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过敏性鼻炎概述及治疗思路(二)系列篇

      秋冬季节交替,若阳气收藏之机失常,疾病发作,过敏性鼻炎是常见的易发疾病之一,针对此病我们做为专病研究,临床应用纯中医思维辨证论治,把2003年跟恩师张奇文学习时,老人家临床应用几十年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经验;在以'补督益肾'药物鹿茸为主,配合玉屏风散以及苍耳子散加减;研制出的“补督鼻炎散”基础上;结合现代人的体质,配以顾护先后天两本脾肾祛除伏邪的药物;临床应用近二十年,受到了患者的好评和认可,基本上解决了患者的痛苦;现将一些浅显的认识和同仁们交流如下。


第二部分:中医药对过敏性鼻炎可防可治

一.中医论治过敏性鼻炎简单论述

      一)、广东省名中医李云英教授指出,中医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手段有辨证内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并配合中医外治方法。

      中医认为,过敏性鼻炎主要是由于肺脾肾脏亏虚、腠理疏松,风邪异气乘虚侵入,导致肺失宣降、津液凝滞,进而出现鼻塞、喷嚏、流清涕等症状。

     中医在治疗上通常以益气固表,补肺健脾温肾为治疗大法。常用的方剂有苍耳子散、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小青龙汤、桂枝汤、金匮肾气丸、辛夷清肺饮等,临床上根据不同证型辨证施治,以达到增强机体抵抗力、祛风散邪的目的。

二)附:中医经典过敏性鼻炎方剂参考 

1【处方一】

   【组成】白芷12g   苍耳子3g  辛夷12g  乌梅20g  花椒3g干姜3g  人参叶12g  当归10g  黄连3g  黄柏12g甘草12g

    【功效】 益气固表,散寒通窍止涕。

   【适应症】 鼻痒,喷嚏,涕清,鼻塞,遇加重。

2【处方二】

  【组成】葫芦巴10g  阳起石3g  藁本10g 盐小茴香6g  

补骨脂10g肉豆蔻6g   苍耳子3g   辛夷6g

  【功效】 温补肾阳,助阳通窍。

  【适应症】 过敏性鼻炎之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时作。

3【处方三】

   [组成]:玉屏风散加减(黄芪20g 防风12g 白术15g)细辛3g  

白芷10g苍耳子10g 辛荑花10g  蝉衣9g  地龙10g  党参15g)

   【功效】益气固表,祛风散寒

   【适应症】喷嚏、鼻痒、流涕、鼻塞,伴汗出恶风,面色恍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

     三)、另外中医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外治方法很多。主要包括:中药鼻腔冲洗、滴鼻、熏蒸、雾化吸入、针刺、艾灸(天灸)、穴位贴敷、 耳穴压豆、穴位注射、穴位埋线、按摩推拿等方法。可根据患者的情况,配合选用

 


二、中医耳鼻喉创始人之一:干祖望教授治疗过敏性鼻炎的选方用药思路

     干祖望老先生是中医耳鼻喉学科的创始人之一,是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临床60多年执教40多年,现仍拼搏于临床、教学、写作第一线上;名老中医干祖望教授在治疗过敏性鼻炎时具有独特的选方用药思路。此选择三则医案,并对其临证思辨选方用药方法作粗浅的探讨。

一)夙疾新恙之辨

1病例一:

     吴某,男,54岁。1995年4月4日初诊。罹患过敏性鼻炎10年,每年4月起发作。刻下又应时而作,鼻痒、狂嚏,多清涕。检查:鼻腔黏膜色淡。舌薄苔。辨证论治:夙疾按时而作,桂枝汤化裁。

一诊处方

桂枝3g,白芍6g,乌梅10g,干地龙10g,蝉衣3g,石榴皮10g,诃子肉10g,细辛3g,甘草3g

   4月11日二诊:药后诸症稍安。因受凉感冒,刻下诸症发作益甚。鼻痒狂嚏,清涕潮涌而溢。检查:鼻黏膜充血。舌薄苔,中央有染黑苔,脉弦。感冒新邪,惹激夙恙。先清浮邪兼攻夙疾。

二诊处方

   荆芥炭6g,茜草10g,紫草10g,墨旱莲10g,蝉衣3g,干地龙10g,诃子肉10g,桑白皮10g。水煎服。

4月25日三诊:诸恙告退。鼻之痒、嚏、涕已基本缓解。检查:鼻腔(-)。舌薄苔,脉平。顽疾制服,力求巩固。

三诊处方

黄芪10g,白术6g,防风6g,太子参10g,茯苓10g,干地龙10g,蝉衣3g,诃子肉10g,石榴皮10g,甘草3g。

按:过敏性鼻炎症状十分顽固,用药必须“稳”、“准”、“狠”。

准”则需抓要领,“狠”则要有力度,“稳”则不可过度。

       根据过敏性鼻炎鼻涕清稀、遇寒而作的特点,此病多属虚寒证。对于新病者,干老常用桂枝汤、小青龙汤;久病者用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在辨证选方的同时,适当加入一两味具有抗过敏作用的中药,成为干老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特色方剂;本案中选用的乌梅、干地龙、石榴皮等即是。

      辨证要分寒热,观察鼻黏膜颜色是关键初诊见鼻黏膜色淡,夙疾按时而作,属过敏性鼻炎常见之虚寒证,选择“桂枝汤化裁”亦属常法,患者药后常桴鼓而效。若患者不慎感冒风寒,入里化热,引动肺胃内热,表现为二诊时见鼻黏膜充血。此时如何变法治疗就显得十分棘手;面临三种选择:

       一是效方不更,坚守原方。其后果,较大的可能性是温药助火,犯古人“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之戒,较小的可能性是患者经休息后,感冒自愈而恢复原来虚寒证。

       二是更改治法,从“感冒”论治,用桑菊饮、银翘散法。如此可保眼前之证无虞。

       三是综合分析病情,患者兼有感冒和过敏性鼻炎双重病证,治疗应以兼顾。

      显然,第一种选择是错误的,第二种选择比较安全,第三种选择对医师是考验;干老选择的是后者。因干老是名医,患者能得其一次诊治机会殊为不易,若令患者待二、三日后感冒痊愈再治过敏性鼻炎,必令患者失望。

     于是因人、因时、因证,拟出一方:先清浮邪,兼攻夙疾。鼻黏膜充血、舌薄苔,中央有染黑苔、脉弦,皆热也。鼻为肺窍,故用桑白皮泻肺,蝉衣祛风,除其内热,治其感冒;茜草、紫草、墨旱莲三味组成专治过敏性病证的“脱敏汤”,又具有活血凉血之药性,在此既泻热又脱敏,可谓一箭双雕。荆芥亦祛风散邪要药,取炭之目的在于冀其入血分,可从血分中将风邪搜出,这也是兼治感冒与过敏双重病证之法。

     三诊时狂嚏、多涕等症均已缓解,为求“天街小雨润如酥”之境,安抚善后,继续用益气温阳法,这里干老亮出的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基本方。

二)“宽以济猛”之策

2病例二:

     马某,男,20,1992年10月5日初诊。鼻塞、流清涕两年,每年秋冬两季最显著,今年发作比过去严重。平时鼻塞,运动及得暖可缓解。嗅觉迟钝,在暖和的环境下比较舒服,平时也有清涕,常自淋而下,常因鼻塞、鼻痒妨碍正常睡眠。

    检查:鼻黏膜不红,右下鼻甲水肿,运动后收缩至正常。舌质偏红,苔薄腻、脉实。辨证论治:血气方刚,弱冠之年,当从实治,热为主。

一诊处方

      桑白皮10g,马兜铃6g,黄芩3g,山栀10g,甜葶苈3g,干地龙10g,蝉衣3g,桃仁10g,当归尾10g,辛夷6g。

10月19日二诊

     药进14剂,多处之痒减轻,嚏亦相应而少,口腔之干已接近消失,但对寒冷很敏感检查:咽峡充血艳红。右下鼻甲肥大,皮肤划痕试验(-)。舌质偏红,舌苔薄黄,脉实。方取脱敏,已有成效,不妨深入。

二诊处方

     黄芩炭3g,荆芥炭6g,蝉衣3g,乌梅10g,苍耳子10g,干地龙10g,紫草10g,茜草10g,旱莲草10g,石榴皮10g。水煎服。

10月26日三诊

     药后鼻中奇痒有缓解,但作痒部位不在前庭而在鼻中道之区。口腔之痒已轻,喷嚏亦少。干燥及烧灼感严重,通气改善,嗅觉仍然失敏。检查:右下鼻甲稍有水肿,咽峡充血已淡。舌尖红,苔薄黄,脉实。采取刘河间清火一法,殊感合适,但多少有些嫌轻之感,故原方药加重。

三诊处方

      甜葶苈6g,黄连3g生地10g,荆芥炭6g,豨莶草10g,山栀10g,丹皮6g地龙10g,冬桑叶6g,大枣7枚。水煎服。

    11月9日四诊:共进药35剂。近两天鼻痒晨作已缓解,嚏也因之而辍歇,口腔上腭之痒亦消失,通气改变而难言畅,干燥及烧灼感已轻。嗅觉似乎稍提高而总难敏感。检查:右侧鼻腔下甲肥大,不充血,左侧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实。

治法:改用抚安。

四诊处方:

     太子参10g,白术6g,茯苓10g,山药10g地龙10g,百合10g,蝉衣3g,桃仁10g,乌梅10g,石菖蒲3g,甘草3g。

12月21日五诊:

       经治两个月,痒、息、嚏均无,早告有效而且殊感稳定,唯遗鼻塞未解。刻下左侧已通畅,右侧尚有一些。嗅觉稍有恢复。检查:鼻腔左侧正常,右下甲尚肥大,奔跑后鼻甲收缩迟钝。舌质淡红,苔薄白,实脉。

     辨证论治:鼻甲留瘀,事无异议,治取化瘀,亦以常规处理,唯运动后收缩迟钝,则不能不考虑帅血之气失其充沛所致。纵然年仅弱冠,仍然重在益气。

五诊处方:

    黄芪10g,升麻3g,红花6g,益母草10g,桃仁10g,当归尾10g,赤芍6g,干地龙10g,石菖蒲3g,路路通10g。

        按《左传昭公二十年》中记载了孔子的一句名言:“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意思是提倡将宽与猛两手互为补充,使宽猛有度,则政治和谐,管理有序;干老把这一招用于治病。此例患者,历经五诊,跨时两月余(11周),是一份难得的疾病治疗演变完整记录。11周中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诊到三诊,患者实证为主,治以“峻剂一清一泻”,服药35剂;第二阶段从四诊开始,采用“宽以济猛”策略,主基调由祛邪改为扶正,最终收效。

   过敏性鼻炎是否“言必称虚寒”?非也。从本案患者来看,虽鼻涕清稀、得暖缓解,似为虚寒证,却同时有舌质偏红、年少气盛之实证因素;在局部症状与全身症状相矛盾时如何取舍?

      干老认为,一是要看矛盾双方何者分量重,二是要看何者反映病情本质。该患鼻涕清稀,这是过敏性鼻炎必备条件。也就是说,在此条件上还应进一步辨别寒热虚实;而患者舌质偏红、血气方刚、弱冠之年,恰恰综合反映了“实”、“热”是其本质。因此干老选择清泻肺热、活血通窍法。

      清热法治疗鼻鼽发端于刘河间。唐宋以前,鼻流清涕总是以虚寒论之,至金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中说“肺热甚则出涕”,“或言鼽为肺寒者,误也”,从而提出清热法。干老运用此法,三诊三步,各有不同。初诊舌红、鼻甲肿大为主,清热活血并进,用桑白皮、马兜铃、黄芩、山栀、甜葶苈等清泄肺热,干地龙、桃仁、当归尾养血活血。

       二诊时,患者鼻塞减轻,舌质仍红,此时选用凉血活血之茜草、紫草、旱莲草,此三味既作为血分凉药,又具有“脱敏”之药理功能。选用此类药的意图,干老谓之“步迹深入”。

      三诊经过前两次治疗亦有疗效,但感药效尚轻,于是选用葶苈子、黄连、山栀泻肺、泻心、泻肝三者并施,干老谓之“峻剂搏浪”,大有“弄潮儿向涛头立”之势。峻剂应中病即止。

      四诊清泻之法既效,则“宽以济猛”,改用抚安。此时一般医者最易采用取“乘胜追击”之法,然而干老却停止了攻伐。这是最具有辨证艺术的一个转折。纵然年仅弱冠,仍然重在益气”一句,充分体现了当攻则攻、当补则补的辨证之法。

三)、“楚才晋用”之法

3病例三:

     王某,男,62岁,1998年4月14日初诊。近年来常作狂嚏,清涕奇多,遇风冷则诸症倍增。检查:鼻黏膜色淡,两下鼻甲肿胀。舌质胖嫩,舌苔薄白,脉弱。辨证论治:花甲之年,寒之体;脾肾不足,土不制水。取缩泉法

一诊处方

    益智仁10g,乌药10g,山药10g,肉桂(后下)3g,太子参10g,诃子10g,乌梅10g,覆盆子10g,甘草3g。

二诊1998年4月21日

服药7剂,涕量明显减少。检查:鼻甲肿胀已减轻。舌质略胖,舌苔薄白,脉细弱。辨证论治:坤土得充,五液乃治。原方稍事增损。

二诊处方

    益智仁10g,乌药10g,太子参10g,山药10g,诃子10g,覆盆子10g,茯苓10g,甘草3g

      [按语]缩泉丸见于《魏氏家藏方》,原用于治疗“下元虚冷,小便频数或白浊、遗尿”。方中以益智仁温补脾肾、固精涩尿为君药。《医学启源》曾谓益智仁能“治人多唾”,干老取来用于敛涕,有“楚才晋用”之意;乌药行气散寒,山药、太子参健脾补肾,均有益助肾气温煦以化寒水之功;另用肉桂、诃子、覆盆子旨在加强益火温阳、收涩敛涕作用。

     《素问·脉要精微论》中的“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是说尿频责之肾阳不足,膀胱不约。肾为水脏,主一身之水液代谢。鼻涕属“五液”之一,肾阳虚衰,气化失职,五液皆可为病。

     因此干老认为,凡见有耳鼻咽喉分泌物清稀、量多者,常须考虑阳气固摄作用,或补脾气,或温肾阳,或脾肾同补。此案中见清涕滂沱者,竟别出心裁,取用缩泉丸获效。

       缩泉丸治疗过敏性鼻炎乃变法而非常法

       脾肾不足,宜先取补中益气汤、金匮肾气丸类,唯遇正治不效时,须另辟蹊径。干老认为,使用本方的辨证要点,除了具备常见脾肾不足证候外,关键点在鼻涕的“质”须较稀,“量”必甚多。

三、名家别具一格论治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困扰着很多人,大概有十分之一的患者说,每天早晨起来先打十几个喷嚏,外出也容易打喷嚏;有的患者鼻子痒、喷嚏、清鼻涕不断,眼内角痒的厉害,严重影响生活;历代名家对过敏性鼻炎各自创立了独特的方法。

      一)、张太溪,中医圈内人应该都知道,张老先生是我国针灸界的重要人物;其本名不叫张太溪,因临床善。太溪穴而称为张太溪。张老师治鼻塞不通,在脚的第二三趾之间的内庭穴,属于胃经扎了两三下,鼻子就可通气了!对我们研究过敏性鼻炎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下面就对过敏性鼻炎的发病机理作的详细介绍,其思路也别具一格,并提出过敏性鼻炎治疗的几种思路和方法,简便、独特,对中医临证思路启发、中医爱好者学习以及长期被过敏性鼻炎困扰之人,大有裨益。(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鼻炎的分类与治疗
名家说:过敏性鼻炎可以这样治
干祖望治疗过敏性鼻炎的选方用药思路
干祖望治过敏性鼻炎经验诀窍
【干祖望治过敏性鼻炎经验诀窍,字字玑珠!】
独家导图|国医大师耳鼻咽喉专家干祖望治疗过敏性鼻炎经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