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法圈的“浅规则”

如今有一句流行的台词:“生活中满满的都是套路。”有时还会加上另一句:“农村人不懂,城里人套路深。”第二句未必成立,城乡差别不仅仅在于“套路”。第一句才是现实,“无套路,不生活”。

书法圈也有套路。

曾经见到一个“书法家”,可以精准地“复制”几十个内容一样的扇面,无论用笔、结字还是章法,可以丝毫不差,已经有了复印机的强大功能。这样的作品,自然很难打动人。书写者的解释是:“如果每写一幅字,都充满激情的话,早就把感情用完了,也活不下去了。”一说到吃饭问题,就什么也不用解释,民以食为天,书法家也是人。所谓的书家,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写手甚至写字匠,但自己感觉不到。这也许已经谈不上创作,就是订单、任务,饭碗而已。也许这些描述都不准确,准确地说,这就是套路。

不仅作品可以完全复制,书写内容也极其单调,总是那些“白日依山尽”“远上寒山石径斜”“墙角数枝梅”之类。熟诗没有问题,大家都写也没有问题,关键是作品整体上要有新意,哪怕写几十遍,能够遍遍出新意,那才是高手。一个人总是复制几十遍乃至几百遍,陈陈相因,就极其乏味了。有人就很不耐烦,反对抄唐诗宋词,提出写自作诗,却无济于事,因为所谓的自作诗大多不过是顺口溜、打油诗而已。其实深入思考一下,从《诗经》开始,到民国结束,有多少佳句名言?好诗是写不完的,就算是整天抄也抄不完。为什么总是集中在那几首?寻根究底,因为应酬太多,来不及思考、揣摩。有的人甚至把同样的内容复制几百遍,不断地重复,直至手指僵化、思维僵化。说白了,书写内容也成了套路。越是套路,越没有激情。

批评有套路。一个初出茅庐者想要成名,所采取的办法是,先猛烈地批评当代的一些名家,吸引眼球,然后再转向“非著名书法家”收费。一个成熟的批评家失去锋芒之后,文字只剩下套路。当今批评令人感到乏味、失望的原因多半源于此。所谓的批评,就是先说上一大堆好话,结尾处稍微提一下不足,不足掩盖不了成就,而后万事大吉,一团和气。当然,也有利用“批评”来炒作的,这当中也不乏套路,自己的某一个观点或论点不被关注,就穿上一个马甲,自己批评自己,求得关注。

拍卖有套路。所谓的拍卖,很多时候就是自卖自买,赚个吆喝,然后借用新闻将个人的高价消息放出去。目前谈不上真正的书画市场,更不用说理性、成熟的市场。就事实而言,即使某一次卖出一个不错的价钱,不代表总是会高价。但是某一次高价,一定会总是放在嘴边,变成了套路。

销售有套路。找各种噱头打折优惠,无所不及,关键是最后一定会申明——不代表正常润格。其实大多数时候,润格高挂,却只是有价无市而已。

名家包装有套路。几天之内可以完成几十幅作品,似乎“创作能力很旺盛”——不像“古人”一些展览,作品都是从一生过程中“选”出来的。单单有展示还远远不够,一定要出版豪华作品集,再配备成套的名家集体评论,有的还抽出其中的“金句”,最好是有现场的研讨会。然后,这些资讯通过各种媒体发布出去,造成新闻效应。

“非名家”也有套路。打破常规,走“另类路线”——非书协会员,非印社社员,农民书法家之类。就连“学者书法家”也成了套路——“成功可以复制”。

于是,江湖书家就大规模登场了。江湖大侠更是有套路,采用“一战成名”的方法,无所不及、至贱无敌,比谁更无耻。这就不用多说了。只要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什么都可以尝试,因为已经没有底线。

研讨会和展览是名家或非名家常常利用的套路,本身也有套路,因为晃来晃去总是那么几个人。就连学术论文本身也有了套路,不管有多少学术含金量,有无现实需要,一律要加上“内容提要”和“关键词”,看起来更加“高大上”。

书坛有数不清的套路。

当代书风雷同是一个时常被讨论的话题。其中有客观原因,信息便捷,相互之间容易受到影响,或者被模仿,某一种书风或某一种形式被接受直至广泛应用。身处同一个时代,彼此难免有时风烙印。造成雷同更主要的是主观原因。一个人如果想和别人保持距离,想与众不同,就一定能够做到。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就算是同卵生双胞胎,仍然会有细微差异。但为什么原本呈现各自心性的书风会大规模雷同呢?因为更多的人想快速成名,求得捷径,说到本质,反对套路,但需要套路。不妨来看看不同年龄段书家的书风差异程度。四五十年代的书家,人生经历不同,想法不同,活法不同,书风彼此之间有很大差异,相比之下,年龄越小的书家,书风相似度越高。所谓的八〇后和九〇后书家,可以说是高度雷同。原因何在?因为成长路径基本相同,人生路径相差无几,书风的来源更是接近——通过参加培训拜师,而后入展、入会,进而成名,于是就有了市场,可以卖字。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是类似的套路,或者正在追求这样的套路,书风不雷同才怪呢。套路成全了很多人,也害了很多人。就个人来说,谈不上风格,就整体来说,都是套路——也就是现在流行的所谓“展览体”。

什么是套路?对于其中一方来说,有需求、有想法,但不愿意真正付出,或者想要最小的成本,于是就“随大流”。对于另一方来说,看透了套路,就开始设计套路,知道你那一块痒痒,总是能点到穴道上。有什么需要,就投其所好,没有需要,就创造需要。这就是套路当中的套路,局中局、计中计。以经济学的眼光来看,这是一种“眼球经济”和“粉丝经济”,要想“多割韭菜”,就要大量用激素催熟。眼下各种名目的培训班,看起来个个都是“举世无双”,不过是套路而已,钓鱼投饵,诱人深入,请君入瓮,愿打愿挨。因为大家都走套路,习惯了套路,有时厌恶套路,但摆脱不了套路。

大量套路的危害在哪里?书法家都变成了装在套子里的人,人人都讲套路,都在表演,因而所看到的一切有关书法的繁荣,并非真正的昌盛,而是套路的猖獗,是一个并不真实的世界。套路以不同的名目出现,渗透到各个领域。书法家丧失了真诚,也丧失了激情。所以,有偏激的观点认为——当下书法创作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废纸——“废纸论”由此出炉。也许这一观点确属偏激,但若是换一个角度来想,这不过是针对套路肆虐的一声呐喊。

套路不仅仅只是一种或多种现象。很多现象本身不值一谈,更无须置喙一辩。但类似的现象反复出现,成为痼疾沉疴之时,就会彻底改变书法生态,正如胡塞尔所说,现象学必然导致生态现象学。有鉴于此,应该反思套路重复上演和泛滥的原因,找出针对性的办法,从个人做起,拒绝套路。

套路和方法有区别。比如说,书法应该注重培养,而不是培训,要着眼于长期濡染、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现在流行的则是讲究短频快的培训,走的是“大呼隆”和“集团军”的路线,书法家可以批量生产,因材施教已经束之高阁,一切都来不及,等不及。那些所谓的“秘笈”,很多时候就是套路。

套路和过程、程序和流程有本质区别。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一个过程。人生追求的就是一个过程,因为生命的终点无一例外地走向死亡。生命本身没有意义,正是追求的过程赋予了各自不同的价值和意义。追求并享受这个过程,是书法创作和研究所必需的。比如说最常见的雅集,如果失去了固有的“高雅”之意,就会变成套路。对于雅集来说,最主要的就是其中的仪式感。一九〇八年,法国人类学家范热内普在《过渡礼仪》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仪式”的概念。他认为,人的生命总是存在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转化,在转化的过程中需要一个仪式:“每一个体的一生均由具有相似开头与结尾的一系列阶段所组成——诞生、人生成熟期、结婚、为人之父、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社会阶层、职业专业化,以及死亡。其中每一事件都伴有仪式,其根本目标相同——使个体能够从一确定的境地过渡到另一同样确定的境地。”仪式往往会有一系列的程序。这种程序制造的秩序性,营造了仪式的氛围,让人沉浸其中,感觉自己正在其中扮演着某种角色,从而建立起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感,让一切变得更加有序,充满敬畏感。在这个人心浮躁的社会,多少人对于生活本身,已经丧失了仪式感。法国童话《小王子》里就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刻与其他时刻不同。”比如在婚礼举办的过程中,就有一定的仪式,有一定的流程,但如果是为了结婚而结婚,没有真正仪式带来的归属感和爱情带来的幸福感,就是一种套路。同样,为了创作而创作,为了写字而写字,为了出名而出名,就都是套路。当下书法圈套路满满,原因正在于此。

因为套路,书法家变得极其世故,字里行间也充满了匪气、油气、戾气和江湖气。其实不独“江湖书法”的出现显示出江湖的存在,令人忧虑的是,整个书坛也因为无所不在、无孔不入的套路变成了一个大大的江湖,人人都在跑江湖。所以,当今书坛乱象丛生,也就不难理解,因为时时刻刻都是套路,没有真诚、真心投入,没有了真情实感。

但是,套路对于书家,尤其是新生代书家的危害,远不止变得世故如此简单。

首先,套路使得众多书家对于书法的理解变得表面化和肤浅化。大家普遍认为书法极其简单,参加几次培训,听一些所谓的“秘笈”,参加几次展览而后入会了,便成了书法名家,报纸上登几篇介绍文章,吹捧一下,更以为自己是大师,飘飘然起来。其实,成名不等于成功,成功不等于成家。书法博大精深,学无止境自然不用多说。就目前现实而言,使得书家的成长模式化。造成盲目跟风,变得雷同还属小事情,经过一定时间的筛选和淘汰,最终会“合并同类项”,关键是使很多人的人生变得碎片化,最终会一事无成。要明白和坚信一点,书法是有难度的,书法是有高度的,不能以今人为标准,今人可以低俗到没有底线,“江湖书法”大行其道,实质上已经不是书法,而是“反书法”,必须向古人看齐,以历代经典为标杆。

其次,套路本身违背了书法的发展规律。正如刚才所说,现在普遍觉得书法很简单,而且还可能有大把进账,所以人人争当书法家。一支毛笔抓在手中,怎么写都可以,都能解释为个性特色。这就是目前书法家成才的套路。套路的实质是追求“速成”,要求快速见效,但书法本身是“慢热”的,不以时代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是一对无法调和的矛盾。但事实上又并不存在这种矛盾。因为书法本身的淘汰规律没有改变,只是淘汰率更高而已。再者,但凡从事书法乃至任何一种文艺形式,都要尊重艺术本身的规律。因为这些规律,是漫长历史过程的积淀,是千百万人智慧的结晶,妄想以一己之力来改变,是不可能的。或者说,根本不敢有这种妄想,只是借助套路来谋利益而已。书法是一种非常内化的艺术形式,依赖自身的经验,但同时也依赖集体的经验,加以借鉴。看不到这一点,或者做不到这一点,就只能以“乱”取胜,创作上装神弄鬼,理论上不说人话,目前比比皆是。过去在特殊年代,书法乃至诸多传统文化遭到“冷遇”,所以渴望“热”。这种“热爱”在最初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动力,但“热过了头”,恰逢一个娱乐化的时代,异化成逢场作戏,彻底走向反面。可以说,当下的“热”大多数并不是真正发自内心,而是一种表面的功夫。对于书法的态度,需要“内热外冷”。内心热爱,代表一种专注,“冷”则是一种理性思维,可以持之以恒、有条不紊。就像地球的能量场一样,是标准的“里热外冷”,地心有岩浆,持续供应着千百万生物体所需要的能量,如果岩浆都喷到地面,则一切化为灰烬。从国家目前的现实来讲,真的不需要那么多书法家,对更多的人而言,作为一种文化修养方式更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没有必要都来出豪华作品集,都来大张旗鼓地办展览。社会分工是发展的大趋势。对于国家来说,更需要高科技和经济等多方面的人才。

再次,套路违背了“书法伦理”,改变了整个“书法生态”。前文指出,套路导致乱象,但真正的原因不是套路本身,而是违背甚至丧失了书法伦理。这一点尤其要加以强调。书法伦理的丧失,表明了书法家的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过去的书法家都有人生的“另一面”,大到家国天下,纵横驰骋,小到书法情结,一生贡献极大。这种“社会性”的终结,所谓的书法家披着一张“专业之皮”,集中在小圈子里闹腾,难以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所以,时下的书家,笔墨愈加小气,并不是奇怪之事。

概而言之,越来越多的套路出现,使得书法家彼此之间的社会关系变得单一而直接。古代的书法家,相互间主要存在三种关系:血缘关系——主要表现为家族文化的传承;伦理关系——主要表现为师生之间的继承传授;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正当、正常的书法市场。如今这三种关系已经合并为一种关系——利害关系,本质是一切的物化。通俗地讲,名利就是一切,一切就是名利。一切都是套路,套路就是一切。这样来看,书法所能看到的一切热潮,并不是真正的情感需求和情感表现,而是大量的“仿真”现象——所有人都是在“演戏”,粉墨登场,拼命做秀,心思完全不在书法本身。其实不独书法,心思已不在一切事物之本身,在乎的只是所能获取的现实利益。书坛中所有人,既是演员,又是观众,分不清真假,也无所谓真假。当然,如果真正内心热爱书法,不能也不会迷失在套路中。因为“套路”不是书法的未来,也看不到书法的未来。拒绝套路,告别套路,才能真实地感受有关书法的一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才女书法家苏泽立,不愧为书坛名家之后,作...
《明清书法》
历代名家临《圣教序》,养眼!
笔笔见功底,字字皆经典:他是主流派传统功力型书法名家
西南巨儒,有清一代十大书法家之一——莫友芝书法精赏
【典藏名家·冯丽】经典 | 收藏 | 传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