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葬花吟》“落花”意象的内涵及渊源

作者:至真斋主

《红楼梦》采用“假语存”、“真事隐”的写作手法,这种写作手法本身就说明这部书或者有不能明言的隐情,或者涉及敏感的时政,这是在专制时代作者不得已而为之的写作手法。“假语存”敷衍的表面故事不是作者所要真正表现的内容,它是为“真事隐”作掩护,其“真事隐”的部分,也就是隐藏在背后的“故事”才是作者真正要向我们传达的内容。


既然采用“假语存”、“真事隐”的写作手法,那么我们该怎么读这部书呢?其实作者已经通过贾瑞这个人物,形象地告诉我们怎样读这部书。贾瑞勾引凤姐,结果中了凤姐精心设计的相思局一病不起,吃了很多药,花了很多钱也不见效。这时候跛足道人带了一个两面皆可照人的“风月宝鉴”来给他治病,说只可照背面切不可照正面。贾瑞照了背面一看是骷髅就吓得再也不敢看了。可是一照正面是美女,贾瑞不由得心花怒放,钻进镜子里跟貌似凤姐的美女云雨。如此多次,贾瑞精尽而亡。气得贾代儒要架火烧掉“风月宝鉴”,被跛足道人赶来抢走了。在这段情节批书人留下了密集的批语:“凡看书人从此细心体贴,方许你看,否则此书哭矣。”“此书表里皆有喻也。”“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所谓'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是也。作者好苦心思。”“正面你方才已自领略了,你也当思想反面才是。”“此书不免腐儒一谤。”“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

我们知道《红楼梦》还有一个书名是东鲁孔梅溪题写的《风月宝鉴》。《红楼梦》这部书的一个重要写作手法就是“多重影射”,这种写作手法是本书独创。在前面的情节贾瑞是扮演影射祖大寿、洪承畴的角色,等他患病以后就开始扮演读者角色了。那面“风月宝鉴”镜子其实影射的是《风月宝鉴》这部书,跛足道人教贾瑞要看镜子的背面,其实是要我们看本书的背面。批书人在这里也一再提醒我们看这部书的方法。这也正符合本书一开始明示我们的“假语存”“真事隐”的写作手法。镜子背面的“骷髅”象征着这部书隐写的内容与死亡有关,这跟警幻仙姑警示开悟宝玉的方式类似。警幻仙姑是用写有金陵十二钗命运判词的簿册、预示金陵十二钗命运的《红楼梦曲》和“千红一窟(哭)茶”“万艳同杯(悲)酒”来警示开悟宝玉。在第八回通灵玉嘲讽诗有“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之语,通灵玉影射传国玉玺,是最高权力的象征,围绕着统治权展开的厮杀使多少生灵涂炭!在甲戌本凡例结尾的诗句“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也在告诉我们,《红楼梦》这部书是用血泪写成的,我们只有读出血泪来才看懂了这部书。可是,即便是把本书的时代背景定位在明末清初,我们又能看出多少血泪呢?这其中的原因固然是本书只流传下来前八十回,对结局我们只能通过伏线谶语和批语提示来简单推测,这严重影响了我们对这部书的认知。还有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对明末清初改朝换代的那段历史了解不多,我们对本书几种重要的写作手法:谶语法、伏线法、影射法、象征法、隐语法等没有掌握。

《红楼梦》设置了一些“机关”,让我们通过这些“机关”来探究、索解隐藏的“真事”。这些“机关”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通过点明一些日期,让熟悉历史的读者联想到那些日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2、设计一些特别的情节,采取影射的手法让读者通过这些情节联想到与此相似的重大历史事件;3、设计一些特别的人物,采取影射的手法让读者通过这些人物联想到与此相似的重要历史人物;4、设计一些特殊物件,采取影射的手法让读者通过这些物件联想到与此相似的重要历史物件。5、采用谐音、拆字等手法,让读者联系与此有关的人或事物。这些人或事物都与本书的主旨有关。6、采用在文人小圈子里普遍使用的意象和隐语,来表达真实的思想感情。7、采用语义双关的手法,让读者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

按照以上探究、索解“真事”的方法,我们通过“十一月三十日冬至”这个特殊日期,知道了用贾瑞影射“假的文天祥”祖大寿、洪承畴降清;通过“芦雪广”“庚黄”谐音字义组合、联句诗和故事场景,隐写广州“庚寅之劫”;通过虚构“林四娘的故事”,“恒王”谐音“衡王”,让我们了解青州衡王被清军抄斩的悲惨历史。这些都是书中的“血泪”。在众多的隐写“真事”中,《葬花吟》所隐写的真事是全书的高潮部分,这里也是用日期的方式提示我们了解与此相关的历史。另外还涉及到了“落花”这个独特意象内涵。如果对“落花”内涵不甚了了,那么就不能深入理解《葬花吟》,也当然就看不出《葬花吟》的血泪来。不了解“落花”的内涵,看林黛玉一边葬花一边流泪,不远处的贾宝玉听了恸倒在山坡上,我们也不会感同身受。下面我先把《葬花吟》完整复制一下: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对那些把《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定位于明末清初的研究者来说,《葬花吟》是在隐写“扬州十日”,黛玉哭泣葬花是对抗清志士的祭奠,这基本上已经成为共识。九峰真人在《黛玉葬花为何在四月二十六日?隐藏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一文写道:“黛玉于四月二十六日,长歌当哭,以葬花的形式,纪念那个悲壮的历史瞬间,是这段情节的高潮。葬花其实是葬华的意思,悼念华夏亡魂,这才是黛玉葬花的真正用意。”兰国沧海客在《被错解三百年的黛玉葬花》一文写道:“请注意'残红’二字,再联想《葬花吟》里的'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红,乃朱也,桃花片片残红,正是明亡时朱明子民悲惨命运的写照。林黛玉葬的不是花,葬的是残红。那满地堆积、四处飘零的残红落花,不正是被无辜屠杀的血泪斑斑、白骨累累的尸骸吗?林黛玉怎么不哭、怎能不痛?因为红豆也好,绛珠也好,枫露也好,都是'红色的珠子’,都是喻指'血泪’也。而《葬花吟》,是作者借林黛玉之口,将明朝遗民心中的'血泪’,淋漓尽致地倾洒了出来。这也正好印证了当年蔡元培、潘重规等人的判断:《红楼梦》确为'悼明’之作!”张贻柱在《〈红楼梦〉书中日期的反清用意》一文写道:“如果按照书中日期的提示,再结合黛玉《葬花诗》的措辞,就会发现,这首广为人知的《葬花诗》,原本就是作者进行鲜明的'反清吊明’的'反诗’。书中说:'(林黛玉)正是一腔无明正未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哭了几声,便随口念了几句。’在这里,作者用一语双关的高超的艺术手法,含蓄又明白的指出,黛玉的《葬花诗》,其实是'一腔无明’的发泄!作者以'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开头,'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暗示出当年扬州城血肉横飞、尸骨遍地的惨烈;以'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暗示出当年扬州几乎是万户萧疏人绝城空的凄惨。”红友赵文夕的父亲也是红迷,老人早在19861213日的研红笔记写下了这样一段话:“黛玉葬花实葬扬州十日。”

以上研究者把《葬花吟》中最重要的意象“落花”,理解成“抗清志士的英魂”、“被无辜残杀的百姓血肉尸骨”、“覆亡的朱明江山”、“被摧残的华夏文明”等,这些理解都是正确的。其实,《葬花吟》“落花”的这些意象内涵不是《红楼梦》作者的独创,而是吸收了众多明遗民诗文中“落花”的内涵。如果说《葬花吟》“落花”内涵有所深化扩展的话,也是在明遗民诗文原有内涵基础上进行的,这充分说明《红楼梦》与明遗民文学有着很深的渊源。这一点目前几乎还是红学研究的空白。

在古代诗文中,咏叹落花是经常的选题,他们大都是用“比兴”的艺术手法,以花喻人喻己。例如,在南唐后主李煜的诗词中多次咏叹落花。《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这些诗词中的“落花”都是李煜对自己命运的自寓。随着时代的变迁,明遗民诗人们对“落花”赋予了新的更加丰富的内涵。曾经抗清的明遗民归庄在明亡后写了十二首《落花诗》,他写这些诗是为了抒发亡国之痛。他的《落花诗》其一:“江南春老叹红稀,树底残英高下飞。燕蹴莺衔何太急!溷多茵少竟安归?阑干晓露芳条冷,池馆斜阳绿荫肥。静掩蓬门独惆怅,从他江草自菲菲。”吴伟业评归庄《落花诗十二章》说:“流丽深雅,得寄托之旨,备体物之致。”当代学者庞竖认为:“诗中春老红稀的境况实是抗清运动趋向衰落,抗清志士或死或散的隐喻。”无独有偶,抗清英雄陈子龙也有类似思想情感的词《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满眼韶华,东风惯是吹红去。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梦里相思,故国王孙路。春无主!杜鹃啼处,泪洒胭脂雨。”当代学者徐培均认为:'韶华’(春光)和'红’(花),代表美好事物,代表他所热爱的明代江山和明代人民;而'东风’则是邪恶势力的象征,也隐喻清兵的南下。”我们看归庄诗和陈子龙词中“落花”、“东风”的隐喻是不是跟《葬花吟》一样?

 


明遗民王夫之也像归庄一样参加过抗清斗争,他曾在南明永历朝供职,因受到排挤而愤然离去,隐居衡阳。在隐居时期他作了九十九首《落花诗》,在这些诗中,王夫之赋予“落花”新的寓意,有时指抗清志士,有时指南明政权,有时也指自己。他的《正落花诗十首》其一:“弱羽殷勤亢谷风,息肩迟暮委墙东。销魂万里生前果,化血三年死后功。香老但遨南国颂,青留长伴小山丛。堂堂背我随馀子,微许知音一叶桐。”当代学者朱则杰认为:“因为花色红,红即朱,所以诗歌借咏落花,凭吊朱明王朝的灭亡,同时抒写自己的民族气节。'谷风’语出《诗经·谷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原意是东风,这里借其'阴’'雨’隐指清朝。'息肩’是放下担子;'迟暮’指晚年;'委’即委弃,丢落。上句借漫舞空中的飞花努力抗御谷风,比喻诗人自己早年曾积极参加抗清斗争;下句借飞花委落,暗示自己晚年隐居著述,归做明朝遗民。”王夫之词《青玉案·忆旧》:“桃花春水湘江渡。纵一艇、迢迢去。落日赪光摇远浦。风中飞絮,云边归雁。尽指天涯路。故人知我年华暮。唱彻灞陵回首句。花落风狂春不住。如今更老,佳期逾杳。谁倩啼鹃诉。”当代学者林笛解读说:“'花落风狂春不住’,是当年景色的实录,也是当时政治风云和个人身世的隐喻。对南明王朝来说,真如清兵'狂风’席卷下的'落花’,无复'春天’可言;对获罪而归的词人来说,也无疑如狂风之中的落花,哪里还有什么春天?'如今更老,佳期逾杳。谁倩啼鹃诉’,相传杜鹃是蜀帝杜宇魂所化,多比喻亡国之恨。如今事过境迁,亡国的历史悲剧已被淡忘。这种时候,谁还会请杜鹃啼叫,讲述朱明亡国之恨呢!”我们看《红楼梦·桃花行》的诗句:“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诗意是多么相似?在《葬花吟》中也都是“落花”“风”“红”“春”“杜鹃”的意象。王夫之还有一首《绝句》:“名花珍重试芳丛,白酒朱旗醉晓风。近日园亭荒总尽,百钱买得一窠红。”朱则杰解读说,这首诗名为咏花实为怀念朱明故国,“红”喻指朱明王朝。

集美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利侠在《王夫之〈落花诗〉政治意识浅论》一文中说:“身处在明清之际的知识分子,遭受着家国与民族的双重灾难,回天无力,报国无门。这种萧索、凄凉的景象,最能够契合他们的处境,是'摇落深知宋玉悲’,所以也最易激起他们内心深处真实强烈的情感。除此之外,一般还认为,花色红,红即'朱’,与朱明王朝就有了某种婉转而密切的联系。百花盛开的春天,有王朝兴盛的象征意蕴;风飘万点、春意阑珊的暮春之景,是明王朝从没落逐渐走向败亡的最佳比喻。清初诗人喜咏落花,借对落花的诸多感叹来表达对故国旧君的哀思与凭吊,从而为落花打上了鲜明的政治烙印,同时赋予了这一主题更加深厚的情感内涵和独特的时代气息。”

我需要补充的是,“红”象征明朝还因为明朝立国崇尚火德。据《明实录·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三年,诏考历代服色所尚。礼部奏言:'历代异尚。夏尚黑,商尚白,周尚赤,秦尚黑,汉尚赤,唐服饰尚黄,旗帜尚赤,宋亦尚赤。今国家承元之后,取法周、汉、唐、宋以为治,服色所尚,于赤为宜。’上从之。”洪武七年,明太祖在致北元君主的信中声称“今我朝炎运方兴”,也是以火德自居。在当时的官员中也大都认同朱明火德之说。洪武间,殷奎替甘肃总兵代拟的贺圣节表说:“以火德王天下,交龙开受命之符。”在明朝文人的思想意识中,“红”“朱”“火”都是明朝的象征。明遗民项圣谟有一幅《朱色自画像》。画中的画家布衣乌巾,坐在岸边一棵树下。隔着一片静水,是起伏的远山。人物为墨色,作为背景的山水树石却是一色的朱红,漫天遍地,慑人心魄。画面上方,画家以墨书题七言诗二首,其一曰:“剩水残山色尚朱,天昏地黑影微躯,赤心焰起涂丹雘,渴笔言轻愧画图。人物寥寥谁可貌,谷云杳杳亦如愚,翻然自笑三招隐,孰信狂夫早与俱。”并注云:“崇祯甲申四月,闻京师三月十九日之变,悲愤成疾。既苏,乃写墨容,补以朱画。情见乎诗,以纪岁月。江南在野臣项圣谟,时年四十有八。”画中的朱色山水喻指昔日的朱明江山。画家已经身处天昏地暗的满清天下,身影黢黢,形容枯槁,周围的一片朱色则是他记忆中的朱明世界。在《红楼梦》中,贾宝玉的住所叫“怡红院”,曹雪芹(化名)在“悼红轩”增删《红楼梦》。真真国女孩的诗:“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以上这些已经隐喻了《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是明末清初,立意主旨是责清悼明。

在明遗民女词人徐灿的诗词中,“落花”还隐喻明朝宫人的魂魄。例如,诗词《少年游·有感》:“衰杨霜遍灞陵桥。何物似前朝。夜来明月,依然相照,还认楚宫腰。金尊半掩琵琶恨,旧谙为谁调。翡翠楼前,胭脂井畔,魂与落花飘。”徐灿看到前朝旧物想起前朝旧事,借南朝陈后主亡国之事来关照明朝。她在这首词中抒发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和兴亡之感。胭脂井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玄武湖南侧、鸡鸣寺内,南朝陈景阳殿之井,又名辱井、景阳井。南朝陈祯明三年(589),隋兵南下过江,攻占台城,陈后主闻兵至,与妃张丽华、孔贵嫔投此井。至夜,为隋兵所执,后人因称此井为辱井。“魂与落花飘”,宫人们的魂魄伴随着落花一起飘散。


(陈子龙)

《葬花吟》“落花”的意象内涵直接取自陈子龙悼念夏允彝的绝笔诗词《二郎神·清明感旧》:“韶光有几?催遍莺歌燕舞。酝酿一番春,秾李夭桃娇妒。东君无主,多少红颜天上落,总添了数抔黄土。最恨是年年芳草,不管江山如许!何处?当年此日,柳堤花墅。内家妆,褰帷生一笑,驰宝马、汉家陵墓。玉雁金鱼谁借问?空令我伤今吊古。叹绣岭宫前,野老吞声,漫天风雨。”当代学者徐培均认为:“'多少红颜天上落,总添了数抔黄土!’这里伤春与悼念明代殉国的烈士二者浑为一体,几乎使人不能分辨。以'红颜’喻落花已奇,而以'红颜天上落’喻少壮英烈之殉国,更奇。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诗'红颜零落岁将暮’当为此句所本。红颜化为尘土,只能滋长芳草,而江山如故依旧残破不堪。”

抗清英雄夏完淳的父亲夏允彝与陈子龙是金石之交。弘光元年冬,抗清英雄夏允彝自沉殉国。鲁监国元年冬,在夏允彝殉国一周年之际,陈子龙作长书《报夏考公书》焚夏允彝墓前,云:“述己所以未死之故,期不负夏公”。永历元年三月,陈子龙会葬夏允彝,赋诗《会葬夏瑗公》二章,又作《寒食》、《清明》二词,此系其绝笔。

据陈子龙的学生王沄记述,陈子龙在会葬夏允彝、周立勋时说:“我死,谁为了此事者?”意即:“如果那时我也跟你们一起死了,如今谁给你们会葬呢?”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葬花吟》的那句:“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就连黛玉养的鹦哥也学会了《葬花吟》,向黛玉复述这些诗句。《葬花吟》祭奠被清兵屠戮的华夏英魂,这其中也包括抗清殉国的民族英雄陈子龙。

2021610日完稿

参考文献

1、朱光东《〈红楼梦〉汉民族精神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09.

2、杨敏如《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

3、归庄《归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4、钱仲联等编写《元明清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8.

5、钱仲联等编写《元明清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8.

6、朱则杰《清诗选评》.三秦出版社.2004.

7、朱迪光《王夫之诗歌创作考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8、刘利侠《王夫之〈落花诗〉政治意识浅论》.《船山学刊》.201004.

9、陈子龙《自撰年谱》 

10、王沄《续陈子龙年谱》

11、魏振东《陈子龙年谱》

————————————————————

校对:王华东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碎语成章
假语村言
经典古诗词鉴赏系列(三):落花无声诗
浅析《红楼梦》的写作主旨与创作思想
(59)中国文学隐语艺术与《红楼梦》“真事隐”_至真斋主_新浪博客
高考语文古诗词语言鉴赏专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