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战国 金文《秦杜虎符》
userphoto

2023.07.30 甘肃

关注

名称:秦杜虎符

铸造年代:战国时期

发现时间:1967年

发现地点:西安郊区山门口公社,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整体造型:战国 《秦杜虎符》。此错金虎符高4·4厘米,长9·5厘米,厚0·7厘米,背面有槽,颈有一小孔,虎作走动形,尾端卷曲。错金铭文9行、40字。为左半符,虎作行走状,昂首,尾巴蜷曲。背面有槽,颈上有一小孔。虎符上有错金铭文9行40字,字体为小篆

铭文:

“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土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隧之事,虽毋会符,行也。”。

译文:右半符掌握在国君手中,左半符在杜地军事长官手中,凡要调动50人以上的带甲兵士,杜地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相合,才能行动。但遇上烽火报警的紧急情况,不必会君王的右符。

杜虎符铭文是所有出土虎符中铭文最长的一件,且保存完好,特别是40个错金字,做工精致,笔画优美,反映了中国古代错金工艺的高超水平。

秦杜虎符,1967年西安南郊山门口公社出土。虎符是兵符,往往做成虎形,多以青铜铸成。虎符由左右两半组成,两半的形状、铭文都是相同的,合在一起就成为调兵的信物。两半虎符的背面各有榫卯,一一对应,就好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样,只有同为一组的虎符才能合在一起,才能起作用,这就是“符合”二字的来历。杜虎符的虎作直立行走状,昂首,尾端蜷曲,背面有卯槽,颈上有小孔。虎身有错金篆书铭文40字,大意是说,兵甲之符,右符在君王手中,左符在驻扎于杜(故址在今西安市南)这个地方的将军手中,凡需要调动军队超过五十人以上者,君王都会派人持右符去杜,与将军手中的左符符合,将军才能出兵。但是,如果遇到紧急情况,看到烽火台燃起烽烟,将军不等到君王的右符来到,也可以自作主张出兵救驾。杜虎符铭文是所有出土虎符中铭文最长的一件,且保存完好,特别是40个错金字,做工精致,笔画优美,反映了中国古代错金工艺的高超水平。当初发现杜虎符的资料公布后,北京一位专家看也没看就断言它是假的,并且说所有秦虎符都是后人伪造的。专家的断言使人错愕,于是西安的一位专家就讲了它的发现经过。1967年,正是文革中大闹红卫兵的时候,拣到虎符的少年把它交到博物馆,仅仅要求一套红卫兵穿的军服作为代价,博物馆没有军服,于是给了区区几十元。算下来,这几十元钱不足虎符铸铜的成本,更不用说它上面精美无比的镶嵌着黄金的错金字了。现在,杜虎符已是著名的文物而价值连城,珍藏在博物馆中。   

“符”是一种古代信物,传说是周朝军事家姜子牙发明的,是我国古代君主或皇帝授予臣属兵权后调动军队的凭信物,多以青铜铸造,因其状呈虎形,故称“虎符”,也称“兵符”。

据专家考证,虎符均由左右两半组成,各自的铭文完全相同,其右半由中央保存,左半则发给统领军队的将领。调动军队时,由君主或皇帝派出的使臣将符相合,方能调兵。战国时,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充分说明了虎符的作用。目前发现的虎符都是秦国的,共三件:秦新郭虎符、秦杜虎符、秦阳陵虎符。秦杜虎符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高4·4厘米,长9·5厘米,厚0·7厘米,背面有槽,颈有一小孔,虎作走动形,尾端卷曲。错金铭文九行、四十字:“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土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隧之事,虽毋会符,行也。”铭文最后一句,其意思是:如果军情紧急。不必等会符,可以举烽火报讯,立即行动。新郭虎符,现为法国巴黎陈氏所收藏。阳陵虎符,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三个虎符的铭文大致相同,有一点不同令人注意。新郭虎符,铭文称“右在王”,秦杜虎符称“右在君”,而秦阳陵虎符则称“右在皇帝”,这说明这三个虎符出于秦的三个不同年代。秦国的国君先是称王,这说明新郭虎符是在秦初制作;秦国只有惠文君一人称君,所以,杜虎符是在惠文君在位时制作的;秦始皇开始称皇帝,故阳陵虎符是秦始皇以后制作的。

还有一件虎符的发现还很有趣。它是原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在重庆偶然发现的。抗战期间,郭沫若在重庆,空闲之时,他喜欢逛逛地摊。有一天,他在地摊上发现了一件造型古朴的铜老虎,认为它可能是件文物,便随手拿起来观看,不想这铜老虎突然分成两半,对文物素有研究的郭老马上意识到这可能是兵符,随即买了下来。拿回去之后仔细考证,果然是一件古代虎符。谁也没有想到,一件极其罕见、极其珍贵的文物,就这样戏剧性地被发现了。

虎符“右在君,左在杜”,字体为小篆,内容大意是:右半符掌握在国君手中,左半符在杜地军事长官手中,凡要调动50人以上的带甲兵士,杜地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相合,才能行动。但遇上烽火报警的紧急情况,不必会君王的右符。铭文反映出秦以“右”为尊,秦国的军权高度集中,凡征调50人以上的兵士必须经国君认可。

虎符作为中国历史上调兵遣将的凭证起源很早,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说明至少在战国时期虎符已经行用。而且从记载可知战国时期各国君主为把持军权都实行了类似的制度。

秦杜虎符为铜质,虎形。 错金铭文9行40字。器物铭文是在虎身镂刻阴文,再将金丝嵌入阴文之内,最后镂平打磨光亮,虽历经两千多年,仍熠熠闪光。 字体是小篆,规整挺秀。一是通过对虎符文字的研究,搞清了该枚虎符乃战国时秦国杜县军事首领所有,客观地印证了秦国在少陵原西周杜伯国封地(今西安市东南)设杜县的历史。二是它客观而真实地反映了战国时期虎符调兵遣将制度的历史,即调动军队时,由君主或皇帝派出的使臣将符相合,方能调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之重器 虎符
秦杜虎符
为什么它可以:调兵遣将?存世只有三件
UC头条:虎啸风生——战国错金杜虎符
CCTV《国家宝藏》∣陕西历史博物馆篇——“杜虎符”
中国历史上的虎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