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考生物命题“密码”
        这次考试很学生栽在生物上,包括我班上的部分学生,选择题依然出现错误,特别是第四题,体现了生物学科命题“学以致用”的理念,这个题目是这样的: 

    4。泡菜(如四川泡菜)在淹制时,抑制有害菌繁殖是关键。下列与此有关的叙述,不利于抑制有害菌繁殖的是:

    A。接入含有菌种的“老汤”

    B。适量加入盐、酒和调料油

    C。利用无氧环境一直有害菌

    D。利用发酵产物抑制有害菌

    其实利用生活常识,很容易把答案选出来,例如平时炒菜的时候,也适量的加入盐、酒和调料油了,可是菜在常温下过不了多久就变质了,说明细菌的繁殖的作用,不是加入适量的盐、酒和调料油就能抑制有害细菌繁殖的。但是很多老师解释这个选项错在调料油上,我觉得不科学,因为前面强调“适量”加入盐、酒,不是加入过量的盐和酒精。这个题目错误率极高,但是难度不大。

    很多学生在平时做题目的时候感觉还是不错的,但是遇到稍有难度的试卷,特别是知识点综合方面的试卷,做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就拿一模来说,很多学生拿到考试时候都有这样的感觉:

    1。题型看起来很新,似乎和学到的知识点联系上了,可是又不具体,思路不清晰,有某个选项可以排除,但是有两个或者三个选项不能确定,加上时间压力,还有分值的压力,所以很多学生做起来着急。

    2。平时看书了,并且书上的知识点都会,可是就是觉得用不上。后面的大题也有类似的情况,由于时间的压力,还有知识点很难与解题联系起来,心态受到影响,导致记忆混淆。

    3。心里很明白题目的意思,就是很难用适合的语言表达出来等等,所以不能用原有的知识和题目中的信息进行归纳、分析和推理,导致一些错误在答题中体现出来。就这样这里被扣一点,那里被扣一点分数,最后分数不高,海淀这次考试很多学生都是这样的。

    看到这些问题,我们千万不能抱怨题目不好,或者对自己学习丧失信心和勇气,更不能浑浑噩噩的继续往下学,必须要弄明白,高考生物考什么?题型有哪些?如何答题才合理等等方面的内容,这样才有针对性。我建议大家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高考知识点有哪些?

    学生物千万不能盲目的看书,盲目的做题,必须要构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其实高考中生物部分,只分成四个主要方面内容,分别是:细胞和代谢、遗传和变异、调节和生态、现代生物科技应用专题。

    以北京卷为例子,生物不管是选择题方面还是后面的解答题方面,都是围绕着这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考察,特别是后面的解答题(基本上都以实验为载体考查),涵盖的具体知识点如下:

    1。细胞和代谢部分: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光合作用的发现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2。遗传和变异(进化)

    遗传物质的探究

    DNA复制方式的探究(2010年北京高考已考)

    中心法则中的信息传递

    遗传因子的发现

    低温诱导染色体的加倍

    调查人类遗传病(2010年人口普查可以作为命题的信息载体)

    3。与生命活动调节、生态有关内容:

    生长素的发现

    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2010年北京高考已考)

    探究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制作水族箱(或者鱼缸),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以上内容涵盖了高考以实验题作为载体的解答题型,那么我觉得学生们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对一些没有掌握的实验,以及知识点系统的研究,可以注重以下一些问题,如该知识点涉及的题型有哪些?你曾经做过的题目有哪些?考纲要求有哪些等等。

    二、高考命题的特点:

    就拿北京卷来说,生物选择题部分从2010年开始,设置5道选择题,2009年高考中很多优秀的学生选择题都出现错误,甚至有的学生全部错误,但是2010年高考生物部分选择题相对简单,因此区分度不是很大,但是备战高考的理念是“万无一失”,我们不能主观臆断说2011年高考题目难度有多大,但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在平时的复习中做到充分的准备,不管题目难度怎样,都得顺利的找出答案。

    1。高考生物选择题部分题量少(北京5道),但是涵盖面却很广,以题目的信息为载体,基本上每个选项都涵盖了一个或者以上相关的知识点,知识点全面、要体现对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

    2。选择题除了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外,还考查学生对生物概念的理解、原理的深层次理解和应用、转化的能力,同时还掺杂着一些图表信息的形式,因此很多学生在考试中觉得生物题目很难下手。

    3。非选择部分多为实验题和分析说明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实验分析和设计能力以及综合应用的能力。往往借助一个实验装置图考查多个实验即一题多用的命题方式。

    4。命题方式一般是将旧题翻新、新题再现的特点。因此在2011年高考中,还可能见到一些传统的题目,变化了问题形式,还有一些立意很新的题目,利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组织命题,体现高考命题的创新性。

    5。体现北京新课改的理念,渗透生物学观点的考查。高考注重“过程和方法”的考查,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试验方式的考查;还有对一些假说的演绎法、系统分析法、模型构建法的考查;对结构和功能的观点相适应、生态学观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的考查。

    6。试卷既要保证结构上与上一年保持基本稳定,还要有一定的区分度,拉开学生之间的分数差距。以上的方面为命题指导思想,那么命题的出发点是什么,怎样把一个知识点或者一类知识点用到题目中的呢?我给大家举两个例子:

    例:命题者根据考纲上内容:

    生物的变异:基因重组的意义(II),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II),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量变异(I),生物变异在育种上应用(II),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I)。

    那么命题者根据上面的内容,可以选择某一个方面的知识作为载体,来设置高考题,例如命题者选择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为载体设置的题目如下:

    某科研组测得一条多肽链片段和氨基酸排列顺序为“——甲硫氨酸——苏氨酸——甘氨酸——结氨酸——”,其密码子分别为:甲硫氨酸AUG,脯氨酸(CCU,CCC,CCA),苏氨酸(ACU,ACC,ACA)甘氨酸(GGU,GGA,GGG),结氨酸(GUU,GUC,GUA,GUG)。控制该多肽链的相应的DNA片段是以上述氨基酸排列顺序为模板的链,那么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只能发生在分裂间期,因为DNA解旋形成的单链结构不稳定。

    B。如果上述DNA片段最右端的碱基对由原来的T/A被G/C替换,则不会引起形状的改变。

    C。一般来说,基因插入三个碱基对要比插入一个碱基对更能影响蛋白质的结构。

    D。如果基因的非模板链中的某个碱基对发生改变,而基因模板链没有发生改变,则生物的形状可能因此发生改变。

    上述的题目的答案应该为B。

    第一个选项和细胞分裂联系起来,其余的知识点都是考查(基因突变不改变密码子的原因)如果说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不能对这些原因加以总结,那么很难看到上面的问题就得到答案的,生物的命题方式很简单,就是用选项涵盖了以上的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和总结能力,因此学生只要把下面几个方面总结好,不管选项如何设置,还是能把题目准确无误的做出来的。

     链接:基因突变不改变子代生物性状的可能原因:

   (1)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多种密码子可能决定同一种氨基酸,因此某碱基对改变,不一定改变氨基酸的种类。

   (2)体细胞中某基因发生改变,生殖细胞中不一定出现该基因。

   (3)如果父方细胞质内的DNA上的某个碱基对发生改变,则受精后一般不会传给子代。

   (4)如果亲代DNA上某个碱基对发生改变产生的一个隐性基因,并将该隐形基因传给子代,则隐性性状不会表现出来。

   (5)性状表现的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某些环境条件下,改变了的基因可能并不会在形状上表选出来。

   (6)如果基因的非模板链中的某个碱基对发生改变,而基因模板链没有发生改变,则生物的形状也不会发生改变。

    以上几个方面可以放置到任何一个选项中,只要考查与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的题目,就有可能出现上面的内容,那么在平时复习中,很少有学生能上面的知识点总结全面的,理解透彻的,所以说光看书不行,死记硬背也不行,必须要完善知识结构,注重一些细节,那么在考试中,你就不会遇到困难了。我在讲课的时候,已经把高考大纲中出现的知识点相关的部分,包括每个选项部分都已经给学生总结全面,并且讲解清楚,但是不排除一些学生回去以后没有复习好,因此导致考试中出现一些错误。

    我建议学生还是应该把考试大纲拿过来,在根据相关的内容去总结一下具体知识点,例如说考纲中要求:

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量变异(I)这一个知识点,你应该总结一下下面的内容:

    (1)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四分体时期,属于基因重组。

    (2)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易位发生时期比较广泛,有相互易位和转位之分,前者指两条染色体间相互交换了片段,比较常见,后者指一条染色体的某一片段转移到了另一条染色体上即为单向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3)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是一种常见的普遍的正常基因重组现象,交叉互换使得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多产生了几种配子,且它们都是正常配子,不会使后代产生遗传病。

    (4)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易位的遗传效应主要是产生部分异常的配子,使配子的育性降低或者产生有遗传病的后代。

    做到上面的归纳,并且让让上面的知识点在具体题目中运用,才做到真正“回归大纲,回归基础”。因此一模考试暴露了很多学生在平时复习中存在的问题,我做了以上分析,相信能给学生们带来帮助。如果说没有精力或者没有途径归纳上述知识点的考生,我们五一串讲的时候,应该对这些类容做一个详细的梳理。

     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d991530100rr35.html海淀一模理综分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生物】要想八成试题不丢分吃透生物《考试大纲》是关键
理综备考策略(加急)
详细数据解读2017年高考[语文/数学/理综]试题!附2018备考攻略
2020语文高考要求考察的能力
2018年高考试卷生物分析——回归教材贴近生活 难度有所下降
和高三学生谈高考生物复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