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QQ浏览器

作者:眼镜书生

声明:兵说原创,抄袭必究

氢弹起爆后,目睹这一盛况的工作人员冲出壕沟欢呼

“10、9、8、……3、2、1,起爆!”

1967年6月17日,定格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的光荣瞬间,有一个经典画面令人动容:科研工作者们兴奋的跳出壕沟和隐蔽所,喜极而泣、相拥庆祝。

而远在2500公里外的北京,守在电话旁的一位科学家,得知消息后却长舒一口气,踏实地睡了一觉。新闻通稿发布后,全世界都知道中国拥有了氢弹,却无人知晓这位科学家是何人,与氢弹有什么关系。

他是于敏,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这一年,他41岁。

(一)

1926年,于敏出生在河北宁河县芦台镇,在这里度过了小学时光,随后又去了天津读中学、到北京读大学。彼时的中国战乱频仍,家乡经历的一切苦难,他都亲眼目睹,又有切肤之痛。

正在读小学的于敏(右一)与同学合影

由于家庭原因和战争影响,于敏是完全在国内学习成长起来的核物理专家,他没有出过洋、留过学,用他的话讲,“除了ABCD,我一切都是国产的”。

与那一代的爱国科学家一样,经历了战争的于敏告诫自己:“一个人总有思想,总有他的信仰。这个信仰,应该是学好真本事,给国家做点事,给民族做点事。”

1951年,于敏以优异成绩从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随后,便被钱三强、彭桓武选中,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专门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令人瞩目的是,年轻的于敏与杨立明教授合著了《原子核理论讲义》,这是我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彭桓武赞叹不已:“于敏是国际上一流的核物理学家!”

青年于敏在核物理研究方面展现出了惊人的才华,受到同行赞誉

1957年,日本著名核物理学家朝永振一郎访华,刚过30岁的于敏参加了会面,于敏的惊人才华给对方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朝永振一郎回国后,在撰写的文章中称于敏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

然而,朝永振一郎永远也想不到,如此出色的“国产土专家一号”的名字,在世界物理学界就这样匆匆一现,之后音信全无。

(二)

1961年1月的一天,于敏突然被钱三强叫到办公室。一见面,惜时如金的两位科学家没有寒暄客套,钱三强握着于敏的手,开门见山:“所里研究,报上级批准,决定让你参加热核武器原理的预先研究,你看怎么样?”

彭桓武(左)与于敏(右)在一起

一边是自己兴趣浓厚且成果丰硕的原子核领域,一边是祖国迫切需要的热核领域,两个领域完全不同。看着钱三强庄重严肃的目光,于敏没有丝毫犹豫,斩钉截铁回答:“好!我转!国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多年以后,于敏回想起这一幕时仍感慨不已:“涉及的学科很多,并且搞氢弹不太符合我的兴趣,但是国家需要压过兴趣!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

于敏知道,这一转,就必然是隐姓埋名,却不知道自己会消失28年之久;于敏也知道,这一转,一定是从零起步,但不知道征途会异常坎坷;他更知道,这一转,关乎国家命运,但不知道会改变自己一生!

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多次发表讲话,屡屡进行核威胁

国家为重、个人为轻。面对美国不断挥舞的“核大棒”,于敏立了军令状:“杜鲁门、艾森豪威尔都赤裸裸地讲,他们决不能让中国搞氢弹,并且派军舰带着核武器到我们近海来。是可忍孰不可忍。我过去学的东西都可以抛掉,我一定要全力以赴搞氢弹!”

面对重重封锁,于敏带领团队从一张白纸开始,不分昼夜学习、研究、计算、攻关,靠着惊人的勤奋,艰难探索,向着完全未知的氢弹领域全力冲锋。繁如瀚海的计算是摆在于敏他们面前的头号难题,国内仅有的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只有不到5%的时间可供于敏研究氢弹使用。

于敏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与同事一同攻关难题、论证方案

于是,世界科研史上的一大奇观出现了:一群对氢弹理论几乎空白的科学家,人手一把计算尺,夜以继日的忘我工作,开始攀登氢弹理论的峰顶。有人戏称,“在这个战场上,于敏他们还不如小米加步枪!”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于敏不负重托,将一个个难关攻克,把一篇篇具有开创性成果的论文交到了钱三强手中。4年下来,于敏团队提交研究报告69篇,奠定了氢弹研究的理论基础。彭桓武后来说:“于敏的工作完全是靠他自己,没有老师,他的工作是开创性的。”

(三)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大漠深处的一声巨响震动了世界。仅2个月后,毛主席作出重要指示:“原子弹要有,氢弹要快!”周总理下达命令:把氢弹的理论研究放在首位!

于敏(中间坐者)在上海华东计算机研究所与科研人员交流探讨

军令如山,谁来冲锋打头阵?于敏!作为核物理研究的拓荒者之一,1965年9月,于敏带领团队走进上海的华东计算机研究所,在前期理论攻关的基础上进行氢弹模型设计攻关,发起了中国核武器发展史上著名的氢弹原理突破“百日会战”。这一年,于敏38岁。

“两弹一星”战线最难的,便是在未知领域的角逐,在日复一日的较量中,失败是多数,胜利是少数,他们最终追求的,就是这少数的胜利。第一批模型重量大、聚变比低,不符合氢弹设计要求,就是一次令人揪心的失败。

于敏没有被首战失利挫败,而是决心更坚定。他对团队成员说:“我们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大家团结协作、开拓创新,是可以创造出奇迹的。发达国家能做出来的,我们也能够做出来,并且更快。”于敏率领团队随即总结教训,重新攻关设计,历经千难万难,终于突破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技术,成功解决了氢弹原理方案的难题。

氢弹之父”于敏(右)与“原子弹之父”邓稼先(左)在一起

方案出炉的那天,于敏高兴地说:“我们到底牵住了‘牛鼻子’!”他立即与远在北京的邓稼先通了一次意味深长的暗语电话:“我们打了一只松鼠,现在还不能把它煮熟吃了,它结构特别,需要做进一步解剖研究,可是我们人手不够。”“好!我立即赶到你哪里去!”邓稼先知道于敏有了重大突破,也赶往了上海。

于敏的攻关并未就此止步,他以更大的毅力和精力投入热核武器理论研究,解决了大量关键性理论问题,提出了氢弹从原理到构型的完整设想。朱光亚评价:“在突破氢弹技术难关的过程中,于敏发挥了关键作用。”而于敏的贡献,则被同行们誉为“氢弹首功”。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瞬间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西部大漠上空爆炸成功。从原子弹到氢弹爆炸,美国人用了7年3个月,苏联是4年3个月,英国是4年3个月,法国则是8年6个月。而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正如于敏所言,中国不仅创造了奇迹,而且比发达国家更快!

得知爆炸成功的消息,于敏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泪流满面,也没有彻夜无眠,2500多公里外,他长舒一口气,回家睡得很踏实。有人说:“从那一天开始,中国人才真正睡得踏实了!”

(四)

氢弹成功爆炸了,但对核武器研究的步伐却不能停下。于敏如同一头不知疲倦的黄牛,继续默默耕耘。

与“核”共舞,免不了与死神擦肩。“两弹一星”元勋中,郭永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而于敏则数次死里逃生。科学家们有一种特别的精神,支撑他们顽强的生命力。

于敏在工作中经常废寝忘食,不知日夜

从1969年到1973年间,于敏数次因劳累过度而在工作现场晕倒,几度休克。在首次地下核试验和大型空爆热实验时,于敏带人奔赴现场,饱受病痛折磨的他走路都困难,挪不动步子,最后被同事们抬着上了小山岗。看到爆炸火球腾空而起,早已脸色苍白、满头是汗的于敏一屁股瘫坐在地上,工作人员赶紧给他喂水,守在身边看护,他这才缓过神来。那时候,外界还不知道于敏是谁,但工作人员都知道,中国的核事业离不开于敏。

于敏和妻子孙玉芹

确实,彼时的中国核事业离不开这位关键人物。1971年10月,考虑到于敏的身体状况和特殊贡献,组织特许于敏妻子孙玉芹到北京照顾于敏。一天夜里,于敏感到身体非常难受,就叫醒了妻子,孙玉芹刚刚扶起气喘吁吁的于敏,于敏就休克了过去,最终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才脱离危险。有人后来流泪感慨,若不是孙玉芹在身边,及时发现和抢救,于敏会如何、核事业又会如何?真不敢想象。

上世纪八十年代,于敏通过研究,敏锐地发现,美国的核武器研究设计已经接近理论极限,美国极有可能促成全面禁止核武器实验,此时不乘势而上、迎头追赶,就会错失良机。

于敏不仅在技术上攻克了氢弹,也为我核发展事业提出了宝贵建议

此时,已年过六旬的于敏顾不上身体多病,开始和时间赛跑。他和邓稼先一起上书,建议加快核试验进程,否则核事业就停在半截,功亏一篑了。

于敏、邓稼先等元勋,不仅是科学家,也是战略家。此后,按照于敏和邓稼先的建议,我国加快发展核武器,接连取得重大突破,先后成功制造出了小型化、高威力的战略核武器,甚至掌握中子弹技术。于敏终究再次为国家抢得先机。

1996年,我国签署了全面禁核试验条约。这一年,于敏70岁,已经隐姓埋名整整25年。

(五)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是于敏悬挂在自家客厅的一幅字。在于敏眼里,事业重如门前山,名利淡似杯中水。

当诺贝尔奖得主、著名核物理学家玻尔访问中国,同于敏见面时,玻尔称赞不已:“于敏是个出类拔萃的人,是中国的氢弹之父!”然而,于敏总是婉拒“氢弹之父”的称谓,他说:“真正要做的是学好真本事,给国家做点事,给民族做点事。”

两弹一星”元勋

1999年9月18日,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于敏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是他第一次公开亮相。严格来讲,此时的国人也并不清楚这位科学家的贡献有多大。

几十年来,由于核武器研究绝对保密,于敏的名字不可能公开出现,他的研究成果更不能发表,却也有迹可循。在《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核武器分册》中“于敏”的条目下,有这样一句话:“于敏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

面对沉甸甸的荣誉功勋,于敏作了一首《抒怀》自勉,其中两句令人潸然泪下:亲历新旧两时代,愿将一生献宏谋。每每有人赞誉他,于敏总是说:“我觉得一名科研人员,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就是自己完全遵守科学的规律、科学的态度,不为物欲所惑,不为权势所屈、不为利害所移。”

于敏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作为代表发言

2015年1月9日,于敏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是当年唯一获此殊荣的科学家。这是于敏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在新闻中出现。直到这一次,很多人才知道,于敏是设计氢弹的人。

2019年1月16日,于敏逝世,享年93岁。

2019年9月29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8位功臣获共和国勋章,于敏是唯一的逝者。他位列第一,却无法出席受勋仪式。祖国终将选择那些忠诚于祖国的人,祖国终将记住那些奉献于祖国的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纪念于敏诞辰96周年 | 他用一生交上了一张满分答卷
我所知道的于敏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逝世,曾为国家隐姓埋名几十年
我和“两弹一星”父辈:功勋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氢弹构型 名字保密至今才解禁!
23名“两弹一星”元勋仅5人健在 第A15版:天下新闻 20170214期 济南时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