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深化:唐宋变革
【阶段特征】
唐宋时期是指从618年唐朝建立到1279年南宋灭亡的时期(本专题题上延到魏晋,下延至元朝)。
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① 君主制进一步发展,中枢权力机构由三省向一省制发展; ②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汉、唐、宋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 ③国家统一到民族政权并立,再到逐步走向国家统一,农牧文化逐渐融合; ④科举制度创立并不断完善,文官制度发展。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①宽松的经济政策:唐中期均田制崩溃;宋代“不抑兼并”,租佃制发达;经济重心南移。②紧张的政府财政:巨额的军费开支;文官政府的形成。③活跃的商业经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宋代“商业革命”出现;唐宋城市功能转变。④成长的市民阶层:市民阶层壮大。
思想文化走向全面繁荣。①三教合一的理学:宋代儒学的哲学化和思辨化,程朱理学地位确立;②科技创新的高峰:科学技术发展出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发明与外传。③走向大众的文学艺术:文学艺术世俗性增强,多元发展,出现了文人的世界。
民族关系民族融合加强:民族政权并立;民族交流加快;民族空间压缩;民族意识增强。对外交往:航海技术发达,对外贸易繁荣。
【基础梳理】一、隋唐时期(一)政治【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1、演变: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2、唐代:三省六部制(1)内容:①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设六部。②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③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2)特点①相权三分,相互牵制;②职责明确,提高效率;③协商政务,集思广益;④制度约束,节制君权。(3)影响①在当时的作用: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充分发挥国家结构效能,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②对历史的作用:是我国官制上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此后历朝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
【地方制度--郡县制到道州县】1、隋朝:郡县制。2、唐朝:(1)唐初:道(用来监察州,带有监察性质的行政区)、州(府)、县。(2)唐朝后期:藩镇割据.①概况:安史之乱后,为了抵御叛军进攻,原本用于边境地区的节度使制度(军镇制度)被广泛用于全国。重要的州设立节度使,指挥几个州的军事,节度使不仅领兵,还兼任州刺史,同时兼所在“道”的观察处置使之名。于是节度使集军、政、财、监察诸权于一身,成为割据一方的藩镇。中唐以后,节度使辖区也称道,不过这时候的道不是唐初那种单纯的监察区划,而成为实际的行政区划了。这种道也成为“方镇”。②评价:部分节度使成为地方割据势力,形成藩镇割据的政治局面,威胁中央集权,成为唐朝后期混乱乃至灭亡的总根源。
【监察制度】1、隋朝:御史台。2、唐朝:御史台;谏官制度。(1)御史台:在隋朝基础上,在御史台下设三院:台院(侍御史,纠察百僚,弹劾不法;审判皇帝待命案件,诸御史中地位最高)、殿院(殿中御史,纠察朝会典礼失仪等)、察院(监察御史,监察地方官吏和尚书省六部。唐初的在地方设立“道”,即为监察区,每道派监察御史一人,加强对地方的监察)。(2)谏官制度。谏官在先秦时期便设立,魏晋时期粗具规模,唐朝逐渐成熟,谏官的设立是为了减少君主过失以及对决策进行监督。唐朝在中书省、门下省设立谏官官职。谏官权利主要包括两项:一是言谏之权,谏官可以随宰相入阁议事,参与决策权,同时也可以独立向皇帝进言;二是封驳之权,如门下省接到中书省诏书后其要进行复议,若有不同意见,可送回要求重新拟定。
【选官制度科举制】(隋朝——1905年清末新政)1、隋朝:(1)隋文帝时分科考试(2)隋炀帝时设进士科(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学业优敏即明经科,文才秀美即进士科)2、唐朝:(1)唐太宗时以进士科明经科为主(2)武则天时设武举和殿试(3)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科举考试3、科举制评价(1)进步性①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②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③有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和政府的行政效率④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⑤追求公平公正(2)局限性①考试的科目及内容,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②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③是一种将知识分之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说明:森严的等级制度是封建统治秩序的重要表现,科举制度通过公平考试的方式,打破了特权阶层对仕途的垄断,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固化的等级制度,因此不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二)经济【农业】    1、土地制度:均田制(1)隋朝至唐朝前期,仍然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其性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经营方式仍属个体经营的小农经济。(2)至唐朝中叶,土地兼并空前盛行,政府控制的土地日益减少,政府已无地授田,男丁所得土地不足,又要交纳定额租庸调,使农民无力负担,纷纷逃亡,或出卖土地投靠贵族官僚地主成为佃客。随后,均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快速发展。
2、赋税徭役制度(1)租庸调制。①内容: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税徭役制度。凡均田户,不论授田是多少,按丁交纳定额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租”即田租,每年纳粟二石;“庸”则是力役,每年替政府服役二十日,也可以“纳绢(布)代役”;“调”是户调,男丁随乡土所产而纳,交纳定额的绢或布。②意义:农民的生产时间较有保障,赋役负担相对减轻;政府赋税收入有了保障。(2)两税法。①内容:随着均田制的瓦解,与之相对应的租庸调制也无法推行。唐德宗采用宰相杨炎建议,改“租庸调制”为“两税法”。两税法不再按丁征税,而是根据资产定户等,按户等征收户税;按田亩数量征收地税。一年分夏秋两季征收,故称两税法。②意义: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按财产征收赋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有利于解放生产力,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3、耕作技术    (1)曲辕犁(标志着我国古代农耕技术的成熟)。(2)水利灌溉:①隋朝:开凿京杭大运河。②隋唐五代:北方(立井水车),长江流域(高转筒车)。③唐设职官管理水利。
4、农作物    (1)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2)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尤其茶叶生产已是江南农业的重要部门。
【手工业】    1、纺织业    (1)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规模也相当大。(2)丝织品还吸收了波斯的某些风格和织法。2、制陶业:唐三彩。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唐代盛极一时的厚葬之风是促成其诞生的直接导向。)3、冶铸业。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4、制瓷业    (1)唐代制瓷业已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2)青瓷和白瓷两大体系:(南青北白)越窑青瓷,邢窑、景德镇、大邑白瓷。(3)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釉下彩绘。
【商业】    1、水陆交通发达(唐朝:海上交通和路上交通并重)。商船规模宏大;陆路客舍、邸店、车坊等辅助性经营场所兴隆。2、市的发展:唐代的“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同时也实行“坊市”制度,市有官吏管理,交易时间受到限制;唐朝后期“夜市”繁荣。逐渐突破时间限制。3、商业都会:北方,长安、洛阳最为繁荣;南方有“扬一益二”,扬州和成都成为繁荣的商业都会。4、为商业贸易服务柜坊和飞钱出现。柜房:专营钱币和贵重物品存放与借贷的机构,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飞钱:当时商人外出经商带上大量铜钱有诸多不便,便先到官方机构开具一张凭证,上面记载着地方和钱目,之后持凭证去异地提款购货。此凭证称为“飞钱”。柜坊和飞钱是商业发展的产物,同时其产生又进一步推动了商业的发展。5、对外贸易发达: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唐朝有鸿胪寺接待各国使节宾客;互市监、市舶使掌管对外贸易;在各地设商馆招待外商。6、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安史之乱爆发后,北方陷入混乱,大量人口南迁,不仅给南方带来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三)思想文化【思想--儒学复兴运动】1、背景(1)东汉末年,儒学权威性被严重削弱。(2)魏晋时期,玄学出现,新思想流行,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的地方。(3)唐朝统治者实行三教并行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助长了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2、概况:唐代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反对佛教和道教。与韩愈同时的李翱,提出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韩愈和李翱成为北宋儒学复兴运动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科技】    1、火药(1)火药在唐朝开始应用于军事,出现火箭。(2)外传:12、13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3)意义:将人类带入热兵器时代,为欧洲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2、印刷术:雕版印刷。唐朝敦煌《金刚经》868年,迄今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文学】1、唐诗(1)繁荣原因:①经济:国力强盛、封建经济繁荣。②政治:国家统一、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③文化:科举考试,以诗取士的推动。(2)代表①唐初:“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②盛唐:“田园派”王维、孟浩然;“边塞派”岑参、王昌龄;集大成者为“诗仙”李白(浪漫主义,盛唐)和“诗圣”杜甫(现实主义,唐由盛转衰)。③中唐:白居易,元稹、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贺。④晚唐:李商隐、杜牧最为出众,被称为“小李杜”。2、传奇小说:由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发展而来
【艺术】    1、书法(1)楷书:字形方正,规矩严整。代表人物有欧阳询(欧体)、颜真卿(颜体)、柳公权(柳体)(2)草书: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跃动,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代表人物有唐朝:怀素、张旭。2、绘画    (1)隋朝:展子虔《游春图》。(2)唐朝:阎立本《步辇图》和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吸收了印度、波斯的绘画风格,展现了盛唐气象;诗人王维擅长水墨山水画,被称为文人画的鼻祖。墓室壁画都是传世精品。3、戏曲:隋朝的四方散乐,唐朝的杂技歌舞与后来的戏曲有渊源关系。
二、宋朝时期(一)政治【中央官制】宋代:二府三司(1)设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为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为了分散宰相的权力,曾赠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2)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3)设三司(度支、户部、盐铁)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地方行政制度】宋代:路、州、县(1)路设四司:转运使司(负责财赋和监察,削弱地方财力);提点刑狱司(负责刑狱);提举常平司(负责仓储);经略安抚司(负责军事)。四司都属于中央的派出机构,分别执行中央各部门命定,没有一个凌驾四司之上的机构或个人。(2)派文官担任知州,通判监督知州。
【监察制度】    宋代:中央设御史台;路设提点刑狱司负责刑狱;州设通判监督知州。【选官制度】    宋代:(1)宋代的科考分为三级:解试(州试)、省试(由礼部举行)和殿试。(2)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变,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3)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方法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与改革—王安石变法】1、背景(1)宋初,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①北宋时期,统治者用“分化事权”的 办法,防止文官武将专权,结果形成冗官局面。②统治者用募兵、养兵的办法,缓和农民的反抗,造成兵员剧增。扩编后的军队,素质低下,临阵多败,形成“积弱”局面③伴随冗官、冗兵而来的是国用大增,每年还要给辽、西夏大量银绢,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形成“积贫”局面。(2)赋税徭役繁重,自然灾害严重,农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日益激化。(3)辽、西夏威胁,民族矛盾激化。2、改革的序幕—庆历新政(1)内容:改革的中心问题时整顿吏治;规范官员政绩考核和升迁;严格“恩荫”制;减轻徭役;重视农桑等。(2)庆历新政的改革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反对,推行了仅仅一年左右就夭折,但是他揭开了北宋革新除弊、变法改革的序幕。3、王安石变法的内容(1)富国之法措施内容作用
均输法设立发运使,掌握东南六路生产情况和政府与宫廷的需要情况,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统一收购和运输。降低国家支出,减轻了纳税户的额外负担,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生活。
市易法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青苗法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作用: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
募役法(又称免役法)内容: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愿服差役的民户则按贫富等级交纳一定数量的钱,称为免役钱。官僚地主也不例外作用: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对贫苦人是沉重的负担。)
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兴修水利,费用由当地住户按贫富等级高下出资兴修水利,也可向州县政府贷款。作用:水利工程广为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 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兴修水利数量逐渐成为官员政绩考核标准,一些地方政府强制百姓修建水利,加重人民负担。)
方田均税法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农民免除赋税,得到实惠。
(2)强兵之法措施内容作用
将兵法废除北宋初年定立的更戍法,用逐渐推广的办法,把各路的驻军分为若干单位,每单位置将与副将一人,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以提高军队素质。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加强了军队战斗力
保甲法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丁为保丁,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加强对农村的统治,维护农村社会治安;建立全国性的军事储备;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用。
保马法将原来由政府的牧马监养马改为由保甲民户养马。保甲户自愿养马,可由政府给以监马或者给钱自行购买,并可以免除部分赋税。不久废止,改行民牧制度。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
军器监法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武器生产量增加,质量也有所改善。
裁兵法整顿厢军及禁军,规定士兵五十岁后必须退役。测试士兵,禁军不合格者改为厢军,厢军不合格者改为民籍。提高军队士兵素质。
(3)育才之法王安石在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体制改革的同时,也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主要是为变法造舆论。主要有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这三个具体措施。措施内容作用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把科举的立足点放在选拔具有经纶济世之志和真才实学的天平上,扩大考选名额。
整顿太学重新编撰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官;设置武学、医学、律学专科学校,培养专门人才。培养了变法的专业人才;改组太学,为变法提供了舆论阵地,推动了王安石革新思想的传播,。
惟才用人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使许多低级官员和下层士大夫得到发挥才干的机会。
4、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1)成效①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积贫局面。变法后,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度上升。②通过“强兵之法”的推行,积弱局面得以缓解,军队战斗力得到提升,北宋国力有所增强,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2)弊端:①它是地主阶级挽救统治的改革运动,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危机。②变法以维护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如在变法的指导思想上,王安石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变法过程中采用国家行政权力积累财富,导致国富民贫,一些新法措施反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5、王安石变法失败及原因(1)目的: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2)结果:1076年,王安石辞去宰相,从此隐居江宁,法令亦陆续被废止。(3)失败原因:①利用国家行政手段干预经济,违背客观经济规律。②新法实行也显过于急进。③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受到旧官僚群起反对。④宋神宗在变法决心动摇。⑤在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二)经济【农业】
1、耕作技术    (1)踏犁,由人力耕作,弥补耕牛的不足。(2)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2、水利灌溉。宋代,水转翻车。3、土地制度。宋代施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起来。(1)概况:政府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以民事立法,确立地主、自耕农土地私有权,买卖田宅必须经过“立契”的法定程序。(2)影响:土地兼并盛行,一定程度上激化了阶级矛盾;但同时也顺应了土地私有化的发展趋势,较前代比较彻底的释放了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强大生产力,促进了租佃制的繁荣,是宋代社会生产力提高的重要原因。4、租佃制的发展(1)租佃制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随着土地兼并的出现,无地农民靠租种地主的土地,并向地主交纳地租为生,地主和无地农民(佃农)之间形成租佃关系。宋代租佃制更为普遍。宋代户口登记为主户(自耕农)和客户(无地的佃农)。宋律规定,租佃契约到期,租佃关系结束,农民可以另租土地,地主可以另佃。契约未到期,禁止佃户逃离,也不允许地主私自处置佃农,不得随意撤佃。(2)影响:地主对农民的控制进一步削弱;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有利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5、赋税制度:大体沿袭唐朝的两税法。6、农业著作    北宋:沈括《十二气历》
【手工业】
1、纺织业    宋代:棉花种植普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丝织工艺水平有所提高。2、冶铸业。北宋:以煤作为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3、制瓷业    宋代:五大名窑,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4、匠户制    宋代:匠户被官府强制方式役使。
【商业】
1、商业空前繁荣,海外商运发展迅速。(宋代:海上交通为主和路上交通为辅)足迹遍布东亚、南亚、西亚以及东欧、北非等地区;设市舶司(市舶司是中国在宋、元、及明初在各海港设立的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官府,相当於现在的海关。是中国古代管理对外贸易的机关);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2、北宋时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3、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4、宋代的“市”形成了繁荣的商业区,专业化市场。5、宋代的“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6、宋代的 “草市”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7、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汴京(河南开封);夜市、晓市、庙会集市。
【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三个阶段(唐朝安史之乱开始,南宋完成)①东晋南朝:奠定基础②隋唐五代:开始南移③两宋时期:最终完成
2、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②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③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3、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①对我国交通贸易和城市建设的影响:推动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和海上交通和运输改善。②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③对人才教育的影响: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文化重心也随之转移。④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北方人民的南迁,促进民族融合,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三)思想文化
【程朱理学】
1、理学出现的背景
(1)历史原因①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削弱 。②唐宋以来儒学复兴运动的推动 。
(2)社会原因①政治上:两宋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要求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唐宋以来重建伦理纲常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提供了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②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大规模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③思想上:唐宋以来儒学在三教合一的思潮中吸收了佛、道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
2、开创者: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
3、理学含义: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
4、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1)世界的本原: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2)认识论:把握“理”的方法上,通过强调“格物致知”的方法,即通过接触世间万物,运用各种知识去体会事物内部的“理”。(3)人性论:主张在“天理”与“人欲”发生冲突时,应该“存天理,灭人欲”。
5、特点:(1)在传统儒学基础上,吸收了佛教道教的一些思想。(2)儒学进一步思辨化。把儒家传统道德修养与对宇宙本原的探讨有机结合起来,使儒家思想深入到哲学层次,形成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3)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6、评价(1)积极①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②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个人:注重内在的修养;书法:注重精神气度;绘画:意境和写意)(2)局限:扼杀人的自然欲求,实质: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统治秩序。
【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1、含义:陆王心学,指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理学。
2、地位: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3、代表(1)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南宋)①提出“心即理也”的核心命题。本心即天理。②批评朱熹学说过于“支离”,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发明本心”。③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要将其剥落。
(2)王守仁——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明朝)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②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③为了遏止伪善流行,他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科技】
1、指南针(1)概况:①北宋《武经总要》提到一种指南鱼;②北宋学者沈括《梦溪笔谈》磁石摩擦钢针制作指南针;③北宋《萍洲可谈》记录了指南针用于航海的情况。(2)外传: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欧洲。(3)意义:为郑和远航东非、哥伦布发现美洲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2、火药(1)广泛使用:①火炮、火箭、火球、火蒺藜;②《武经总要》三种火药配方。(2)外传:12.13世纪,火药首先传入阿拉伯国家,然后传至欧洲及世界各地。(3)意义:将人类带入热兵器时代,为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促进了采矿业、金属业的发展。3、活字印刷术(1)概况:①北宋,雕版印刷繁荣;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胶泥)。②元代,王祯,创制木活字,发明转轮排字盘。(2)外传:13、14世纪,东传至朝鲜,西经波斯人传到西方。(3)意义:推动了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欧洲走出黑暗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创造了条件。4、天文历法:郭守敬创制简仪,编订《授时历》。
【文学】
宋代(词)(1)原因:①城市经济繁荣;②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③阶级和民族矛盾尖锐,词更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2)代表:①北宋,a、柳永,婉约派;b、苏轼,豪放派。②南宋,a、李清照,婉约派;b、张元千、张孝祥,豪放派;c、辛弃疾,豪放派
【书法】
1、行书: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代表人物:北宋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2、楷书:元代:赵孟頫(赵体)
【绘画】
1、山水画。特点:①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绘内容;②讲究布局构图,气势雄壮、意境深远;③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2、文人画:又称“士大夫画”。特点: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3、风俗画: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考点补遗】一、内藤湖南及其“唐宋变革论”“唐宋变革论”是以对比六朝隋唐贵族政治和宋代君主独裁政治两种政治体制为核心而展开的,然后推广于经济、学术、文学、艺术、音乐等层面的变化。政治隋唐贵族制衰废,宋朝君主独裁制兴起
经济唐宋之际,为实物经济之终结,货币经济之开始
文化由贵族文化转向平民文化
(一)唐宋政治变革1.贵族政治衰落,君主专制加强。
贵族政治时代君主独裁时代
天子贵族一员(君主与贵族的协议)所有阶层之上
大臣贵族(士族出身)从事行政的官僚阶层(庶族出身)
民众贵族全体的奴隶贵族没落,民众地位上升
2.中枢权力体系:由三省制到一省制①三省制标志着宰相权力被三省分掌,秦汉的独相制度被群相代替,三省的长官共议国政的新型治国方式。②宋承唐制,但门下省和尚书省虚设,中书省的职能限于政务,军权与财权被枢密院和三司分割。①中唐以后,士人广泛参与国家政治,武夫在政治上的权重削弱,宋太祖开始推行重文抑武的政策,形成以科举出生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②隋唐统治者大都门阀士族,宋代大多士大夫,文人政治特点明显。③扭转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局面,促使宋代经济、教育、文化出现繁盛。
(二)唐宋经济变革:
1.国家土地所有制占优势转变为地主私有制占优势“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促使租佃制的繁荣,释放了强大的社会生产力。
2.租庸调制转变为两税法均田制瓦解,租庸调制开始瓦解,由人丁税开始转为财产税。
3.商品经济的发展      “货币革命”——实物经济向货币经济的转化“信贷革命”——王安石变法实施的“青苗法”“都市化革命”——坊市界限打破、草市演进为商业市镇、市民阶层壮大
(三)唐宋社会阶层变革:
朝代唐代北宋南宋
精英的身份属性门阀(出身)学者—官员(政事)文人(文化)
社会成分世家大族文官家族地方精英
(四)唐宋思想文化变革:
1.质疑汉学,重建儒学信仰体系。批判汉代儒学谶纬,回归先秦儒学,重建孔孟之道。2.理学的哲学化与世俗化。
理学受到了佛、道思想的深刻影响,是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内核,吸纳佛、道思辨哲学、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等理论及精神修养方法,而最终形成的思辨形态,又有极为现实的纲常伦理内容的哲学体系。
3.市井文化的兴起:
文化重心下移,由贵族文化向庶民文化(市民阶层)转变;文学上从雅到俗;书法上从碑书为主到帖书为主;绘画上从宗教政治题材到风俗画兴盛。4.科技发展的高峰: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的发明及火药配方的改进和完善,为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二、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
(1)原因:①北方战乱频仍,南方相对安定;②北民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③南方统治者为发展自身实力,重视发展经济;④南方优越的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提供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2)过程: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②唐朝时期:安史之乱以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③南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由北方转移到南方。
2.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发展,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文化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使许多文人学者随之南迁,客观上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
(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
三、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选官方式盛行朝代选拔标准优点缺点
世卿世禄制夏商周血缘稳固贵族统治不利于人才选拔
军功爵制度秦军功大小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有利于对外战争不利和平统治
察举制汉朝品德 才能适应了汉朝和平的局势,有利于维护统治东汉时期腐化,推举只看出身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早期才能,品德 后期门第早起能为国家选拔一定的人才后期只看门第不能选拔真正的人才
科举制隋唐到明清考试成绩打破门第,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明清时期僵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纵横对比】1.比较秦朝和隋朝的异同
秦朝隋朝
相同点都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隋朝结束了长达300多年的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都开创了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并被后世所沿用: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租庸调制
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工程建设,都有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秦朝的万里长城;隋朝的大运河
都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秦始皇攻打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又南攻越族,统一珠江流域;隋炀帝派人去流求和西域,加强了内陆与边疆的关系
都因暴政而被农民起义推翻;都是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
都为后继朝代提供了经验教训,为以后的长期繁荣奠定了基础
都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
不同点时代不同秦处于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处于封建社会开始走向繁荣时期
治国重点注意政治,故秦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深远除重视政治外,还重视经济,为唐政治、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治国思想焚书坑儒,钳制思想,摧残文化实行科举制,笼络读书人
2.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比较制度租庸调制两税法
条件均田制实施(国家对土地的有效控制)均田制破坏(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
目的巩固统治、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矛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内容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定量的谷物叫“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调”;以绢代役叫“庸”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一年分夏季、秋季两次收税
意义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和社会稳定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和进步;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扩大了征税面,保证了封建政府财政收入,按各户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较为公平
作用荒地被开垦,人口增加,巩固了唐政权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由于地主把赋税转嫁给农民,政府又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阶级矛盾仍未解决
3.汉唐对外交往比较朝代汉朝唐朝
相同点朝鲜、日本是对外交往的主要对象
对外都进行了经济技术交流
政府是对外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对外交往都有陆路和水路两种途径,但以陆路为主
不同点以陆路为重水陆路并重,通过海路向东可达朝鲜、日本,向南可达马来半岛、印度、波斯湾
对外交流物品、技术种类较少交流范围更广泛,注意对中外文化“兼收并蓄”
以商贸为主,西汉没有使臣交往使臣、商贸交往、文化交流全面展开
以丝、丝织品为主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商贸物品大为增加
商贸具有单向性中外交往具有双向性。唐朝通过中外交往,不仅传播了文化,而且广泛吸取各国经济文化成果,促进了唐朝的繁荣
唐政府比汉代更加重视对外交往,政策更加开明,同唐朝有交往的国家增多
唐代的对外交往比汉代对世界产生了更加深远的影响,进一步促进了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也丰富了人们的经济文化生活
原因汉朝江南经济较为落后,还不具备打通海路通商的条件,唐朝疆域广大,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经济重心逐渐南移,造船业发达,因此中外交往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
4.比较分析战国文化与隋唐文化
战国文化隋唐文化
背景处于社会性质大变革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空前的经济繁荣,对各阶层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而诸侯割据的局面使得统治者不可能推行文化专制政策,反而要礼贤下士以达到强国争霸的目的,当时的知识分子可以自由地各持一说隋唐国家强盛统一,经济繁荣,对外交流频繁,相对宽松的统治政策,使知识分子得以广泛吸取各种优秀文化成分,较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特点战国为“百家争鸣”,不同阶层思想都能在社会上占一席之地“百花齐放”,科技、文学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
评价①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繁荣,在很长时期内处于文化发展的高峰;②充分体现了文化发展不同于经济、政治发展的特殊性,两个历史时期背景相差甚远,但对于文化发展却起了相同的影响,关键在于都具备了一个相同的因素:统治者文化政策的宽松
5.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比较
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
相同点背景相同都是为解决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而出现的
性质相同都是地主阶级的封建改革
结果相同都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而失败
不同点中心内容不同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以理财为中心
改革程度不同局部改革全面改革
内在联系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但为王安石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
6.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比较
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
不同点背景不同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发生在北宋统治危机时期
根本目的不同是为了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是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对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
性质不同是封建化的改革运动是在封建社会内部进行的局部改革
结果不同成功失败
相同点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②变法都得到了王权的支持;③变法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极力反对;④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了调整
认识①改革必然受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②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是否得到保留和维持,不能以改革者的个人命运为标准;③改革过程中用人要得当;④改革要有远见卓识和魄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基于博弈论的“不抑兼并”土地制度分析*——以唐宋农地制度的演进为视角
唐宋土地制度的承继与变化
【专题】中国古代的土地和赋税制度
唐宋地权制度变迁影响迥异
唐代经济史(全文)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及规律总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