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瞰·珠海微信系列11 | 斗门排山村:保护岭南建筑瑰宝 打造文旅产业新名片


排山村坐落于斗门镇黄杨大道侧。村中古屋背靠小山,面向田野,与远处黄杨山上的金台寺遥遥相望。村子坐西向东,面积0.16平方公里,有102户420多人口。

从清乾隆43年(1778)立村至今,已经有230余年的历史,是现时珠海市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


 据《香山县志》记载:“排山村谭族始祖应景,原籍湖南省衡州县,随父少怀来广东贸易,乾隆十九年(1754年)隶籍香山县恭常都,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应景子权石迁居斜排。”


站在远处望向村庄,可清楚地看见,夯土及青砖构筑的古民居群依山势由高往低,顺着斜山坡,一排排整齐排列。

最初名曰斜排村”也是由此而来。到了民国初年,方改为排山村。


历经两百年风雨的侵袭,排山村整体上保留了清末民初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至今保存较好的古民居有70多栋。

这些独特成片的黄土墙古建筑文化吸引着专家和学者的目光,被誉为具有较高的历史人文和科研价值,也是岭南地区不可多得的古村落。


早在2012年,排山村就入选了“广东省第三批广东省古村落”。


     壹



    土夯泥墙:岭南古建筑瑰宝    


在村落的中心地带,一幅巨型的瓷砖画展示在眼前——排山村全景图。这里原是祖籍排山村的旅美华侨谭章珍的故居旧址,由于年久失修,原建筑已经倒塌,成为了一块杂草丛生的空地。


规划设计人员匠心独具,先请画家画出了排山村全景的彩色国画,再制作成为瓷砖画,依村落的走势摆放在这里供游人观赏。



从全景图中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排山村独具特色的布局。

排山村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村子坐西向东,呈块状,夯土及轻砖构筑的居民群依山势由高往低整齐排列有序,巷道间设排水系统贯通全村,布局合理。


古民居群现大部份已空置,但整体保持了原有的建筑布局和传统历史风貌,地方建筑特色浓郁,建筑规划布局合理,现状保存较完整,有珠海乡村现代规划“摇篮”之称,充分体现了广东沿海地区古聚落的建筑特色。


村的选址与建筑,遵循“以祠为宗”的布局形式,讲究空间视觉,注重风水。因其始祖经商,受迁祖文化影响,村庄的街巷多设计成正方垂直,犹如棋盘。


这种经纬分明、高低有致的格局,围绕“财”字作寓意,寓四通八达,路通财通之意。村前开挖了一个大池塘,名为“月牙塘”,寓意为聚水聚财的聚宝盆。


村内现存夯土建筑有70多栋,为土夯泥墙,瓦木结构,每栋约70平方米。泥雕、砖雕、木雕点缀其间,雕龙画凤,生动别致。


夯土墙是指用夯土方法修筑的墙。在距今四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了我国最早的夯土。

明清两朝是夯土技术发展的巅峰期,源自中原地区的夯土技术随着原居住于黄河流域的先民辗转迁徙至江南,进而南下成为古闽、粤等地的新部族,继承和发展原有的夯土技术。


珠海地处沿海,三合土版筑夯土墙优越的抗风性和抗雨水侵蚀性,使得夯土墙技术传承和发展异常突出。


排山村版夯土墙的夯筑就地取材,掺入糯米浆和红糖浆等传统工艺夯筑。夯筑出来的墙体用料均匀、细腻、板结性强、颜色匀称、舒适。


虽经历200多年,这些夯土建筑保存基本完好,外观依然温润细腻,赏心悦目,排水等基本设施尚能正常发挥作用,足见其做工精细。


其中,53间清朝时期建造的糯米墙古屋,是珠三角地区保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糯米墙古屋的村落。

排山村的夯土建筑充分体现当时建筑技术,是珠海地区夯土墙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岭南古建筑的瑰宝。


为了让游客深入了解夯土墙的历史演变和制造过程,排水村内设有夯土建筑工艺展示馆,向游客详细介绍夯土历史文化。现场还有各种打夯工具以及原材料,游客可现场打夯和土过把瘾。





谭氏宗祠 内涵厚重



钟灵毓秀之地,英才辈出。

圣迹贤踪,可忆可寻。


 

排山村的东头尚存两座远近闻名的大型祠堂——权石谭公祠和仁山谭公祠,以及一座武帝庙。据记载均始建于清代,为抬梁式木结构。

 

两座宗祠硬山顶,博古脊,雕花封檐板。权石谭公祠门楣石匾额阴刻“权石谭公祠”,木刻楹联“肇基以俭,业广惟勤”,头门有木屏风,内堂木刻匾额“肇业堂”。

另一座祠堂则门楣石匾额阴刻“仁山谭公祠”,木刻楹联“崇敦礼让,德溥慈和”。


谭氏宗祠规模宏大,主体建筑气势恢宏,雕饰精美,栩栩如生,内涵厚重。


除了这几幅楹联外,谭氏族人还完整地保存了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由二十三世孙惠泉抄录,以及于1994年抄录的《谭肇业常族谱》手抄本。


在文本中,有立志不忘先祖的“忠孝节义”、“简朴勤奋”、“敦厚礼让”、“立身修德”等训言。这些都是先祖的遗训,目的是激励后人弘扬中华民族“忠孝节义”、“俭朴勤奋”、“敦厚礼让”、“立身修德”。


排山村的南北两头建有护村更楼,建于民国初期,做安防驻守用。


南更楼已毁,北更楼尚存,更楼高两层,坐东南向西北,占地面积约23平方米,方形、夯土墙、瓦顶已失,楼内层板已拆毁;南北面壁分置4个砌射击孔。更楼墙厚50厘米,高度达13米,坚固无比。


村中合围的古榕树随处可见。

祖祠、庙宇、更楼,以及一排排如迷宫般的土夯民居,就这样掩映在200多年历史的古榕绿荫下,安安静静地度过了悠悠漫长的岁月,经过岁月的沉淀,散发出独特的历史韵味。



两个多世纪以来,排山村谭氏族人与其他广府古村落一样崇尚广府民俗文化,逢年过节必先祭祀祖先,舞狮助兴,锣鼓巡游。


细数排山村的民俗,还真的不少。每年正月十三煮菜茶,二月初二“枪炮山”,三月社工诞向男丁派猪肉,清明拜祭祖先,四月初八牛仔王诞前往“龙归寺”祭祀牛仔王、十二月廿十三“祭灶爷”等等。



该村世代沿袭的“接新雷”习俗,每年立春后不管白天黑夜,初次行雷闪电,人们都虔诚地焚香鸣鞭炮,向雷神爷爷膜拜,这种风俗至今尚存。


“乔迁”习俗,进伙前,择完良辰吉日,当日在新居大门两旁贴上“家居地利千年盛,宅得邻和万代兴”之类的对联。


门楣贴上“进伙大吉”之类的横额,并把米缸、母鸡、小鸡搬进新屋。吉时到来时,全家按长幼先后顺序,持一盏油灯进入新居,接着在新居神台上焚点香烛,随后,便可在新居厨房生火煮食晚餐,设宴款待亲友。





保护古村落 创建新农村



排山村是斗门地区典型的侨乡,远在19世纪末的1880年左右,该村就开始有移民到海外谋生,初步统计排山村旅居外国的村民就有近千人。


虽然不少居民已移居海外,但侨胞为家乡建设不遗余力,出力捐资扩建公路、修葺祠堂、兴建村口牌坊、改善村容村貌和增设公共设施,使古村落整体上保持了原来的建筑布局和传统的历史风貌。



如今,排山村的定位是发展古村落旅游观光产业。古村落的保护修缮、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了首要工作。


在村头的排山公园,5棵200年以上的古榕树已经增设了护栏,新铺设的草坪上,繁花盛开,此外还增设公园配套设施和凉亭等,榕树下的“大院”已经成为村民们休闲纳凉的好去处。谭氏宗祠也进行了整体的修复,增设了复古设施、复古图像。


排山村古泥屋建筑内也实施了整体的保护性修复,对外立面的景观和巷道进行改造,排山古塘周边也增设了仿古石堤、栏杆等基础设施。


与此同时,排山古村旅游已投巨资在排山古村及周边着手打造排山精品高端民宿、广府文化美食汇、排山古村文创产业园(基地)、和风田园观光综合体、排山荔园、黄杨十景与古今斗门两条历史文化自然风光交融的私人订制旅游路线等重点文旅项目,力求在3年内把排山文创产业基地和排山旅游景区打造成一张斗门文旅产业的精美名片。

排山村的发展是在旧村改造的同时,让村民住上舒适的商品房,同时又尽可能最大程度保留原有古村落的布局,发展各项特色旅游项目,使村民与村集体共同受益。


时过境迁,古老的排山村已经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创建”新农村“的各项举措让这座具有岭南风格的古村落,散发出迷人的新时代气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寻访赵宋皇族村 (旅游览胜)
夯土墙建筑:世界上最“土”的住宅
福建永泰最美8大古村落庄寨,传统南方民居防御建筑的奇迹所在
夯土的前世与今生
三明居然有这么多古村落,沙县的在这里!你去过几个?
岭南园林艺术瑰宝——宝墨园和南粤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