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东晋 王献之 小楷书《洛神赋十三行》
userphoto

2023.04.29 甘肃

关注


高清单字





旄(残损)
































以(残损)

接(残损)




















要(残损)




















兮(残损)






期(残损)

执(残损)





兮(残损)

惧(残损)





欺(残损)



















兮(残损)



















离(残损)









以(残损)





飞(衍文)































尔(残损)
















渚(残损)

或(残损)

采(残损)










之(残损)



携(残损)













牵(残损)

牛(残损)

之(残损)




轻(残损)













十三行拓本书法

作为杰出书法家王献之的小楷典范,《洛神赋十三行》在中国书法历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这幅佳作不但吸收了王羲之小楷的精髓,同时在艺术风格上展现了独特的创意,为书法史留下了极具价值的印记,并成为历代书法家效仿和传承的楷模。

就艺术风格而言,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不仅继承了王羲之小楷优美流畅、意境悠远的特质,还融合了自己的独特个性和风格。作品中笔势轻快,疏密得当,结构严密却不失自然之美,体现出极高的审美价值与和谐感。

在这幅作品中,王献之秉承了“中和”的美学理念,笔触柔美且富有力量,变化多姿,给人一种稳重而又生动的视觉享受。王献之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流畅的书法结构与华美的辞赋内容,形成了一幅充满生命力和节奏感的书法佳作。

至于章法,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展现出一种和谐的布局,既紧凑又富有层次感,具有很强的视觉吸引力。通过对行间距、字间距的精心设计,使得整幅作品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和谐、宜人的感觉,让人陶醉于其中。可惜的是,如今人们能看到的《洛神赋十三行》只是玉刻本,因为手稿在漫长的岁月里已经逝去。

王献之(公元344年至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右军将军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女婿、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岳父。

王献之精习书法,以行书及草书闻名,在楷书和隶书上有深厚功底。在书法史上与王羲之并称"二王",有"小圣"之称。又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唐人张怀瓘《书估》评其书为"第一等"。同时,王献之还善于作画,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目其画为"中品下"。

关于王献之书《洛神赋》的记载,最早的当属北宋的《广川书跋》。《广川书跋》卷六有《洛神赋》与《洛神赋别本》两条记载,原文如下:“洛神赋逸少此赋,当以为第一,今无复存者。但子敬所书犹传,疑未可以伯仲间论也。谢安石尝疑子敬不逮父书,后世或谓不复可辨,且曰:外人那得知,岂书法虽一艺,彼亦自有至处,恐非造其域者,不能致论也。此书摹传失据,更无神明,点画存尔,非子敬书法尽此。洛神赋别本今世所传《洛神赋》,余见者四本矣。王和甫家者号最胜,结字疏密得法,然不若此书,亦自与周子发家者稍异。子发谓:子敬爱书《洛神赋》,人间宜有数本,似未见其馀也。昔马澄评右军书,谓购进《洛神赋》诸书十余种,皆作今体。知逸少尝书此赋,子敬当是习其家学耳。然《书录》不记子敬《洛神赋》,其传之失,实将后人摹搨不可知也。字法端劲,是书家所难。偏旁自见,不相映带,分有主客,趣向整严,非善书者不能也。”

《广川书跋》作者董逌,字彦远,山东东平人,北宋藏书家、书画鉴定家,精于鉴赏。根据他的记载,王羲之也曾写过《洛神赋》,而王献之所书《洛神赋》很可能是“习其家学”,北宋时《洛神赋》传本尚多,就董逌所见,有安希古藏本、王和甫藏本、周子发藏本等四件,虽然外界传闻王和甫藏本最好,但董逌认为安希古藏本更好,董逌文中并未提到有残缺,但认为都是摹本,“此书摹传失据,更无神明,点画存尔”。

上文中所提到的周子发,即北宋书法家周越,其藏本后来入藏宣和内府,被著录于《宣和书谱》。在《宣和书谱》卷十六《草书四王献之》中记有“正书:洛神赋,不完”,可知此件入藏北宋内府时,已残缺不全,残损情况不明。经过靖康之变,宋室南渡,至宋末元初时,见于记录的仅有两件:

一为晋麻笺,在元代初期归书家赵孟頫所得,定为王献之真迹。一为唐硬黄纸,后有柳公权等人题跋,赵孟頫定为唐人摹本,后人疑即柳公权所临。这两本在宋代都曾刻石,明清两代辗转翻刻,但基本上还是出于这两个底本。现传无柳跋本的石刻,都推“碧玉版本”为最精。这是明万历时杭州西湖葛岭地下发现的一方石刻,石色深暗,被人美称为碧玉,“碧玉版本”初拓本,存字大都完好,其它石花处亦自然清晰。因其地为贾似道半闲堂旧址,所以后人认为是贾氏所刻,后归归陆梦鹤、翁嵩年。清康熙间入内府,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此石流入民间。1982年由北京市文物商店收购,后转藏首都博物馆。世传还有与此相同的一本,号称“白玉版本”,笔划比“碧玉版本”略枯瘦,石花剥落处有刀刻的痕迹,可知是一种翻刻本。

《洛神赋》乃三国曹植的散文名篇,王献之喜书此赋,但仅留传从“嬉”字至“飞”字共13行,计250余字。南宋时,权相贾似道先觅得麻笺本9行,后又得4行,合为13行,刻于苍色石上,美其名曰“碧玉”,故该本被称为“碧玉版本”,又称《玉版十三行》。

王献之所书《洛神赋》(十三行)体势秀逸,虚和简静、灵秀流美,与文章内涵极为和谐,这件佳作被后人誉为“小楷之极则”,清杨宾《铁函斋书跋》认为“字之秀劲园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从此帖可以看出,王献之的楷书笔法不再带有隶意,字形也由横势变为纵势,已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字中的撇捺等笔画往往伸展得很长,但并不轻浮软弱,笔力运送到笔画末端,遒劲有力,神采飞扬。字体匀称和谐,各部分的组合中,又有细微而生动的变化,字的大小不同,字距、行距变化自然。王献之的楷书与王羲之相比有所不同:羲之的字含蓄,运用“内擫”笔法;而献之的字神采比较外露,较多地运用”外拓“笔法。他们都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楷书萌芽于后汉,形成于魏。目前发现最早的楷书作品,都是以小楷呈现的。小楷的奠基人是三国时期的钟繇。《宣和书谱》曾说:“降至三国钟繇者,乃有《贺克捷 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在西晋时期,士族阶层生活优裕,经常以玩弄翰墨为乐事,加之书法理论的发展和师承关系的 逐渐被重视,晋代的小楷开始成熟,并迅速达到很高的水平。

晋代小楷的艺术成就主要以“二王”为代表。据传王羲之学书受其姨母卫夫人启蒙,后转益多师,博采众长而创出新体。其小楷代表作《乐毅论》以较完备的楷书笔法和中和流美的艺术风格被后世誉为“千古楷法之祖”。而王羲之之子王献之的小楷在师承“钟”“王”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开创了清秀流丽的书法派系。

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生于晋康帝建元元年(公元343年),卒于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献之曾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献之出生时,王羲之时年四十二,正赋闲在家,当时也正值羲之书名正盛之时。献之幼时即天资聪颖,对书法亦有浓厚的兴趣,其父自当倾力教其书法。最终,王献之凭借其超拔出众的才情和渊源深厚的家学不负众望,成就了大名,与其父羲之并称“二王”,为后世书家所顶礼膜拜。

《洛神赋》为魏文帝黄初四年(公元 223)曹植所作。该赋多方着墨,描绘洛神之美,生动传神,故王献之尤喜书《洛神赋》。相传其所书小楷《洛神赋》原有数本,自宋代以后仅残存中间十三行,现真迹已佚。世传石刻本有二:一为“碧玉版本”,一为“白玉版本”,一般以“碧玉版本”为优。传世刻本《洛神赋十三行》笔画沉着有力,用笔娟秀入骨、温润如玉,结体 天真自然,章法疏密得当,历来为后世书家之所重。

01/点画的珠圆玉润美

《中庸》曾说:“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这句话的大意是说,作为君子,应该有含蓄而温润的品性。

《洛神赋十三行》的点画小巧,圆润玲珑,运笔精到。例如:“晋”“无”,其撇点、挑点起笔圆润,出锋含蓄,而“余”字下部左右两点则珠圆玉润,明如玉滴,珊珊可爱。

其横画则多平直,如“晋”“书”等字入笔较浅,中间略微上拱,收笔轻顿且略上提圆收。“长”字上部之中的两个短横起收、粗细、角度都一样,写得柔美而圆润。

其钩画写得也非常有味道,如“余”字的竖钩先蓄势后微顿再圆转,而后向左勾出,别有一番润泽含蓄之美。而“珮”“感”等字的戈钩写法是逆锋向上,折锋蓄势,然后陡然写下,出钩时驻笔向上折锋,神完气足。

其折笔,无论“多”“汉”字的方折,还是“论”“书”等字的圆转,都筋骨内敛、圆浑而有韧性,契合中庸的美学思想。

02/结体的平衡自然美

平衡是美。《中庸》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两端就是两个极端,这两个极端就是过和不及。“执其两端”,就是要在两端之间去寻找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并且对这个平衡点掌握得非常精妙,如同找到 0.618黄金分割点一样的精妙,同时,这所有的精妙之点又必须把握得自然之极。

《洛神赋十三行》中的字字形多变,随形布势。繁则大,简则小,揖让向背分明,曲直俯仰自如。于结体中尽显疏放自然之态,于平衡稳定中又尽露流美多姿之势。

如“合”“余”“吟”结体流美,撇、捺伸展拉长,如舞女轻舒裙摆,给人以幻美的遐想。“甫”“长”“轻”等字舒放开朗,横画向左下伸展,而“汉”字的点捺、“感”字的戈钩向右下舒展,给人以舒朗又气定神闲之感。

通观此帖,我们若将帖中的任一字放大或缩小,都不失其本来面目,其原因就是王献之娴熟地运用了结字规律,亦如其早已把0.618黄金分割率烂熟于胸,其看似随意的构体结字,均能给人以飘逸而又不失其平正自然的“中和”之美。

03/章法的和谐统一美

中庸的核心是“中”与“和”。“和”就是相安与和谐,在一篇书法作品中,字形有长有扁,点画有伸有缩。然“古人作字,其方圆平直之法必先得于心手,合乎规矩,唯变所适,无非法者。是以或左或右、或伸或缩,无不笔笔卓立,各不相乱;字字相错,各不相妨;行行不排比,而莫不自如,全神相应”。“美是和谐”是人类在审美领域的同感。

《洛神赋十三行》在吸收了钟繇和王羲之小楷章法特点的同时又稍作变化,即纵有行、横无列基础上的错落有致。其章法依据字形上下大小不一,参差有别;字距忽大忽小,气势连贯,上下左右顾盼有态;行与行之间,其距离亦或大或小,行间之字揖让有序,顾盼有姿。

通篇无一分桎梏束缚,亦无一丝的尘土之气,整体效果是那么的自然贴 切、和谐统一。如“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等句。

字在一行之中有大有小,有长有短,左伸右展,在匀称布白中寓婀娜跌宕之姿。宛如美女插花,在全篇之中又左顾右盼,浑然一体,可谓疏可走马,潇洒自然,具有如翠珠散落玉盘般的跳宕、铿锵、和谐的音乐般的美感,充分体现了这位大书家匠心独运的布白之妙。

清人蒋骥在他的《论章法》中将《玉版十三行》评为章法第一,成后世书 家追求的理想布局。

【1】旧拓玉版十三行;丙子秋日{?}{?}题

【2】晋中{+书}令王献之书。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余{+情}悦其淑美兮,

【3】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以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兮,羌习礼

【4】而明诗。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拳拳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

【5】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

【6】鹤立,若将飞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兮,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远兮,声哀厉而弥长。尔乃众

【7】灵杂逯,命畴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姚兮,携汉滨之游女。叹

【8】瓟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小楷极则,三个版本欣赏
东晋 王献之小楷《洛神赋玉版十三行》
这字被誉为'小楷极则',太美了!
高清碑帖推荐丨楷书·洛神赋十三行
要学好小楷,一定要看看这些名帖!
王献之《洛神赋》,后世楷书对晋人格调的追摹,无不以其为圭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