜的对象了。后人们心有所属了。
匆匆就这么过了二千年,没有什么真东西面世,无数医家背古书。要说有内容的,还是我的老乡李时珍,他老先生重新整理了药材,编成《本草纲目》,是对药材的一次彻底整理。可惜的是,他生不逢时,生在明朝,他出生的时候,一四九二年那艘航向中国的船已经到达了它的目的地,人类的新纪元已经开始了。重新开始的新纪元里,再也没有那么多医家们对着他和他的药书膜拜,于是他什么也不是。医界的神圣、王他一个也没占上。
我很为我这位老乡惋惜,尤其是他老先生似乎终生不得志,科考失利,一生深山的干活,颇有些象我,我愿意送他一个名号,叫做药仙。
这就是“中医学”这块儿的历史,一切照着最初的思想走,我承认照着这个路子出了许多非常牛的人物,比如他看病不看脸不看人,象小姐太太们看病,你是要隔着帘子的,她就给你一个手腕。天啦手腕!但是中医生们只要出了师,他就凭这个手腕上的寸关尺脉给你判病,什么有喜啦,有愁烦郁闷啦,下痢啦,都能看出来。只能说神奇。谁说中国文化不管细致?凭手腕上两根筋看出你全身的症状,并且能开方治好,绝无仅有。
红楼梦里很有几回这样看病,秦可卿隔着帘子,老太太不想隔帘子,但是王太医不敢抬头看,西游记里孙悟空就编了,用了悬丝诊脉。
中医最神奇之处,怕是这个诊脉,简直神乎其技。称得绝活。这个绝活如今怕是要失传了。这个绝活当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可以算得是两千年的功夫,自从黄帝内经说了这个脉,一代代的医家们就练这个诊脉功,终于练成了绝技。这一招算是中医药学的最绝的绝技。
好了,我无意贬低二千年的中医和医家们,我这么捋一遍历史,只想证明一点,中医学的辉煌成果在汉朝,实践上确实进步巨大,但恕我直言,理论上没有什么进步,仍然是汉朝的一套。
中医药理论基本上停留在汉朝,治病方法仍然是汉朝的,这就是我的结论。
这种状况直到近现代才打破,与此同时打破的是汉族文化和汉家统治。如果没有外来力量,一个事物总会按照它既定的轨道运行,根本不会改变,它只会遂其本性。
着眼于人体治病的医学历史如此,那么着眼于生命的养生学又如何呢?
第五章 讲故事的时代
中医学在汉朝时确立下来之后,后来是否真没有什么发展,是否可以说到现在,中医学理论仍然停留在汉朝?对这个重大问题,我们有必要进一步解码一下。因为我们从中可以总结出规律。
按照事物发展规律来看,一个事物一旦诞生,被赋予了生命,这个“生命有机体”就会按照既有模式来发展。除非外力作用,否则它只会遂其本性,绝不会改变。这是本人总结的事物发展规律论。其中关键词是事物、生命、本性、外力。核心是生命。真正的生命体就是这样运行的,不会改变。
显然,中医学也算是一个“生命有机体”,它经过了长时间的孕育,正式诞生于汉朝。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三部书,就是这个生命的主要家当,这就算是中医学问世了。既然这三部书已经构建了完备的理论体系,后世绝没有去改变的可能,只会按照这三部书来操作,来注解。
再从五行规律来看,有个“思想先论论”,体现水行。水行之中诞生了一个全新的生命,这里指中医学。然后呢?按照前述的规律,生命就会开始内循环,按照一个小规模的蛋蛋循环圈来运行,它本身会寓于金行,金生水,水生木,然后木生内核以濡养金行。寓于金行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它会力图构建一个坚固的壳体保护自已,把自已严官坚实的保护起来,正如颅骨对脑髓的保护一样,在事物进程中表现为,许多人对它推崇膜拜,想尽办法神圣化。至于以后,就是照这个样子去操作。
事实证明了确实是这样,张仲景本人就成了圣,这个圣字透露了一切秘密。后世的医家们是越来越把这三本书神圣化,理论上无人超越,甚至说无人再涉足这个领域,有的只是药学和实践。
当然我们也可以按照阴阳核壳论来理解这一点,物体总是先有阴,形成壳,然后就是阳,阳表现为内核,而内核的意义就只在于实践,在于实际运用。
无论是实际情况,还是事物通理,我都认为中医停留在汉朝,你要说后世有什么理论发展,给个理由先。我是怎么都不信的。这里,我们也可以总结出一个事物发展的共同规律,就是,不管是个什么样的事物,只要它诞生了,就会按照它最初形成时的既定规律来运行,除非外力作用,不会改变。这个事物你可以说它是中医学,也可以说是西医学,说是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朝代,一个国家,整个人类,整个宇宙,都是这样。
这个意思就是,开头怎样,后来它还会怎样。在最初就决定了最后。这就叫做宿命。
我年轻的时候很反感宿命,现在老了,明白了,穷人基本上都会是穷人,永远如此。除非外力改变。
用这个理论,你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国社会在二千年的封建怪圈里打转,不得出来。孔儒理论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至今阴魂不散。这个中国历史怪圈,许多史家糊涂,为什么?想不明白。其实这不是怪圈,就是事物本性。你只要没有外力作用,它就会照原样走。所以,你看到明朝清朝的读书人,仍然在春秋时期孔子的论语里寻章摘句。不是吗?谁敢改动孔子一个字?谁敢说孔子的不是?直到洋枪洋炮进来。
张仲景在医界,就如孔子在学界政界一样。
这个结论告诉我们,中国自从秦汉一统之后,就没怎么变了。什么唐宋明清,一个德性,一个模式,刘李赵朱,名变实不变,玩的无非就是收税纳粮、集权一统,宝座上面孔走马灯,瓤子里一个鸟样。我们用得着背诵那么多变法啦起义啦加强集权啦什么的吗?你只说皇朝二千年就完了。历史在秦汉以后开始打转,开始推磨转圈,中医学也是如此,在这长时期里只玩转圈。只玩演义。面上都是故事,内里一个操行。倒是春秋战国还有意思,意义远超过汉唐宋明清。
今天我们读史,在秦汉之后几乎没什么可思考的,都是故事。正如中医学,现在也只剩下一堆故事。故事里有人,人有什么?有术,有仁义道德。这就与医学之道行无关了。医学理论本是大道,本是大法,但是在汉朝之后没什么新玩意儿,只有“术”,术也没什么新的,所以只有故事。
所以,请允许我刻薄一点,现在电视上许多人开始讲中医,他只能讲故事,讲医术。国学渐渐抬头,在医学上,那些业内人士也想宣扬中医学,但是无道可讲,无法可讲,只有术,只有事。不信你听一听电视嘛,里边讲中医的特别多,人人都想治病养生,有需求,但是那些讲师们讲什么呢?讲故事,讲医术。
他没有医道、医法可讲。
显然的,医术与故事只是细微末节,其根子还在张仲景那里,还在吃着老本。有谁敢提出自已对于人体、养生治病、强身健体的根本见解的吗?我只好亲自披挂上阵来自我表扬一下,除了本文,没有了。
这个问题不在于自我表扬,而是,显然的,停留在汉朝的中医学理论,会没有问题吗?会没有错误吗?前面我们已经列举过许多根本性错误了。他们仍然假装看不见。
讲术讲故事,真是中医的时代悲哀。中医并不是只是“术”,而是大道好不好?并不只有故事,而是有真理好不好?怎么把它弄得如此下贱了呢?
汉族无疑的衰落了,新生的是中华民族。炎黄管了两千年(不要告诉我炎黄是汉人啦),孔儒管了两千年,现在不知谁再来创建新理论真正确立。文化制度都新生了,中医也会如此,中医理论的真正重建之日,正在到来。张仲景之后会是谁?可以期待。
第六章 中医学批判
至此,我不得不写一写中医学批判这个课题了,我得说那帮人玩得太过分了,太不把今人当人了,太不把时代当回事了。火箭都上天了,人体细胞、基因都弄出来了,他们还在拜仲景,真是荒谬。
我得说现在中医从业、执业者恐怕数以百万计,而信奉中医、或者说感情上无法割舍中医学的人恐怕数以亿计。这其中有相当多的一些人是发现了中医的根本性谬误的,其实早在几百年前都有人提出质疑,但是今天的中医院校教材、堂煌课堂仍然在背诵“心主神明,为君主之官”、“肾为先天之本”。这些经文连教师也觉得无法自圆其说,但他们还在想办法解释,说是“这个我也知道不对,但你还得这样背,不但这样记,你还得想办法给他说圆和了,说出道理来。”
中医界决策的那些人们,可不象以前一样,是民间,这些人这样编教材,是代表国家的,行使权力的。可怕可恨可怜可惜!
中医学现在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没有理论创新。
没有理论创新是个客气的说法,本质上是固守旧理论,打击新创见,完全缺乏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精神。在二十一世纪穿着洋装开着汽车看着电视打着手机的时代,仍然拜仲景。中医死了,死在这些固守传统的人手里。他们连学界和所有人都知道的一些基本人体理论都不信,都不愿拿来改进中医,中医学不死才怪!
中医学理论上究竟有哪些根本性的错误呢?我主要提两点,一是现在事实上人们已普遍承认的脑为君主之官,脑主神明。这一点上,传统中医学认为心主神明。是脑还是心?曾经争了几百年,在世界范围内有过争议,现在结论当然早已出来,但是中医学理论仍然信奉“心”。
这不是一个小问题,要知道心是人体五体系之一,心一错,而且错到脑上,就实际上错了两个。总体算就错了多少?五分之二。这个君主之官的错误,使中医们相当着力于“心”,而轻视了脑。我以为正是从这个“心主神明”的理论出发,才会让中医家们不惜千年练就了算得最绝的绝活诊脉。诊脉这个事当然与心有关。心却不是最重要的。所以这样算来诊脉这个千年绝技算是白练了,现在还有中医诊脉的吗?你就可以知道,确实是练错了功夫。如果用这个功夫花在真正重要的“脑”上,肯定能练出真功夫来。那将是多么让人振奋的事啊。
更重大的错误在于,传统的中医五行体系没有参透生命。它没有弄明白生命本质是什么?在哪里?有何规律?这一点就不是错误的问题,而是根本没有人弄明白。直到本文,你才会知道,哦原来“生命一张皮”。生命这个最根本的问题没有弄清楚,迄今国家养活的数以百万计的中医师们没有想明白这一点。中医理论大体参透了人体,却没有参透生命。
当然西医也没有参透。所以现在在医界医学上最可怕的是什么?瘟疫。也就是禽流感啊H1N1啊非典啊这一套。还在手足口病啊什么的。它仍然潜伏在我们身边,随时准备暴发。这是全人类的魔症,上升到政治的高度,形成了国家意志。医院里随时如临大敌,专设发热门诊。原因很简单,搞不好就会死人。
当然本书系列告诉你,生命一张皮,“热病皮肺论”,“外宜寒润”,你就起码知道是咋回事了。
从上述两点来看,中医有错误仍坚持错误不改,这就造成了根本性错误,同时对最根本的生命没有参透。所以结论就是,中医死了。准确的说是老中医死了。能否新生?我持乐观态度。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来挑点传统中医学,起码教材上把什么心主神明改了吧。还有什么肾为先天之本因此补肾、滋肾阴壮肾阳,这些胡说无理的玩意儿。改了吧。
话说最初中医的创立(我愿确定是以张仲景为标志),其实是为了治病,治什么病?热病。说到热字,我们就会心有所动。读了本书系列,我愿意同志们对这个热病有异样的感觉才对。为什么?热病--皮肺--脑髓---生命,这四位一体。皮肺才会发热,而皮肺即脑髓,脑髓即生命,所以一旦说到发热,我希望你就全身耸动。这个道理在于,阴阳核壳论告诉我们,内核宜热燥,其病在寒湿,所以核病在寒,形寒肢冷的都是脾胃病。外壳宜寒润,其病在热燥,所以壳病会热,凡是热而燥的都是壳病。而壳是什么?就是这个个体的生命所在啊。能不慎乎?
显然的,说到养生,就是养命,而养命就在滋润人体外壳。问题恰恰就出现在这里,我们非常见到的病就是热病。所以我上部说经典三病“血管病糖尿病与癌症”还算不得厉害的,都是吃出来的,基本上可以通过吃改变。真正厉害的不是核病而是壳病,因为一发热就直接要人命,不象核病会软许久不会死。我现在告诉你,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就是为了对付这个热病的。
伤寒杂病论这个名字起得不够准确,也不知他老人家怎么想的。伤寒二字,其实应该改为“发热”。他的伤寒其实还有伤风伤湿伤暑发温一大堆,大概是六种,症状最大的就是发热,显然是属于外壳病而非内核病,也就是说都是外部感染的而非饮食不当的。
我们很容易理解这一点,头疼脑热感冒发烧,这一类病最为常见,病情发展也最为迅速。也相当难受。我小时候没少经历过这种头疼脑热病,烧得迷糊的时候都有,小人儿经不起外部环境的改变,稍有风吹草动,身体就有反映,这个反映一定就少不了发热。这个热象火一样,有时候就会星火燎原,一阵风卷过,转眼间火烫。
问题在于,这个病也不一定就疼得很。反正就是难受。难受狠了,就没感觉了,那个时候就昏迷了,晕厥了,就象一堆火就快烧完了。挂掉之期不远矣。
从“发热(伤寒)杂病论”算下来,令人惊骇!温热之病何其顽固何其可怕!两千年了,我们仍然在发热,在发昏,在惊厥。
这种病何其顽固,而我们的医学仍然无能为力,现在只好告西医的吊水、打抗生素、激素来勉强应付。国际卫生组织也无法可想,只好到处发警报。
西医历史短,而两千年前的张仲景都总结出了“伤寒(发热)”的病因及治法理论,后来清人也有《温病条辩》,现代的中医师们竟然束手无策,可笑可悲嘛,有没有?
到今天,中医仍然没有忽视“脑”,因此就永远不会想明白脑与皮肤-肺系的关系。仍然没有参透生命。
生命,在中医西医那里,都仍然是一个谜!
从张仲景开始,就对发热如临大敌,目的在于守护生命。两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对发热如临大敌,不愿进入脑里去探索生命之谜。
中医学的现状让有志者忧虑啊亲。它生生被一帮不学无术、抱残守缺的人们玩死了。
我痛惜于中医学,是觉得它确实最根本的东西是正确的,是有非常大的意义的。否则我也不会提出批判。这就是它的基本理论,就是阴阳五行体系是正确的,甚至比西医的“千百体系理论”还有意义。我会为你解码它的正确与伟大。除了解码人体的阴阳,就是内核为阳,其病在阴,而外壳为阴其病在阳,还会为你解码它的五行。这是本书的任务。我希望有人能写出完整版的“中医学批判”,系统总结出得与失,正与误。然后发展。如此则中医幸甚,国人幸甚。
好了,这个爱恨情仇的中医学,终于没有弄明白生命,发热仍然是要命的事,到今天我们仍然对发热诚惶诚恐,张仲景的事业仍然是现代中医师中医生们的作业,那么汉族人民对于养生保命还有别的招数吗?
第七章 再谈西医学
在理清汉族人民探索养生学这个课题之前,我们来看看终极成果,就是后来进入中国的西医学。西医学当然是现行的医学“正道”,早已取得绝对优势,占据主导位置。可以说是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西医就成功取代了中医学,成为国人的医学首选,甚至也成为养生保健的“圣经”。当代的人们,你是没法对西医质疑的,它的一套规范也相当严格,并且成为法规一样的东西,普通人没资格挑战它。病患者基本上也都信奉它,所以,一有头疼脑热跑肚拉稀都会去医院或诊所,医院或诊所的办法基本上就是吊水,用抗生素给你滴上了。
现实的情况就是这样,大概就是七十年时间,西医成功挤垮了中医。人们开始供奉西医了。西医成了神话。西医的从业人员、西医院和院校在数量上规模上都远超过中医。
我曾经说过,短短几十年时间,我们的血管里灌注了一地中海的水,胃肠里吞进了一阿尔卑斯山的药片。传统的养生保健治病方法,一些偏方正方经方验方,失传了。比如受寒了鼻寒清涕了,初期只要一根葱就能解决问题。一根葱。但我们会去吊水,不知道这一根葱。
西医学的规范已经上升到国家行为,神圣不可侵犯,似乎也成为一个迷信。它果然没有错误吗?我愿意打破这个神话,看看它究竟是些什么东东,值不值得我们拿生命与身体去交付。
首先来看看,西医最大的成果是什么,是哪一点让人们普遍信奉它。前文说过,西医最大的成果就是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细菌病毒。由此开发的抗生素是它最大的成果。那么这个抗生素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有什么意义呢?
根据本人的“阴阳核壳论”,人体之病患无非两种,一病于核,表现为阴,就是寒湿,多为饮食不当引起的。一病于壳,表现为阳,就是热燥,多为外感引起的。内宜热燥,病多寒湿,而外宜寒润,病多热燥。这就是人体与生命的全部秘密。就是说凡是热燥之病,都是外壳病,也就是外感病。相对来说,外感病要严重,因为它直指生命。如图
内宜热燥(阳)----多病寒湿(阴)---身体(内核)
外宜寒润(阴)----多病热燥(阳)---生命(生命)
这个阴阳道理太简明直接了,看起来相当舒服。这就表明了热燥病为病于外壳,会要人命。这就可以理解张仲景医圣了,他老人家的成名作就是这个热病治疗法。不然为什么是他成了医圣呢?国为这个热病确实要人命。
现在你就明白,为什么西医又成为经典了吧,被国人奉若神明了吧。西医玩的也是这个“热病”,也就是直要人命的病于外壳的外感引起的热燥之病。而且它玩得好。
我确信,没有抗生素,西医最难将息。如果没有抗生素,西医不会发展起来。一二百年前的弗莱明等人成就了西医。正是凭着显微镜下细菌微生物的发现,以及进一步巴斯德等人的推进,人类发明了抗生素,从此,对于这一类最为要命的外壳热燥病,我们有了对付办法。
抗生素的意义就在这里,就是它能有效对付一大类病,就是外壳感染危及生命的发热发燥的病症。西医的成就,我愿意主要的体现在这里,就是这个抗生素,就是微生物、细菌病毒的发现及杀菌方法的发明。
近些年来,我们曾经和正在流行着“西医崇拜”,这个崇拜有理吗?当然有理。张仲景凭着几十个经方来对付热病,就成了医圣,西医也应该有这个资格。你不觉得前些年我们特别信奉这个抗生素吗?进医院后是不要医生开方的,直接要求你给我抗生素,我要最贵的最新出的。甭管这些抗生素打针吃药吃出了多少失聪、失智、残疾痴呆(几年时间,这个数量不在少数),现在我们进院仍然要挂水,要吃“消炎药”。管它有没有感染,你都得吃消炎药,你身上总会有细菌的。杀一杀总没错。
当然现在我们慢慢明白了,这个细菌你是杀不完了,真杀完了细菌,人也就完了。西医崇拜正在退潮,也理应退潮。看看这个图:
这个图叫做“汉医与西医养生治病示意图”,可以看出来,汉医与西医都对这个病于外壳的热燥病有研究和对付办法,正是凭着这一点,张仲景成了医圣,而西医转眼间压倒中医,赢得“西医崇拜”。历史上从来没人参透过这个“外壳热燥症”对于生命的意义,现在你我明白了,就知道了这汉医与西医两者的重大意义,它们可不是单纯治病,而是救命。
发热是会要命的。命在外壳,外宜寒润,其病在阳。一热即要人命。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所以你看到,现在医学也开始研究中药材,说那些能败火的黄连黄芩黄柏栀子连翘二花,还有那个在非典时走俏的中药板蓝根,都有抗菌杀菌作用。不用说,自然界的一些物质材料是有杀菌抑菌作用的。根据五行之理,自然界是平衡和谐的,有所阳必有所阴,有其兴必有其抑。
我只能说,中医西医殊途同归,最终都是在“外壳热燥病”上成功了。我愿意相信,张仲景的办法玩了两千年,该歇歇了,而西医表现一表现,也会消停,因为西医的问题也正越来越显现出来,比如副作用,比如超级细菌。更重要的是,从根子上讲,外感的这一大类病,当然与外感之物细菌病毒有关,但也与人体本身有关。中医着眼于人体自身,西医着眼于细菌病毒,都有道理,但都不全面。都只看到了一面,叫做以偏盖全。
作为中医来说,既然外感已经发生,细菌病毒成功侵入人体,情况危急,指望用药材喝进胃里来抵抗它,怕是有些缓不救急。要知道这些药汤还得经过好几个弯转才到达细菌那里去呢。作为西医来说,既然外感已经发生,说明身体本体就很虚弱了无力抵抗了,指望服药片吊抗生素来杀菌,怕也是经不起事。要知道你这个药片也好吊水也好,还是得通过人体的脾胃起作用,你能确定他的胃有能力消化运化这些药片这些盐水吗?
细菌感染人体,中医只看到人体的问题,而西医只看到细菌的问题,但事实上显然是两者的问题,是菌强人弱的问题。看看这个图。
这个图叫做“病菌感染人体的中医西医治法示意图”。图中可以看出,病菌感染人本,显然是菌强人弱,西医只杀菌,而中医只扶人,显然就片面了。正确的方法是,既杀菌也扶人,中西医结合才是正道。
张仲景和他的追随者们看不到细菌,而西医们的患者用牛肉面包强健了人体所以不健脾,结果就是西医对西人很有用,而中国人开始发现了抗生素,简直就是找到了灵丹妙药,用了那么几十年,发现问题多多,用得身体垮了的不在少数。
根源上,我提出一个观点,抗生素确实有用,但需要强健的身体。前文说过,身体支撑在脾胃上面。显然东方人的身体脾胃都比西方人差些。所以,要使用西药抗生素之类,必须同时强健脾胃。强健脾胃永远是东方人的首要养生保健任务。在这方面,中医有其独到之处。最终结论是,中西医结合,减少西药用量,适当增加中药健脾类药物,这才是“有中国医学特色的养生治病道路”。照搬西方是不行的,谁让我们生来比他们个小体弱呢。喝稀饭喝汤的胃能与吃牛肉面包的胃相比吗?
至于在人体的根本方面,我仍然认为西医不如中医学参得透彻,中医起码还有个阴阳五行理论作为根据,虽然也不完全,但好歹也有一个物质通理,但既使解剖了人体,西医也没提出一个能通用于物质世界的道理来,它把人体和各器官脏器每一个都还是照老办法,当做独特的、唯一的、怪异的,人体的道理只能用于它独特的某一处,与外界没有任何联系。这就让人想不通,人体有那么奇特吗?怎么每一处都那么独特?
西医还有手术,也得承认它的伟大意义,但是是否所有的病症都能切除呢?我们在拿手术刀的时候,是否能对人体做点什么,让它自已也发挥作用?
归根结底,人体和生命究竟点击此处继续阅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中医发展这么多年还是没有哪个中医敢说自己比张仲景、叶天士厉害?
本立道生·黄开泰讲中医天命篇
在雪球上讨论中医
有人说:全世界的人都被西医忽悠了,你怎么看?
劝学
中医是中国人几千年文明传下的医学精髓,西方医学不太认可,大家怎么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