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改变学校,从改变教师开始

和学生交流是张志湖校长的“必修课”。(图片由东营市胜利第六中学提供)

久违的跳绳运动又回到了教师中间。(图片由东营市胜利第六中学提供)

    张志湖坚信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只有教师改变了,学校才会改变;只有教师对自己充满希望,学校才会有希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才会有依托。  他将思考变为行动,而教师也用实实在在的改变作出了令人欣喜的回应—— 

    ■改变思维方式,培育积极心态;引导教师走近学生,潜心研究教育教学艺术;建设学校文化场,提振教师精神气;引领反思与研究,改变教师工作状态与行为方式……3年来,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六中学校长张志湖将改变教师的思考一步步变成扎实的行动。

    ■令人欣喜的是,教师们果真在一点点改变,一步步提升。而更让人感到自豪和欣慰的是,学生因教师的改变深深受益。

    ■特约报道 宋洪昌 季俊昌

    在张志湖的电脑里,至今还保留着3年前他刚担任这所学校校长时,学生家长写给他的反映学校问题的信。从这几封信里,他深切感受到了教师素养和水平对于一所学校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了改变教师的迫切性。

    “学校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师问题。抓住教师发展的问题不放,就抓住了学校发展的‘牛鼻子’。”2011年6月,张志湖就任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六中学校长,他把改变学校的突破口放在了改变教师上。

    改变,首先从心开始

    心态变则意识变,意识变则行为变。教师有了幸福的心态,才会将幸福传递给学生。——张志湖

    “思维方式决定个人心态。有了积极的思维,才会有良好的心态。而一旦心态改变了,教师也就会从工作中获得应有的快乐与满足。”2012年秋季开学前夕,胜利六中的全体教师齐聚学校报告厅,听专家讲“幸福课”。

    新学期开学前的教师培训,学校没有安排专业学习内容,而是特地请专家给教师作了一场《幸福的底线》报告。

    报告深入浅出,精彩纷呈,不时引发教师阵阵开心的笑声。在静静地聆听中,教师们感悟着幸福的秘密,体味着教育的“幸福味道”。

    一上午的报告,对教师来说,犹如一份心灵鸡汤。

    教师们也许不知道,这次“特殊培训”,其实是张志湖校长的一次精心设计——对教师进行幸福教育。

    “教师为什么会出现职业倦怠?主要原因是体会不到做教师的快乐与满足,而教师之所以不能从学生那里收获幸福快乐,根本原因是思维方式和心态出现了问题。”在张志湖看来,要让教师有良好的工作状态,首先需要改变教师的内心。

    让他感到欣喜的是,报告虽然结束了,但在教师们心里产生的涟漪却在持续。当报告中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和案例停留在教师心里的时候,其背后的理念也就渐渐开始在他们心里不断发酵。

    就这样不断对教师进行心态和教育理念的“启蒙”与引领,使他们渐渐懂得了该怎样“转身”。

    “每天早上,踏着晨光、迎着朝霞,看着学生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听到一声声尚带着稚气的问候,我的心里溢满了幸福;课堂上,看到学生们渴望求知的眼神,听到他们精彩的回答、有见地的陈述,幸福盈满了我的内心……”

    学生还是那些学生,课堂还是那个课堂,但是因为教师的内心发生了改变,学生和课堂带给教师的感觉就不一样了。在这所学校里,改变教师思维方式和心态的“毛毛雨”就这样不断浸润着教师的心灵。

    张志湖改变教师的努力有了可喜的收获,紧接着,学校又举办了一场“师生关系就是教学质量”的专家报告会,这场报告带给教师的更是一种唤醒的能量。

    从一位位名师的幸福人生里,从对师生关系与教师幸福的重新认识和理解中,教师开始对师生关系有了新的思考和感悟,更对如何重构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了思路和办法。

    像这样“唤醒”教师的报告和交流,按照张志湖设计的时间表,在学校一场场地进行着。对教师们而言,一场报告就是一次深深地触动。这样的触动,被张志湖形象地称为“心灵敲门”。

    在持续、不断地敲击之下,微妙的改变,开始在教师中悄悄发生。

    “只有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一切,才会自在,才会获得精神自由,才会让工作与生活富有诗意。”“只有师生心灵相通,才会有彼此间的感应和默契;教师把学生放在了心中,学生才会把教师放在心中。”教师的改变不仅表现在对待工作的态度上,更表现在对学生的情感上。学生们感觉身边的老师变了,变得离他们越来越近了,变得越来越可亲了。

    用“三气”充盈教师精神状态

    培育教师精神家园,增强教师职业能量,改变教师精神状态,才会让学校具有更持久的发展动力。——张志湖

    “践行使命,重燃激情”,这是张志湖对全校教师精神状态的一种文化定位。

    全校130多名教师,中年教师占大多数。而中年教师又是一个最容易在一年又一年“不断重复”的教学中出现倦怠,朝气和激情也容易被慢慢“磨”掉,没有进取动力,失去改变愿望的群体。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让教师重燃激情。

    为了让教师有改变自我、改变工作状态的动力,张志湖开始对教师进行持续的精神引领,他在学校提出,凡学校教职员工,不论任课教师还是后勤人员,不管年轻还是年长,都必须要有精神,有朝气,心态好。

    精神气、书生气和孩子气,是张志湖期望教师们具备的“三气”。

    “一位缺乏精神气、书生气和孩子气的教师,就会愧对教师这个职业,就会有负于教书育人的职责。”在张志湖看来,教师必须在学校的文化场中炼养“三气”,有了这“三气”,才有可能培育学生的“三气”——志气、朝气和睿气。

    张志湖认为,“精神气”是教师精神面貌的内蕴外显;有精神气的教师,才能激励自己,又可以给学生以榜样,由此感染和造就学生的精神与气魄。因此,他时常提醒教师,只要是在校园里,无论是上课还是其他场合,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要表现得得体和落落大方,要给人一种精神抖擞、充满活力和昂扬向上的感觉。

    受当下社会一些不良风气影响,不少教师内心也少了一份宁静,多了一份浮躁与功利。张志湖因此时常提醒身边的教师,在生活和工作中应该多一点书生的清纯和率真,要有人格境界、学术良知与职业操行,要用厚重的知识底蕴来浸润自己的思想、气度和风格,要能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不为利害所动,不为世故所淫,不断提升自己的品位。

    所谓“孩子气”,就是要求教师能够始终拥有一颗不泯的童心,善于从学生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张志湖时时提醒教师,尽管在年龄上与学生相差较大,但要努力学会用学生的眼睛去观察,用学生的耳朵去倾听,用学生的兴趣去探寻,用学生的情感去感受。他希望用自己的思考和行动让教师明白一个道理:只有怀有童真的情感,拥有童真的兴趣,具有童真的思维,保持童真的纯净,才能够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也才能够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

    用心营造氛围,并且不断给予启发和引领,“三气”渐渐开始在教师中间积聚,张志湖所期望的校园气场也渐渐涵养起来。受这种气场熏染,教师的精神状态比过去有了大的改观。

    “能保持童真的教师,才会用心去感受学生的心,才能真正感受到学生成长中的酸甜苦辣,学生也才会觉得教师真正懂他,才会把心交给教师。”……在东营胜利第六中学,教师们发现,当自己真的有了精神气、书生气和孩子气之后,他们就有了许多以往不曾有过的体验,悟出了许多过去不曾明白的道理。

    “孩子,过来,我觉得你今天的状态有点不好……”一名学生犯了错,老师没有立刻板起脸来批评,而是用温和的语气与他交谈,了解他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

    “教师自身有了孩子气,自然也就有了接近学生、教育学生的智慧。”张志湖说。

    在反思与研究中实现改变

    反思会让教师变得更富灵性,思考更加理性而深刻,教育教学方法也更加科学。——张志湖

    “教师们的变化真大啊。”说这话的是该校副校长刘鑫。

    引发教师这种变化的,是学校实施的反思性教育教学研究。

    反思性研究是张志湖为改变教师教学方式,让教师从教学中找到教育感觉而设计的一项改革措施。他说:“没有完美的教学,教学永远需要改进。这就意味着教师需要通过反思发现教学中的问题,然后解决问题;问题的解决意味着教育教学水平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然后在这个层次上继续反思,发现和解决新问题。”

    为了推动教师反思和研究,张志湖率先垂范,把自己对工作的反思诉诸文字,发布在他的博客上。他要求学校中层以上干部每周至少写1000字的反思文字,凡是外出学习者必须写反思文章,教师每节课后都要有反思。

    问题是反思之源。张志湖重视教师问题素养的培养,要求教研组在组织课堂教学研究活动时,重点反思得失,发现问题,然后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反思性研究让教师的思考有了深度,也让教师的研究有了针对性。

    最让教师尝到反思甜头的是反思性课堂建设研究。

    刚开始的时候,不少教师感到为难和担心,毕竟用自己原来熟悉的教学路子和方法省劲,如果改变,怎么改?效果会不会好?还有的教师认为,不加班加点加负担,还有什么办法能提高成绩?……面对教师诸多的不理解、不情愿,张志湖总是耐心引导,鼓励教师大胆尝试。

    当教师们初尝反思性课堂建设研究的甜头之后,接下来的改革也就成了顺水行舟。

    一位生物教师原来觉得自己已经教了20年的课,可以少备课了。后来,在反思性课堂教学研究中,他从最初的被动到后来的主动,体会到了研究与改革的好处。“原来的课堂是教师主导的课堂,现在是放手给学生的课堂,而一旦放手给学生,就发现学生们真的很棒——他们状态不一样,会学习了,活跃了,也主动了。”改变自己、改变课堂,让这位生物教师收获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与快乐。“虽然备课花费的时间多了,比过去累,但是乐在其中。特别是看到那些原来不喜欢学习的学生在课堂上也开始皱着眉头思考问题,变得认真了的时候,心里感觉美滋滋的。我享受到了以前做老师从未享受到的快乐。”

    “教师的心智模式一旦改变了,就会自觉走进教育教学的自主状态。”张志湖说,“在这种改变中,师生共同创造了一个理想的教育环境——共同成长的校园,在这里,学生不怕犯错,不怕失败,善于反思。”

    “学校追求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但是,在追求这个目标的路上,不能忽视了教师个人的价值与幸福,更不能‘牺牲’教师。”

    “要让学生幸福,首先要让教师幸福;要让每名学生受到重视,首先要让每一位教师都受到重视。”

    ——张志湖

    【校长理念】

改变、转变与嬗变

    ■张志湖

    “改变学校从改变教师开始”,这是我历经3所学校、做了18年校长所收获的最为真切的感受,也是到东营胜利第六中学近3年多校长工作的最好注释。

    实现教师转变,是改变教师心智模式和行走方式的开始;改变教师精神状态乃至生命状态,远比转变教师的行为方式难得多;而要最终实现学校发展方式的积极嬗变,引领教师逐步进入享受教育的境界,不管是“转变”,还是“改变”,都是不可逾越的阶段。我认为,“转变”一词比“改变”更为柔性和机智。“转”者,自身变动也;“改”者,有外力强行促其变化也。

    围绕着转变教师这一目标,学校为教师成长制定和实施了“三台”(看台、平台、舞台)“六星”(教改之星、敬业奉献之星、学课标之星等)计划,每学年定期评选,并通过各种方式推介宣传。按照不同年龄段教师的需求和特点,学校积极提供专业发展的帮助和支撑,结合每学年个人发展愿景,让学校常规管理、内涵发展的措施成为教师行为转变的助推器。

    客观地说,要实现教师的根本性转变,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但是一点点的改变足以成就教师的嬗变。在这3年里,我亲眼见证着一位位教师的转变,他们的转变让我感动,也让我对他们更充满了信心。譬如石爱英,作为一位母亲,她有两个孩子需要照顾,其中一个孩子因为先天有病需要格外照管;作为一位教师,她既要上好两个班的课,还要承担许多社会活动和公开课,同时肩负着培养青年教师的担子。即使这样,她每天都在不知疲倦地行走着。她是一位年逾不惑的数学教师,也是学校的业务骨干、胜利油田教学能手、胜利石油管理局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在谈到自己的转变时,石爱英说:“我突然发现,自己变了,学生也变了,他们更加喜欢我,也更加喜欢学数学。我知道,这是因为教师对专业的热爱传递给了学生,原来幸福是这样可以触手可及的!”像石爱英这样享受教育的教师,在我们学校.越来越多,成为校园里的一道亮丽风景。正是他们,用行动和业绩诠释了教师成长从“改变”到“转变”的心路历程,也让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了不竭动力。

    【专家观点】

寻找到“奥卡姆剃刀”的人

    ■张斌

    14世纪哲学家威廉博士曾提出过一个“简单有效”原理,即“奥卡姆剃刀”原理。这一原理启示人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事务,必须学会厘清头绪,化繁为简,找到最佳路线,只有这样,变革才有可能实现。

    国际知名教育专家迈克尔·富兰教授通过几十年对学校变革的悉心研究,得出一个结论:学校变革具有复杂性、艰难性特点。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不少校长一开始会充满激情地投入到学校变革当中,而最终成功者却寥寥。可见,在学校变革中,如何厘清各项事务,并从中找到变革的核心要素,将头绪繁杂的事情清晰化,寻找到学校变革的“奥卡姆剃刀”,就显得尤为重要。

    面对不确定的改革前景,很少有人愿意摈弃业已习惯了的工作套路和思维、行为方式,来挑战自我。教师自然也不例外。学校变革最大的难题首先来自教师,来自教师的一种惯性、惰性甚至是自觉不自觉的抵制。这时,有智慧的校长一定会设法顺势去破解教师的“心魔”,通过外在引领和内在唤醒的方式,引导教师进行人生修炼,通过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以及学校管理制度调整等策略,把教师引入专业发展路径,引导教师逐步建立教育信仰,渐渐进入应有的职业状态,从而获得职业满足感与幸福感。从这一点上看,张志湖校长无疑是一个寻找到了“奥卡姆剃刀”的人。面对学校复杂的各项事务,他目光犀利,紧紧抓住学校变革的突破点不撒手。“学校的核心问题是教师问题。抓住了教师发展问题,就等于抓住了学校发展的‘牛鼻子’。”张志湖校长的话可谓一语中的。

    人是学校发展的核心,而这里的“人”毫无疑问包括教师。凡是发展好的学校,必定会有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反之,一支好的教师队伍,也必定会成就一所理想的学校。课程建设如何取得理想效果?课堂教学怎样才能高效?学生教育怎样才能达成目标?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如何做到和谐融洽?这些决定一所学校办学水平与品质的因素,都与教师的素质与水平紧密相关。倘若抓住了学校发展这一“牛鼻子”,让教师在学校变革的诸多要素中率先改变,那么,在这种改变中,学校也势必会获得一种变革的巨大正能量。这种做法,不正是化繁为简原理恰如其分的应用吗?

    (作者系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07文化系学校发展之魂——对话张志湖校长
给教师创新教学的空间
张志敏:未来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统一的教学模式 伴我成长 ——读《统一的教学模式是学校教学成熟的标志》有感
教育局长对校长教师说的这些动情的话,哪些说到了你的心坎里? | 特别关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