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记录(111)之故宫 武英殿陶瓷馆(6)
转自 水一月


故宫



武英殿 · 陶瓷馆


早在距今约两万年前,我们祖先就发明了制陶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制作和使用陶器的国家之一。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夏、商之际,我国已能烧造原始瓷,到距今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东汉,又创烧出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光辉一页。

展览通选一千余件具有代表性的陶瓷展品,从距今约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到民国时期,力求反映中国陶瓷绵延不断的发展历程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2021.5.23-2021.10.30 分四次进宫,才拍完武英殿陶瓷馆……

内容鸿篇,件件精美,堪比各地博物馆镇馆之宝,哪件都不舍弃之,所以,请慢下来,且听我慢慢道来……


色彩斑斓的花釉瓷



花釉系指在黑釉、黄釉、天蓝色釉或茶叶末釉等底釉上用点、绘、淋、涂等方法装饰月白釉或天蓝釉的一种装饰釉。烧成后,釉色交融浸润,色彩变化莫测。唐代文献称之为“花瓷”,是唐代北方陶瓷工匠的重要发明,其产地有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其中以河南境内烧造花瓷的窑场数量最多,产量也最大。花瓷造型多为盘、碗、罐、执壶、腰鼓等日用器皿。陶瓷腰鼓是唐代流行乐器之一,以河南鲁山窑烧造者最有名气。

鲁山窑花釉罐

唐(618~907年)

21.5cm 口径8cm 足径9.5cm

罐撇口、短束颈、溜肩、鼓腹、腹下收敛、饼形实足,平底。内、外施黑褐色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釉面泼洒3个连续的蓝白色大斑块。此罐系河南鲁山窑所产花瓷中的精品。花瓷是用含两种不同着色金属氧化物的釉料,在器物坯体上两次施釉,然后入窑经高温烧成。由于花釉瓷是唐代瓷器中的新品种,造型丰满,釉色千变万化,因此素来为人们所称誉。

鲁山窑花釉腰鼓

 唐(618~907年)

 长58.9cm 口径22.2cm 

腰鼓广口、纤腰、鼓身凸起7道弦纹。通体以花釉为饰。在漆黑匀净的釉面上,泼洒蓝白色斑块,宛如黑色闪缎上的彩饰,优美典雅。此鼓造型硕大规整,轮廓线条柔和,纹饰奔放。通体漆黑明亮的黑釉与变幻多姿的月白色釉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如云霞飘渺,似水墨浑融,装饰效果颇佳,堪称传世唐代瓷器中的精品。腰鼓是由西域传入中原的一种乐器,历经两晋、南北朝、隋、唐,不仅被吸收进唐乐,且又以陶瓷作鼓腔,别具特色。河南省的禹县、郑县、鲁山窑等在唐代均烧造过花釉瓷,其中以鲁山窑烧造的花瓷腰鼓最为著名。


花釉三足盘

 唐(618~907年)

 高2.9cm 口径15.1cm 足径10cm 

盘撇口、浅弧腹、平底,下承以三足内、外施黑釉,外底中心无釉。黑釉地上泼洒月白釉,烧成后黑釉和月白釉相互浸润,形成斑驳陆离的艺术效果。此花釉三足盘是唐代花釉瓷中较独特的器物,因为在传世和出土唐代花瓷中,以罐类和壶类器较为多见,三足盘较少见。

花釉荷叶口执壶

 唐(618~907年)

 11.8cm 口长4.3cm 口宽4.1cm 足径4cm 

壶口呈荷叶形、短束颈、溜肩、球形腹,饼形实足、平底。一侧口、肩之间置双股泥条作成的柄,柄两端各饰一乳钉。胎质较粗,胎色灰白。内、外施黑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釉面开有细小纹片。口、柄、肩、腹等部位黑釉地上饰不规则灰蓝色斑块。此壶造型近似胡瓶。胡瓶是古代中亚、西亚和地中海沿岸国家较为常见的瓶式,约于十六国时期(301-376年) 传入中国,唐代胡瓶的质地多见金银质和陶瓷质。中国境内发现的胡瓶,其所蕴含的外来文化因素较为复杂,通常是许多地域文化的综合体。

花釉双系执壶

唐(618~907年)

15.6cm 口径7.5cm 足径8.6cm

壶撇口、短束颈、溜肩、鼓腹、腹下内收、近底处外撇、饼形实足,平底。肩部一侧置短流,流口平削,另一侧口、肩之间置双股泥条作成的柄。另两侧颈、肩部各置一半环形竖系。胎色灰白。内、外施黑褐色釉,外壁施釉不到底。口、流、肩和上腹部饰不规则灰蓝色斑块。

实用美观的唐代其他窑陶瓷

釉瓷



唐代湖南岳州窑和长沙窑、江西洪州窑、安徽寿州窑、河南巩县窑、陕西耀州窑和鼎州窑等,均为称誉一时的著名陶瓷窑场。所烧造陶瓷品种有青瓷、白瓷、黑釉瓷、茶叶末釉瓷、釉下彩绘瓷和低温铅釉陶等。特别是釉下彩绘瓷的大量烧造,为瓷器装饰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釉下彩系指先在成型的坯体上用彩料描绘纹饰、施釉后入窑经高温一次烧成的装饰技法。早在三国(吴)时我国南方已开始烧造釉下彩青瓷。唐代浙江越窑、湖南长沙窑、四川邛崃窑等均曾烧造过此类产品,尤以长沙窑最为著名,产量也最大,产品行销海内外。1998年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发现的“黑石号”沉船中,打捞出6万多件中国唐代瓷器,有5万多件长沙窑产品,其中即包括大量釉下彩青瓷。

 长沙窑月白釉下绿彩菱形纹长方枕 

 唐(618~907年)

 最高8.5cm 面横16.6cm 面径10cm 

枕呈长方体形,棱角呈圆弧状。枕背面一侧开有一出气孔。器身施月白釉,釉面开有细碎纹片,外壁近底处和外底无釉。枕面中部绘4个绿彩菱形纹,枕面四角、枕壁四周均绘一绿彩花叶纹。枕背面一侧开有一出气孔。长沙窑是唐代主要烧造外销瓷的著名瓷窑,产品曾远销朝鲜半岛、日本、伊朗、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斯里兰卡、巴基斯坦、伊拉克、沙特阿拉伯、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过重要贡献。

长沙窑青釉彩绘花鸟图执壶

唐(618~907年)

21.7cm 口径11.2cm 底径12.2cm

执壶撇口、束颈、瓜棱形长圆腹、饼形实足、平底。肩一侧置六棱形短流,另一侧颈、腹之间置曲柄。内、外施青釉。腹部以褐彩勾描一株花草和一只鸟的轮廓,轮廓线内填涂绿彩。唐代长沙窑大量烧造彩绘瓷器具有重要意义,它突破了青瓷的单一釉色,丰富了唐代瓷器的装饰技术开后世釉下彩瓷发展之先河。从大量实物观察,此类装饰的初期形式是单一的褐彩斑点,之后演变成精美的褐、绿彩斑点。长沙窑工匠除了擅长变化纹饰色彩外,还善于器物造型变化,创造出许多实用美观的器皿。特别是执壶(即注子)造型之多,在唐代瓷窑中堪称首屈一指。其口就有直口、洗口、喇叭口等之分;部腹则有长腹、圆腹、瓜棱形腹、椭圆形腹、袋形腹等之别;流则有方形、八角形、直管形等;壶柄的款式也随壶身的改变而变化,开创一代新风。长沙窑遗址出土的执壶上经常书写“陈家美春酒”、“酒温香浓”“自入新峰市,唯闻旧酒香”等题识,说明这类执壶是当时斟酒用的酒注。

 长沙窑青釉褐斑模印贴花椰枣纹执壶 

 唐(618~907年)

 22cm 口径9.6cm 底径14.5cm 

执壶撇口、阔颈、丰肩、鼓腹,腹下略内收,饼形实足,平底。内、外施青黄釉。外壁腹部以模印贴花技法装饰均匀分布的3组椰枣图,并在模印贴花部位涂抹酱褐色彩班,形成3个稍有垂流的椭圆形斑块,突出了模印贴花的装饰效果。这种长沙窑青釉褐斑执壶器形优美,通体施青釉,图案具有异国情调。此执壶造型和图案特殊,是唐代长沙窑烧造的外销产品。长沙窑的釉色种类较多,仅单色釉即有青釉、黄釉、褐釉、黑釉、灰白釉、绿釉、蓝釉等。模印贴花装饰是长沙窑瓷器的特色之一,出现于中唐偏晚,系在器物的系或腹上作局部装饰。其作法是先用模具印出装饰物,趁坯体未干时,把装饰物粘贴在坯体上,经施釉、涂彩后,再入窑经高温烧成。所贴花纹有双鱼、双鸟、花朵、葡萄、狮子、宝塔、人物等。在瓷器“以青为尚”的唐代,勇于探索的长沙窑匠师把毛笔描绘运用到瓷器装饰上,用毛笔蘸彩料在生坯描绘纹饰,然后施一层透明青釉入窑烧成。青釉褐斑是长沙窑另一装饰品种。

邛窑绿釉瓜棱瓶

唐(618~907年)

13cm 口径3.4cm 足径5cm

瓶唇口、长直颈、平折肩、鼓腹,腹下内收,圈足。腹部压有均匀分布的4条凹线,致使腹部呈瓜棱形。胎质较粗,胎色灰褐,外壁施淡黄色化妆士。内、外施绿釉,釉面乳浊感较强,外壁施釉不到底。“邛窑”是“邛崃窑”的简称,其遗址位于今四川省邛崃市,分布于固驿乡公义村、南河乡十方堂村、白鹤乡大鱼村、西桥乡西河村等地。通常认为邛窑约创烧于南朝时期,盛于唐、五代,至北宋逐渐衰落。唐、五代时期邛窑所产瓷器造型、釉色、装饰技法等均较之前有较大发展。

岳州窑青釉碗

 唐(618~907年)

 8.1cm 口径16.4cm 足径8.3cm 

碗口微撇、深弧腹、阔底、圈足。内、外施青釉,釉薄而不匀,釉色青中闪绿,釉面开有细碎纹片。外壁均匀分布压进的5道凹线,形成瓜棱装饰。岳州窑遗址位于湖南湘阴县城堤境一带,亦即隋代湘阴窑所在地,因唐代隶属于岳州管辖,故名“岳州窑”。唐代岳州窑瓷器一般胎壁较薄,釉色明亮,多采用支钉烧法。


长沙窑褐釉模印贴花椰枣纹双系罐

 唐(618~907年)

 19.2cm 口径12.6cm 底径14.2cm 

罐广口圆唇、短颈、丰肩、鼓腹,腹下渐收,饼形实足,平底。肩部两侧对称置双系,系根部模印贴花三叶纹。肩部另两侧对称饰模印贴花团状椰枣纹。胎色灰白。内、外施褐色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釉面开有纹片,颈、肩和肩、系交接处积釉呈黑褐色。椰枣,学名海枣,别称“波斯枣”“伊拉克枣”等,为棕榈科刺葵属植物。乔木状,高达数米至数十米,其果实呈长圆形,果肉肥厚。原产西亚和北非,是干热地区重要的果树作物之一。长沙窑瓷器上所饰具有异城特色的椰枣纹体现了开放包容的唐王朝与西亚、北非地区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耀州窑茶叶末釉执壶 

 唐(618~907年)

 17.6cm 口径10.8cm 足径9.1cm 

执壶撇口、短颈、溜肩、垂腹、饼形实足、平底。肩部一侧置短流,另一侧颈、肩之间置宽扁曲柄。内、外施茶叶末釉,釉层肥厚而润泽,外壁施釉不到底。唐代耀州窑烧造陶瓷品种较丰富,见有青釉、白釉、黑釉、茶叶末釉、素胎黑釉花、白釉绿彩瓷和三彩釉陶等。耀州窑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批量烧造茶叶末釉瓷的瓷窑,茶叶末釉是一种铁氧化和氧化镁的结晶釉,细小的晶点恰似茶叶研成的细末,故称“茶叶末釉”。


造型求变的五代瓷器



五代十国虽然历时不长,而且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大分裂时期,但陶瓷制作技艺却很出色。无论南方青瓷,抑或北方白瓷,均造型规整,胎薄质坚,釉面匀净。壶、罐的腹部常作成瓜棱形,盘、碗常作成花形或花口。越窑、耀州窑青瓷常以刻划花技法进行装饰,为宋代瓷器刻划花装饰的流行奠定了基础。

定窑白釉刻划“官”字铭水丞

五代(907~960年)

6.6cm 口径17cm 足径6cm

碗敞口、深弧腹、浅圈足。内、外和圈足内均施白釉,釉色纯正。胎体轻薄,胎质洁白。外底中心刻划“官”字。一般认为,晚唐至北宋刻划“官”字铭的定窑瓷器,是当时定窑窑场中部分作坊被皇室或官府征用后,为防止产品与一般民用瓷器相混淆,而特意为之,以示区别。从实物看,刻划“官”字款瓷器的制作水平普遍高于同时期的一般民用瓷器。

定窑白釉穿带瓜棱瓶

 五代(907~960年)

 高23.5cm 口径7.6cm 足径10.1cm 

壶撇口、圆唇、束颈、橄榄形瓜棱腹、外撇圈足。肩部和下腹部两侧均对称置半环形横系。胎质洁白。瓶内、外和圈足内均施白釉,釉质洁净,釉面光亮。圈足底边无釉。穿带壶因器身两侧有供穿带或绳索的系或孔而得名。

定窑白釉刻划莲瓣纹“官”字铭盖罐

五代(907~960年)

6.7cm 口径5cm 足径4.9cm

罐敛口、扁圆腹、圈足。罐附弧顶圆盖,盖顶置瓜蒂钮。内、外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青。外壁和盖面均刻划莲瓣纹,外底刻划“官”字。此罐造型饱满、纹饰简洁明快,堪称定窑白瓷刻划花装饰发展初期的代表。五代定窑白瓷造型比晚唐增多,制作也更加精致,并开始出现简单的刻划花装饰。刻花和划花是在半干的坯体表面分别以竹、木、铁质的刀具或锥状、蓖状工具,雕刻或浅划出图案纹饰,然后再施釉入窑焙烧。就装饰效果而言,刻花常见一侧深一侧浅的刀锋,立体感较强;划花线条纤细,婉转流畅。刻花与划花常结合使用,以刻花表现图案轮廓,再用划花刻画细部,合称刻划花。

定窑白釉铺首耳双系罐

 五代(907~960年)

 13.5cm 口径8.7cm 足径11cm 

罐撇口、短束颈、溜肩、鼓腹、浅圈足内、外施白釉,足底无釉。肩部两侧对称置半环形系,系下接铺首耳。肩部刻划两道弦纹。五代是定窑瓷业的快速发展时期,制瓷工艺比唐代更加精进。此罐系清代宫廷旧藏品,其造型挺拔,釉色洁白纯正,双系设计精巧,给人以端庄稳重之美感。

定窑白釉刻划“易定”铭碗

五代(907~960年)

6.8cm 口径19.8cm 足径7.3cm

碗敞口、尖唇、斜直壁、圈足。胎体较薄,胎质细白。内、外和圈足内均施白釉,釉质莹润。外底刻划“易定”二字,字体瘦劲,笔画流畅,顿挫有力。关于“易定”的含义,目前学术界看法不一致。有学者从“易”是“阳”(繁体“陽”)的偏旁考虑,认为“易定”似可解释为“曲阳定瓷”。有学者从定窑在五代时期的制瓷规模及当时定窑发达的商品贸易着眼,借助于《苟子·正名》“易者,以一易一”的解释,认为“易定”可理解为“用来交易的定瓷”。也有学者认为,“易定”与当时瓷器上的“官”字铭一样,也是定烧器物的一种标识。至于其含义,可作两种解释,即:一种解释是“易”姓人家,认为是达官贵人定烧器物的标识;另一种解释是“易”为易州,是易州官府定烧器物的标识。与此解释相类似的还有现藏英国大维德基金会的“会稽”款定窑白釉盘,学术界基本认同“会稽”二字为吴越钱氏向定窑定烧器物的标识,因吴越钱氏统治的地区属于会稽郡。南方郡府可以向定窑定烧瓷器,邻近地区的州府向定窑定烧瓷器似乎更在情理之中。可见,不论是易姓达官贵人,还是易州官府,将“易定”理解为定烧器物的标识或许更合理。

 定窑白釉刻划“官”字铭碗 

 五代(907~960年)

 高6.6cm 口径17cm 足径6cm 

碗敞口、深弧腹、浅圈足。内、外和圈足内均施白釉,釉色纯正。胎体轻薄,胎质洁白。外底中心刻划“官”字。一般认为,晚唐至北宋刻划“官”字铭的定窑瓷器,是当时定窑窑场中部分作坊被皇室或官府征用后,为防止产品与一般民用瓷器相混淆,而特意为之,以示区别。从实物看,刻划“官”宁款瓷器的制作水平普遍高于同时期的一般民用瓷器。

越窑青釉鸟式杯

五代(907~960年)

5.8cm 口径7.3cm 足径4.9cm

鸟式杯模仿汉代铜器式样制作而成。口微敛,深弧腹,圈足较高且外撇。外壁一面塑贴一飞鸟,头部高出杯口,作展翅飞翔状。与之相对一侧置鸟尾作柄。内、外施青釉,釉色青绿微闪黄,釉面开有细小纹片。鸟身刻划象征羽毛的线纹。此杯造型新颖别致,塑贴的鸟儿栩栩如生,既是一件实用器,又是一件可供观赏的艺术品,其独特的审美意趣耐人寻味。

 越窑青釉双系执壶 

 五代(907~960年)

 高19.7cm 口径9.7cm 足径7.6cm 

执壶撒口、束颈、溜肩、橄榄形五瓣瓜棱腹、浅圈足。肩部一侧置弯流,与之相对一侧口、肩之间置曲柄。肩部另两侧对称置双股泥条作成的环形竖系。内、外和圈足内均施青釉,釉面开细碎纹片,壶流的根部积釉处产生窑变现象。经过对唐、五代墓葬出土陶瓷执壶进行对比研究后可以发现,与唐代执壶相比,五代执壶的构造更趋合理,特别是壶的腹部变得瘦长,流亦明显加长,使执壶更趋于实用,这件青釉执壶就是最好的例证。

越窑秘色瓷菱花口盘

五代(907~960年)

2.1cm 口径17cm 底径5cm

盘五瓣菱花形。敞口、浅斜腹,平底。内、外施青釉,釉质莹亮。外底有支烧痕。花口盘造型受同时期金银器影响,自唐代中晚期开始流行,至五代最为盛行。五代时期有五瓣、六瓣甚至十瓣口的盘,较唐代瓷盘式样更加丰富。

 潮州窑青釉四系盖罐 

 五代(907~960年)

 高18.4cm 口径7.4cm 底径7.9cm 

 广东省番禺县石马村五代十国之南汉刘晟墓出土 

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腹下收敛、饼形实足、平底。附拱顶直边圆盖,盖顶置花苞状钮。肩部均匀置4个半环形横系。内、外施青釉,有的玻璃质感较强釉面开有纹片。此罐1954年出土于五代十国时期南汉皇帝刘晟墓。该墓出土物品中有大小青瓷罐共计28件,此批青瓷的发现,可为研究广东地区五代十国时期瓷器生产情况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潮州窑青釉四系夹耳盖罐

五代(907~960年)

通高18.6cm 口径7.2cm 足径8.2cm

广东省番禺县石马村五代十国之南汉刘晟墓出土

罐直口、丰肩、鼓腹,腹下渐收敛,圈足。肩部两侧对称置一对带圆孔的方形系,另两侧对称置带圆孔的梯形系。附弧顶直口圆盖,盖两侧对称置带孔的板片。内、外施青釉,釉面开细小纹片。通常认为,夹耳罐的设计取自南方木桶式样,罐肩部两侧对称置一对带孔的方形系,盖两侧对称置带孔的板片,盖扣合后,盖上伸出的带孔的板片夹于肩上双系之间,两端均可穿孔系绳以固定罐盖,构思巧妙。夹耳盖罐在五代时期的江南地区较为流行。

耀州窑青釉葵花式碗

 五代(907~960年)

 7.5cm 口径19.2cm 足径7.2cm 

碗呈5瓣葵花式。敞口、深斜腹、浅圈足。外壁与口沿缺口对应处均压进凹线。内、外满施青釉,釉层较薄,釉面玻璃质感较强并开有细碎片纹。此碗造型轻巧,釉面匀净,反映出五代时期耀州窑青瓷的时代风格。位于今陕西省铜川市的耀州窑,早在唐代即开始烧造陶瓷,当时所烧造陶瓷品种较丰富,至五代时期则几乎只烧造青瓷一个品种,产品质量比唐代有较大提高。

岳州窑青釉葵口碗

 五代(907~960年)

 高7.5cm 口径17.8cm 足径8cm 

碗敞口、深弧腹、圈足。内、外满釉,釉色青中闪绿,釉面开有细碎片纹。外底有5个支烧钉痕。5瓣葵口,腹下部对应口沿5个缺口各压进一道凹线。科学检测的结果表明,岳州窑青瓷所施青釉是一种氧化钙 (CaO) 含量较高的石灰釉,这种釉在还原气氛下烧成时,如果掌握得好,便会呈现纯正的青色,如果还原气氛控制得不好,就会呈现深浅不一的青黄色。

 岳州窑青釉刻划莲瓣纹盘口瓶 

 五代(907~960年)

 30.3cm 口径11.6cm 足径9.1cm 

瓶盘口、短颈、溜肩、鼓腹,腹下渐收敛,圈足外撒。内、外施釉,釉呈青黄色,釉层较薄,釉面开细碎纹片。胎釉结合不够紧密,釉面有剥落。肩部刻划3道弦纹,下腹部刻划莲瓣纹。五代时期岳州窑青瓷上常见刻划莲瓣纹装饰。所产青瓷以小件盘、碗较为多见,类似这种形体较大的盘口瓶较少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典藏拍讯|嘉德香港2016年春季拍卖会 搏泥幻化—中国古代陶瓷1
故宫陶瓷器赏析(三)
典藏珍品——故宫博物馆元代瓷器精品欣赏
欣赏 | 故宫馆藏的宋代瓷器
中国五大名瓷-[定瓷]
古瓷碗欣赏—— 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