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京博物院“以碑破帖 尚古出新——清代碑学书法作品展”

2020年12月30日-2021年6月30日,南京博物院艺术馆的“历代书法陈列”展厅中推出了“以碑破帖 尚古出新——清代碑学书法作品展(上)”,首次大规模地展示清代碑学书法,且三分之二以上的展品首次公开展出。




本次展览将分为上、下两辑,
以期更加全面地展示清代碑学书法的艺术成就。

本次展览是南京博物院藏明清以来书法系列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前,南博分时段做了“江左流韵——明代中期书法作品展”“风神超逸——明代晚期书法作品展”和“气格俊迈——明末清初书法作品展”三个明代书法展览;进入清代,按照“帖学”和“碑学”两大脉络进行梳理,先做了“雅规依旧——清代帖学书法作品展”上、下两辑,然后到本次“碑学”展览。

 问
什么是 “碑学”?
书法史意义上的“碑学”有特定的内涵,指重视汉、魏、南北朝碑版石刻的书法史观、审美主张以及主要以碑刻为取法对象的创作风气。

 问
清代碑学如何兴起?
清代中前期乃至明代以上,书坛普遍崇尚法帖。而自阮元作《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包世臣继起鼓吹北碑,崇碑之风一时大盛。
在意识上,时人已经厌恶因摹刻失真而与“二王”经典渐行渐远的刻帖;在物质上,有出土的大批碑、志、造像等作实物支撑,“碑学”就自然而然兴起了。


本次展览将清代“碑学”书法的发展演变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碑学滥觞、碑学转换和碑学大兴。


明末清初,古文字学、金石考据学再度兴起,掀起了一阵访碑狂潮。大量碑版出土,更造就了一批以写碑铭名世的书家。他们以隶书创作为主,如程邃、郑簠、朱彝尊、石涛、张在辛、万经等人。

郑簠的出现,让师法汉碑的认识和实践都发生了变化,彻底打破了“唐隶”对元、明隶书的长久束缚。他不仅是一位靠师碑成功的书家,更将师碑目标从魏晋名家碑版转向非名家汉碑,从而影响了当时的一大批书家,堪称“前碑派”的先锋。

郑簠  
隶书《介雅三章之二》轴

郑簠(1622-1694),字汝器,号谷口,上元(今江苏南京)人,以擅长隶书著称于清初。他开启了习隶者必先取法汉碑的新风气,更将师碑目标从魏晋名家碑版转向其他非名家汉碑,从而影响了当时的一大批书家,堪称前碑派的先锋。眼前乃郑簠书法风格成熟期的一件隶书作品,笔法和章法都直取汉碑,点画既圆且劲,字势活泼飞动,极具书写性。行笔注重速度和轻重的变化;结体大胆,高低错落,主次分明。所录诗文乃南朝沈约所作《梁三朝雅乐歌·介雅》之一和三。

万经  
隶书程颐《听箴》轴

万经(1659-1741),字授一,号九沙,浙江鄞县人。其隶书用笔沉稳苍厚,结体端庄平和,于汉碑所得甚多。著《分隶偶存》,开乾嘉学者研究汉唐分隶之先。此作用笔饱满,线条圆润,展现了“丰”之气象。别体杂出,外形近圆,古拙天真,富有童趣。字距宽疏,行距紧密,与汉隶近。所录诗文《听箴》,与《视箴》《言箴》《动箴》合为《四箴》,乃北宋程颐所撰,是明清书家常见的创作题材。



清代中期,由于清初“前碑派”的影响,一些书家敢于抛弃“二王”正统,以汉碑之法融入行书,探索以碑破帖之路,还致力于隶书和篆书的创作。代表人物有“扬州八怪”“西泠四家”等。另外,一些乾嘉学者也致力于篆隶书的创作,如钱大昕、段玉裁、桂馥、钱坫、孙星衍、阮元等。

邓石如、伊秉绶的出现,使书坛从以碑破帖走向全面师碑。阮元“二论”的问世,在理论上给北碑以公开的支持,是清代“碑学”正式形成的标志。随后,包世臣的《艺舟双楫》进一步扬碑抑帖,对碑学理论进行了完善和发展。

桂馥  
隶书杜恕《家事戒称张阁》轴

桂馥(1736-1805),字未谷,一字冬卉,号雩门,山东曲阜人。他是清代屈指可数的文字学大家之一。桂馥的隶书厚重方严,朴茂醇古,技法平实质朴,气息理智从容,被视为直接汉人的典范。此隶书轴用笔朴实厚重,省去了行笔中的“一波三折”,收笔小心,笔力内蕴;字形近方,结体开张,横平竖直,主次分明;行列整齐,符合学者的理智和谨严;用墨浓重,时出飞白。

伊秉绶 
行书朱敦儒《好事近》
(摇首出红尘)横幅

伊秉绶(1754-1815),字组似,号墨卿、默庵,福建三明宁化人。喜绘画,能治印,工诗文,善书法,又精于理学。他在书法上造诣极深,是清代碑学的代表性书家。他兼擅五体,以隶书入神,其余诸体称能。其隶书博大高古,个性强烈,表面上如横空出世,无所依傍,实则根柢汉人。他在隶书上的过人胆识和出众才华也同样体现在行草书上。其行草以独特的结体给人以超凡脱俗的感受。



清代后期,“帖派”一脉急剧衰微,而“碑派”一统天下,成为书坛主流。理论上,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以一套更为完整、也更为偏激的理论,将清代“碑学”书法推向高潮。

实践上,出现了一大批“碑派”书家,可分两类:一类是擅长金石文字学并以写篆隶为主的书家,有吴熙载、杨沂孙、杨岘、胡澍、徐三庚、赵之谦、吴大澂、吴昌硕、黄士陵等;另一类是以魏碑法写楷书、行书,或融魏碑、唐楷于一体的“碑派”书家,有何绍基、张裕钊、赵之谦、杨守敬、沈曾植、康有为等。

吴熙载 
隶书节录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屏

吴熙载(1799-1870),原名廷飏,字熙载,以字行,后避同治帝讳,改字让之,又作攘之,号晚学居士,江苏仪征人。精于金石考证,擅长书法,师从包世臣,篆刻“晚清四大家”之一。作为邓石如的再传弟子,吴熙载对师祖推崇备至,在篆、隶上对其亦步亦趋。此隶书屏用笔厚重,多藏锋圆笔,铺毫直行,裹锋而转,结体紧结,字势平稳,很接近邓石如所作。受书人伯寅,指潘祖荫(1830-1890),字在钟,小字凤笙,号伯寅,亦号少棠、郑盦,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书法家、藏书家。

杨沂孙 
小篆“春深、雨足”七言联

春深水暖多鱼婢,雨足年丰少麦奴。载之五兄大人属,濠叟杨沂孙书放翁句。
此作书于清同治十三年(1873)。此时他从石鼓文、金文之中汲取营养,完成了字形从长方向正方的转变。字的结构也因此变得更加优美、耐看。可见,杨沂孙的篆书变革应该就在19世纪70年代这段时间。联句从陆游《村居书事二首》(其一)中摘出。

康有为 
行草“香海”横幅

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等,广东省南海县人。他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和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此作颇有意思,正文就“香海”两个大字,但书后有近百字,仍意犹未尽。从书法上看,“香海”二字于朴拙取境,大气磅礴,用笔生涩,如龙蛇游走,又如斑驳摩崖,金石味十足。此作虽书于民国初,但与其清末的书法风格不可截然分割。
在以上书家、学者、画家的共同努力下,“碑学”书法盛于晚清光绪年间,并经宣统、民国初年的发展,一直影响到整个近现代,乃至今日。

“以碑破帖  尚古出新
——清代碑学书法作品展”上辑展品目录

王时敏    隶书王维《奉和圣制幸玉真公主山庄因题石壁十韵之作应制》镜心
戴易      隶书陆游《题庵壁》句轴
郑簠      隶书《介雅三章之二》轴
朱耷      行草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轴
万经      隶书程颐《听箴》轴
高凤翰    隶书七言绝句轴
黄慎      草书《送瑞金杨季重》轴
金农      隶书《沈道虔小传》轴
郑板桥    杂书《李商隐诗三首》轴
丁敬      行草《致陈章札》页
杨法      草篆《自作诗》轴
钱大昕    行草节录张说《洛州张司马集序》轴
桂馥      隶书杜恕《家事戒称张阁》轴
蒋仁      行书放翁轶事页
巴慰祖    隶书节临《御史台精舍碑》轴
黄易      行草《致蒋因培札》页
钱坫      小篆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州》轴
奚冈      行书《致黄易五札》册
洪亮吉    小篆“明月”句轴
伊秉绶    行书朱敦儒《好事近》(摇首出红尘)横幅
钱泳      隶书“翦韭、挑镫”七言联
阮元      行书自作诗稿卷
阮元      行书《宋古梅华盦诗》屏
陈鸿寿    行书乐钧《初夏自白云峰归》扇页
陈鸿寿    行书节临米芾《蜀素帖》轴
张廷济    行书“时和、异亩” 七言联 
姚元之    隶书自作短文轴
包世臣    草书孙过庭《书谱》句轴
包世臣    行书《十二艳品》卷
吴熙载    隶书节录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屏
吴熙载    小篆节录卫恒《四体书势》屏
何绍基    行草《舟中盆菊诗》册
何绍基    行书《兰亭小考》轴
何绍基    行书《涪老数诗》卷
莫友芝    小篆“声无、劳而”八言联
何绍业    行书《柬黎樾乔太史诗》册
杨沂孙    小篆佚名《国风·豳风·七月》屏
杨沂孙    小篆“春深、雨足”七言联
杨岘      隶书节临《石门颂》轴
杨岘      隶书节录古文屏
俞樾      隶书跋韩愈《衢州徐偃王庙碑》轴  
张裕钊    行楷“钩湛、黎垂”七言联
胡澍      小篆节录史游《急就篇》轴
徐三庚    小篆“平生金石结良朋”横幅
徐三庚    隶书“鱼游、禽止”六言联
赵之谦    楷书“猛志、英名”五言联
翁同龢    隶书“老健、寿孳”五言联
翁同龢    行书《致蒯光典札》册
吴大澂    金文《武王十七铭》屏
杨守敬    行书节录《孟子·滕文公下》轴
吴昌硕    石鼓文“嘉道、夕阳”七言联
吴昌硕    石鼓文“求吾、敬彼”七言联
吴昌硕    石鼓文“随便”横幅
黄士陵    金文“书体、史臣”七言联
陆恢      隶书、楷书《临汉魏六朝石刻四种》屏
郑文焯    行书《御街行·送春曲》轴
康有为    行草李商隐《北青萝》轴
康有为    行草“香海”横幅
康有为    行草《示孺博二首(其二)句》轴
康有为    行草《致潘馥札》页
郑孝胥    行书《致彭汶孙札》页
曾熙      金文节录《尚书·商书·汤诰》轴
罗振玉    甲骨文“万宝、九成”七言联
李瑞清    楷书节临《郑文公下碑》轴
李瑞清    草书节临张芝《冠军帖》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法常识百题
从定体到破体:书法创新理论与范式研究
如何欣赏书法及中国书法的种类
篆隶楷行草的来历
F专题|翰墨传承 亘古魅力 ——图说中国传统文化专题之中国书法的衍变(上)
浅谈古字画鉴赏之古书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