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蒋勋谈《寒食帖》

蒋勋谈《寒食帖》:只有通达的心灵,才能创造最美的艺术!


苏轼《黄州寒食帖》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法帖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四十五岁,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被关入监牢百余天,后贬谪黄州任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第三年四月,即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作此两首寒食诗,书写此卷的时间大约在翌年,或元丰七年离开黄州以后。

苦难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苏轼在黄州不仅写出了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之一的《黄州寒食帖》,还留下了《前后赤壁赋》等传世美文。

|讲解:蒋勋

|文字整理:楚峰

  文本细读    

宋人尚意,文人写字写得很潇洒,强调真性情。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苏东坡排名第一。我们下面要讲的是苏轼下放到黄州这段时间所写的诗稿《黄州寒食帖》,这件作品现在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苏轼《寒食帖》局部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意思是,我到黄州,已过了三个寒食节了。寒食对苏东坡而言意义非常特殊,是一个不趋附潮流的人,在表达自己对生命的领悟过程。“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非常自在,它以最平白的口吻开头。其实文学从这么简单的东西开头,不要怕后面没有伟大的东西,问题在于你怎么来布局、安排,苏东坡几乎拿起笔来就随意写了。

 

作为书法,《黄州寒食帖》被称为苏东坡传世书法的第一名,也是中国行书里最受赞赏的。苏东坡的伟大,在于他让你觉得艺术创作就是真性情,只要你有真性情,就可以写这样的字,也可以写这样的诗。

年年欲惜春”,每一年到寒食节这个时候都想惋惜——春天要过完了,可是“春去不容惜”。我们注意他重复这个“春”字。

今年又苦雨”,今年雨下得特别多,“两月秋萧瑟”,“两月”就是阴历三四月的时候,寒食节的前后,这两个月像秋天一样非常萧瑟,不像春天。因为一直在下雨,有一点阴森森的感觉。

卧闻海棠花”, 他躺在床上看海棠花,“泥污燕支雪”。“燕支”是美丽的红色颜料,女人也用它来化妆,雪是白色,海棠花有红色有白色,花瓣掉在泥土里,被泥土弄脏了。

我们注意“花”和“泥土”在这里象征着四十五岁前后两个不同的苏轼。四十五岁以前的他像花一般的瑰丽,四十五岁以后他浪迹天涯,像泥土般的卑微。美丽和卑微是可以和解的。他要转化了,他用花跟泥来做一个心情上的领悟。

 

苏轼《寒食帖》局部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这个是用庄子的典故,庄子说:“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就是有人把船藏在山谷当中,可是夜半忽然发现船不见了,因为潮水一直涨一直涨把船给带走了。庄子的意思是说,把东西带走的是时间,没有一个东西比时间更厉害,它会把所有的东西偷走。这也是苏轼用庄子典故的意义所在。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觉得自己原来还很年轻,还是少年,可是怎么生了一场大病,头发都白了。这个病当然指的不是生理上的病,是讲他坐了一次牢,对他而言是一场大病,出了牢以后头发都白了。在“病”之前他写错了一个字,就点了四个点,告诉你写错字了。所以草稿的这种自在性跟唐代书法的严格性非常不一样,就是他非常随意,高兴怎么写就怎么写,写错了就修改,然后让你再看到。

 

苏轼《寒食帖》局部

 

上面是《寒食帖》的第一首,第二首的开头是:“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语言还是非常的白话。因为一直下雨,春天的江水好像要涨到房间来了,他就住在江边嘛。“小屋如渔 舟,蒙蒙水云里。”说他的小屋子像一个渔船一样,被一片水雾包围。

 

空庖煮寒菜”,大概有点饿了吧,就跑到厨房去找一点冷菜来吃,因为寒食节不能够煮热的菜。可这里的“寒”其实是一个心情,“空”也是一个心情,空的厨房里面只有冷的菜,其实是一个心境,好像热不起来了,好像所有的热情在这个时候变得好冷。

 

苏轼《寒食帖》局部

 

“破灶烧湿苇”,破破烂烂的炉灶,要想煮一点菜的时候,芦苇、柴是湿的,因为下雨下了太久,所以烧不起来。我不知道大家会不会感觉到这都是我们讲的宋代的意象:空庖、寒菜、破灶、湿苇,好像都是发霉的感觉。

 

 

那知是寒食”,他说他其实过日子过得根本不知道今天是哪一天,因为他不做官了,已经被下放了,所以今天是礼拜几有什么关系,反正也不上朝了。

但见乌衔纸”,看到乌鸦嘴巴咬着一张烧剩的纸钱的纸灰飞过去。这个画面很惊人,因为寒食节在清明前后,所以清明节扫墓以后烧纸钱会有剩下的纸灰,乌鸦飞过去的时候,嘴巴里咬着那个。写到 “乌衔纸”的时候,毛笔的笔锋变了,像刀子一样很锐利。因为他其实这个时候非常痛苦,这是悲哀的一个心情。写到“破灶”的时候,你会感觉到一种落寞、敦厚,可是写到“衔纸”的时候,他是非常锐利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这个卷子在书法上受到非常的推崇,因为很少书法家从毛笔的笔尖到笔根全部用到。 

 

君门深九重”,这里有一点像回到孩子的天真去写字了。 “衔纸”那个笔划的尖锐,直接这样拉下来,而这个拉下来后面跟了一个“君”字,大概真的就是跟他最有关系的,他一直觉得对宋代忠心耿耿,一直希望宋代好,在王安石变法的时候,一直论辩新法得失。苏轼其实不是不同意王安石,他觉得王安石太急,这样的话新政会让老百姓更辛苦,因为要交那么多的税,老百姓会受不了。你虽然要国家富强,可有一个原则是老百姓日子要过得去,如果国家富强,老百姓都活不下去,变法还是很难推行,他的争辩其实重点在这里。然而当时的皇帝急于要变法,希望能够国家富强,所以当然就把他下放贬官。这个时候他内心对这个“忠心耿耿”其实有很大的矛盾,可是对于儒家一分子来讲,尽忠是重要的事情,所以他说“君门深九重”,“君门”是说一个知识分子尽忠于皇帝。可是皇帝这个时候不见他,因为他已经犯法了。“深九重”是见不到,好像在九重天上,所以他无法尽忠。 

 

苏轼《寒食帖》局部

 

接下来他想说那我就尽孝吧,可是“坟墓在万里”。他爸爸的坟墓在四川,所以他连清明节回去都不行,对父亲的孝道也无法尽到。因为过去的人觉得清明节你要回去扫墓的,所以他看到“乌衔纸”的时候,他的笔画变了,是因为有一种凄凉的感觉。

 

 “也拟哭途穷”,“途穷”,就是道路到了尽头。觉得生命到了这样的状态,很想学着魏晋竹林七贤的阮籍,走到没有路可走的地方坐下来大哭。可是好像觉得连哭都哭不出来,因为“死灰吹不起”,自己的心境已经一片死灰,根本没有任何激情了,连哭的激情都没有了。

 从书法美学看苏东坡的性情  

 

 

 

石压蛤蟆体

苏东坡的字当时被很多人笑,说好像石压蛤蟆。他自己也这么认为,说我的字像石头压死一个蛤蟆,扁扁的。一般人看不懂苏轼的字,觉得这种字很容易,我也会写。 可是黄庭坚就说这种字简直美得不得了,因为它是率性而为,所以它是最难的。

美学当中最难的是自然而不做作,这个书法难的不是技巧,而是难在心境上不再卖弄。写诗不卖弄,写字也不卖弄,写得丑丑的, 有什么关系呢?就像刚才说他被一个流氓打倒在地以后,忽然完成了一念之间的转换,这个时候他多么渴望做一个完全平凡的人,一个不被人家招惹的,也不招惹别人的人。 

 

 棉中裹铁

上面介绍了《寒食帖》的两首诗,毛笔的运动,那种不再表现钢锐的,或是工整的柔的美学,里面含着很大的力量,我们叫“棉中裹铁”,外面看起来软绵绵,可是里面有刚硬的东西。 大概在整个中国的美学里,不管是舞蹈、身体,还是书法、绘画,都是在讲这个东西,就是让里面有一个刚硬的东西,可外面是可以柔和的东西。苏轼在这一幅书法里发生了一个非常大的变化,不再像他以前写那种很卖弄性的线条。《寒食帖》写得非常惊人,我觉得几乎像一个人脸上的表情。 

 

乐观豁达

“右黄州寒食二首”,苏东坡写到这里,连签字都没有签,就结束了这样一个诗稿。它是一个创作者在中年非常重要的心境的转变,从这个之后我们会发现苏轼有更大的包容跟豁达,他此后的命运没有比以前更好,不断被贬官。

每一次的贬官都是皇帝对苏东坡的惩罚,可对苏东坡来讲是人生难得的赏赐,因为不贬官还不会到这些地方。所以他把每一次的贬官当作一个很快乐的东西,到了广州就说唐朝以后宰相没有被贬过五岭以南的,他破纪录了,所以很高兴。皇帝就很生气,于是把他贬到海南岛,再往南一点。 苏轼每到一个地方都在发现新东西。到了广州,人家觉得这是活不下去的地方,他却写信说荔枝很好吃,“日啖荔枝三百颗”,他一直在生活里发现活着这么好,实际上真要活得好是不可能被惩罚的,他把惩罚变成了祝福。一个外在客观的惩罚,如果你自己有一念之间的转变,你会发现没有事情是悲苦的。

到了海南岛,他认识了一些当地的原住民,看他们怎么编织,他在文章里做了好多记录,有趣得不得了。所以你会感觉到他的生命一直在开阔,每一次都发现生命还有很多记忆。这样一个生命形态,使我们今天会发现,文学史上的苏轼是一种乐观的心态、一种开阔的个性,他树立成一个生命的典范,这个生命典范让你知道其实文学重要的是活出自己。

蒋勋:寒食帖

假日无事,便取苏轼的《寒食帖》来看。这是苏轼于神宗元丰五年贬到黄州所写的诗稿。字迹看来颠倒随意,大小不一,似乎粗拙而不经意;但是,精于书法的人都看得出,那欹侧顿挫中有妩媚宛转,收放自如,化规矩于无形,是传世苏书中最好的一件。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感鸟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诗意苦涩,是遭大难后的心灰意冷,书法却稚拙天真,猛一看,仿佛有点像初学书的孩子所为,一洗甜熟灵巧的刻画之美,而以拙涩的面目出现。饱经生死忧患,四十六岁的苏轼,忽然从美的刻意坚持中了悟通达了——原来艺术上的刻意经营造作,只是为了有一日,在生死的分际上可以一起勘破,了无牵挂;而艺术之美的极境,竟是纷华剥蚀净尽以后,那毫无伪饰的一个赤裸裸的自己。

苏轼一生多次遭迁谪流放,以后的流放,都比黄州更苦,远至瘴蛮的岭南、海南岛。黄州的贬斥,只是这一生流放的诗人之旅的起程而已,对苏轼而言,却有着不凡的意义。

黄州的被贬,肇因于小人的诬陷,发动文字狱,以苏轼诗文对朝政、皇帝多所嘲讽,要置他一个“谤讪君上”的死罪。苏轼自元丰二年七月在湖州被捕,押解入京,经过四个多月的囚禁勘问,诗文逐字逐句加以究诘,牵连附会,威吓诟辱交加,这名满天下的诗人,自称“魂惊汤火命如鸡”,以为所欠惟有一死。在狱中密托狱卒带《绝命诗》给兄弟苏辙,其中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这样惋恻动人的句子。

这应当死去而竟未死去的生命,在惊惧、贪恋、诟辱、威吓之后,豁然开朗。贬谪到黄州的苏轼,死而后生,他一生最好的诗文、书法皆完成于此时。初到黄州便写了那首有名的《卜算子》:“……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那甫定的惊魂,犹带着不可言说的伤痛,但是,“拣尽寒枝不肯栖”,这生命,在威吓侮辱之中,犹不可妥协,犹有所坚持,可以怀抱磊落,不肯与世俯仰,随波逐流。

黄州在大江岸边,苏轼有罪被责不能签署公事,他倒落得自在,日日除草种麦,畜养牛羊,把一片荒地开垦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东坡”。有名的《江城子》写于此时:“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是在狭小的争执上看到了生命无谓的浪费,而真正人类的文明,如大江东去,何尝止息?苏轼听江声不断,原来这里也曾有过战争,有过英雄与美人,有过智谋机巧,也有过情爱的缱绻……真是江山如画啊,这饱历忧患的苏东坡,在诟辱之后,没有酸腐的自怨自艾,没有做态的自怜,没有了不平与牢骚,在历史的大江之边,他高声唱出了惊动千古的歌声:“大江东去,浪淘尽……”时年四十七岁。

苏轼的《赤壁赋》也写在这段时间。《前赤壁赋》原迹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文末尚附有小注:“轼去岁作此赋,未尝轻出以示人,见者盖一二人而已。钦之有使至,求近文,遂亲书以寄。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被诬陷之后苏轼也知道小人的可怕,知道这件文学名著的背景,再读东坡这几句委婉含蓄之词,真是要觉得啼笑皆非啊!

在黄州这段时间,东坡常说“多难畏事”或“多难畏人”这样的话。他的“乌台诗案”不仅个人几罹死罪,也牵连了家人亲友的被搜捕贬谪。他的“多难畏人”,一方面是说小人的诬陷,另一方面,连那深爱的家人亲友学生也宁愿远远避开,以免连累他人。与李端叔的一封信说得特别好:“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则自喜渐不为人识。”

穿着草鞋,与渔民樵夫混杂,被醉汉推骂,从名满天下的苏轼变成无人认识的世间凡夫俗子,东坡的脱胎换骨,正在他的被诬陷、受诟辱之后,可以“自喜渐不为人识”吧。

《寒食帖》写得平白自在,无一点做态,也正是这纷华去尽,返璞归真的结果吧。卷后有苏轼学生黄庭坚的跋,对《寒食帖》赞誉备至。黄庭坚是宋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仅次于苏轼的一人,书法挺拔峻峭,但是他对《寒食帖》叹为观止,正是黄州的东坡竟可以连美也不坚持,从形式技巧的刻意中解放出来,美的极境不过是“与渔樵杂处”的平淡自然而已吧。

在拥挤秽杂的市集里,被醉汉推骂而犹能“自喜”,也许“我执”太强的艺术家都必须过这一关,才能入于美的堂奥。但是,谈何容易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黄州寒食诗帖》走近苏东坡
苏轼《黄州寒食帖》
蒋勋: 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究竟好在哪儿?
恣肆奇崛--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掌上字帖】苏东坡《寒食帖》单字放大版,能听见的书法!
为什么千古奇才苏东坡的书法名列宋四家之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