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美丽的白瓷〔中国白〕
userphoto

2023.03.10 天津

关注

纵观中国陶瓷史,曾出现过诸多美丽的白瓷。

正大仙容的「隋白」

隋 / 唐 白釉高足杯

2021年9月纽约苏富比,成交价:842,800 USD

唐代的「邢窑」

唐代邢窑白瓷执壶 | 台北故宫藏

典雅的「定窑」

宋 定窑 白瓷划花莲花纹碟 | 台北故宫藏

然而纵有白瓷数种,一提到「中国白」这个名号,大部分人第一个想起的还是它:德化白瓷。

清德化白釉犀角杯 |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德化白瓷,始烧于宋代,巅峰于明清。

更是借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作为中国外销瓷的重要部分,远销至欧洲,得到了上至皇室、下至市民阶层的广泛欢迎。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聊聊,为什么是「德化白瓷」可以成为「中国白」的代名词。

1.

Blanc de Chine

来自法国人的带货

根据相关的考古资料,早在南宋时期,德化窑生产的瓷器就已经进入海外市场。

而这件现藏于威尼斯St Mark's教堂的白釉小罐,被很多人视为是由马可·波罗从中国带回欧洲的瓷器。

13世纪德化窑白釉罐 | 威尼斯St Mark's教堂藏

虽然目前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马可波罗罐”就来自德化窑,但通过对比,会发现这件白罐与南宋时期「南海一号」沉船上的德化窑系产品极为相似。

南宋德化窑青白釉四系罐 |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藏

不管如何,可以确定的是德化窑白瓷在刚进入西方人视野时,就已经跟「马可波罗」强关联了在一起,这也为其后来能在诸多外销瓷中脱颖而出打下了基础。

而提到「中国白」这一词的命名,那还是要感谢超级能“带货营销”的法国人。

法国人普拉德在《1692年巴黎通讯地址实用手册》一书中首次将德化白瓷命名为Blanc De Chine(中国白),自此之后,这一专有名词成为了德化白瓷的特殊称谓。

清德化窑白瓷 | 法国吉美博物馆藏

19世纪法国著名的学者杜沙尔特在其经典著作《中国瓷器》(Porcelaine de Chine) 也收录了诸多德化窑瓷器。

品种也十分齐全,从仙佛瓷塑到花瓶、茶杯。

可以说,虽然是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开启,借由荷兰人、英国人的商队,德化白瓷得以大批量远销欧洲。

但能使之从商品飞跃到艺术品,则还是要感谢法国人的卖力带货和品鉴。

2.

墙内开花,墙外香

其实了解一下明清德化窑的历史,就会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德化白瓷是典型的“墙内开花,墙外香”。

当欧洲各大皇室都在沉迷于德化白瓷,甚至欧洲各国纷纷以德化白瓷为原型,努力研发白色瓷器,德化白瓷就此被誉为“欧洲白瓷之母”。

来看看德国梅森瓷对德化白瓷的模仿

梅花的元素学习得非常到位

18世纪德国梅森瓷 | 英国V&A博物馆藏

然而同时期的国内呢?

不管是在相关方志,文人笔记还是瓷器专著中,“德化白瓷”的存在感都不是很高。

地方方志中最早记载德化瓷器的,可能是明弘治四年黄仲昭主纂的《八闽通志》,不过就是短短几个字带过:“白瓷器,出德化县。”

明万历四十年《泉州府志》也提到了“德化白瓷”,同样篇幅很短:“磁器,出晋江磁灶地方;又有色白次于烧磁,出安溪崇善、龙兴、龙涓三里;又有白瓷器,出德化程寺后山中,洁白可爱。” 

明德化窑何朝宗塑观音立像 | 福建博物院藏

明德化窑白釉荷叶式洗 | 故宫博物院藏

非常可惜的是明清大部分陶瓷学者们也没有意识到德化瓷的真正价值。

明末宋应星《天工开物》:“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适实用。”他认为德化窑产品并不实用。

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评论德化白瓷:“德化窑,自明烧造……碗盏亦多撇口,称白瓷,颇滋润,但体极厚,间有薄者,惟佛像殊佳。”他认为德化窑的胎骨太厚,难以做到轻薄,只有佛像做得好。

可以说就是在文人学者的长期轻视与误读下,德化白瓷曾经在国内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3.

为什么是德化白瓷?

还是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为什么会是德化白瓷赢得了“中国白”的称号?

首先肯定要归功于大环境,不仅仅是因为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同样也要感谢我们多次提到过的“隆庆开关”:隆庆元年,明穆宗继位不久即宣布开放福建漳州月港。

而德化瓷器正好可以从水路直达泉州港、漳州月港等重要外贸港口,为瓷器的外销减少了运输成本。

当然产品本身的质量和类型也十分重要,宋元时期,德化窑完成了由青瓷向青白瓷、白瓷的转变。

万历以后,德化白瓷的生产水平达到鼎盛,可以生产出胎质洁白细腻,釉色莹润光亮的白釉产品。

明代德化窑白釉扁壶 | 故宫博物院藏

而德化窑这种接近于西方雕塑的白色几乎在国内同时期的窑口找不到替代品,又“歪打正着”地迎合了西方人的审美。

英国学者唐·纳利在《中国白:福建德化瓷》写道:“我们不能期望在这里发现古典的或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这样的奇迹——规格和材料限制了这种可能,但在可能的情况下,他们达到了顶峰!没有别的瓷器塑像可以望其项背。

法国学者格兰迪迪耶也对德化白瓷赞美有加:“其玻璃化的白釉与令我们着迷的神像十分搭配”,同时他还指出定窑的白釉与其相比,就更为雾面,没有这种玻璃化的质感。

所以哪怕德化窑出口的都是极具东方宗教文化象征的雕像,比如观音、罗汉等,欧洲人照旧买单。

德国梅森瓷厂还非常努力地对德化窑的观音像进行了复制,下图最右边的就是其复制品。

左、中:清康熙德化窑白釉观音像;

右:德国18世纪梅森复制品

德国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藏

左:清德化窑济公像;右:清德化窑观音像

英国V&A博物馆藏

同时18世纪的欧洲正值洛可可艺术风格盛行,德化窑白如凝脂的产品特点又在巧合之中和洛可可爱好者们所追求的“柔软”、“细腻”、“精致”对接上了。

尤其是经过欧洲人改造后的德化白瓷

看起来就更加“洛可可”了

改造方式也比较多样,有加上金属构件的

清德化窑白釉梅花杯 | 英国V&A博物馆藏

再次镀金的

清德化窑白釉茶杯(在法国重新装饰) | 大英博物馆藏

重新加彩的

清德化窑白釉茶杯(在荷兰重新装饰) | 大英博物馆藏

这在无形中也促成了Chinoiserie的诞生与流行,chinoiserie可以直译成中国风,这种艺术风格专指欧洲人以中国或东亚文化作为灵感来源,并添加想像的新创作。

不少作品可以看到德化白瓷的元素

Sugar bowl, designed by John Linnell, made by Arthur Annesley, 1758 – 59

英国V&A博物馆藏

Touch, by Agostino Carlini, made by Derby Porcelain Factory, about 1752 – 55

英国V&A博物馆藏

END

参考文献

万钧:全球化视野下明清德化白瓷的生产与贸易研究

牟晓林:“他者想象”中的“中国白”18世纪外销欧洲的德化白瓷与中西文化交融

陈玲:马可波罗“中国白”细考

曾玲玲:“雪拉冬”与“中国白”——从两个中国瓷器专有名词看中国外销瓷对西方社会的影响

杨卓轩:略论福建德化古瓷———以地方志资料为中心的考察

V&A:Blanc de Chine – white porcelain from China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48图欣赏中国历代白瓷之美,白瓷创烧何时?各朝代有何特点?
【稀世珍品】故宫博物院藏德化窑瓷器!有生之年,一定要看一眼!
广西博物馆藏瓷器精品欣赏(一)
厦门博物馆——瓷器及文物精品陈列
巩县窑白瓷中的国粹名瓷,印证了史书中 “河南盛产白瓷”的记载
上海博物馆藏瓷器(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