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焦勉斋针刺手法精要


【简介】焦勉斋(1905~1975.12)。出身于世医之家,其父焦相芝曾是当地有名的针灸医生。18岁即独立应诊。建国初在济南创办焦氏诊所。1954年,加入济南市中医诊所(今济南市中医院前身)。后任济南市中医院针灸科主任。著有《针术手法》。


针刺手法是针灸取效的重要手段,学习针灸必须学好针刺手法。已故山东省著名针灸学家焦勉斋先生对针刺手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体会,先生的《针术手法》一书至今已发行整整半个世纪了,虽仅有41页,可这是先生几十年临床经验的总结,兹将其针刺手法撮要介绍如下。


1 重视运掌练气并认为这是针刺手法的基础


先生从18岁即开始练习运掌练气,并独创“沉、浮、偏、侧、伸、屈、旋、导”运掌八法,深刻体会到运掌练气不仅可以保障身体健康,而且更可显著增强指掌运动力量,从而在操作手法时使指掌力量坚强充实,患者针下诸经的寒热等感觉显著,从而充分发挥针刺的治疗效果。在篇末先生特别指出练习运掌练气的注意事项,颇体察学者身体。


2 着重介绍了“进针不痛,出针不觉”的方法


先生未进针时,先行压按,这与一般书中所载进针方法有异。先生的进针方法,患者乐于接受,感觉不到分毫痛苦,尤其适宜于神经敏感之人。


进针时分3个阶段:


①针刺之前。此时左手重在压按(揉捻爪捏),谨遵《难经》“先以左手压按所针荥俞之处,弹而弩之,抓而下之”的原则,用左手中指末梢在刺激部位重按压迫,摇撼表皮肌肉,用力向下抓捏1~2min,以患者感到刺激部位周围麻木重胀为度。


②穿皮。先以右手持针,拇指及食指第一指节夹住针柄,针尖对准穴位,针体不动,用左手中、食二指在穴位周围用力叩击搔刮并询问患者痛否?患者答复一点不痛(此时针未刺入当然不痛,这是使患者在大脑皮层建立无痛兴奋灶的好方法),这时患者精神渐趋和缓松适,穿皮没有丝毫困难。此时左手仍然叩击搔刮不断,右手同时迅速灵敏地轻微捻转针柄,将针尖穿过表皮,患者仍然没有痛苦的感觉。笔者认为之所以“进针不痛”,一是由于用左手叩击搔刮的时候,右手将针刺入表皮,患者大脑皮质呈现麻痒的感觉,针刺的痛感就减弱或消失了。二是穿皮阶段是进针的最重要一环,因为针尖穿透表皮时,首先接触针的刺激是受纳器。巴氏学说认为:“受体是接受内外一切刺激的最前哨的器官。”只要受纳器遭到针刺没有痛觉,其传入神经达不到大脑皮层相应区域,就无法建立针刺痛的兴奋灶了。三是穿皮时左右两手的动作需要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平紊必须熟练才有得心应手之妙。要使左手叩刮的麻胀感觉超过右手捻针穿皮的活动力量,才能使患者只有穴位周围的麻木与痒感,而不知针刺穿皮痛在何处了。


③捻转进针。针尖穿皮之后,两手动作仍然不停,右手迅速捻转针柄将针向下深刺,使针体达到组织肌肉部分。出针之时,先要捻转针体,感觉针下空松已无沉紧之象时,方可上提。先生立补法出针术、泻法出针术和滞针出针术3法,并破解了《内经》“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的两种解释。《灵枢·小针解》篇“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是指进出针的区别,也就是疾徐补泻法。而《素问·针解》篇“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则指出针时与出针后揉按孔穴的手法,也就是现在所称的“开合补泻法”。书中毫不吝啬地介绍了自己补泻完毕出针的手法,即右手捻转针柄,而用左手夹住针体。并解释说,向下按压,使针穴肌肉下陷,则针体容易上提。


3 纠正了“气至而有效”的错误观点,并明确测验补泻中机的方法


笔者一直以来就认为“气至而有效”,一般气至之后,就不再继续施用手法,而只是留针了。先生明确提出针下气至是使用手法的一个时机,而气至绝不代表补泻。并举足三里治疗实证胃痛为例,进针后用捻转或刮针手法,针下感传力已达足跗上或适至中次趾趾端,这是针下已经有了气至的现象。这时即用泻法加重酸、麻、胀、重感,是循经络路线下行至足趾,并不断施用此法,最后患者感到膝下至足的胀重消失了,而另有酸木的感觉,且针下已由沉紧而转松弛,患者的症状即可消失。证明气至后而用泻法已经达到《内经》所说的“刺实者须其虚”的要求,这时方可停止泻法而出针。如针时针下有酸麻胀重感,而不继用泻的手法,认为气已经到了就出针,则针的疗效作用就不能显著。总之针下候气为第一要点,气至而施用补泻为第二要点,补泻中机而出针为第三要点。


这3个要点,是针刺治疗中最主要的问题。先生经验,刮针补泻法的循经感传力量非常明显,患者无丝毫痛苦,且有舒适感觉,而其功效则不亚于捻转。


书中“运掌练气·练指力法”一文,倡导左右手同时锻炼。同时锻炼双手可使两侧上肢活动力量平衡,在“补泻·双手捻刮补泻法”中提到了某些情况下如同名穴位,同经不同名穴位及胸腹部经穴,双手施术较单手施术效果好。这确实是先生的经验之谈。


“测验补泻中机”篇中辨别针下之气,如《内经》所说:“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邪去正复,谷气已至,感觉针下空适,捻转提按通畅,这是补泻已经中机的征象。文中说:“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所谓谷气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故知谷至也。”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针下寒,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留针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补泻大要,就是泻其有余而补其不足。实热病证,用泻法至适当时机,则针下空松而有寒凉的感觉;虚寒病证,则觉针下舒适,并有热的感觉。还指出针下寒热与所选腧穴有关。


4“烧山火”与“透天凉”的独到经验


《针术手法》一书首先对午前与午后、男性与女性补泻不同提出了异议。更为可贵的是,先生总结了自己30余年的经验,如深吸气胸腹觉有凉感,深呼气胸腹觉有热感,将施术者自己的呼吸与提插手法相互配合应用于临床,改进了杨氏和《明堂》中以病人呼吸作为补泻参照的方法。具体方法是:深呼气时插针能使热,深吸气时提针能使寒,并使针下之寒热循经络而到达相应区域。证之临床,确有效验。阅读此书,最让我感动的是先生的博大胸怀。先生对手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却未丝毫排斥和贬低旁人,并且大力提倡相互研究和学习。这在现在也是颇有借鉴意义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针灸手法——开阖补泻法
焦勉斋针灸特色探析
刘德会针刺补泻手法实战篇之一  子午捣臼法
真气运行针灸补泻
针刺手法与补法九诀
针家精要丨郑毓琳、郑魁山---郑氏针法经验介绍及30例独家验方(精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