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稿质量检查与编辑加工要求

进入出版社的新编辑,其第一份业务工作大多不会马上从事策划图书或数字化产品,往往是老编辑把策划收到的书稿交予新编辑,让他们先学习审读和加工书稿(含网络视频图文稿等,下同),还要学习校对等业务,因为这是编辑工作的入门基础。为使新编辑把握好这一职业生涯的起点,打下扎实的业务功底,本文从书稿质量检查的文字和体例要求开始,力图把编辑加工的原则、具体要求和灵活变通等方面的经验融为一炉,以供新编辑参考和同行方家指正。

一、检查书稿的齐、清、定状况

齐、清、定,是在图书出版流程中对编辑发稿的技术要求,是待发排书稿齐全、清楚、定稿的简称。这里说的是编辑拿到书稿时,也要按此要求进行初步检查。具体要求如下:

齐——书稿交齐。检查书稿有什么内容不太难,难在确定它缺什么。除了检查正文是否齐全外,常见的容易缺漏的是:内封署名(仅署主编之名,参编者未署名)、编著方式(著、编著、编、主编、译、编译等)、内容提要(新书简介)、多位编著者的排名方式(按拼音顺序/笔画顺序/编者地位)等;教材各章一般应有的章后练习、思考题等;参考书目或文献;序、前言或后记,编写分工情况,等等。

清——稿面清楚。打印稿一般不成问题,修订稿往往利用原书的正反两面,粘贴在稍大的纸上——这可保留上一版书的编校成果,然后手写删改或补入文字等,手写文字可能潦草不清;图稿/照片也要清晰,可供复制。

定——业已定稿。不论是作者自己统改,还是他人审改,均已确认不再修改。这当然要经过编辑初步检查后,才能确认是否基本定稿。不过,作者的定稿不等于编辑无错可改或无须修改。

二、检查书稿体例

检查书稿体例,关键要看它与策划—研发要求是否基本吻合。责任编辑如参与策划,应该熟悉编写大纲和编写细则;若未参与前期研发,就应从策划者那里索取有关本书稿的编写大纲和编写细则,可使检查工作有所依据。以下谈谈检查书稿体例的若干方面。

1. 求大同存小异的一般原则

对于传统章节体专著或教材书稿来说,可以找出各章/节首页平摊开来(电子版则难以操作),马上就能发现章/节标题下的体例问题。例如有的章/节标题下有简要的概述(多为一自然段),有的却没有。只要总体数一下哪种体例占多数,一般就以哪种体例为统一规范。当然,遇到多数章/节标题下没有概述的情况,编辑不可自作主张,轻率地把只占少数的章/节下的概述删去,而应该问作者,由作者决定删去还是补全。

体例中还有个章节安排基本平衡的问题,例如,最小的一章也应有两节,只有一节则不成其为一章。如果小章设两节,大章也不能毫无限制,多达八九节就不平衡,大致应该是每章两三节至四五节,这是相对平衡的。

至于节下设有几级(也叫层)小标题,全书统一当然是理想模式,但不必苛求完全一致,应至少有一级标题为宜,其余各级应根据内容需要而定。

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即章、节、目三级标题为大同,其下允许存在小异,即可以灵活增加或减少级次。例如: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一节 ×××××× 第一节 ××××××

 一、××××××     一、××××××

 1. ×××××××   (一)××××××

                         1. ×××××××


即前三级求大同,三级之下允许存小异。

有的编辑不允许存小异,为求得各级标题设置的完全一致,把正文中的“首先……”“其次……”“第一……”“第二……”这类段首句(概括句)也升格为小标题,是很不明智的,或者说是一种作茧自缚的匠气编辑的表现。

理工类图书习惯用的标题分级为:

1. ××××××

1.1 ××××××

1.1.1 ××××××

文科类图书有时会出现五六级标题(如一些程序性的内容),如果出现“1.1.1.1.1”的五级标题,显然既浪费版面又不美观,所以不宜机械套用这一体例。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并表现内容,才是理智的选择。

2. 检查注释等是否规范和一致

常见的页下注除了解释正文中的术语、补充说明一些不便在正文展开的内容外,多数是注明正文中的引文出处。引文出处的规范要素为:

著译者、书名(卷次)/文章标题、出版者/期刊名、版本年/期、页码。还有外文书刊和网络资料出处的注释规则等,可学习、参考《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15),在此不作展开。

如果遇到谢世多年的名家学者的论著——他们的论著也许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开始发表,跨越约半个世纪,现在重新集结出版,还要用上述若干规范来要求,恐怕很难做到。为了规避行业质量检查的风险,可以提出“免责声明”,即把忠实于原著的编纂(辑)思想写在“出版说明”中,或写在“前言”里,从而把可能出现的“以新规套旧作”的挑剔、挑错等先行排除。

例如,武汉大学出版社的《吴于廑文选》(2007年版)的“再版说明”:

“在对《吴于廑文选》一书进行再版加工时,我们只对其进行了必要的校改,有些方面,如译名、注释的体例及一些特定的表述方式等,都一仍其旧,以尽可能地尊重这类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著作之原貌。特此说明。”




3. 检查图文配合与否的问题

对于图文配合的书稿,要检查图稿是否清晰(此不谈具体标准),可供绘制加工—— 一般要由出版社绘图人员来确认图稿(含存于光盘中的图)是否合格。

检查图稿的同时要检查与体例、文字相关的问题。例如,有一本结构设计方面的书稿,图多且清楚,但文字让人莫名其妙:有的是先行文后配图,条分缕析,感觉尚可;有的章/节标题下连排几幅图,文字变成了图下的说明文。作者的意图是要编成“图解”书,还是要有常规的正文,再对图配以文字解析?不得而知,只好请作者确定后再说。

4. 抽读部分书稿文字是否接近合格

现在作者所交的打印稿极难见到万分之一以下差错率的合格书稿,这里说的“接近合格”也没有国家或出版业界的标准,只是希望不要每页都有错,别错得太离谱。

书稿是否接近合格,是否具备加工基础,不能仅看打印得清楚与否,应先抽读三五十页(约半天时间),例如30页稿中的错误(文字性、知识性等硬伤)达30~60个,大约每1 000字有1~2个错误,即高达10~20/10 000的差错率。说明作者太马虎,基本没有负责任地通读统改。一般编辑要把10~20/10 000的差错率降到1/10 000以下,实在难以做到。对这种情况,如果作者年事已高,甚至已经逝世,或者是个别少数民族作者,其汉语写作能力一时无法提高,没人承担统改工作,编辑却表示愿意为其统改,是比较幸运的,否则应该退给作者重新统改。

5. 初览书稿为加工力度作出初步判断

翻阅三五页书稿或一两页文章稿,有一定经验的编辑,一般可以对作者的文字水平作出基本判断,即作者水平是高于自己还是低于自己,或与自己不相上下。如果觉得作者水平高于自己,你的修改要十分谨慎,因为你的修改或文字润色可能还不如作者的表达,修改得不妥甚至错改,在实际工作中并非罕见。这是特别需要警惕的。

三、文字加工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进入加工阶段,即开始审读书稿的主体内容,并做必要的加工。

1. 加工基本原则—— 十六字诀

无错不改、改必有据、尊重作者、符合规范。这是笔者三十多年从业经验的总结。具体分析如下:

无错不改—— 一般是可改可不改的就不改,即使各章(部分)文风不太协调,你可以提要求,希望作者自己改写,但你轻易别改,那必定吃力不讨好。有的编辑自视不低,还生性爱改作者的文字,每页非改动几处不可,有时还歪曲了作者的原意。例如,“图书数据浩若烟海。”本来挺好的,可就有编辑将其改成“图书出版的数量十分巨大。”新编辑或许担心老编辑看不到自己干了多少活儿,便以为多改总比少改好。业内规范说法是“编辑加工”,老辈编辑还爱说“看稿”,却没说“编辑改稿”,所以,何为“加工”?尚需新编辑慢慢体会。

但也常有例外,如写作水平偏低的作者,其文字勉强可读懂,大意也没错,就是不太合语法,前言不搭后语,不够流畅,遣词造句不讲究,词汇贫乏,或车轱辘话来回转,等等,很希望编辑多给他润色和提高水平。那么,编辑就得驾驭文字,为书稿全面修改润色,把不太合格的文字提升到合格以上水平。

改必有据——对知识性内容的修改必须有科学、事实或学术等依据,尤其不能修改作者的观点或书稿中引用的学术观点。例如引文,你觉得不流畅就想改,可是你得核对出处,所以基本原则是未核不改,因为你没有根据。如果你对译著的文字不满意,又核了外文原版,另译出自己满意的文字,那就得把出处注为原版外文书。

尊重作者——要尊重作者的文字风格、学术观点和表达方式,尤其要尊重作者的文字风格,不能强人就己,以为自己的表达好于作者。对个别知识内容如果查不到,务须询问作者。查问没结果的,不能轻易删改,所作处理要请作者确认。

有的编辑曾在报刊社或广播电台、电视台或网站工作过,因报刊/网页版面或播音时间限制十分严格,养成了大刀阔斧地删改文稿的习惯,一旦转行当上出版社编辑,容易习惯性地对文字过分删改,甚至是伤筋动骨地删改,这是需要防止的。如果一审删改后常被二三审恢复,一审编辑就应意识到自己也许存在过分删改的问题。尊重作者包括呵护作者的才情。作者不时引用几句古诗或名人名言,有的编辑不喜欢,就说作者“掉书袋”(卖弄才学),随意删去,也是不妥的。只要作者引用得体,与相关文字内容协调,就应该认可、呵护。当然,尊重作者不等于迷信权威,只要理由充分,能说服作者,该改的还得改。

符合规范——编辑的修改,不要求有什么个人风格,最好能与作者的文风相似,改过的文字与作者原文浑然一体,出版后看不出修改痕迹。同时要符合语法,标点符号、数字、年代、量和单位等都符合出版规范。




2. 加工基本要求

一是对文字内容方面的要求:(1)规范语言文字;(2)确认学科知识;(3)核对重点引文;(4)把握内在逻辑。其中对学科知识的确认,主要指编辑对不是很熟悉的知识,需要查核,保证无误。而核对引文,只要条件允许,能核的都要核对。如果引文很多,查书上网都核不过来,至少要保证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我国党和政府重要文献、知名学术著作的核对,而对其他引文的质疑问题,则提请作者予以核对。至于把握内在逻辑,是强调在审稿加工中要用心记住、领会读过的内容,在往后的审读加工中,不断回顾前面的内容,务使前后有机关联,有所对比等,避免前后相关内容的矛盾、重复或交织混乱等。这对新编辑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二是对加工状态的要求:

(1)默读书稿,防止跳读浏览。只有心中发声的默读,才能避免像浏览小说那样只知大意而忽视有无文字等差错的问题。

(2)连续加工,避免中断过久。相对集中时间审稿加工,有利于保持思维连贯,一旦中断,往往难以把握内在逻辑。

(3)核对引文,相对集中解决。不要每遇一段引文就马上核对,而是加工完整章或全部书稿,再集中时间核对引文。这样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4)陌生字词,务必查核弄懂。这种核查应随时进行,有利于读懂文字。

(5)分段反复,不可一往无前。编辑往往因杂事不得已中断加工,而继续看稿又因内容复杂一时想不起前文大意,这就需要快速浏览前文,尤其要看清楚本部分的标题,以利于接续中断的思维。

(6)发现问题,引发探索兴趣。编辑对书稿中的知识、观点等产生探索兴趣,是值得提倡的。可以简要记录或复印相关内容,留作继续探讨的资料。

(7)积累案例,善于归纳分析。每加工一部书稿,编辑可把自己发现、修改的差错等典型案例保留下来,积累起来就是你的财富,抽空予以分析归类,是今后工作的借鉴。

(8)勤于动笔,提高业务水平。在稿旁注明你修改某处表述的简要理由,认真写好加工报告,进而为自己当责任编辑的新书写书评,以及对积累的案例做一番分析提炼,写出对行业有参考价值的编辑业务文章,无疑是提高业务水平的必由之路。或是与专家共同讨论学术问题,撰写、发表学术论文,则是成为学术型编辑的目标要求。

以上的(1)和(2)强调工作态度和条件,(3)(4)(5)直接关系书稿质量,(6)(7)(8)则与编辑成长密切相关。

一些编辑不但不查陌生字词,连常见字词都不愿查,只凭自己的印象——往往是错误的记忆来改“错”。例如把“家具”错改为“家俱”(“傢具”亦可);“一成不变”错改为“一层不变”;“秋毫无犯”错改为“秋豪无犯”;“说项”错改为“说情”;把“所”字误写成“斫”字,等等。

说到对错别字的辨识,有一条经验是:在稿中发现的错别字是同音字或近音字,那么作者就是用“拼音”录入的;错别字如果是近形字,则作者是以“五笔”录入的。前者的差错相对容易发现,如把“当下”误录为“党校”(首字母同),把“报效祖国”误录为“报销祖国”等都不难发现。而把“瑷珲”误录为“瑗珲”,把“羸弱”误录为“嬴弱”,把“民族”误录为“氏族”等就容易蒙混过关。

还有,由于有的作者自以为是,在稿中前面出现的一个错误势必在后面重复出现,如在某部书稿中上面的“瑗珲”就一连错了三处,《嘹望周刊》也错了两处(正确为“瞭望”)。而为加快录入速度,作者往往对就近的同一词组或句子采用复制粘贴的方法,那么首次出现的错误或遗漏的字词,在后面也必然出错。如某书稿一连几页出现的页下注,著作单位同为“中央中共党研究室”(即“中央中共党史研究室”——漏了“史”字)。

又如:“自西且东”——前一版出版多年无人怀疑有错,修订版加工一二审也视而不见,到三审才发现应该是“自西徂东”——因为感觉“且”字费解,一查就解决了。现在有少数编辑不会查《辞海》《辞源》《成语词典》等(只会上网查),手边的《现代汉语词典》也懒得查,这是很危险的倾向。例如,某重点书稿提到:我国“电视晚会人物颁奖词的始作俑者很难考证”,“始作俑者”是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一般词典都能查到。新编辑如能查阅权威工具书和有关学术著作,所做修改往往能让作者心悦诚服,乃至成为作者的朋友。

审稿加工时不时前后对照、检查同一术语、人名、地名等一致与否,有无明显重复或前后矛盾之说,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庞贝城”在同一行里再次出现为“庞培城”;两页内的同一人名出现“图坦卡蒙”和“图坦哈蒙”的差异;三页内的同一河流名字出现“斡难河”与“鄂嫩河”的不同,等等。这些不过是浅层次的一般问题,但凡能看出内在逻辑问题的,能联系前后几处相关问题进行协调处理的(如全稿三四处文字涉及同一内容而表述有出入或重复),都是善于“回头看”的编辑,也是对质量十分敬畏而重视的编辑,其在编辑行业阔步前行是大有希望的。


(作者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编辑之友:编辑怎样才能做好编辑加工工作?
编辑加工要点:减少无效劳作,做好增值修改(收藏)
编辑工作必备的编辑加工能力
浅谈编辑在大型古籍整理图书出版中的作用
语文教辅图书编校问题疏解
爱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