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代 李阳冰 篆书《滑台新驿记》
userphoto

2023.05.08 甘肃

关注

李阳冰 (生卒年不详),约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唐代文学家、书法家。字少温,汉族,谯郡(治今安徽亳州)人。李白族叔,为李白作《草堂集序》。初为缙云令、当涂令,后官至国子监丞、集贤院学士。世称少监。兄弟五人皆富文词、工篆书。初师李斯《峄山碑》,以瘦劲取胜。他善词章,工书法,尤精小篆。自诩“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也。”他所书写的篆书,“劲利豪爽,风行而集,识者谓之苍颉后身。”甚至被后人称为“李斯之后的千古一人”。

秦汉是中国文字和书法艺术发生重要转折的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以李斯创立的小篆将商周金文整理规范化,形成秦代统一的官方书体,与此同时,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便于快速书写而将笔画、结体,易圆为方,变弧为直,出现了相传为秦代狱吏程邈创立的隶书,到汉代隶书取代小篆,并经过整理规范化而成为新的官方书体,并衍化出新的俗体字章草。汉末、三国时期又出现楷书、行书作为中国传统书法的基本书体样式便基本齐全了。

秦汉书法的主要代表是为数众多的碑碣,还有直接书写于简牍、帛上的墨迹及青铜器铭文等。秦初令李斯等人改大篆创立小篆书体。后又创造出书写更为简易的隶书。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八体之中作为基础的是篆书和隶书。将大篆加以省改,规范化了的小篆是秦代的官方书体。最近咱们也分享了唐代各家篆书,尤其是李阳冰篆书,今天咱们继续分享李阳冰篆书《滑台新驿记》。

《滑台新驿记》立于唐大历九年(774)八月。篆书。原厂久佚,现存者或系元明间重刻,已残,横刻帖本,八行,行四字。石原在河南滑县。中国社会科学院藏宋拓孤本。

据赵明诚《金石录》卷二十八载:“右《唐滑台新驿记》,李勉撰,李阳冰篆。其阴有铭。欧阳公云:'不知作者为谁',余尝考之,乃舒元舆《玉箸篆志后赞》也,其文载于《唐文粹》及元舆集中,欧阳公偶未之见尔”。由此可知此碑宋时尚存,后佚。现存者是咸丰辛酉出土的残石。碑前刻有同治辛未长洲宋祖骏题记。此碑原拓本稀少,最早的拓本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藏宋拓孤本,共三百一十二字,其中前一百四十四字自原石拓出,后一百六十八字是缺叶后以墨补钩而成。名气一大,再加之原碑亡佚,许多名为李阳冰篆书的碑刻就免不了被人重刻或伪托,有的还失真。一般非李阳冰篆书原石者多线条纤细软弱,结体怪僻,徒有其形而已。

《滑台新驿记》线条绵里藏针,骨肉停匀,笔法圆转、淳劲,结体也呈古拙气,浑厚朴实,没有后世翻刻的篆书“美术字”倾向。河南开封博物馆藏有李阳冰篆书“崔祐甫墓志盖”,因此志盖为近时出土,保存很完整,光整如新,应是最接近李阳冰篆书的本来面目。将《滑台新驿记》与此志盖篆书相比较,就可发现两者有许多共同处,可证《滑台新驿记》为原石宋拓无疑。

据《滑县志》载:“北魏初,废兖州,置司州,复设东郡,治所迁于滑台城,白马县亦随州徙治于滑台城,故城遂废。”又载:“滑虽鄙处豫省边境,实界山东、河南两省要冲……交通日益发展,唐有白马驿,宋有韦城驿,皆为渡河必由之路。”又载:“唐时白马旧驿,向在城北白马津”。

以上史料确切证实,此时的白马县治所在滑台城(今滑县城关)。白马津在县西北,白马驿当在白马津渡口南侧。唐时李勉在原址重新修筑,称滑台新驿,实即白马驿也。考其址,在老城西北,和白马津方向一致,故可知此滑台新驿就是白马驿。

当时的滑州白马津既是战略要地又是水陆交通枢纽,交通繁忙,往来不绝。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年),在此处设立驿站,名曰“滑台驿”,安史之乱时驿舍被毁。因白马县治所设在滑台城中,滑台驿又在白马津渡口,所以又有“白马驿”之目。其主要作用是为往来于津渡的宾客提供休息的场所,当然也有传递军事情报的作用。谁会想到唐末的时候,随着朱全忠称帝的野心迅速膨胀,这里会成为门阀士族和清流名士们的坟墓。一日之间,唐朝的三十多位大臣葬身于此,史称“白马驿之祸”。

白马驿即唐李勉所修之滑台新驿,大历九年(公元774年) 重建新驿成。李勉撰《滑州新驿记》的碑文以记其事,全文由篆书大家李阳冰书丹,刻石立于驿馆之内。碑文内容说明了滑台新驿(白马驿)的重要地位,记述了重建新驿的缘起、经过,表明了不尚雕饰奢华、只图实用宁体的用意,指明白马驿的位置与白马津的位置同一方位,皆在县之西北。

碑文正文加上题目及撰文、书丹人姓名共计312字。碑阴还刻有中书侍郎崔祐甫的文辞和舒元舆的赞铭。赞铭曰:“斯去千载,冰生唐时;冰今又去,后来者谁?后千年有人,吾不知之;后千年无人,当尽于斯。呜呼!郡人为吾宝之!”对于李阳冰的书法,大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感叹,可见对此碑评价之高。

欧阳修于北宋康定元年(1040 )和庆历二年(1042),先后两次来滑州任义成军节度判官和滑州通判之职,亲眼看到了此碑,并在他的金石名著《集古录》中作了详细著录。宋代的另一位金石学家赵明诚,在他的《金石录》(他是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丈夫,李清照的名文《金石录后序》就是为此书而作)中,也对此碑作了记述和考证。可见宋代此碑尚完好地存在,可惜在后来的战乱中亡佚了。

《滑台新驿记》原碑拓本稀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藏《滑台新驿记》为原碑的宋拓孤本,是此碑最早的拓本。全碑三百一十二字中,前一百四十四字自原石拓出,后一百六十八字是缺叶后以墨补钩而成。一般李阳冰篆书的翻刻拓本多线条纤细软弱,结体怪僻,徒有其形而已,而《滑台新驿记》线条绵里藏针,骨肉停匀,笔法圆转淳劲,结体也呈古拙之气,浑厚朴实,没有后世翻刻的弊病,所以十分珍贵。可惜不见印行,现在书店里出售的《滑台新驿记》碑帖,都是根据残缺不全的拓本印制的,仅有三十多字。

李阳冰的侄子李腾颇能传承李阳冰篆法,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唐贞元五年,义成军节度使贾耽请李腾书写了许慎《说文解字》540个部首,命为《说文字源》,刻在大伾山石做成的石碑之上,立于滑州公署,供人摹写。此碑也为世人所珍,宋代郑樵《通志·金石略》中也有记载,可惜也没保存下来。

《全唐文·滑州新驿记》

滑台旧驿,天宝丙申岁逆臣盗国,师竞而焚。滑台四衢,通於四海。夷貊奉聘,诸侯觐王,有叠骑击毂,填郛翳衢之日也。或寒冱凝血,或炎赫铄肌,疲心躁愤,骈立无寄。刚塞者多气奋盱衡,温愿者犹神忿吐息。虽远馨醪膳,腐积菽槁, 小吏夏执轻箑,冬备重裘,献用*无所,曷补馁殆。常惕惕祗惧,终湑湑议繁,亦有吟愤作诬,口吻震发者。幕客请余构驿传以备政,县吏请余广驿传以息责。

遂命试光禄卿兼同州别驾裴万以恪以干,俾主剞劂圬墁之工。授其意曰:“无尚雕木之异,无荣饰土之奇,揆时勿夺,详费就简。惟疏楹楝,*将违暑也;广庭庑,将达风也。取宁体之用,去娱目之奢。彤彩为文,刻剸像物,有益劳费,岂利荫庥?况玩巧荡神,夸丽逾度乎!”及息役休工阅成,度费则万,祗懔不堕,余诚素不违。乘轺之宾,无或嗤余不效徐湛之风亭月观之盛也。大历甲寅八月二日记。

玉筯篆:“筯”同“箸”,即筷子。以笔划粗细均匀,状如玉筯而得名,是小篆发展的初级阶。玉筯篆的线条并不是无粗细变化,而是变化微妙自然。要做的“笔圆气畅”,没有觝滞、迟钝、不灵活、不自然之感。

“圆”和“扁”相对,板刷写出来的线条无论粗细都是扁的,是平面状;毛笔写出来的线条,只要保持中锋行笔,都是圆柱形,是立体的。“畅”和“滞”是相对的。“畅”是没有阻碍,痛快尽情,突出一种行云流水的气韵。“滞”是凝积、不流通、不灵活,有阻塞的郁积之气。

铁线篆:因用笔匀细如线、坚韧如铁而得名。铁线篆与玉筯篆相比,表面上只是线条有粗细之分,而内涵上不同。铁线篆以瘦劲取胜,结体修长,线条遒劲平整,婉曲翩然,追求“神”之所在。

铁线篆不仅要做到线条匀细,更重要的是字形结构要有一种空灵神奇的美感,每一线条都要排列得匀净得体,是心性的表露。线条虽细,却不单薄;线条虽多,却很疏朗,这才能构成书法艺术之美。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最辉煌、最灿烂的时期,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作为唐代文化组成部分之一的书法艺术,也取得了令人赞叹的艺术成就。真、草、隶、篆、行等各种书体都完成了其演变进程,形成自身特有的模式,在书法史上都从各自的角度不同程度地向人们展示出它们自身的艺术风采。虽然唐代的楷书与草书一直被后人视为体现唐代书法艺术的最高成就,但篆、隶书的继承和发展,也不失为唐代书法艺术百花园中的奇葩。

唐代篆、隶书的艺术价值尽管不能与秦汉时期相比,但它们的成就与艺术价值、风格特点以及表现出来的精神气象,也有秦汉篆、隶所不及的。就书体而言,唐代篆、隶书自然是在唐代的继续和发展,而在整个古代书法史中,唐篆书尽管发展缓慢,但李阳冰在前期篆书恢复的基础上努力恢复了秦篆的法度,传承了纯粹的“玉箸”宗风,把唐代纂书推向了最高峰。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受到了宋、元、明三代的一致推崇。而隶书也开拓了新的形态及书体形式,有着特殊的地位及独特的审美价值,因此,研究唐代书法,篆、隶书的艺术成就与价值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且在中国整个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李阳冰以篆书名世,精工小篆,被誉为李斯后“小箓第一人”。其书中锋用笔,圆淳瘦劲,为秦篆一大变革。释适之《金壶记》称“阳冰尤精书学,豪骏墨劲,当时人谓曰“笔虎”。对唐以后篆书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影响作用。自五代、宋至清,习篆者多以李阳冰为师。如五代的徐铉,宋代的郭忠恕、梦英、王寿卿,元代的赵孟頫、吾衍,明代的李东阳,清代的王澍、钱坫等书家,无不深受李阳冰小篆的影响,研其“骨力”之精髓。清代开一代篆书风气的邓石如,其篆书也是在取法李斯、李阳冰之后,熔铸各家之长,终成自家风貌。清孙承泽云:“篆书自秦,汉以后,推李阳冰为第一手。”《三坟记》篆书法度谨严,为李阳冰篆书代表作,谓之“铁线描”。

李阳冰研习古篆,也注重取法自然。他在章法布局上进行了一番探索,较李斯篆书碑版的章法更趋于茂密,字距与行距缩小的同时注意增加了字与字的联系,线条总的特点是向上下两个方向伸展,同时又能兼顾左右,如杨柳般摇曳多姿,洋溢着浓郁的抒情气息,焕发出小篆在唐代复兴的文采风流。

李阳冰的小篆神绝中唐,对后世影响巨大。他的《滑台新驿记》结字停匀,方圆兼具,婉转飞动。《滑台新驿记》也是李阳冰的力作,字形稍长,结构也较其他诸刻紧密,书法工整,方圆结合,行笔在婉转中略带刚健。大诗人李白曾有诗赞美李阳冰的篆书:“落笔洒篆文,崩云使人惊。吐辞又炳焕,五色罗华星”。

李阳冰精研篆书用笔、结体之道,认为篆书源于自然,字体本身是自然的反映,也是自然神态和物象的高度概括。这种独有的美学观对于整幅作品的气息以及整体面貌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法中有意”即是阳冰篆书特色的技术观。古来书家多推崇道家的“道法自然”为最高理想和境界。书艺价值之美的本质在于突出个体生命意识和自然的意蕴,取法自然、崇敬自然、回归自然是众多书家的美学追求和创作意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易水寒老师经典碑帖分享——李阳冰篆书《滑台新驿记》
他苦练篆书30年,独步唐朝300年,与李斯并称级别的大师!
暑假陪孩子练篆书,一举两得,李阳冰篆书《千字文》,拿走不谢
篆融各体——清代书法的篆书特色
[转载]我最喜欢的篆书碑帖之三
「第350期」唐篆与唐隶:大家迭出,能品煌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