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揭秘光的本质问题(上)

揭秘光的本质问题(上)


篇首语:

   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人们注重的是“观察”和“实验”,确信“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几乎所有的实验都是利用它的“可视性”特点予以呈现和观察,或者是转化为“可视性”现象予以记录,以便分析和研究。作为呈现实验现象的重要工具的光,如果搞不清楚它的本质问题,就会影响人们对于实验结果的判定,甚至会产生错觉,造成偏差,尤其是在微观现象的研究中,这种可视性的呈现,显得更为重要。

在二十世纪中,人们光的认识,越来越搞不清楚,理论上认为它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动性,有一些实验基础,比如光的干涉、衍射以及偏振现象,似乎不用波动是解释不了的。爱因斯坦打破了这个认识,大胆的提出了光子说,合理的解释了光电效应,随后康普顿发现了光的散射现象,证明了光是粒子性的,这样,光到底是粒子的,还是波动的,似乎谁也说不清楚,谁也搞不明白了,于是,科学界为了“和稀泥抹光墙”,认为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像性”,并称其为是唯物主义的观点,那些坚持认为“光如果是粒子,它就不可能是波,如果是波,就一定不是粒子”的学者,被冠以是唯心主义的“帽子”,这是科学上的武断,或者说是科学上的蛮横,是不公平的,也是不负责任的!

   笔者认为,科学是实实在在的学问,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在自然科学的探究中,人们对于物质本质的认识,应该是本着实事求是态度,不可以采用“和稀泥抹光墙”的办法,也不可以采用蛮横的态度去压制他人,使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帽子,去给别人下定论,更是一种荒唐!实际上,光是一种“能量粒子”,不是电磁波!问题是我们如何利用光的能量粒子(粒子性),去解释它的“波动问题”,这似乎是很困难的,但并不是没有可能,因为,在微观现象的研究中,我们不仅要考虑光的粒子问题,还要考虑物质的微观结构,只有这样,才可能正确认识的认识光的本质。本文尝试着利用光的能量粒子的性质,去解释它引起的波动问题,希望大家能够仔细的推敲。

 

 

正文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接触最多的应该是光,如果没有光,什么事情也干不成,或者说,如果没有光,人类可能就无法生存,既然有了光,人类就需要认识它,搞清楚它的本质。对于光的本质问题,很早就有两种说法,一个牛顿的微粒说(1680年),它认为光是一个一个的微粒;另一个是惠更斯的波动说(1690年),它是研究波动的,在牛顿时代,人们只知道光的反射与光的折射定律,即所谓的几何光学,利用这两个学说,都可以得到解释,只是在解释光的折射时,波动说要求光的传播速度在折射系数大的介质里要慢些,而微粒说要求它的速度要大些,可惜在17、18世纪,没有精确的测定光速的方法,所以,两个学说并存,谁也战胜不了谁。

   到了19世纪,人们发现了许多新的现象,包括光的干涉、衍射与偏振现象,干涉与衍射是所有波动所共有的现象,对于这些新的现象,微粒说遇到了困难,譬如干涉,两条光线有时候互相加强,有时候互相抵消。如果是微粒,它们如何能互相抵消呢?至于光的偏振问题,波动说证明了光波是横波,而不是纵波。与此同时,光速度测定也有了比较精确的测定方法,结果证明了波动说是正确的。随后马克斯威尔创立了电磁波学说,证明电磁也有波动,而这种波动和光波一样,光的微粒说被彻底打倒了。

   到了19世纪末,因为光的电磁波学说不能够解释黑体辐射现象,为了解释黑体辐射问题,普朗克在1900年发表了他的量子论,接着爱因斯坦推广普朗克的量子论,在1905年发表了他的光子学说,圆满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这个光子说随着康普顿效应的发现,得到了实验的支持,光子说又复活了。

   爱因斯坦光子说的提出,重新引起了波动说和粒子说的论争,而且问题比以前更尖锐化了,因为凡是与光的传播有关的各种现象,如衍射、干涉和偏振,必须用波动说来解释,凡是与光和实物相互作用的各种现象,如实物的发射光(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光电效应和散射光(康普顿效应),都必须用光子说来解释。从物理学角度上讲,“粒子”的运动是质点在空间的位移,这种位移不需要任何介质,而“波动”则是某种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需要依靠传播介质的质点振动来实现,因此,对于光这个特殊的物质微粒,也不例外,是粒子的,就不应该是“波”,如果是“波动”,就绝对不应该是粒子,二者是完全不可以混为一谈的!

   然而,由于人们现有的认识水平和微观领域的物质结构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因此,还解释不了粒子为什么具有波动性,为了有一个大家都能够接受的办法,科学上认为“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随后证明了作为微观粒子的电子,也具有“波动”的性质,一个实物性微观粒子,无缘无故的在波动,或者是在振动,(原子核的热振动),几乎是“不可思议”的,牛顿力学的“因果律”也完全被否定,实际上,在微观领域,这种“因果律”是存在的,就看人们能否找到这种因果关系。本文首先利用光的粒子性分析一下它的衍射问题。

 

一、衍射现象

   所谓“衍射”是指“波动”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了障碍物上的小孔,波面能够通过小孔成为新的波动源而传播的现象,这是所有“波动”的共同特征,机械波的衍射现象和水面波的衍射如图(1—1、2)所示。

 

   科学家在研究光的现象时,发现光也有类似的现象,如果让光线通过障碍物上的狭缝,当狭缝比较大时,表现出了光的直线传播特征,当狭缝比较小的时候,在像屏上则出现了明暗相间的“衍射”条纹,如图(1—3)所示,此外,光通过一些物体时,也能够出现“衍射”现象,这样似乎就证明了光的“波动性”特征。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觉!

   首先,光是一种能量粒子,而物体的微观结构都是一些分子,它们又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中的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能够受到光子的碰撞,根据碰撞的方向不同,能够产生不同的碰撞效果,一般是能够增大电子的绕核速度,况且在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中,都存在“双电子轨道”,(“双电子轨道”是一种新的发现,参阅后面将要推出的讨论《揭密“双电子轨道”》)当电子加大绕核速度以后,在“双电子轨道”中与反方向绕核的电子发生碰撞,就能够向外发射出新的光子,因此,当光线通过狭缝时,与狭缝的绕核电子发生碰撞,就会形成一些散射的光子,着落在光屏上的不同位置,而形成“衍射”条纹。其中的暗条纹是光子着落不到的位置,这并不是一个抵消的问题。此外,当光线通过一些物体时,也能够形成类似的“衍射”条纹,形成机理是一样的。

  

   所谓“双电子轨道”,是两个电子在同一个平面圆周式的“微场”中,沿相反的方向绕核而形成的电子轨道,就像两个玻璃球在一个管道中沿相反的方向运动,这个条件是苛刻的,也是特殊的,当两个电子在管道中相遇,由于同性电荷的排斥作用,绕核速度变小,绕核半径变小,当它们相背时,同性电荷的排斥作用而加大了绕核速度,绕核半径变大,因此,两个电子在“双电子轨道”中具有“上下波动”的特点,同样的道理,两个电子在相遇点,由于同性电荷的排斥作用而彼此远离,同时又受到“微场”的束缚作用而偏向“微场场心”,因此,两个电子在“双电子轨道”中又“左右摆动”的,这种“上下波动”和“左右摆动”的合成,就是一种螺旋式的“轨迹波”运动。

   如果两个电子在平面圆周式的“管道”中不发生“迎面碰撞”,那么,“轨迹波”的波长的整数倍应该等于圆周轨道的圆周长,即:

nλ  2πR

   只有满足这样的条件,两个电子在“双电子轨道”中才不会发生碰撞,这样电子的运动才是稳定的,两个电子中只要有一个被外来光子碰撞,上述条件就不再满足,两个电子在“双电子轨道”中就会发生擦边碰撞,此时就会向外发射出新的光子,这就是光子通过比较小的狭缝或者是通过比较小的孔径时,就会出现所谓的“衍射”现象的原因。

 

   此外,当光子穿射铁针时,光子也能够与组成钢针的原子中的绕核电子发生碰撞,从而加大绕核电子的绕核速度,也会出现类似的“衍射”问题,这些都是一个绕核电子——吸收光子——再向外发射光子的过程,并不是一个“衍射”问题。

   “双电子轨道”是目前科学上还不熟悉的客观存在,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光的粒子问题、热运动的本质问题、以及研究原子结构问题和分子结构问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下文我们讨论光子干涉现象,敬请关注,谢谢!!!

 作者:王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有人说双缝干涉延迟实验的结果很恐怖?
光如何运作(上)
光是什么,物质或能量
高三物理教案 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原子的本质是什么样的?我们一直都搞错了
王霆:问世间“光”为何物 ——光的行为与三次波粒战争(下)【云里·悟理-第18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