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丛林法则到社会法则(1)

 



一个团队用什么统一思想

 

    共同的价值观,是统一思想的基础。共同的价值观,来源于共同的人性。

    当生命处于动物阶段时,动物之间遵循的是“丛林法则”,即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弱肉强食。通过这样的法则,动物界不断进化、强化,更能适应自然界的生存环境,并繁衍出多种多样的生命体,直到类人猿。人类从类人猿中分离出来。从类人猿到人类,则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从无意识转向有意识。当生命进入人类阶段,能认知世界,尤其是认知自我,认知我与他,认知人际关系,进而认知社会。自我意识导致生命进入社会法则——人类生存和生活的法则。

     社会法则有两个层次、四大发现。

     社会法则的基本层次——生存法则,即生存层次或功利层次的法则。怎样才能生存?怎样才能生存得更好?

     第一,相互依赖。人类发现,人与人是相互依赖的,只有相互依赖才能生存。作为人的生命,首先意识到,没有父母就没有自己,离开了他人,自己就无法生存。帮助他人就如同他人帮助自己——人是相互依赖的。

     第二,相互合作。人类还发现,人与人只有合作才能生存得更好。只有合作才能取得最大效益。人是功能互补的,分工合作,专业化、标准化、社会化,才能效益最大化。

     社会法则的高级层次——生活法则,即生活层次或目标层次的法则。人生的目标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也有两方面。

    第一,人们进一步发现,人际关系质量是幸福的重要源泉。人总是要追求幸福的。金钱、名利、权势固然重要,但真正的幸福是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家庭恩爱、社区和睦、单位友好,其中人与人的情感则是幸福的核心。人有三情:亲情、友情、爱情。夫妻情是融友情、爱情和亲情为一体的人类最丰富的感情。

    第二,更重要的是,归根结底,最终发现,生命的意义在于为他人、为社会做点什么,生命的最高境界在于奉献、在于爱。享受与奉献、爱与被爱才是生命的最高境界。

    从相互依赖的生存法则到爱和被爱的生活法则,从享受到奉献,从互助到互爱,这就是社会法则。

    从相互依赖的生存法则到爱和被爱的生活法则——人类懂得,只有相互合作才能更好地生存,人际关系质量才是幸福的重要源泉,爱和被爱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人还具有本能的移情能力,即站在他人角度,理解和体谅他人情感的能力。于是,人类便具有普遍的善良品质。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与此同时,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还不同程度地保留着或多或少的“丛林法则”的痕迹。因为,“食色,性也”。人人都有自己的食欲、性欲、情欲、荣欲、知欲、好欲,即所谓“七情六欲”。也就是说,人人都有自己的个人利益。当一个人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去损害甚至侵犯他人的个人利益的时候,就会表现出恶的一面,所以人性中又有恶的一面。这一点早已被政治学家们看得清清楚楚。所谓“权力不受制约就会恶性发作,就会走向腐败”,真是千真万确。还有一句话:“人有恶的一面,所以需要民主;人有善的一面,所以能实现民主”,真是精彩之至。

    可以说人类的文明进程,就是一个扬善抑恶的过程,人的道德修养,从根本上说也是扬善抑恶的净化过程。一个人的善恶观,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社会行为,更关系到文化生命和自然生命的健康,关系到自身的快乐与幸福。

    因为人人都有自己的个人利益,所以人人都有“善”和“恶”两种倾向。我们往往有一个误会,认为西方或说发达国家的制度安排是建立在一个假设基础上的,假设人是恶的,所以它的制度处处体现分权和相互制约。其实这不是假设,而是事实,事实就是人人都有善和恶两面。所以现代社会的制度设计贯穿着一个思想,那就是扬善抑恶的思想,一方面抑恶,一方面扬善。如果人没有善的一面,就根本不可能有扬善抑恶的好制度。人竟然愿意设计出一个制度把自己管起来,这就是人有善的一面;同样,人如果没有恶的一面,也就不需要这么“麻烦”的各种制度了。制度就是扬善抑恶!

    我经常说,科学有三个关键词:实事、规律和原理。事实上,个人利益是客观存在的。可惜,我们长期有一个误会,认为强调个人利益,就是只顾自己不顾别人,是社会万恶之源。这是天大的误会。其实,无论是17世纪的约翰·洛克,还是18世纪的亚当·斯密,无论是率先迈入现代化的西欧,还是紧跟其后的北美,一再强调个人利益是指“每个人”的个人利益。

     人类的社会法则,包含着关于个人利益的三大原理、四大制约、四大原则和五大准则。

    (一)关于个人利益的三大原理。

    第一,“平等原理”。人人生而平等,人人都有同他人平等的个人利益。尊重个人利益,是治理社会的基础,也是治理企业的基础。但是,这里的个人利益,指的是“每个人”的个人利益。自己有,他人也有同自己同样的个人利益。所以任何人都不得损害他人的个人利益来获得自己的个人利益。

    第二,“制约原理”。正因为人人都有自己的个人利益,所以自己的个人利益又随时受到他人个人利益的制约。什么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归根结底,就是他人的个人利益。只有尊重他人的个人利益,才能实现自己的个人利益。损害他人的个人利益,“坑蒙拐骗”“假冒伪劣”,最终是要受到惩罚的。实现自己的个人利益是自己的权利,与此同时,尊重他人的个人利益,就是自己的义务。这就是市场机制的基本原理,也是社会机制的基本原理。

    第三,“多层次原理”。个人利益或者说个人需求是多层次的,包括物质的利益和精神的利益。当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人们又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如获得安全、友爱、尊重,归属感,高成就感,以至自我实现,等等。这就是马斯洛的人的需求层次论。

    人是有意识的,尽管社会上也不乏越富越贪婪者,但多数人都受社会机制的指导,从低层次的需要上升到高层次的需要。关键在于,社会要有一个良好的机制和体制环境。

   (二)个人行为的四大制约。

    正因为人人都有善和恶的两种倾向,所以需要制约,需要扬善抑恶的制约。好的道德、好的制度、好的宗教,好就好在它能扬善抑恶,不断张扬善的风尚,抑制恶的行为,从而推动社会不断进步。而坏的道德、坏的制度,坏就坏在隐恶抑善,导致社会走向堕落。

    第一,利益的制约。

    市场机制,就是最典型的利益制约。只有满足消费者的利益,做出物美价廉的产品,或者提供良好的服务,才能获得自己的利益。“没有免费的午餐”、“欲要取之,必先予之”讲的都是这个道理。现在有的人把孙子兵法或三国演义中的谋略文化引进市场竞争,引进企业管理,则必将把管理引向邪路。市场、企业,靠的是服务文化。

    第二,道德的制约。

    这是一种舆论的制约,一个人的行为违背了人们普遍承认的道德规范,就要受到舆论的谴责。

    第三,法律的制约。

    这是一种强制性的制约,一个人的行为,违背了制度规范,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法律的制约,更深层次是制度的制约。近300年的实践一再证明,民主政治制度和市场经济制度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好的扬善抑恶的制度。

    以上均为“他律”。没有人看见的时候,或者没有充分证据的时候,往往就不起作用了。中国人有句俗话,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于是,没有人看见,就可以干坏事了。所以,仅有以上的制约还不够。

    第四,信仰的制约。

    这是一种“自律”。人们心目中有一种信仰,一种源于神力的相信。这种相信,充满着虔诚和敬畏。这种信仰往往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当然也是一种压力,但这是一种无形的压力,来自内心的压力,起到“自律”的作用。所以,信仰至今仍然起到不可替代的“劝善”功能。

    当然,信仰,不是向菩萨行贿,而是内心的一种敬畏,是一种悟性。我很喜欢一副对联,挂在一尊神像的两旁,上联是:“居心正直见我不拜又何妨”;下联是:“做事奸邪尽汝烧香亦无用”。横批是我加的:“善恶自知”。与人为善,心胸坦荡!这也是一种人性。

                                                                                 (文:袁正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观察 ▏王学东:华盛顿“旋转门”弊端尽显
政治:第五课 公私之间--李金荣
想要做好股权设计、股权激励,不得不了解的人性三大假设
追问与思考:道德状况怎么看
治国需要新思维
没有相互制约,就没有秩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