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BigJeff: 忘掉买入成本 1、明确投资策略 我觉得投资者首先要明确自己是在做短线交易还是长期投...

1、明确投资策略

我觉得投资者首先要明确自己是在做短线交易还是长期投资,抓住趋势止损不止盈是短线交易的重要法则,而对于长期的价值投资可能不是这样,我们常能听到“越亏越买”这样的观点。明确目标之后总能找到适合的套路,怕的就是一开始奔着短线交易去,砸在手里套牢了又自欺欺人“长线投资”,无脑死扛。

2、决策行为与是否亏损无关

从价值投资的角度,股票的投资价值,取决于股价和内在价值相比是高还是低,和投资者的买入成本毫无关系,市场也不关心你的买入成本,因此该不该卖,和是否亏损毫无关系。

价值投资者卖出股票,有且仅有3个理由:

1)公司基本面恶化,买入时的理由不再有效;

2)公司的股价不再便宜;

3)有其他更好更便宜的公司。

3个理由,都与买入成本,或者说是否亏损毫无关系。把买入成本当作“锚”,对于成本线上和成本线下的价格采取完全不同的策略,在成本线上风险厌恶、一有风吹草动就锁定收益。在成本线下风险偏好,无论如何都不割肉,等待一个虚无缥缈的未来来“解套”。这是人性中的“心理账户”在作祟。

3、心理账户

厌恶亏损是人之常情,卖掉亏损的股票被称为“割肉”,直观地体现了亏损和止损给投资者带来的痛苦。据说心理学家做过实验,亏损带来的痛苦至少是同样盈利带来的快乐的两倍,人性如此。

心理账户是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提出的概念,塞勒于2017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1981年,丹尼尔·卡尼曼和特韦尔斯基在对“演出实验”的分析中使用“Psychological Account(心理账户)”概念,表明消费者在决策时根据不同的决策任务形成相应的心理账户。

1985年,萨勒教授发表《心理账户与消费者行为选择》一文,正式提出“心理账户”理论,系统地分析了心理账户现象,以及心理账户如何导致个体违背最简单的经济规律。萨勒认为:小到个体、家庭,大到企业集团,都有或明确或潜在的心理账户系统。在作经济决策时,这种心理账户系统常常遵循一种与经济学的运算规律相矛盾的潜在心理运算规则,其心理记账方式与经济学和数学的运算方式都不相同。因此经常以非预期的方式影响着决策,使个体的决策违背最简单的理性经济法则。

心理账户当然是非理性的,有个简单的例子:

如果今天晚上你打算去听一场音乐会,票价是200元,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你发现你把最近买的价值200元的电话卡弄丢了。你是否还会去听这场音乐会?实验表明,大部分的回答者仍旧去听。可是如果情况变一下,假设你昨天花了200元钱买了一张今天晚上音乐会门票。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突然发现你把门票弄丢了。如果你想要听音乐会,就必须再花200元钱买张门票,你是否还会去听?结果却是,大部分人回答说不去了。可仔细想一想,上面这两个回答其实是自相矛盾的。不管丢的是电话卡还是音乐会门票,总之是丢失了价值200元的东西,从损失的金钱上看,并没有区别。

结论

所以理性的做法是忘掉买入成本,不存在亏损股和盈利股的区别,不必期望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投资是个不断比较不同股票的过程,与成本无关,止盈也好,止损也好,都是依据上面提到的3个理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短线的投资技巧及成本
交易圣经一:如何让股票交易账户年化收益能够达到惊人的300%?如
想短线交易就选ETF
欲望与交易的平衡
网上能开通期权账户吗?
一些经典的投资规则和建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