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凝于纸上的师徒情

教师节丨凝于纸上的师徒情

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传统,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就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教师节,旨在肯定教师为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今天是全国第32个教师节,在此,《中国书法报》祝所有教师节日快乐,生活美满!

作为中国书画传承与发展的主要方式,师徒制早在原始社会就已初见端倪,巫师听取天意来挑选门徒以传承自己的巫术,各行各业都有师徒传授的案例。延续至今,已数千年。其间师徒间的殷殷情谊屡见于史册,诵之如醴,愈品愈醇。

孔子与颜回

颜回是孔子最欣赏的学生之一,究其因,可总结为五点:一是颜回达到了“仁”的标准。“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三月”,天道小变之节,指坚持时间之久,更久即是“圣人”;“不违仁”,程颢注:“只是无纤毫私欲,少有私欲,便是不仁”。朱熹将“日月至焉者”释为“能造其域而不能久也”。颜回的这等修养与孔门其他弟子形成鲜明对比,得到孔子大加赞许并多次表示“贤哉,回也”。二是颜回知用行舍藏。即用之则行,舍之即藏,意思是有用我者,则行此道于世,不能有用我者,则藏此道在身。《论语·述而》载:“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孔子众多弟子中能做到这点的,只有颜回。三是颜回聪敏好学。《论语·公冶长》载:“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颜回聪颖卓绝,闻一知十,子贡闻一仅可知二,明其与颜回差距之悬殊也,颜回的聪颖连孔子都自叹弗如。又“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只见其向前,未见其停止。颜回死后,孔子向别人是这样评价他这位高徒的。如此聪敏好学却英年早逝,孔子痛惜之情溢于言表。四是颜回遵从孔子的教诲且坚持不懈地去执行。“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范宁注,“颜子闻夫子之言,而心解力行,造次、颠沛未尝违之。如万物得时雨之润,发荣滋长,何有于惰此群弟子所不及也。”群弟子中能做到这点的只有颜回。五是颜回与孔子心灵相通,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孔子曾表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雍也》载:“子曰:'贤哉,回也。一革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师徒二人可谓心意相通。上述前三点,不论是“仁”“用行舍藏”,还是“好学”都是孔子身体力行、极力倡导的事情。颜回做到了,做得比其他弟子都好,在这个层面上,他已经跨越了单纯的学生角色,他更像是孔子的知音,是他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时的师徒关系就不仅是学问上的传承关系,还填入了情感上的依托关系,愈久愈深厚,渐之已情同父子。对孔子来说,颜回最能领会他的学说精神,他希望颜回能继承他的衣钵,颜回的早逝对其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以至竟发出“噫!天丧予!天丧予!”的声音。老师因学生与自己心灵契合,而对其倍加喜爱的情形也发生在北宋欧阳修与苏轼身上。

 

清同治间《四书》刻本

 

清同治六年(1867)崇文书局《论语》刻本

 

《四库全书·集部·诚斋集·诗话》

欧阳修与苏轼


嘉祐二年(1057)知贡举时,欧阳修慧眼识英,挑出已经落选的苏轼的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并置于第二名,从此苏轼“名动京师”,欧阳修“喜得轼,并以培植其成长为己任”。这是一则广为人知的故事,但其间的一些小插曲,知道的人就少了。苏轼所撰的《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无所藻饰,一反当时流行的“太学体”一类险怪奇涩之文,正符合欧阳修锐意革除文坛积弊的主张和信念。梅圣谕作考官,认为其《刑赏忠厚之至论》与孟轲文风极像,唯独对其中引用的“杀之三”典故有异议,'宥之三’为当。等到放榜那天,梅问苏轼“杀之三”典故的出处,苏轼竟答:“想当然尔,何必需要有所出处?”梅圣谕大为震惊,然而“人已无不服其雄俊”。博闻强识如欧、梅二人,都对一个典故备感陌生,欧阳修还惭愧地跟梅尧臣说“此郞必有所据,更恨吾辈不能记耳”。他不但没有不满于苏轼的回答,反而发现了苏轼身上难得的疑古创新精神和惊人的胆识,《诚斋诗话》有载欧阳修预言“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苏轼一生也一直以其师欧阳修的重托为己任,将少年时代被欧阳修洞穿的潜质和才能充分地发挥,继欧阳修之后,建立起了宋诗独树一帜的独特体制,成为宋代文学的典型代表。欧阳修也因发掘了苏轼这个“异人”而完成了他领导诗文革新运动的全胜,确立了自己“一代文宗”的文学史地位。苏轼与欧阳修就是这种彼此成就、进相汲引的师徒关系。

 

 


欧阳修楷书欣赏《致端明侍读留台执事》

 

 


欧阳修行书《谱图序稿》(并题跋)

 

 


苏轼《
次辩才韵诗帖》


吴昌硕与荀慧生


“荀派”艺术的创始人荀慧生20岁那年结识了75岁的画坛泰斗吴昌硕,因仰慕吴昌硕的书画艺术,他拿着自己演戏之余所绘的书画册页向吴昌硕请敎。吴昌硕本来就喜欢京戏,他见年少的荀慧生不仅擅长京戏,而且有意向书画艺术发展,十分重视,欣然阅毕册页后说:“用笔用墨虽不够娴熟,然落笔之气韵却非同一般。”吴昌硕满心欢喜地予以指导点拨,使荀慧生得到许多启发。从此他便对吴昌硕行弟子之礼,甚为恭谨。

1925年,行过拜师礼后,荀慧生正式成为吴门之人。吴老高兴地逢人就说:“我暮年得此好学不倦之天才艺员做门生,真乃一大快事!”1927年,荀慧生新戏《丹青引》,一举取得“四大名旦”之一的京剧地位,戏中荀慧生当场泼墨挥毫作画的场面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这与吴昌硕对其绘画技艺的教导是分不开的。不料,荀慧生入门仅一个多月,同年11月29日,吴昌硕便溘然长逝,终年84岁。荀慧生闻知噩耗,特从北平赴沪,扑在吴昌硕身上大哭不止,吴昌硕去世后,荀慧生与吴师后人一直往来不断。

 

 


吴昌硕题画诗

 



 


荀慧生书画作品


徐悲鸿、齐白石与李苦禅


和现在的许多艺考学生一样,李苦禅从小酷爱绘画,听闻北京聚集了许多知名大画家,就来到北京进一步深造,一心想圆自己的艺术梦。在北大蔡元培发起成立的画法研究会上,李苦禅遇到了导师徐悲鸿。这位仅比他大3岁的小老师在学业上给予了他莫大的支持和鼓励。也许是因二人同样出身贫寒又年龄相仿,又或许因为李苦禅带来的作品虽横涂直抹、欠缺法度,但难掩其良好的绘画天赋和基础,我们不甚明了。显然徐悲鸿非常喜爱这个学生,他常把李苦禅带到家中给他看自己从国外带回的美术资料,二人对艺术有着同样的热情,交谈起来很是投机。

在徐悲鸿的精心辅导下,李苦禅逐渐掌握了西画的表现方法,进入了北大“留法勤工俭学会”,徐悲鸿也因留学法国而不得不暂时中断了联络。后来,李苦禅凭借在画法研究会打下的基础,顺利考入了北平艺专(中央美术学院前身)西画系,拜入齐白石门下,学习中国传统大写意花鸟画,并很快在北平画坛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辗转20年腥风血雨,不堪回首。他担任了南北几所美术学校的教师,支持学生运动,积极投入抗日队伍,穷困潦倒、九死一生。徐悲鸿也在留法归国后屡遭磨砺,被逼南下后于1946年回到北平接受北平艺专校长一职。他马上聘请李苦禅担任教授,当时有不少人提出异议。此事传到齐白石耳中,老人慌忙找到徐悲鸿说:“要是不聘苦禅,我的教授也不愿当了。”徐悲鸿当即告诉他:“我聘请李苦禅的主意已定,谁也改变不了。”老人这才放下心来。上任不久,徐悲鸿就对国画教学进行了改革并亲自安排了李苦禅的教学内容:“自今以后,弟在校所任之课为鹰、鸡、茶花、荷、竹五种。务将鹰之飞翔、休止,鸡之欠、伸、饮、啄、争斗,茶花花心、花蒂、枝叶,荷花嫩莲、老莲、叶之反正勾筋,竹节、竹干、枝叶及其风雨中姿态,务极精确。”对其寄予期望之厚,可见一斑。

二人亦师亦友,但李苦禅对徐悲鸿言必称师,逢必执弟子礼。每当有人问徐悲鸿大弟子是谁时,他都不假思索地回答是李苦禅。

齐白石对自己的这位大弟子也是赞许有加。老人授徒时的一句“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已是众所周知,但他还曾说:“众皆学我手,英(李苦禅原名李英)也夺我心。”可见李苦禅学的是老师独到的艺术匠心,而不是简单学习老师的艺术样式。齐白石一生辛苦作画,耻于攀附权贵,他的这种品质也深深影响了李苦禅,李苦禅将“先有人格而后有画格”视为人生信条,宁可自己的画一钱不值,也不去造假牟利。齐白石也称赞李苦禅的人品和画艺,曾有诗记于手稿云:

一日能买三担假,

长安竟有担竿者。

苦禅学吾不似吾,

一钱不值胡为乎?

品卑如病衰人扶,

苦禅不为真吾徒。


 

齐白石《己未日记》手稿

徐悲鸿给李苦禅的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近代十大画家的师承关系,和代表画作,看完这篇文章就懂了!
近现代中国十大名书画大师: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吴昌硕,潘天寿,黄宾虹,李苦禅,林风眠,李可染,黄...
盘点我国被造假最严重的大画家
张益禄组诗《千古丹青》一
小心坑死你!细数十大“被造假”最多的国画大师
中国近现代国画巨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