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方赏释:归脾汤

归脾汤

白术 茯神(去木)黄芪(去芦) 龙眼肉 酸枣仁(炒,去壳)各一两(各12g)人参 木香(不见火)各半两(各6g)甘草(炙)二钱半(3g)

上咬咀,每服四钱(6g),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大枣各10g煎汤温服)。

【原方证治】此方具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济生方·卷之四》谓:“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

【制方背景】

1.应时代之需,承《伤寒》之旨

南宋时期,因当时战乱频频,许多医家开始重视脾胃在人体的重要性,此外,因宋代医家精研《伤寒》蔚然成风,深受仲师“重脾胃”学术思想的影响,故而严氏很强调顾护脾胃正气,他说:“夫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莫不以胃为主。盖胃受水谷,脾主运化,生血生气,以充四体者也。”认为脾胃“冲和”不可伤,伤则为病,谆谆告诫用药注意“不坏脾胃”,制方之时要时刻注意刚柔相济,动静结合,阴阳相须。其学术思想与其同时代的脾胃大家李杲可谓是交相辉映,故《四库全书提要》称其“固可与张从正、刘完素诸家互相调剂云。”

2.远绍《内经》,近鉴《三因》

本方立论源自《内经》“二阳之病发于心脾”之说,严氏认为“盖脾主。思虑过度,意舍不精,神宫不职,使人健忘。治之之意与思,心亦主思。法,当理心脾,使神意清宁,思则得之矣”。并在借鉴了《三因方》中部分相关方剂之后(人参养荣汤),创立了千古名方归脾汤。

【制方要旨】

归脾汤是根据《素问·阴阳别论》“二阳之病发于心脾”的理论创制的,是严氏用药注意“不坏脾胃”,制方力主刚柔相济学术思想的代表方。方中人参甘温补气,归经心、脾,故既是补益脾胃之要药,又能补心益智,助精养神,故《本经》卷一有人参“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之论,《本草汇言》卷一亦云:“人参,补气生血,助精养神之药也,故真气衰弱,短促虚喘,以此补之,如荣卫空虚,用之可治也;······惊悸怔忡,健忘恍惚,以此宁之;······元神不足,虚羸乏力,以此培之;如中气衰陷,用之可升也”。龙眼肉甘温味浓,归经心脾,为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之良药,故《滇南本草》云其:“养血安神,长智敛汗,开胃益脾”,《开宝本草》与《日用本草》亦云其有:“归脾而能益智”,“益智宁心”之用,二药合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甚佳,共为君药。

本方原为治疗思虑过度之健忘,本当心脾同治,气血并调,然为何方名独谓“归脾”,《名医方论》中有过精辟论述:“夫心藏神,其用为思,脾藏智,其出为意,是神智思意,火土合德者也。心以经营之久而伤,脾以意虑之郁而伤,则母病传诸子,子又能令母虚,所必然也。其病则怔忡、怵惕、烦躁之证见于心。饮食倦怠,不能运思,手足无力,耳目昏眊之证见于脾。故脾阳苟不运,心肾必不交······而心阳何所赖以养,此取坎真离者,所以必归之脾也。”可见,本方当重以健脾为主,兼以养心,故方中以黄芪、白术甘温入脾,补气健脾之品为臣,助人参益气补脾之力,俾脾胃气充,则气血生化有源,收补气生血,阳生阴长,壮子益母之效;黄芪,《珍珠囊》称其为“甘温纯阳”之品,能补“诸虚不足”,有“壮脾胃”之功,与人参合用,常为“补中益气之要药”(《药鉴》);白术,甘温而兼苦燥之性,甘温补气,苦燥健脾,与脾喜燥恶湿、以健运为本之性相合,《本草汇言》称其“脾虚不健,术能补之;胃虚不纳,术能助之”。故有“安脾胃之神品”(《本草经疏》),及“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之誉(《本草求真》),诚如《本草通玄》所赞“补脾胃之药,更无出其右者”。心者,神明之宫,君主之官,主血脉而藏神志,乃体阴用阳之脏,忧愁思虑,则暗耗心血,心神失养,无以附依,浮越而外,故健忘怔忡。

因此方脾安神而和五脏,入肝益肝补中而敛魂魄,助龙眼肉宁心安神。中用酸枣仁为佐,以酸敛之性,甘润之体,人心滋养心血而敛心神,入脾健诚如《药鉴》所云本品:“能安和五脏,大补心脾。故血不归脾,而睡卧不宁者,多用之。盖血不归脾,则五脏不安和,而睡卧自不宁矣。今既大补心脾,则血归脾而五脏和,睡卧岂有不宁者哉?”《景岳全书》亦云:“其仁居中,故性主收敛而人心。多眠者生用,不眠者炒用。宁心志,止虚汗,解渴去烦,安神养血,益肝补中,收敛魂魄。”

方中茯神亦为佐药,其静而宁之性,与枣仁酸而敛之用、元肉甘而养之功,同为安神佳品,三药合用,补心体而复心用,引神入舍,则悸可定、神可藏、意可存。然因其性味甘淡而性平,与茯苓本为一体之药,故除安神之效外,还有健脾之功。诚如《本草新编》所言:“茯神,即茯苓之一种。但茯神抱松木之根而生者也,犹有顾本之义,故善补心气,止恍惚惊悸,万治善忘,其余功用,与茯苓相同。此二种,利中有补,久暂俱可用也,可君可臣,而又可佐使。惟轻重之宜分,无损益之可论。”

木香辛温行气散滞,以解脾郁结之气而理气醒脾,诚如《本草纲目》所言:“木香乃三焦气分之药,能升降诸气。······中气不运,皆属于脾,故中焦气滞宜之者,脾胃喜芳香也。”且于大队甘味补药之中,得木香之行气,则补中有行,滋而不腻,张璐曾说:“此方滋养心脾,鼓动少火,妙以木香调畅诸气,世以木香性燥不用,服之多致痞闷,或泄泻、减食者,以其纯阴无阳,不能输化药力故耳”(《古今名医方论》),可谓深谙其理,亦并为方中佐药。炙甘草为方中使药,与姜、枣同用,调和脾胃,以资生化。

全方配伍法度谨然,选药刚柔相济,其组方思路主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心脾同治,重在补脾,使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二是气血并补,重在补气,气旺而能生血,血足则心有所养,神有所舍;三是补气养血药中佐以行气之品,补而不滞。诚如《方椟弁解》所说:“用其他补胸膈滞满者,以此方代之。十全大补汤或补中益气汤之类,服后病家胸滞闷滞,再服此方犹如食冰砂糖,反能开胸顺气。”

本方自严氏创立之后,一直为临床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常用方剂,凡临床辨证为心脾两伤,气血不足皆可使用。

【名家发挥】

严氏制方本意在于补益心脾气血,用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之证。然经后世医家如危亦林,薛己等人的不断扩充、变化及发展,不仅使该方临床适应证得以拓展,而且以本方基本结构为主的一系列创新方剂也应运而生。同时后世医家对于本方在临床使用时的剂型与剂量方面也有一定创新之处。

1.适应证的扩大

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卷七引严氏方时又扩充其用,以之治疗“脾不能统摄心血,以致妄行,或吐血下血”,由此使该方作为补益心脾,益气摄血之剂而传于后世。明代薛己为加强本方养血宁神之效,在严氏方中加入当归、远志,又将其用于“惊悸、盗汗、嗜卧少食、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瘰疬流注、跌仆损伤、疟痢”等症,病变涉及内、妇、外、五官等科,历代医家对薛氏之见颇为赞赏,故是方沿用至今,其影响之大已远远超过严氏原方。此后,明清医家继续扩展其适应证范围,如李用粹在其《证治汇补》中将该方用于治疗七情及房劳后厥逆之候,吴谦在《医宗金鉴》用其治疗痘疹不透的便血证以及乳癖,汪蕴谷在《杂症会心录》将其用以治疗中风,而徐大椿在《兰台轨范》中则将其扩展至儿科,用以治疗“乳母脾经气郁,致儿为患”,沈金鳌的《杂病源流犀烛》用其治疗癫狂及泄泻,罗国纲的《罗氏会约医镜》载其治疗阳痿。此外,日本学者对本方也深为推崇,如浅田宗伯在《勿误方函口诀》说:“此方加远志、当归,除治疗健忘之外,对思虑过度,心脾两伤,不能摄血,以致吐血、衄血或下血等症亦治之。此方加柴胡、山栀,用于前症挟有虚热,或兼肝火者。大致用补剂小便不畅者多见。此方亦为补剂,且配伍利水之品,方中木香下气开胸,故小便通利良好。”

2.创制新方

归脾汤自问世之后,由于组方独特,构思巧妙,疗效确定,故而引起了后世医家的普遍关注与青睐。他们以各自的临床实践为基础,对此方的组方用药进行了不同的加减化裁,如清代医家顾养吾在归脾汤中加入一味大熟地,以增强原方滋补阴血之力,名曰“黑归脾汤”(《银海指南》)。然其核心仍不远离原方益气养血,补心健脾的治法,这也正是严氏归脾汤组方立法之精华,所以垂范后世者也。兹将临床常见类方附列如下。

(1)配伍安神活血之药:由于本方最初以健脾益气为主,故而临床上为了加强安神之效,至明代薛己时,于本方中加入活血养血的当归和交通心肾而安神明的远志,从而使得本方无论在结构上,还是临床运用上都得到了极大的完善。

(2)配伍清热涤痰之药:脾为生痰之源,脾胃虚弱往往导致痰浊内生,痰浊郁滞而化热,痰热互结而蒙蔽心神,使神无所主。故而临床上往往于此时配伍清热涤痰之品以开窍醒神,如《胎产指南》卷七中的同名方,即本方去黄芪之壅滞,加橘红、胆星、半夏、枳实等清热涤痰之品,同时加入川芎活血行气,畅运气血,,气血通则痰无以生,柏子仁、、五味子养心敛神。主治产后身热感风,痰结胸膛,心经蓄热,以致遍身麻痹,手足牵搐,口锅痰盛,言语无伦。

(3)配伍和胃疏肝之药:心脾气血亏虚,而致气血流通不畅,故而常可导致不通则痛的胃脘部疼痛,又因肝乃体阴用阳之脏,阴血不足,必致肝疏泄失司,因此可稍佐一些和胃疏肝之品,方如《古今医彻》卷三中的同名方,即是薛氏归脾汤的基础上去黄芪、白术加石斛、炮姜、石菖蒲、柴胡等和胃疏肝之品。主治中气不足,思虑过度,饥饱失时,劳役不节,而致中脘痛。

(4)配伍清虚热之药:《种痘新书》卷十二有同名方,乃是本方去龙眼肉加远志和地骨皮,用以治疗女子闭经,血海干涸,适产出痘。女子以血为本,以肝为先天,若阴血亏虚常致月信不能按时而潮,时间稍久,又会导致阴不制阳,而有虚热之候,故而可于本方大队益气养血之药中加入清热退蒸之品的地骨皮,以收标本兼治之功。生产之时,往往正值女子气血亏虚之期,而痘疹乃热毒之邪,极易耗伤阴血,此时透发,常致女子气血更虚,往往导致痘疹不能顺利透达,故而此时不仅要益气养血,托毒外达,而且要清热除蒸,故此也可用本方加地骨皮治疗。

(5)配伍固肾填精之药:心藏神,脾藏意,肾藏志,心脾气血亏虚,常可导致心肾不交,肾元不固而现遗精滑泄之候,从而最终形成心、脾、肾三脏病变。此时,可于益气养血,健脾补心的基础上酌加固肾填精之品,以收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之效,方如《理虚元鉴》卷下的归养心脾汤。此方乃归脾汤去木香、龙眼肉温燥之药加当归、芡实、北五味、生地、山药等固肾填精之品而成,主治梦遗滑精。遗甚不禁,加萸肉、莲须,石莲、金樱膏等固涩之药;思虑过度,加莲肉养心安神之药;足痿,加牛膝、杜仲、龟甲胶等填精补髓,强筋壮骨之品。

(6)配伍清热解毒,凉血滋阴之药:疮疡久不愈合者,中医认为多是由于疮疡日久,耗损正气,气血亏虚,不能托毒外出所致,故常以于清热解毒之品中配以益气养血之药以收托毒生肌之效,临床上常可以本方加减化裁进行治疗。方如《疮疡经验全书》卷一的归脾养荣汤:当归、川芎、白芍、生地、茯苓、陈皮、甘草、麦冬、升麻、山栀、桔梗、黄芪、白术、防风、黄连、黄柏、知母、牡丹皮、小柴胡。主治茧唇久不愈者。妇人加泽兰、香附、延胡索。由于本方主治疮疡,故去掉原方中养心安神之品,而加入了大量清解凉血之药如黄连、黄柏、知母、牡丹皮等。

3.剂型改变

凌奂的《饲鹤亭集方》又将顾氏方中茯苓易为茯神,并改为丸剂,称之为“黑归脾丸”。本方原为汤剂,后世多将其改为丸剂,名“归脾丸”(《丸散膏丹集成》)。

4.剂量变化

当代著名中医焦树德教授曾用归脾汤重用人参加白及10g,藕节炭30g,生地炭30g,伏龙肝60g(煎汤代水),治疗溃疡病大呕血,证属脾虚气不摄血者。一剂即止血,三剂而证平,效如桴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补中益气丸、理中丸、小建中汤的区别是什么?
经常失眠,多半是肝血不足!
养血安神补心益脾---归脾汤
人参归脾丸和补中益气丸的运用区别
睡不着,记性差,好出汗,心脾两虚?归脾汤,益气养血,健脾养心
杏林早报 | 要想心脏好,心血得充足!这味药益气养血,适合爱操心的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