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朱熹 行书《书翰文稿 》
userphoto

2023.01.03 甘肃

关注
局部高清
七月六日,熹顿首。前日一再附问,想无不达。便至
承书,喜闻比日所履佳胜。小一嫂、千一哥以次
俱安。老拙衰病,幸未即死;但脾胃终是怯弱,
饮食小失节,便觉不快。兼作脾泄挠人,目疾则
尤害事,更看文字不得也。吾弟虽亦有此疾,然来
书尚能作小字,则亦未及此之什一也。千一哥且喜向安。
若更要药含,可见报,当附去。吕集卷秩甚多,曾
道夫寄来者,尚未得看,续当寄去。不知子澄家上下百卷者
是何本也?子约想时相见。曾无疑书已到未?如未
到,别写去也。叶尉便中复附此。草草,余惟自爱
之祝,不宣。熹顿首,
允夫纠掾贤弟。
后段 纵28.2厘米、横113.6厘米。
名家题跋
行书《上时宰二札》
《上时宰二札》,纸本,手卷,行书,第一札纵33.8厘米,横68.2厘米,23行,297字,第二札纵33.3厘米,横28.5厘米,10行,104字。
本幅钤鉴藏印“漱若”、“式古堂”、“无恙”。卷后明吴宽、陈敬宗、廖庄、李东阳题跋。
《上时宰二札》又称《钧翰、豪民二札》。第一札谈及以衰病之躯应接吏民、省阅文案,精神气血内外枯耗,难以支撑。按《宋史·朱熹传》言“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熹再辞,不许”,实则朱熹六年三月才到任。文中款识“南康军事”,朱熹其时正在任上,此年六月,奏乞减星子县税钱,即文中“具禀减税、请祠二事”。由此可知札子发于淳熙六年六月,朱熹时年50岁。
第二札是上报涉及婺州之豪民奸猾不从教事。落款为“正月十六日。宣教郎直秘阁、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借绯朱熹札子。”按职衔“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应在淳熙九年,朱熹年53岁。
此二札为朱熹中年之笔,笺札之书,笔法精简,韵度溢于纸墨间。书风深沉古雅,有学者风范。
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顾复《平生壮观》、陆心源《穰梨馆过眼录》、顾文彬《过云楼书画记》等书著录。

行书《城南倡和诗卷》

《城南倡和诗卷》是朱熹撰并书的和张栻所作城南诗二十咏。行书,纸本,手卷,纵31.5厘米,横275.5厘米,行书,65行,464字。
书法笔势迅疾,苍逸可喜,灵活自然,无意求工,韵度润逸,是传世朱熹墨迹的长篇珍品。
奉同敬夫兄城南之作。纳湖。诗筒连画卷,坐看复行吟。想象南湖水,秋来几许深。东渚。小山幽挂藂,岁莫蔼佳色。
花落洞庭波,秋风渺何极。咏归桥。凉涨平桥水,朱栏跨水桥。舞雩千载事,历历在今朝。舡斋。考盘虽在陆, 滉漾水云深。止尔沧州趣 难忘魏阙心。
丽洋堂。堂后林阴密,堂前湖水深。感君怀我意,千里梦相寻。兰涧。光风浮碧涧,兰杜日猗猗。竟岁无人采,含薰只自知。书楼。
君家一编书,不自圮上得。石室寄林端,时来玩幽赜。山斋。藏书楼上头,读书楼下屋。怀哉千载心,俯仰数掾足。蒙轩。先生湖海姿,蒙养今自閟。铭座仰先贤,点画存彖系。
石濑。疏此竹下渠,濑彼涧中石。莫馆遶寒声,秋空动澄碧。卷云亭。西山云气深,徙倚一舒啸。浩荡忽褰开,为君展遐眺。柳堤。
渚华初出水,堤树亦成行。吟罢天津句,薰风拂面凉。月榭。月色三秋白,湖光四面平。与君临倒景,上下极空明。濯清亭。涉江采芙蓉,十反心无斁。
不遇无极翁,深衷竟谁识。西屿。朝吟东屿风,夕弄西屿月。人境谅非遥,湖山自幽绝。凉琤谷。湖光湛不流,嵌窦亦潜注。倚仗忽淙琤,竹深无觅处。
梅堤。仙人贞冰雪。仙人冰雪姿,贞秀绝伦拟。驿使讵知闻,寻香问烟水。听雨舫。倸舟停画桨,容与得欹眠。
梦破蓬窗雨,寒声动一川。采菱舟。湖平秋水碧,桂棹木兰舟。一曲菱歌晚,惊飞欲下鸥。南阜。高丘复层观,何日去登临。
一目长空尽,寒江列莫岑。熹再拜。

草书《大桂驿中帖》

朱熹《大桂驿中帖》纸本,册页,纵33.4cm,横57.3cm,行草书,17行,240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是《宋贤遗翰册》中一页,内容为应酬类。记朱熹乞放归田、拟归考亭、再唤猺人蒲来矢诸事。按朱熹《年谱》,宋绍熙五年五月知潭州,《宁宗本纪》言:“七月庚午,召秘阁修撰知潭州朱熹诣行在。”文中“辛苦三月,已不胜郡事”,即五月至八月,在任正好三个月。“告归未获”,指朱熹在六月曾“申乞放归田里”。
文中所提及诸事多为绍熙五年事,故推算此帖为绍熙五年作品,朱熹时年65岁。《大桂驿中帖》书法纵逸不拘,醇古自然,神态娓娓,如烟云风卷,意在行文,有自得之趣。如詹景凤所言:“不以书名,固以学掩之。” 
【释文】
八月十五日熹顿首上启。大桂驿中草草奉问想已达矣。行次宜春乃承专介惠书。获闻比日秋暑,政成有相起处多福为慰。熹衰晚亡堪,辛苦三月,已不胜郡事。告归未获,而勿叨此。虽荷朝廷记忆之深,然踈阔腐儒亦何补于时论之万分哉。已上免牍,前至临川,恭听处分,即自彼东还建阳耳。辰徭复尔,应是小小仇杀,不知今复如何。昨来所以不免再唤蒲来矢辈赴司羁縻之。政以争竞有端,不可不预防之。新帅素不快此事,不知其来复以为如何耳。得其平心待之,不至纷更,亦幸事也。人还草草附报,不它及。阁中宜人,诸郎姐哥佳胜,儿女辈时问。益远,惟善自爱。以须召用为祝。不宣。熹再拜上启。会之知郡朝议贤表。
局部高清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善书法,名重一时。书法造诣精湛,笔墨雄赡,超逸绝伦。他自幼习书,尝学曹孟德,后攻钟繇楷书及颜真卿行草书,一生勤勉。他善行、草,尤善大字,传世作品以行书简牍为主,大字墨迹很少,翻刻作品较多。
研究朱熹的书法风格及其书法思想,必然要和他所处的历史时代联系起来。南宋书坛仍然为苏、黄、米书风笼罩,其书风主流是尚意宣情,生活于南宋中前期的朱熹必然要受到这一书风潮流的影响。他留存下来的诸多书迹中,也都带有宋人以意为之的烙印。
行书《书翰文稿 》 
明朝嘉靖年间,这卷朱熹行书《书翰文稿》被江西布政司参政孙存收藏。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正月,孙存将此卷寄到苏州,请当时的大名士文徵明写跋文。
文徵明在题跋中说,朱熹《大学或问·诚意章》手稿,“较今刊本,一字不异,盖定本也……夫朱公著述,如日星在天,何容刻画”,又提到朱公迁、赵汸、韩濂三公“皆元季国初名流,其题此卷,皆郑重不苟”,而赵汸竟然留卷一年不敢动笔,文徵明感叹:“不著语而还之。徵明何人,乃敢妄议。”

此卷分为前后两段,前段为《允夫帖》,又名《七月六日帖》、《致表弟程询允夫书翰文稿》,纵33.5厘米、横45.3厘米,后段纵28.2厘米、横113.6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看完朱熹书法,才知宋朝为何满地都是艺术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朱熹的书法艺术
文徵明行书书法题跋欣赏《题朱熹翰文稿卷》
明· 文徵明行书书法题跋欣赏《题朱熹翰文稿卷》
文徵明行书《跋朱熹书文稿》,大师作品,笔笔精到
文徵明《跋朱熹书翰文稿》行书欣赏
朱熹文稿书法墨迹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