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Villike |人生或许有非走不可的弯路,但投资没有 提到咨询公司,可能好多人会脑中会浮现“百万年...

提到咨询公司,可能好多人会脑中会浮现“百万年薪”、“精英云集”等词汇。一个会议室,一个PPT,一 块白板,不论有多少人,台下坐着多大的领导,他们永远都是主角。今天达人秀的主角就是这样一位知名国际咨询公司的总监 @villike  。

他是怎么走上投资之路的?从2013年时不知股票为何物,到如今年化收益率达34%。7年时间里,零基础的他是如何实现蜕变的?为何初入股市就敢在泸州老窖等白酒股上压上全部资产?

同事的一句话改变了我的一生 

我最近刚看完《黑天鹅》这本书,对书中的一个观点印象深刻:对我们的生活影响最重大的事情,大多数都是计划以外的。这个观点我非常认同,我的投资结缘就是这样一个很有戏剧性的事情。

我出生于中原一个很普通的十八线小县城,父母都是工薪阶层,本科和研究生读的都不是金融经济相关专业,在我研究生毕业之前,我甚至都不知道股票是什么东西。 
 
12年的时候,我在一家管理咨询公司实习。我的本科硕士经历,跟经管完全没关系,导致我的基础商科知识十分匮乏,比如什么是“股份制公司”,花了好久才了解清楚是怎么回事,那时候经常被带我的顾问骂的很惨。

实习生的主要工作之一是做行业研究,那时候经常就是到处搜索“XX行业研究报告”,然后从中间找到一些东西就粘到一起,根本没什么逻辑,更谈不上有什么“洞见”,经常被别人一问三不知。

有一次,一个顾问安排我去分析一家水泥公司,我在网上搜了一堆材料,就类似于新浪股票这种地方,粘了几年的财务数据,凑成一篇报告就发给了顾问。顾问没看就转给了合伙人,后来合伙人问这家公司这几年净利润下滑这么严重,是什么原因?那顾问叫我回答一下,我起来恩啊了半天,说了一句:应该是经营得不好吧……合伙人脸都黑了,我背上全都是汗。不是我偷懒不做,而是压根儿就弄不清楚这些数据,当时我连毛利率、净利率的区别都分不清,虽然在网上查过,但看了半天也没太看懂。

最后实习结束转正答辩的时候,还有好几位顾问因为质疑我的基础“business sense”,反对给我工作机会,最终还是老板拍板,给了我转正的邀请,我才有幸加入了管理咨询这个行业。
 
我老板当时的理由是:这孩子身上有一股钻研的精神,这是我们这个行业很重要的素质。
 
事实证明老板就是老板,他对我的判断是一针见血的,钻研精神确实是我最独立于其他人的地方, 如果我觉得某个东西重要,或者我对他有兴趣,我就会废寝忘食地钻研,尤其是在受到了刺激的情况下。而当时反对我转正的一个顾问的一句话,深深地刺激了我,他和我都没有意识到,就是这句话,改变了我的命运。
 
他说:“他来了这么久,连ROE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 
这句话深深地刺激了我,从拿到offer到正式入职,中间有大概半年的时间让我回校处理毕业的事情,那半年改变了我的生活,我开始疯狂地提升自己的商业素养,有两件事情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第一件事情,为了全面提升我的商业知识,最好的办法就是去读个MBA,但当时肯定不现实,于是我在网上搜索:MBA都要读那些课程,拿到这些课程以后,我开始去网上一门课一门课地买最经典的教材和书籍,确保每一门课都有1-2本经典的书,然后就开始没日没夜地、有时候甚至是填鸭式的学习。
 
第二件事情,是我为了跟上最新的商业事件,我征询同事意见之后,从网上挑了2-3套商业杂志,把过去1-2年的过刊买回来(很便宜),然后开始一篇一篇地扫,遇到自己不知道的词汇就记在本子上,然后每天去集中地在网上查这些词是什么意思。
 
最后的结果就是正式工作以后,大家对我的变化大跌眼镜,几乎所有人都说:你简直像变了一个人,你是怎么做到的?


 投资之路的“Punchline”是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回到投资是怎么开始的,因为顾问的分析工作很多时候是要看年报的,一份动辄100多页的年报,那时候经常连看什么都不知道。因为财务这块之前被批评太多,所以入职前的那半年,就看了很多年报阅读的书。 
 
在看这些财务管理和年报阅读的书时(那时看的都是一些类似于《小白入门》、《XX从入门到精通》之类的书),书中多少都会提到市盈率之类的概念,显示是跟股票有关系的,也有一些书,会捎带将一些投资的粗浅内容,不记得是哪一天,我脑海中突然有了一个想法:为什么我不研究一下股票呢?
  
在阅读了几本“如何阅读年报”和“财务分析”方面的书后,我开始去找什么样的书可以更直接地讲股票,《聪明的投资者》和《证券分析》就这样进入了我的视野。具体当时是怎么知道这两本书的,已经记不清楚了,只记得第一次读《聪明的投资者》时的那种震撼感,我似乎突然间找到了方向,这本书在那半年,我至少读了三遍,考虑到那半年我看了很多很多东西,看三遍已经充分说明了这本书对我的吸引力。
 
有了这本书的开头,接下来就是如饥似渴地阅读:
《证券分析》(当时还不能全部看懂,但好在有《聪明的投资者》打底,也能看个大概)
《股市真规则》(帮助我系统建立了公司分析的全景视野)
《巴菲特的护城河》(帮助我理清了很多概念,确保我的体系是不会有大的偏差的)
《投资最重要的事》(帮助我更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心态和理念)
……
 
这几本是早期对我影响最大的书,但是如果说这些都只是素材,还需要有个点睛之笔的话,巴菲特致股东的信就成了那个“Punchline”。
 
我说的不是那本书,而是巴菲特自50年代开始,每年写给股东的那封信,原汁原味,不加任何外部解读,我被这些信完全地迷住了,惊叹于这位老人能以如此幽默、如此生活化的语句,把投资的精髓理解地如此深刻!

这大几十封信全部被我打印出来,厚厚地装订了5大本!自那时候到现在,这些信已经被我看了至少5遍,每次看都依然能有新的收获,我对这位老人的感激,可能会伴随我的一生。
 
伴随着我投资理念逐步成型,我也开始去试着分析公司,那时候的想法是自上而下的:找到长远来看产品有持续需求,且不会被颠覆的行业,然后将行业里的上市公司从成长性、收益性等几个维度,十几个指标去进行十年数据的对比分析,然后找出数据最好的几个,接着是运用护城河理论去分析公司的竞争优势是什么,进而判断公司未来的竞争优势能否持续,最后实在估值比较低的时候买入。
 
这一套理论有不完善的地方,也有幼稚的地方,但是这一套体系的哲学本质是没有问题的,那就是规避不确定性,同时试图找到某些确定性,同时保持谦卑、敬畏的心态。事实上,过了这些年,我的投资理念在此基础上已经有了大量的更迭,但是背后的理念确是始终没有变化的,要感谢前面几本书的作者,他们帮我奠定了一个良好的投资理念基础,让我不至于在一开始迷失在股市中。
 

重仓白酒股赚到了第一桶金

2013年7月,我开始正式工作,也就在那个月,我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投资,300股泸州老窖,价格应该是6000多块。

工资收入当时一年十几万,但是因为我是个特别节省的人,而且经常出差,在深圳一个月的花费不超过3000块,再加上读书时就比较会赚钱和节省,所以毕业时已经有十几万的积蓄了。

后来在一年多时间里,泸州老窖和茅台陆陆续续各自买了几十万。那时候真的是如饥似渴,我记得特别清楚,14年还曾经问朋友借过两次钱,就为了买一手茅台。当时问四五个人借了,有三个人听说我是要借钱买股票,就以各种借口没有借给我了。

当时超过95%的资产都在股票里,我觉得既然有好的投资机会,亏损的可能性几乎没有。赚钱的上限却不低。那为什么不把钱投进去呢?当时也没有想过拿股市里的钱去买房,如果我买房子就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我需要这个房子,而且买得起才会买。去年我的情况符合了这两个条件,所以就在深圳买了房。即使买的晚了一些也不后悔,说实话,不算杠杆,深圳房价的涨幅,截止目前,最多也就三倍,而茅台都快20倍了。
 
不过那时候,由于限制三公消费,白酒行业是众矢之的,市场上“腐败”声一片,所有的白酒公司都被拉出来批斗。买入以后,茅台和泸州老窖的价格一直是很低迷的,尤其是泸州老窖,不停往下面探,最低我印象中应该到15块多。

我当时也没怎么怀疑自己,因为《聪明的投资者》中的很多观点给了我很深刻的支撑,我唯一没想到的是,这么多年股价能涨这么多,我当时判断,泸州老窖能赚50%,我就能赚几万,就已经是我大半年的工资了。

当时做出这个选择,就是因为白酒感觉比较容易懂,而且又很赚钱,另外估值确实被压得很低。 
 
我的第一笔投资是投的泸州老窖,在大概4个月后,开始投资贵州茅台,完全是按照我当时的那一套思路来的,为什么是泸州老窖,而不是五粮液、洋河,甚至连茅台都是后来才买的,就是因为从历史表现来看,泸州老窖是最好的,而且我当时深受“自由现金流”的影响,茅台每年大量的资本开支,让当时的我以为“这不是个好生意”。
 
现在回想起来,是羞于提起当年这些傻傻的思想的,但是我也不后悔,因为那就是我当时的真实水平。当时的思考比起现在对投资的思考要浅太多,但是好在一开始就是特别正的投资理念,所以一开始就走在康庄大道上,像我这样一开始就是纯正价值投资理念、完全没碰过技术分析的人,我接触的是极少数。

13-15年那段时间,是我投资理念经历重大考验的时期,只是我当时不觉得,我认为我的这种投资方式,就是要经历这样的过程的,这是必经之路。但好在我坚守的是一些天然有优势的原则,比如绝不买贵,所以我的偏差也注定了不会太大。
  
所以,当我认定了“买的是公司,公司不出问题,不能因为股价涨跌而卖出”这个理念之后,接下来就是几年的等待,白酒股在经历了13-14年的低估之后,在15年的大牛市和业绩逐步变好的双重刺激下开始一路向上,而我的两笔白酒投资:泸州老窖和贵州茅台,也都已经获得了超过10倍的收益,当然了,也经常跟身边人感叹:当年真的是没钱,如果钱多一些,早就财务自由了。


承德露露后也没买过16倍PE以上的股票

截至目前为止,我有两个投资失败的案例。 第一个案例是承德露露,我是大概在14年开始买入的,截止到17年全部卖出,年化收益率大概3%。

我是个北方人,从小就喝承德露露,产品确实不错,而且市场上很流行什么,“隐形市场的冠军”、“细分行业的龙头”这些说法。承德露露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杏仁露市场基本上是被他一家霸占的。当时买入的时候挣扎了很久,因为它的股价不符合我的估值标准。当时买入的时候市盈率大概是24倍左右,已经远远超出了我过往16倍市盈率的上限。我当时还安慰自己说,这次我要像巴菲特一样完成从猿到人的进化了。(注:巴菲特曾表示,芒格不像格雷厄姆那样只建议购买便宜货,让他以非同寻常的速度从猩猩进化到人类。)

然后按照我的估值买入模型,后边陆陆续续又买过很多次。这家公司在后边几年的业绩表现就比较一般。持有了几年以后,我认为这家企业的情况出现了恶化,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分析得失。主要是三个方面的教训,一是,不要沉浸在想象的画面中;二是,管理层不一定是必要的,但是一堆完全不懂行的管理层确是绝对不行的;三是,不管你觉得对这家公司的研究有多深。如果你买的贵,那就是把唯一一个你100%可以掌握的优势给变成了劣势。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买过16倍市盈率以上的股票了。 

第二个案例是鲁泰B,我是17年开始买入的,这几年下来,账面亏损已经达到了30%以上。当时太久没有买过新公司了,很想找到一家还不错的公司。当时把所有公司的数据拉出来看了一遍,最终选了这家公司。然后又因为那时候刚刚了解B股。发现这个市场的估值真的超级低,爱占便宜的天性就让我又进去了。

但是进去以后才发现公司的盈利能力其实是达不到我的标准的,主要体现在roe上。所以在鲁泰B上的投资只能说是,以错误的标准选择了标的,另外不凑巧碰上了新冠。所以我现在等的就是,公司的业务慢慢恢复以后,股价恢复了,然后就卖出。

好公司是最好的安全边际 企业要能用股东的钱创造更高收益
 
投资到现在,已经是第8年,我的风格也像当年的巴菲特一样,逐步从一味地强调“安全边际”,开始逐步向“合理的价格买入优秀的公司”转变,事实上这些年的投资经历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好公司才是最好的安全边际。
 
现在我的思路是起步于一个最基础的道理:企业之所以能让投资者取得高于无风险收益率的高收益,就在于企业能够拿着股东的钱创造更高的收益,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ROE,这是静态视角的,另一个是我自创的指标,我叫他关键比率,也就是ROE/分红比率,这个指标的核心,就是在高留存收益比例情况下,企业依然可以维持理想的ROE。
 
所以,我会从上市公司过往的数据中去筛选,我的标准是过去十年间ROE大于20%的年份要大于等于7年,同时关键比率在过去十年间大于0.4的年份也要大于等于7年,按照这个标准筛选出来的企业非常少,但是从历史表现来看,也都获得了大约20%甚至更高的年化股价涨幅。
 
接下来,就是一家家的分析,理解一家公司过去能够取得这样辉煌业绩的原因,然后试着去理解未来能否继续保持这样的竞争优势,最后,就是在股价不高的情况下买入,等待公司表现逐步“推高”股价。

我的投资理念就是八个字:湿雪长坡,安全边际。风格主要就是三个特点。一是,研究远远多过操作。这7年多下来,我买入的股票一共不超过10支,只有5家能一直持有,除了根据计划买入和卖出以外,每年的操作次数基本不超过10次,操作股票数平均不超过3支。二是,一旦决定,就很少会被市场情绪影响决策。三是,保持开放和谦卑,因为很有可能我是错的。
 

大多数人投资就像过家家 有些高管是幼儿园水平

我家人都很支持我做投资,我父母几乎所有积蓄都交给我去打理了,我爸倒是经常会干预我一下,茅台从14年到现在,他基本上每年都要跟我说几次该卖了吧,只不过每年的理由不一样。涨得好的时候说涨这么多该卖了吧,跌的时候说,都回撤这么多了,总该卖了吧。

同事也会来问我买什么股票,但是我建议一般都是不要买股票,倒不是怕别人跟着我赚钱,而是按照经验来看,真的能拿得住的人没几个,大多数人都是在最黑暗的时候割肉卖掉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带翻一两个,以后朋友也没得做。

根据我观察,中国能够真的理解并且进行投资的,真的是少数。我所在的咨询行业圈子,按理说都是比较精英的人群,可是,如果跟他们聊,你会惊讶的发现很多身居高位的人,脑子里边还是炒股那一套。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在中国做价值投资是开玩笑。

工作原因,我经常会接触一些高管。事实上,这些原本对商业体系应该最了解的人。在投资领域可能是幼儿园学生水准。有一次,我们给一家企业做战略研讨会。在这种会议上,高管们对行业走势都是高谈阔论,什么竞争对手的情况,未来发展的趋势等等。那次研讨会结束后,董事长跟顾问讨论股票说,我最近听了个什么消息,买了某某家公司的股票,赚了不少。可是最后没有舍得抛掉,现在又亏回去了。顺便又问了一句,你觉得最近大盘会怎么走?还能再买回来吗?

这个董事长买的还是自己行业内的公司。这个例子一点都不极端,我见过太多的企业高层人士,在投资上就是这样的水平。我一开始觉得很荒唐滑稽,这些人原本是最有可能去把行业和公司分析透,并且通过投资赚很多钱的人。然而他们投资都仿佛一群成年人在玩过家家游戏一样,还能指望普通人做到什么程度呢?

最大的感触就是在股市里,很多你以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实际却不是那个样子的。但单单就在投资可以赚钱这个理念层面,95%以上的人就已经被淘汰掉了。我同意祖师爷格雷厄姆的一个说法的:投资不需要有过人的天赋和才智,只需要正常水平就可以做到。普通人只要找到正道,有了完善的操作体系并且能够稍微坚持一下,想不赚钱真的很难。
 
对于想要在股市中有所收获的人,建议看一两本基础的财务分析类书籍,然后把《聪明的投资者》、《股市真规则》、《巴菲特的护城河》这样的书看完,如果你认同这样的理念,并且对投资充满好奇,那就开始吧。

但是要始终记得格雷厄姆写的一句话(大意)“普通人通过努力,获得略高于无风险收益率的收益率是很容易的,但是如果想继续提升收益率,每一步都难如登天。

 $五粮液(SZ000858)$   $贵州茅台(SH600519)$   $承德露露(SZ000848)$   $鲁泰B(SZ200726)$  

——————免责声明——————

“雪球达人秀”系列文章旨在推动雪球用户更好的学习交流。文章中任何用户或者嘉宾的发言,都有其特定立场。本文内容所涉具体股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同时雪球刊出此文,并不表示赞同其立场或观点。投资者的所有决策应该建立在独立思考基础之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ZT】泸州老窖的双重抗通胀
你好,2014!
泸州老窖股价18年涨107倍 涨幅超过贵州茅台
林园“为何活得长更重要”雪球访谈录
投资理念合辑
2020最新蓝筹20强——高瓴长期持有,股民的提款机! 我认为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的第一点,也是他的投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