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秋播生产技术意见
  
           
2015 年我市夏粮生产克服了秋收秋种进度慢、春季低温冷害、后期病害等不利影响,抓住了冬季气温偏高和中后期相对有利的气候条件,狠抓春季田间高效管理和抗逆应变措施的落实,最终实现了夏粮和小麦再获丰收。今年夏熟丰产主要得益于:一是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大面积普及应用,抗灾应变措施主动积极到位,基础较好;二是高产创建、保护价收购、良种补贴、一喷三防等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保障有力;三是气候条件总体有利,越冬期气温异常偏高,促进了晚播麦苗情转化,后期未出现大面积高温逼熟,有利于籽粒灌浆充实,促进了大面积平衡增产。但是,夏粮生产上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突出问题:一是稻麦两熟茬口季节紧,晚播小麦面积较大,严重制约高产稳产;二是农机农艺不配套,秸秆还田配套技术不到位,严重影响播种质量和壮苗基础;三是渍害、冻害、纹枯病、赤霉病、白粉病、等自然灾害威胁年年都可能发生;四是现阶段农业生产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原有的服务内容和方式不能保证大面积生产技术到位率。因此,在连续多年增产的高起点上,明年夏粮生产连续增产的难度较大。
秋播工作事关明年夏熟乃至全年粮食丰收的基础,只有狠抓秋播工作落实,才能赢得全年粮食生产主动权。各地要高度重视,全面把握秋播形势,认真分析存在问题,把秋播技术指导工作落到实处。全市秋播生产的指导思想是:以优化品种布局、抢抓秋播进度、主动防灾应变、提高播种质量为重点,以落实主推技术和高产创建为抓手,加快主推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推广,努力扩大技术到位率和覆盖面,全面夯实秋播基础。具体技术意见如下:
一、推介优良品种,优化品种布局
我市是我国传统主食专用小麦的最优势生产区域,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小麦品质区域化布局,推广优质中筋小麦品种。大面积生产用种要努力突出农业部门主推品种地位。一是要根据茬口类型和耕播方式科学选用品种。①旱茬麦主推扬麦16号,做到适期精量播种。②早中熟稻茬麦,主推宁麦14号、扬麦16号,示范扬麦23,做到适期半精量播种。③迟熟稻茬,晚播小麦应选用耐晚播、耐密播,抗倒性好,容纳穗数多的品种,主推宁麦14号,播期播量要配套。二是要根据品质区域化布局选用品种,①湖荡农区、中部农区与圩南农区应以中筋小麦为主;圩里弱筋小麦地区可以遵循自主选用原则,种植宁麦13号等品种。但宁麦13号重感白粉病,抗寒性特别是对倒春寒的抗性极差,须加强技术配套。②大麦应向圩里、圩南地区集中,主推品种为苏啤4号、苏啤6号和扬农啤7号。各地要加大因种配套技术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优势品种增产提质潜力。
    二、抢抓秋播,进度适期适量播种
稻茬小麦总体茬口偏晚,播种季节紧,秋播工作要突出“抢”字,“抢季节、促早发、争壮苗”,根据茬口早迟、土壤墒情、劳动力及机械动力配置等情况,灵活选择浅旋耕人工撒播、浅旋耕机条(匀)播、稻田套播、零共生稻草覆盖还田种麦等适宜的种麦方式,强化技术配套,全面提高秋播质量千方百计提高秋播关键技术到位率,尽可能减少晚播晚苗,避免粗放种植、烂耕烂种现象,确保一播成功,实现齐苗、匀苗、壮苗。
播种前强调“拌种”和“晒种”。每10公斤麦种用6%立克秀(戊唑醇)4毫升或2%麦管家(戊唑醇)10克拌种预防小麦纹枯病;播前应晒种2-3天。
    适宜的播种量应根据播期、播种质量、耕播方式、肥水条件等因素灵活调节,避免早播不稀、晚播不密现象的普遍发生。适期播种采用精量、半精量播种,基本苗控制在8 万~16 万之间;迟于播种适期,要适当增加播种量,每晚播一天增加 0.5~1 万基本苗,最多不超过预期穗数的 80%。适期播种种子发芽率正常情况下,可根据“斤种万苗”原则确定播种量,晚播、气温较低条件下田间出苗率下降,斤种成苗 6~7 千,需适当加大播种量。具体时间来看,10月25日前播种的应以分蘖成穗为主,10月26日至11月15日播种的应以主茎分蘖成穗并重为主,11月15-20日应以主茎成穗为主,11月20日以后则应以独秆栽培为主。各地可参照下表并根据本地生产实际进行调整。
小麦播期播量优化配套参照表
播期
类型
播期
(月/日)
基本苗
(万)
田 间
成苗率
(%)
播种量
中间值
(kg/亩)
主茎穗
比重
(%)
适宜
穗数
(万)
早播
10/16-10/20
8-10
90%-100%
4
30%
30.0
适期早播
10/21-10/25
10-14
90%-95%
5
40%
30.0
适期播种
10/26-11/05
14-18
85%-90%
8
50%
32.0
适期晚播
11/06-11/10
18-20
80%-85%
10
55%
34.5
偏晚
11/11-11/15
20-23
75%-80%
12
60%
35.8
晚播
11/16-11/20
23-26
70%-75%
14
70%
35.0
迟晚
11/21-11/25
26-30
65%-70%
18
80%
35.0
过晚
11/26-12/05
30-35
60%-65%
22
90%
36.1
注:表中数据以近几年生产中的平均值推算,各地应以具体田块、具体品种和具体耕播方式提前做好田间成苗率试验。
    三、农机农艺配套,抓好秸秆还田
随着秸秆禁烧力度的加大,秸秆还田是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途径,也是培肥地力的有效措施。但水稻秸秆全量机械还田具有秸秆总量大,低温旱作持续时间长,秸秆腐烂分解慢,受气候影响大,季节紧张矛盾突出等特点,如果秸秆还田不到位,易造成秋播进度慢、缺肥干旱、僵苗不发、冻害死苗等,严重影响小麦播种质量和壮苗安全越冬。有条件的地区可稳步推进,关键是一方面要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培训好农机人员;收割前7天断水,预降稻田墒情,营造良好的土壤墒情。另一方面农机农艺要配套:一是水稻收获机械要普及切碎、匀铺装置。碎草切碎长度控制在6厘米以内,留茬高度10厘米以下,碎草匀铺不到位需人工铺助撒匀,无起堆现象。二是因地制宜采取耕翻、旋耕等方式进行灭茬埋草整地,提高整地质量,创造小麦适播条件。耕翻灭茬埋草是提高秸秆还田质量的有效方式之一,有条件的地方可大力推广犁旋一体秸秆还田作业机。旋耕灭茬埋草关键在于机械动力要足(75马力以上机械)、墒情适宜,确保旋耕埋草深度稳定在15-20cm,防止稻草富集于播种层,碎土大小控制在3cm以下,覆盖率高,稻草覆盖率达90%以上,作业后的田面平整。要尽最大努力杜绝小型手扶拖拉机旋耕埋草作业。三是播后适度镇压。一定要做到泥草紧实无空隙,种、土紧密结合;防止吊空苗及土壤跑墒,防止干冻死苗。四是基肥中增施氮肥。全量施足基肥和秸秆腐熟剂,一般基肥中应增加总施氮量10%左右的氮肥,防止秸秆腐熟过程耗氮影响壮苗。五是因地制宜选择稻田套播稻草全量覆盖播种方式。土壤粘重、湿度大的稻茬麦地区通过耕翻、旋耕方式秸秆还田难度较大,可采用稻田套播稻草全量覆盖播种方式,应尽可能做到适期套播,缩短共生期,早播田块水稻收获前0~5天内套播为宜,迟播田块水稻收获前5~10天内套播为宜,水稻收获时确保做到碎草、匀铺,麦苗3叶1心前及时做好追肥、化除、开沟覆土等田间管理工作。播种后要深开内三沟,深度达标,内外畅通。同时要窨水沉实,使种子吸水达发芽标准,不回芽不涨浆,泥草进一步充分弥合沉实,土壤不板结。
四、突出主推技术,强化集成示范
“小麦机械条(匀)播高产栽培技术、小麦精确定量高产栽培技术、秸秆还田小麦全苗壮苗技术、稻田套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晚播小麦独秆栽培技术”等小麦生产主推技术,是针对提高播种质量、高产栽培和防灾减灾等提出的配套技术措施。各地要因地制宜加强主推技术集成应用和示范推广,提高关键技术到位率。要积极培育并充分发挥机耕作业专业化服务优势,大力推广机条(匀)播,高产创建万亩片要加大机械条播推广力度,力争全覆盖。腾茬及时且墒情适宜的稻茬小麦,可选用2BG-6A型等免耕条播机,一次作业完成灭茬、浅旋、播种、覆土、镇压等工序,实现精确定量播种,行距20-25cm,播深2-3cm;腾茬较迟、土壤含水量较高(土壤相对持水量大于80%)的稻茬小麦,大力推广机械匀播。各万亩示范片要加强主推技术集成应用,并通过对照比较、现场展示等生动易懂方式组织基层农技人员和种田大户现场观摩培训,普及提高主推技术集成应用。迟熟烂墒稻茬,可采用零共生套播稻草切碎覆盖还田种麦技术。该技术对机械动力要求不高,劳动强度低,在“双禁”与务农主体老龄化加剧的形势下,比较适合当前农村实际,各地可加强示范,集成配套熟化技术,实现秸秆轻简利用与晚茬争早播夺高产。该技术可概括为8个字,即“双套、双还、双盖、双洇”。双套:套种套肥,控制共存期0-3天,种肥双套。双还:即稻桩站立还田与稻草切碎覆盖还田2种还田模式,机收时留茬高度20-25cm,其余稻草切碎长度控制在6cm以下,并均匀抛洒覆盖,控制覆草厚度3cm,并辅以人工匀草,提高均匀度。双盖:就是泥盖草,草盖麦,双层覆盖。在播后冬前田间墒情适宜时一定要机开墒覆土,在稻草表面均匀覆盖一层1厘米厚细土。双洇:即2次洇水,第一次在稻草覆盖后洇水促出苗;第二次在越冬期间持续干旱或预报严重霜冻,应在前一天傍晚洇一交水,使覆盖的稻草表面全部湿润。出苗后应人工移密补稀,特别是大脚塘应填平补苗。晚茬口应采用独秆栽培技术。该技术特点是加大播量,以密补晚以穗定苗,争足穗;稳氮后移,前控后促,以肥补晚,争大穗。优选早熟、穗粒协调、耐密植品种;减氮控苗防倒伏,氮肥前控后促防早衰。
五、施足基肥苗肥,提高运筹水平
基肥要足,苗肥要早,肥料运筹合理。基肥应以有机肥与包裹型复合肥为主,速效氮肥为辅,并在旋耕或耕翻前施入,苗肥应在1叶1心期左右施用。避免施用单一肥料,氮磷钾配比为 1 : 0.4~0.6 : 0.4~0.6。我市是水资源丰富地区,但小麦肥水协同性差,针对近年来我市小麦耕播方式差异性大、苗情复杂的实际,要科学调整施肥技术思路。一是要根据播期,结合实际生产力水平来确定目标产量,根据目标产量调整施肥定量。早播稀播要调高施肥总量,晚播密播要调低施肥总量。二是调整肥料运筹比例。氮肥施用比例宜采用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为 5 : 1 : 2 : 2 的运筹方式(大面积生产中可采用基肥:壮蘖肥(或平衡肥) :拔节肥 5 : 1 : 4)。适期播种小麦在施足基肥基础上,要注重促蘖肥施用,促壮苗早发,后期适当追施孕穗肥。晚播独秆栽培小麦在降低氮肥总用量的同时,侧重基肥与拔节肥,氮磷钾肥运筹均采用基肥、拔节肥各半的方法,严格控制返青期施肥。三是肥水要协同,科学主动施肥。要按群体质量栽培要求进行主动科学洇水施肥,改变传统的等天下雨被动施肥习惯。关键是施准、施足、施好小麦拔节孕穗肥。第一要施准,基部拔节是前提,叶片转色是关键。第二要施好,就是要做到肥水协调,墒情适宜。有条件地区应加大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速度。
小麦不同播期肥料运筹技术调整参照表
播期
类型
播期
(月/日)
目标
产量
kg
基本苗
(万)
播种量
(kg)
氮肥运筹,kg
磷钾运筹,kg
纯N
基:苗:拔:孕
P2O5
K2O
基:拔
早播
10/16-10/20
550
8-10
4
18-20
3:2:3:2
8
8
5:5
适期早播
10/21-10/25
550
10-14
5
17-18
3:2:3:2
8
8
5:5
适期播种
10/26-11/05
500
14-18
8
16-17
3:3:3:1
7
7
5:5
适期晚播
11/06-11/10
475
18-20
10
15-16
3:3:4:0
7
7
5:5
偏晚
11/11-11/15
425
20-23
12
14-15
3:3:4:0
6
7
5:5
晚播
11/16-11/20
400
23-26
14
12-14
4:2:4:0
6
7
5:5
迟晚
11/21-11/25
375
26-30
18
11-12
5:0:5:0
5
7
4:6
过晚
11/26-12/05
350
30-35
22
10-11
4:0:6:0
5
7
4:6
六、主动抗灾应变,促进高产稳产
适期适量播种,提高播种质量,实现壮苗越冬,是最重要的抗灾基础。除此之外,还应当落实好以下措施:一是三沟配套,排涝降渍。“麦田一套沟,从种喊到收”要高标准健全内外三沟。预防大雨闷种、积水涨浆、干旱回芽和除草剂“湿药害”的最有效手段。外三沟标准:隔水沟(毛沟)深100厘米以上,导渗沟(农沟)深120厘米以上,大排沟(斗沟)深150厘米以上。内三沟标准:逐级加深田内墒沟,竖墒深20-25厘米,横墒深30-35厘米,田边及两端出水的竖墒与横墒,即出水墒深40-45厘米。做到一方麦田,两头出水,三沟配套,四面腾空,雨止田干。二是加强播后镇压、干旱提早洇水,防冻保苗。秸秆还田稻茬小麦播后要镇压到位,提高种子和土壤紧密,促进齐苗全苗和保墒防冻,确保安全越冬。稻茬小麦尤其是板茬直播和稻田套播小麦,要增施土杂肥或增加沟泥、秸秆覆盖。自然灾害应以防为主,高标准的小麦群体质量是一切防灾减灾技术的基础。灾害发生后,补救要迅速及时。三是科学化除。突出一个“稳”字,确保化除安全,要突出安全性和有效性,避开寒潮来临前用药,冷尾暖头气温适宜时打药,防止药冻害的发生。要做到封控结合,适期播种小麦提倡冬前化除,晚播麦应大力推广土壤封闭处理技术,茎叶处理提倡春季化除。四是适期化控,预防倒伏。小麦主茎4-6叶期用壮丰胺等化控。五是早春大剂量大水量粗喷雾普防重治纹枯病,预防早衰。
                                        2015年9月16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3年扬州市小麦秋播生产技术意见
【农技】小麦播种全程管理18个要点
2010/2011年度小麦秋冬种技术
小麦秋播
小麦播种技术
要说种麦靠科技,首先你得会整地,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黄淮南部栽培岗位专家王永华博士开讲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