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1年高考哲学生活基础知识默写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
考点一 哲学及其基本派别
1.哲学与实践、世界观、具体科学的关系
内容
启示
哲学与实践
哲学源于人们在     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
认识源于     ,决定于客观世界,同时又对实践和客观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哲学与世界观
哲学是关于    的学问,是   和    的统一
把握任何一个哲学原理,都要注意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中去掌握
哲学与具体科学
哲学是对     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     的发展,哲学为     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在研究哲学的相关概念(如物质、规律、矛盾等)时,要把握其概括性,不能等同于具体生活中的相关事物
2.哲学的两大阵营
阵营
观点
派别
主要区别
唯物
主义
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主义
把物质归结为         (如水、火、气、土等)
唯物主义
认为     是世界的本原,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     主义与     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     性的统一
唯心
主义
意识决定物质
唯心主义
把人的     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唯心主义
把     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考点二 物质、运动、规律
1.物质、运动、静止的关系
原理内容
错误倾向
物质和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     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
反对脱离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     观点
运动和静止
运动是    的、    的和绝对的。静止是    的、    的和相对的。物质世界是   运动和     静止的统一
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又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       为基础。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3)尊重客观规律,按      办事,离不开发挥人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4)要把        与       性结合起来,把实事求是与     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严谨踏实的      结合起来。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观点;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
考点三 意识能动作用、物质意识关系
1.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意识活动具有     性、       性和       性。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①人能够能动的     世界
②人能够能动的     世界。意识对改造     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     和     作用。
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内容阐释
方法论
物质决
定意识
①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       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       的机能
③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       的主观映象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       性、主动创造性和       性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       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       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       和       作用
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两个依据:①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②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2)四个要求:①充分发挥       。②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③以       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④用       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3)两个结合:
①把发挥       和尊重       结合起来。
②把高度的       同严谨踏实的       结合起来。
(4)两个反对:
①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       主义。
②又要反对片面强调       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考点四  实践和认识
1.实践及其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的含义
和特点
实践是人们       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有三个特点:客观物质性、       性、       性
实践
和认
识的
辩证
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方法论:积极参加    活动,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重视       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如何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       同       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反映
真理的特点
真理是客观的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       与      、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发展的过程
认识具有       性,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具有       性,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发展的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       前进或螺旋式       的过程
专题11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考点一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原理内容
方法论
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具有     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坚持     的观点,反对孤立的观点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     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是     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     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联系的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     的
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     、地点和     为转移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①整体居于     地位,整体     着部分,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影响部分。
②整体由部分构成,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     作用
要树立     观念,立足     ,统筹     ,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要重视     的作用,搞好局部,用     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系统优化方法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具有     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     趋向的特征
用     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着眼于事物的     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     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     趋向
2.系统与要素
系统的基本特征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考点二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原理内容
方法论
发展的普遍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发展具有  性
要用     的观点看问题,反对静止地看问题
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     和上升,是     的产生和     的灭亡
要用     的眼光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发展的趋势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     的,道路是     的,是     性和     性的统一
既要看到前途是     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发展的状态
量变是质变的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质变是量变的     ;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重视     ,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     ,实现事物的飞跃;坚持     原则
1.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
原理内容
方法论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双方既     又     ,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     和
坚持     的观点、全面地看问题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     矛盾,揭露矛盾,寻找正确方法解决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①相互联结。     寓于    之中,并通过     性表现出来;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②相互转化。二者在不同场合下可以相互转化
要坚持从个性到共性,再从共性到个性的认知顺序。坚持矛盾    性和   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主次矛盾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
坚持     论和     论相统一,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     论
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     决定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关键词法区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主要矛盾多用重点、关键、中心、重中之重、主题、第一要务等词语。矛盾的主要方面多用主流、主体、性质、方向、大局、总的来看、利弊、本质等词语。
(2)方法论的区别:主次矛盾用于解决问题,侧重分析“怎么办”;矛盾主次方面用于看待问题,侧重分析“如何评”。
考点四 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1.辩证否定观
原理内容
方法论
辩证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     的否定;辩证的否定是     和     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     ”
树立     意识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辩证法对现存事物的     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     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     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     的和     的
①关注变化发展着的     ,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     。(抛弃旧的)
②注重研究     ,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     ,确立新观念,开拓     。(关注新的)
2.创新有哪些要求
(1)一实: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     。
(2)二破: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     。
(3)五新:注重研究     ,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     ,确立新观念,开拓     。
专题12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考点一 社会历史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1)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      。
①有什么样的      ,就有什么样的      。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      性。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完全      :
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先于社会存在。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      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      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      作用。
(3)方法论要求。
①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
②树立      的、      的社会意识,反对错误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
2.社会发展规律
(1)两个基本矛盾、基本规律: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决定      ,      对      有反作用。
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决定      ,      对      有反作用。
(2)两个基本规律的区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涉及的主要是经济关系,体现的是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变化;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涉及的主要是政治关系,体现的主要是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变化。
3.社会历史的主体
(1)原理:      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     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      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      力量。
(2)方法论:坚持      和      。
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      学习。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      中来,到      中去。
考点二 人生价值观
人生价值
①原理: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      和       (社会价值)、社会对个人的      和       (自我价值),而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      。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看他的
②方法论:要求我们把      价值和      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价值观[来源:学#科#网]
①原理: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      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      作用
②方法论:我们要树立      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①特点: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      性、      性和主体差异性
②客观标准: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      ,走历史的必由之路;自觉站在最广大      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①在      和      中创造价值(根本途径)
②在      与      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客观条件)
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观条件)。需要充分发挥      ,顽强拼搏、自强不息;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      ,需要有正确      的指引
专题十 哲学基本观点与辩证唯物论
1.哲学是研究特定领域的问题并揭示其特殊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提示:具体科学是研究特定领域的问题并揭示其特殊本质和规律的科学。哲学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哲学是包罗万象、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提示: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3.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提示: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提示: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第一个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第二个方面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依据。)
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提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对二者的关系作出了科学的辩证的回答。)
6.人类社会产生以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提示:人类社会产生以后,自然界的发展被深深地打上了人的烙印,但人类不论是改造自然还是利用自然都是以自然物的存在及其固有的属性为前提的,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仍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7.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提示: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可以认识客观规律,但不能改造或消灭客观规律。)
8.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超越客观条件和规律的制约。(提示: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应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不能超越客观条件和规律的制约。)
9.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办事情就能成功。(提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才能成功;反之,会遭到失败。)
10.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提示:客观规律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制约客观规律。)
11.意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提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为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动物的大脑只是对客观事物作出本能的反应。)
12.人脑是产生意识的源泉。(提示: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但是,人脑并不能自行产生意识。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实践才是产生意识的源泉。)
13.意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由人脑决定的。(提示:意识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实践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是客观的,意识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
14.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提示: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只有实践才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
15.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自发改造客观世界。(提示: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自觉改造客观世界,因为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16.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提示: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实际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而不是正确的意识。)
专题十一 认识论
1.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要获得认识必须亲自参加实践。(提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通过亲自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
2.读书是获得认识的来源之一。(提示:认识的唯一来源是实践,要将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区别开来。)
3.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提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实践才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4.追求真理是认识的目的。(提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追求真理是为了更好地实践。)
5.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提示: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对真理的追求不是圆圈式循环运动。)
6.认识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提示:真理可以被超越,但那些经过实践检验的、已经被确定的真理不可以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
7.认识运动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提示:认识运动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的过程。)
专题十二 唯物辩证法
1.联系是普遍的,就是说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提示:联系具有普遍性,但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并非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2.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在联系面前无能为力。(提示: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事物的联系都有“人化”的特点。(提示: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人化”的特点,但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所以它不具有“人化”的特点。)
4.联系是必然的,是不可以改变的。(提示:联系具有客观性,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5.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提示:新的具体联系的建立必须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离开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任何新的具体联系都不可能建立。)
6.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也是发展。(提示: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但运动和变化不一定是发展,只有带有前进性和上升性的运动和变化,才是发展。)
7.承认矛盾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提示: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8.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提示:矛盾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客观存在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也是客观的。)
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提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10.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提示: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11.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与矛盾的次要方面无关。(提示:事物的性质虽然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但也受到矛盾的次要方面的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依赖、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2.坚持两点论就是抓全面,坚持重点论就是抓重点。(提示:两点论与重点论是紧密相连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做到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抓重点。)
13.辩证的否定,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否定。(提示: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其实质是“扬弃”。)
14.创新就是对既往的否定和对现实的肯定。(提示:创新是既肯定又否定,实质是“扬弃”。)
专题十三 历史观、价值观
1.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提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2.先进的社会意识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提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也不一定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同步。)
3.符合规律的社会意识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提示:社会意识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4.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提示:社会意识有先进与落后、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只有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才会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5.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提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观点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6.适合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提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7.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提示: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8.社会历史是由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提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历史发展。)
9.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是创造社会历史的源泉。(提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生产实践活动是创造社会历史的源泉。)
10.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决定社会历史的性质。(提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历史的性质和面貌。)
11.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力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提示: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力军,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生产。)
12.价值观作为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决定事物的性质。(提示:事物的性质是客观的,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不能决定事物的性质。)
1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然具有阶级性。(提示: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14.价值选择正确与否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提示:价值选择的客观标准为是否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15.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因素。(提示: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但它不是决定性因素。人生价值的实现还需要具备其他的主客观条件。)
16.个人素质越高,人生价值越大。(提示:全面提高个人素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实现人生价值还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越大,人生价值才越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哲学生活知识点归纳
④2020高考《哲学与生活》基本原理精华版
哲学高考题错误选项汇总
[转载]《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漫画选择题
这是我见过的最全的答题模版(哲学主观题)
高中哲学核心知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