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代 徐铉《摹峄山刻石》
userphoto

2023.11.22 甘肃

关注

《峄山碑》即《秦峄山碑》的简称,《秦峄山碑》者,始皇帝东巡,群臣颂德之辞,至二世时丞相李斯始以刻石。今峄山实无此碑,而人家多有传者,各有所自来。昔徐铉在江南,以小篆驰名,郑文宝其门人也,尝受学于铉,亦见称于一时。此本文宝云是铉所摹,文宝又言尝亲至峄山访秦碑,莫获,遂以铉所摹刻石于长安,世多传之。

碑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

《峄山刻石》俗称《峄山碑》。秦始皇于二十六年(前221)统一六国后,曾先后多次巡行天下。二十八年(前219),东巡登峄山(今山东邹县东南十里),立碑刻石,宣扬功德。此刻为始皇刻石之始,传为丞相李斯所书,是标准的秦代小篆。前为始皇诏,计144字,“皇帝曰”以下为二世诏,刻于二世元年(前209),79字,字略小,总共22 3字。15行,行15字(行末12字)。原石久佚。今传者,乃宋淳化四年(993),郑文宝取其师南唐徐铉摹本,重刻于西安国子学,末有郑文宝正书跋文,述其刻石始末,刻石今存西安碑林,拓本世称《长安本》。嗣后用《长安本》转相翻刻者甚夥。清杨守敬跋《长安本》云: “笔画圆劲,古意毕臻,以《泰山》29字及《琅玡台碑》校之,形神俱肖,所谓下真迹一等。故陈思孝论为翻刻本第一,良不诬也。”
徐铉(917—992)仕南唐,官御史大夫,入觐宋太祖,被命为率更令,后迁右散骑常侍。尤精小学,好李氏小篆,笔正而纯,能臻其妙。宋朱长文《墨池编》谓: “自阳冰之后,篆法中绝,而铉于危难之间,能存其法,虽骨力稍歉,然亦精熟奇绝。”宋黄庭坚云: “鼎臣笔实而字画劲,亦似其文章。至于篆则气质高古,与阳冰並驱争先。” 《学古编》则云: “小篆各有笔法,李斯方圆廓落; 李阳冰圆活姿媚; 徐铉如隶无垂脚,字下如钗股,稍大。”都肯定了他的师承关系及艺术成就。徐摹《峄山刻石》字迹横平竖直,笔画粗细划一,圆起圆收,停匀刚健。转折方圆并用。结体端庄严谨,圆润婉遒。布白整齐疏宕。书刻一丝不苟,斯篆遗意犹存,但笔画比《泰山刻石》更瘦,俗谓之“铁线篆”。此刻显然受到唐、宋篆书书风的影响,既继承秦篆的圆润婉遒,严谨方整,浑厚端庄,体势修长的特点(世谓 “玉箸篆),又书写得更加纤细而刚劲。郑文宝跋曰: “徐公铉酷耽玉箸垂五十年,时无其比。晚节获《峄山碑》摹本,师其笔力,自谓得思于天人之际。”可见徐铉在继承“玉箸篆”方面所下的功夫及取得的成就。从南京栖霞山徐铉、徐锴篆书题名的书风来看,《峄山碑》中不无徐铉自己的风骨。
《长安本》字迹清晰,锋锷不湮,可补《泰山刻石》、《琅玡台刻石》存字不多之憾,故一直为学习秦篆的范本。邓石如篆书融合《峄山》、《泰山》之法而为之,杀锋以取劲折,体势修长成一与二之比,自成风规,当得力于此本。
《峄山刻石》与《说文解字》篆书笔迹相承,当有相通之处,但小异者13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篆《峄山碑》的书法解读
“千古一篆”秦李斯《峄山碑》
如何轻松学会绝美篆书?看完这篇你就懂了
学习篆书有哪些不错的字帖值得推荐?
篆书二十四品【19】
从美开始,到众里寻他 ——一个小篆国手的临创领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