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医赵永昌治骨髓炎秘验方】《骨髓炎方》补脾益肾,强筋健骨。主治慢性骨髓炎,属脾肾两虚者。

国家级名医赵永昌《骨髓炎方》


【组成】熟地15g,当归12g,补骨脂10g,黄芪15g,茯苓15g,骨碎补12g,太子参15g,川芎15g,威灵仙10g,牛膝12g,防风10g,木瓜10g。

【功效】补脾益肾,强筋健骨。
【主治】骨髓炎,属脾肾两虚者。一般适宜于慢性骨髓炎。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方解】骨髓炎现代医学有急慢之分,中医论治当分其阴阳寒热,邪正虚实。本方一般适宜于慢性者,常有(lòu)形成,或中有死骨致伤口经久不愈,并兼体倦乏力,面白虚赢,纳食减少,舌质偏淡,脉细无力。因脾主肉,肾主骨,骨烂肉腐是脾肾两虚,气血大衰,其证纯属阴寒。当以扶正为主,温养脾肾,大补气血以托毒外出,促其生肌长肉。方中以熟地、补骨脂、川芎补肾养血;太子参、黄芪、茯苓健脾益气,并辅之以防风、牛膝、威灵仙、木瓜、骨碎补等祛风湿,通经络,坚骨强筋。共奏补脾肾、益气血、通经络、祛邪毒,促其愈合之功。
【加减] 若疼痛明显,多加入祛瘀止痛之乳香、没药各10g;脓液较多,则合清热解毒之公英、地丁等;寒甚者,炮附子亦可加入。疮口破溃,则应配合外治之法:一般在早期感染明显时,清创可用四黄膏换药,以消炎解毒;慢性期时,则以红粉纱条换药,以促其生肌长肉收口。
【点评】骨髓炎相当于中医附骨疽(jū 局部皮肤肿胀坚硬而皮色不变的毒疮)、附骨流注等范畴。可发生于全身,但尤以四肢之长管状骨为多。其发病原因,古人多认为是阴寒毒邪流注筋骨;或由体虚之人元气素亏,风寒之邪乘虚入里,以致气血凝滞,荣卫失和而成;或由骨肉受损,寒毒之邪内侵,凝滞筋骨而致。本证虽属阴寒入骨之证,但可郁久化热,而致热盛肉腐化脓,蚀伤骨质,经久不愈,成为顽证。此时也绝不可一味寒凉,以防伤其气血,更致缠绵难愈。本方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满意。一般服10剂左右(并配合外治)可愈。
【验案】孟某,女,28岁。左拇趾肿痛已两年,创口长期不愈,并从伤口取出死骨多块。经X线及病理检查确诊为慢性骨髓炎,局部脓液较少。症属气血虚衰,余毒内恋,故疮口不敛。经用上方加减10剂,并以红粉纱条换药,很快愈合。经X线拍片报告,骨质完全恢复正常。
【名医简介】赵永昌,男,生于1920年,北京人。祖上世代行医,幼秉庭训,1940年从师京华外科名医段馥亭先生。满师后参加北京医生开业考试并名列前茅,遂正式悬壶。1958年底经段馥亭推荐入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专门从事疮疡外科的医疗与研究工作。1990年卫生部、劳动人事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认为国家级中医药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从医近50年,积累了丰富的中医外科诊疗经验,曾参与抢救“杨晓霞怪病“的实践,独创补消法,使治疗阴证痈疸有了完整的理论框架、施治原则及具体方略。对各种皮外科疑难杂病的治疗有独到之处,尤其治疗骨结核、骨髓炎、淋巴结核、慢溃疡、糖尿病性坏疽、周围血管病、急慢性湿疹、牛皮癣、皮肌炎、红斑狼疮及多种乳房疾病确有奇效。历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研究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等。赵永昌为国家药管理局第一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北京地区)。

附 注:


【瘘管(lòu guǎn)】是指因脓肿引起的连接于体外与有腔器官之间或两个有腔器官之间的病理性排脓管道,通常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开口,前者称为外瘘,有外口和内口,如肠瘘、肛瘘等;后者称为内瘘,仅有内口,如直肠膀胱瘘、胃结肠瘘等。瘘管溢出物因其相连的器官不同而各异,可为消化液、粪、尿或其他分泌物。
【四黄膏】是中药制剂,临床上可以应用于皮肤的一切炎症感染所出现的红、肿、热、痛,效果都非常的理想。【组成】黄连,大黄,黄柏,黄芩各等份。【制法】上药共研细末,加凡士林均匀搅拌成20%软膏。【用法】外用。【功用】清热解毒,清肿止痛。用于痈肿红热疼痛。
【红粉纱条】是以京红粉、利马锥、冰片等为主的药物纱布。【组成】京红粉1两5钱,利马锥1两,冰片1钱,凡士林半镑( 0.5磅=226.796克)。【制法】上为极细末,与凡士林调配成膏,涂于纱布条。【用法】敷于患处。【功效】化腐生肌。
【窦道】是指机体组织感染、坏死,经体表排出体外后而形成的一个开口于体表的、不与体内空腔脏器相通的潜性盲管,可发生于软组织、脂肪、肌肉甚至骨质等。常见的有腹壁切口感染后引流不畅或切口内遗留异物造成的腹壁窦道,骨折或其他原因造成的骨质坏死形成的慢性窦道,外伤或手术后异物残留形成的慢性窦道等。
【骨髓炎】是化脓菌侵入骨组织(包括骨髓、骨、骨膜)之后,引起化脓性感染。骨髓炎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可引起严重的局部及全身症状,甚至患败血症而危及生命;慢性骨髓炎多由急性炎症期没得到及时和正确的治疗,以致病程迁延而转成。
急性骨髓炎多发生于3-15岁儿童,好发长骨(胫骨、股骨、肱骨、桡(ráo)骨)的骨骺(hóu)端。初起先有全身不适,继而高热、寒战、头痛等,血白细胞计数增高可达30000以上。局部初起肢体疼痛严重,红肿不明显,肤温增高,继而肢体渐肿胀,肤色转红,约3-4周穿破皮肤,形成窦道。
慢性骨髓炎常见长骨部位呈1个或多个窦道,反复流脓液,经久不愈,窦道外口时愈时发,患部周围皮肤及皮下组织常形成坚硬而粗厚瘢痕。如果脓液引流不畅,局部肿胀疼痛加剧;如果腔内有小死骨,有时可随脓液流出而致疮口愈合;如果死骨较大,须用镊子取出,或手术清除病灶才能收口。X摄片见骨皮质有虫蛀样散在性破坏,或骨膜增生,或死骨形成。
引起骨髓炎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溶血性链球菌,致病菌可来自疖、痈、扁桃体炎、中耳炎或全身化脓性感染,或从伤口直接侵入,由血流带入长骨的干骺端,该处有丰富血管网,血流缓慢,有利细菌停留和积聚,当抵抗力降低时即发病。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症状,病变骨端有深压痛和叩击痛,发病2周以后X摄片出现骨骺端模糊或破坏或骨膜增生。慢性骨髓炎见患处有数个窦道,流脓不止,疮口久不愈合,X摄片见有骨质破坏、死骨等。
治疗方面,西医认为关键在于早期控制炎症和引流减压。已形成慢性骨髓炎,采取窦道搔括术,或病灶清除取死骨,或病骨切除(如腓骨等对功能不重要的骨骼)。如果体质差需加强营养等支持疗法。
慢性骨髓炎及慢性骨髓炎急性发作均属中医“附骨疽”范畴。历代文献根据发病部位不同有不同名称,如“咬骨疽”、“多骨疽”。其发病多由疔疮、疖肿等发病后治疗不当,或麻疹、猩红热、伤寒等病后,患者肝肾不足,气血两虚,以致全身或局部骨骼抵抗力降低,余毒湿热内盛,深窜入里,留于筋骨;或留存在皮肤粘膜面及其他部位的邪毒乘虚繁殖,经血入骨骼使经脉被阻,气血不和,血凝毒聚而成;或由外来伤害,复感染邪毒,在正气不足时,瘀而化热,邪热蕴蒸,以致经络阻塞,凝滞筋骨为患。

【补骨脂】别名:破故纸、和兰苋、胡韭子。为豆科植物补骨脂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序,晒干,搓出果实,除去杂质。【归经】归肾、脾经。【性味】辛、苦,温。【功能主治】温肾助阳,纳气,止泻。用于阳痿遗精,遗尿尿频,腰膝冷痛,肾虚作喘,五更泄泻;外用治白癜风,斑秃。

【骨碎补】别名:肉碎补、石岩姜、猴姜、毛姜、申姜、爬岩姜、岩连姜。为水龙骨科植物槲蕨的干燥根茎。全年均可采挖,除去泥沙,干燥,或再燎去茸毛(鳞片)。【归经】归肾、肝经。【性味】苦,温。【功能主治】补肾强骨,续伤止痛。用于肾虚腰痛,耳鸣耳聋,牙齿松动,跌扑闪挫,筋骨折伤;外治斑秃,白癜风。

【木瓜】别名:贴梗海棠、铁脚梨、皱皮木瓜、宣木瓜。为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夏、秋二季果实绿黄时采收,置沸水中烫至外皮灰白色,对半纵剖,晒干。【归经】归肝、脾经。【性味】酸,温。【功能主治】平肝舒筋,和胃化湿。用于湿痹拘挛,腰膝关节酸重疼痛,吐泻转筋,脚气水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0.1骨髓炎方(赵永昌)
(1)骨髓炎治验赵永昌
『化脓型骨髓炎』骨痨丸
骨髓炎方2则
【转载】名医名方:扶阳汤:补肾通痹汤:温阳降浊汤
名医名方:温阳降浊汤-主治 肾脾阳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