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晚唐三种越窑典型瓷器

中晚唐这一时期的越窑瓷器,在三十年代已有重要发现。五十年代以后,各地发现了更多越窑窑址,其中越窑青瓷也不断有发现。根据出土器物来看,这一时期的瓷器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

越窑青釉侧把壶

中晚唐越窑瓷器,既有继承前代的形式,也有按照社会生活需要而新创的器型。

01

碗和盘是当时人们的主要餐具。根据墓葬资料显示,当时已通行撇口碗。这种碗口腹向外斜出,璧形底,制作工整,是中唐时出现的新品种。它与敞口斜壁形底盘和撇口平底碟,器形风格相同,成为一套新颖的饮食用具。同时还有翻口碗,口沿外翻,碗壁近于斜直,矮圈足和敛口浅腹平底碗等。

唐越窑青瓷碗
唐越窑海棠式大碗

到了晚唐,碗的形式越来越多,有荷叶形碗海棠式碗葵瓣口碗等。荷叶形碗,边缘起伏,碗面坦张,很像初出水的荷叶。海棠碗,曲折多姿,形如盛开的海棠。宁波市和义路唐城遗址中出土的二件百口印花碗,内底印飞鹤和反文“寿”“大中二年”五字,为判断同时期越瓷的年代提供了确切的证据。

唐越窑青釉花瓣口碗

02

盘,常见的有翻口斜壁平底盘撇口璧形底盘直口弧腹短圈足盘委角方盘葵瓣口盘等。前几种出现的时间较早,后二种是晚期的产品。其中委角方盘呈方形,四角弧形折进。葵瓣口盘,有的口沿四至五处凹进,腹壁配以内山的直线;有的口缘作波浪式起伏,花瓣丰满,给人以轻巧活泼之感,配以滋润的青釉,引人喜爱。

唐越窑青瓷花式盘

03

执壶是中唐时出现的一种酒器,习惯上称作执壶。根据唐人记载,它的正式名称应作注子。这种执壶很可能由鸡壶演变而来。在隋和唐初期越窑仍生产鸡壶,而不见执壶。到了唐代中期则多产执壶,鸡壶少见。

唐越窑青釉瓜棱执壶

唐元和五年(810年)户部侍郎北海王府君夫人墓中出上两件执壶,喇叭口短嘴,嘴外削成六角形,腹部硕大,弯曲的宽扁形把手,壶的重心在下部。到了会昌、大中年间,壶的形状有了显著的改变,颈部加高,腹作椭圆形,有四条内凹的直线,腹作瓜形,嘴延长,把孔加大,式样优美,装酒注酒方便。

唐越窑青釉执壶

唐晚期还生产各式小壶,有的形似盘口壶;有的又像球形小罐,但肩部装一个外壁削成多角形的短嘴;还有一种为喇叭口短颈,球腹平底,肩腹之间装短嘴和柄各一,嘴在前,柄在右,成90°角。这类小壶高仅6至9厘米,容量很小,多数有嘴,应是盛放饮食调味品的器具。

唐越窑凤头小执壶

此外,越窑的造型还有各式罐、钵、碟、匙、灯、枕、唾壶、瓷塑和印盒、粉盒等等。其中有的造型与同时期的金、银器皿相同,细巧玲珑,式样优美。

唐代晚期,越瓷的原料加工和制作都很精细。瓷土经过很好的粉碎和淘洗,坯泥在成型前经过揉练,所以瓷胎细腻致密,不见分层现象,气孔也少,呈灰、淡灰或淡紫等色。器形规整,碗、盘、执壶等胎面光滑,釉层匀净。特别是晚期,坯体显著减轻,圈足纤细或外撇,制作十分认真。釉料处理和施釉技术也有很大的提高。釉层均匀,开细碎纹和剥釉的现象少见,呈色黄或青中泛黄,滋润而不透明,隐露精光,如冰似玉。

晚唐时越窑瓷器质量的显著提高还与匣钵的使用利装窑工艺的改进有很大的关系。在中唐以前,越窑还未使用匣钵,坯件多数采取叠装,用明火烤成。装窑时,凡碗、盘等口大底小能够重叠的坏件,都逐层叠装,以增加装烧量,所以器底很厚,以便承受重压。

碗、盘的内外底留有窑具支烧痕迹,釉面常有烟薰或粘附砂粒的缺陷。晚唐开始使用匣钵,除罂等大件器物外,坏件都放在厘钵内替装成匣钵柱烧成、坏体受匣钵保护,不再重叠,不易损坏,为制造精细瓷器创造了条件。所以晚唐时越瓷胎体细薄,釉面光滑,圈足外撇,印盒、粉盒等精致的小件瓷器大量出现,质量显著提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元代龙泉窑与元后期龙泉窑青瓷器的底足特征您知道吗?
古玩鉴赏25——西晋越窑青瓷网格纹碗
耀州窑瓷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瓷
【东方陶瓷】江西省有哪些出土瓷器?各地区瓷器欣赏——下篇
耀州窑的逆袭,当越窑已经倒下,还有谁与争锋?
粤巳老师说陶瓷——隋代南方窑址青瓷特征鉴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