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红楼梦 | 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胡庸医乱用虎狼药(上)

楚予微茫

荆楚大地,予以文化

暗夜微茫,如希望点点

关注

作者:曹雪芹 & 蒋勋 主播:蒋勋

第五十一回(上)

薛小妹新编怀古诗

胡庸医乱用虎狼药

诗能透露心事

前面说到这些十五岁上下的男孩、女孩子在一起写诗。我一直认为,作为文学最精简的形式,诗的最主要的功能是可以透露心事。所以现在很多的红学的考证者,最关心的就是这部小说中的诗句,因为诗句很多时候可能是某种隐喻。在座的朋友可能到现在还有一个习惯,到庙里去拜拜的时候会顺便抽一支签,每个签都是一首诗。我们可能会问,既然神明要预言我们的未来,为什么不干脆讲清楚些。岂不知我们的未来常常处在可知与不可知之间,第五十回里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个人各写了一首谜语诗,而这些诗就暗喻着他们生命的某种状态。

很多人觉得《红楼梦》这部小说和达·芬奇的一生一样,也充满了各种密码,惹了许多人很费心思地去猜。其实如果我们一旦去真正认知自己的生命,就会发现它真的不是三言两语能讲清楚。有的朋友可能会说,我一生按部就班,一切都是计划好了以后才做的,可是我相信大家的生命里一定还有很多潜能,不是你的计划所能规范的。人的一生始终处于一种摸索的状态,而这种摸索就是主观的向往与客观境遇之间的互动。

达·芬奇在绘画的时候,永远不会去想最后的结局是什么,他只是在开始时有个动机。当时有一个女人叫丽莎·乔宫多,她的先生很爱她,请了达·芬奇帮她画张像,这就是后来大家都知道的《蒙娜丽莎》。达·芬奇画着画着,就开始思考什么是青春,什么是衰老。他眼前的这个女性可能二十多岁,可是她曾经是儿童、少女,现在变成了少妇,将来还会进入中年、老年这个时候他巳经不是在画一张画,而是在思考一张画了。他又想:我是达·芬奇,正在画一个女人,画的过程中有我对生命的看法,我要把我认为美的东西尽可能地画到这张脸上,我画的不只是这个女人的肖像,也是我自己的肖像。她脸上的微笑也不只属于她本人,其中也有我对生命里最美的东西的赞赏。最后,达·芬奇就把自画像跟这张像合在一起了,如今我们见到的这张画充满了谜,大家不知道他究竟画的是谁。

如果我们今天照着一张照片来画一张画,绝对不可能是好作品,因为它是呆板的。如果我们肯观察的话,包括对着镜子长时间地观察自己,你会发现你的状态几乎每分每秒都在变。所以,我不希望大家去根据一些红学的考证,来断定某个诗句一定是在隐喻什么。其实所谓隐喻就是不清楚、不确定在可知与不可知之间。隐喻一旦变成确定的一加一等于二,将失去原有的魅力。

宝钗在五十回的结尾处写了一首诗:“镂檀锲梓一层层。”“镂”和“锲都是指雕刻,有一种很高级的雕工,能雕出一层一层的感觉。“岂系良工堆砌成?”第二句很清楚,这个东西非人工所为,乃浑然天成。“虽是半天风雨过”,这个东西可能是挂在树上的,风雨来的时候它会摇动。“何曾闻得梵铃声”,“梵铃”是庙宇的角落里挂的一种铃铛,梵铃响起,让人有种清醒和觉悟。

这个谜语的谜底是松果,宝钗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谜语?宝钗的生命跟松果的关系是什么?她是十二金钗里最聪明的女子,可是她对于生命的执著是真的开悟了,还是最终只是一个发不出声音来的铃铛而已?作者没有明讲。这个松果可能在暗喻宝钗此生所有的堆砌雕琢、用尽心机的经营,到最后其实是没有真正结果的,因为根本发不出声音。可我不认为这是最好的解释。

也许《红楼梦》的精彩只是停留在那四句诗的模糊状态。现在红学可能有两派,有一派是努力地解释这一句是讲什么,这一句是指宝钗什么命运;还有一派则认为还是停留在文本。我们已经讲了五十回了,我一直提醒自己,作为一个讲述者,一定不能离开《红楼梦》的文本。

对它太多牵强的介绍和诠释可能都是在伤害这部小说。因为好的文学一定有它自己的文本,就像李义山的诗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你完全可以用自己的意思去解读它,但永远不要伤害这十四个字自己所产生的力量。

天上人间两渺茫

我相信对人的生命也是如此,宝钗本身是一个生命,就像在座的每一位朋友也有自己的生命状态一样。我们在解读他人的生命的时候,常常会把自己的意见带进去。可是生命最大的开悟在于,有一天你会发现每个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祸福吉凶,我们能做的,大概只有祝福,任何先入为主的介入都有可能是偏见。

我想,《红楼梦》的作者用这样的方法写这些刚刚进入生命状态的孩子,让我们产生很多悲悯、牽挂和担心,可是最终能儆的只有理解跟祝福。所以这个松果对宝钗来讲,到底是褒扬还是嘲讽其实并不清楚。我自己最不喜欢看到的红学考证,是说这一段是讽刺宝钗如何如何。在我看来,《红楼梦》本质上不是一本讽刺的书,它的所有隐喻都带有悲悯的成分,它悲悯每一个人面对着生命遭际时的无奈。宝钗的生命有她形成的客观条件,最后她的谜底可能是松果,可这个松果要怎么去解读,我相信作者并不希望读者下太多的结论再看,宝玉也写了一首诗,第一句是“天上人间两渺茫”,如果只看到这一句,你并不知道他在讲什么。因为这是一个谜语,所以你会急着想知道谜底。可是我却希望你能多停留在“天上人间两渺茫”上。《红楼梦》从第一回开始,就已经在讲关于宝玉的神话了。他跟黛玉的爱情,是上一世造就的因果,这一世是要来还的。所以“天上人间两渺茫”是说本来就没有结局。这个女孩子就是要把所有你曾给过她的甘露,用眼泪来还掉。如果我们认为他们应该变成夫妻,就违反了“天上人间两渺茫”的境界,本来他们的因果就不在于结成夫妻。所以第一句就讲出了宝玉心灵里的东西。他第一次看到黛玉,就说:“这个妹妹,我是见过的。”我想在座的各位的生命里也一定有个人,是前世见过的,也许是父亲,也许是母亲,也许是妻子,也许是丈夫,也许是陌路人我相信“天上人间两渺茫”是在讲一种非常奇特的生命经验,而这样的生命经验不是今天的科学逻辑能够论证的。而《红楼梦》的精彩也恰好在此任何希望一个萝卜一个坑地去找《红楼梦》这一句讲什么,那一句讲什么,最后都会误入歧途,只能把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带入庸俗的价值标准里。“天上人间两渺茫”,它本来就是宝玉的文本。这个句子宝钗写不出,这跟诗的好坏无关,宝钗有很多现世里的执著,宝玉没有,他跟所有人见面都是“天上人间两渺茫”,有一天他要走掉的时候,是什么东西都不会带走的。这个“渺茫”,意思很动人,大家读下去,最后会发现“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宝玉最后真的走到渺茫的世界去了,他只为了因果而来。

第二句:“琅玕节过谨提防。”“琅玕”是讲竹子,这个竹子让我联想到林黛玉住的潇湘馆和她那种孤芳自赏的生命状态,宝玉对这样的生命有很多的牵挂。同时,我们也知道这是跟竹子有关的谜语,它的谜底是风筝,因为风筝是用竹子做的,风筝放到天上去最后是一定要切断线的。中国古代有一个迷信,春天的时候放风筝,只有让风筝飞走,才能把灾难跟邪祟以及病痛带走,所以风筝的线到最后是一定要断掉的,这里真正讲的是宝玉。他觉得生命里遇到的所有人,这一世再多的牵挂,其实也不过是“天上人间两渺茫”。

“鸾音鹤信须凝睇”,过去的风筝跟现在的不太一样,在空中能发出声音。风筝的“筝”字本来就是指乐器,风筝也是空中的乐器,放风筝的时候人不仅在看,也在听。“鸾音鹤信”,是说它能发出非常美的声音;“凝睇”是忍着眼泪、含着眼泪听着这样的声音在空中飞的时候,表示风筝要走了,当它飞到最高处,借风发出很美的声音的时候,就意味着它要像鹤一样地飞走了这其中有宝玉的悲哀,因为知道生命的本质,就像我写过的一首诗里的句子“人与人之间,除了生离与死别,并无第三种结局。

这个时候宝玉的“凝睇”只是对生命本质的悲悯,他是跟宝钗在一起,跟湘云在一起,还是跟黛玉在一起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知道结局是什么。“好把唏嘘答上苍”,生命到最后其实就是“唏噓”二字,也许每个人对这两个字有不同的解释:叹息、落泪、无奈的、无声的哀伤。我有了这一世,而这世最后还是要还到天地之间的,有点儿像沈葆桢的“缺憾还诸天地”。这个谜语的谜底是风筝,真正的谜底其实是宝玉,风筝只是一个物象而已。

当然,我不希望大家只往悲哀方面去想,因为我刚才提到过,当你写到生命本质的时候,很多人会说你最近为什么写的那篇散文这么悲哀?其实细想想,好像并不是悲哀,只是平静而已,平静到能很冷静地看生命的本质。

其实能直面人生本质的人更积极,他能更本质地看到短暂的欢乐跟繁华背后的结局。从哲学的意义上来讲,这首诗里有宝玉的生命态度。

错综复杂的精彩

林熊玉的谜语是:“騄弭何劳缚紫绳?”“騄弭”是古代神话里周穆王骑着去见西王母的那匹马。我们常说的“巫山云雨”讲的就是这个故事。一开口就知道是黛玉,她是天上来的,根本不守人间的规则。意思是如果你真是神马,天马行空,哪里还需要什么缰绳来把你拴住?如果说宝钗是堆砌雕镂那黛玉就浑然天成。她像天马一样不需要任何的捆绑,这个“缚”就是“束缚”。

这个谜底是走马灯。这种灯有点儿像皮影戏,将画着比如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之类的各种英雄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图像剪纸,罩在灯上转,它一转动,故事就发生了。对黛玉来讲,人世间所有的故事不过都是幻影而已。

“驰城还堑见狰狞。”人世间所有的哀伤、痛苦、肮脏、污秽,其实都因为背后有个“主人指示风雷动”,可是“螯背三山独立名”,灯柱是不跟着这些幻象转的。当年在元宵节的时候,常能看到这种走马灯,灯在转的时候的情节的狰狞、美丽是不断变化着的,可是黛玉的生命就像中间那根不动的柱子,外面怎么转对她来说都没有影响三个谜语让我们看到了三种完全不同的生命形态:那个被风雨摇动,可是发不出声音的宝钗;那个天上人间两渺茫,知道人生的巨大本质的宝玉以及保有自己生命的笃定,根本早就看透了世间幻化的黛玉。

我一直希望在座的朋友如果对《红楼梦》真有兴趣,一定坚持回到文本不要害怕看不懂,你一定会看得懂,因为最后你读《红楼梦》不是靠注解,而是靠你自己的生命看懂的。为什么我说《红楼梦》需要二十岁看、三十岁还看、四十岁再看,因为你是用自己的生命在看。等到有一天你恍然大悟,你忽然懂得了自己跟风筝的关系,另一天你又懂得了生命跟那些幻象的关系这个时候你对《红楼梦》的领悟才是真正的生命的领悟,而不是注解层面的领悟。

在五十一回,刚刚来到贾府的年轻、漂亮、聪明的薛宝琴,因为从小跟爸爸做生意到处跑,说自己也写过十首怀古诗。什么叫怀古?就是我们到了某个古代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心有所感而写出的诗。中国古代有很多的怀古诗,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就是典型的怀古诗。

我们今天到了柴山,会有一些感怀,到了台南,可能又会想到某些人。我们的人生旅途,很多路是前人走过的,所以你才会怀古。可是最后你会发现,所有的怀古都是因为你心有所感,否则的话,前人走过的路跟你毫无关系。

这个十五岁不到的薛宝琴,跟着她的父亲到处漂泊,经过了十个名胜古迹,写了十首诗,这十首诗也暗示着十个俗物。所谓的“俗物”就是日常生活里常看到的一些小东西。这十首诗是十个地方、十种心情、十类生命状态,还是十个谜底。这十首诗不知有多少红学考证者一直在找它的谜底,因为作者并没有讲,它们有的可知,有的不可知,非常错综复杂。注意,最好的艺术一定是错综复杂的,因为生命远没有那么单纯,它是很多光和色彩交织起来的状态。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如此,而很多时候这种错综复杂可以由诗来表达。

繁华即将过去

读这十首诗,我希望大家也能用刚才说的回到文本的方法,找到那种若即若离的感觉。不见得每一首诗都在讲一个人,有时候是在讲一种生命状态。

第五回里宝玉进入太虚幻境,看到的那些判词,也不见得每一首都在讲一个人,像林黛玉跟薛宝钗一直是在同一个判词里出现的,所以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方法会导致对文本的误读第一首《赤壁怀古》,赤壁是个地名,这个地方在公元二零八年打过次大仗,死掉了几十万人,所以引发了文学史上的巨大主题。几百年后,苏东坡的《赤壁赋》进一步地丰富了这个主题,每一个文人到了赤壁都会丰富它,以致赤壁现在有了好几个不同的地方,因为大家已经搞不清楚最初的赤壁之战到底发生在哪里了,我们知道赤壁之战是血淋淋的厮杀,是历史上的争霸留下来的一个记录所以薛宝琴走到这里,就写了“赤壁尘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感觉长江之水承载着这么多尘封的历史记忆,流到赤壁时好像都流不动了。这很像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年他走到这个岸边的时候,忽然想起这个地方曾有过的曹操、周瑜、诸葛亮…但这些精英也不过在历史上留下一个空名而已。可是还有成千上万的人是没有名字的,其间充满了历史的苍凉跟悲哀。

元曲中有出戏叫《单刀会》,写的是年迈的关云长重回赤壁,胡子是白的,提一柄大刀在舞台上亮相,然后唱“大江东去”,旁边的人就跟他说:“将军,你看这水—”关羽说:“这不是水,这是二十年流不完的英雄泪。”可见每个历史人物到了这种现场,都会产生悲剧感。

《赤壁赋》的伟大在于它跳脱了政治,变成了对所有生命苍凉的一种感动和悲悯。从政治上讲,当时有人挺曹操,有人挺孙权,有人挺刘备。可是苏东坡到这个现场的时候,一曲“大江东去”的意思是:当年争霸的意义何在?几十万人都死在这个水里。薛宝琴的这首诗也在讲人该如何跳出对于名利的追逐。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当年赤壁之战那么喧闹的火,如今留下来的只有荒凉的风,赤壁之水中那些死者的魂魄,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这才是最巨大的悲剧。这首诗带出了对生命的本质同情,任何生命都不会因为他成为一代精英而变得多有意义,所谓的留名也是徒留虚名姓而已谜底又是一个走马灯,走马灯本身是在灯柱点了油灯,外面转皮影,人看到皮影戏在走马灯里转的时候,会有一种亡魂的感觉。这首诗不是在讲任何个人,而是预示《红楼梦》的繁华将要过去了。“喧阗一炬”的热闹有一天会变成“悲风冷”,后人阅读这个家族的历史时,他们曾经的繁华也不过是徒留名姓的“载空舟”。

人世间的牵连

接下来她到了交趾,交趾就是今天的越南,中国在汉代在这个地方设了交趾郡。越南当时相当于汉帝国的一个省,打到这个地方的是汉代的大将马援,马援曾发誓说自己一定要马革裹尸,希望自己一生能够为大汉帝国开疆拓土,是他在汉朝的边界立了铜铸,所以马援是那些立下汗马功劳的忠臣的代表。这里用到“铜铸金镛振纪纲”,就是用铜铸的柱子和金铸的大钟来“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是说那个声音会传到很远,震慑到了戎、羌这些外族,这里代表着汉朝对外族的征服和镇压。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子房”是张良,据说张良喜欢吹笛子,非常潇洒,马援是靠南征北战来建功立业的,可张良在谈笑之间就能够把国家大事处理得当。这个谜底一般人认为是喇叭,可同时也是在说十二金钗中的贾元春,是元春使得这个家族的繁华达到鼎盛,让这个家族真正在皇室受到了重视。可是我刚才也讲过,所有红学的考证结论都要谨慎,因为很容易被限制住。

接下来,到了南京的钟山,薛宝琴想到一个古人叫做周颙,他是有名的隐士,后来因抵不过当政者的要求,最终出来儆了“海盐令”。所以这里薛宝琴有点慨叹周颙的晚节不保,怎么会坚持不住又出来做了“行政院长”?既然打定主意追求一种纯粹的自由,干吗要去惹这一趟牵绊?“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皇帝的诏令一下来,他就出来儆官了。“牵连大抵难休绝”,是说其实生命当中有各种无可奈何的牽连。注意一下,“牵连”不见得是逼迫,有人拿着枪逼着你是一种牵连;而一个人太好了,你根本无法拒绝他,也是一种牵连。

这种牵连是你只要活着就无法摆脱的,我们通常很难意识到这一点,比如你对母亲的爱就是心甘情愿,我这一世最大的牵连就是母亲,因为你跟她有那么亲密的关系,已经变成了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牵连大抵难休绝”,无论如何都断绝不了,才叫做牵连。“莫怨他人嘲笑频。”所以最后当然要被人嘲笑。这个谜底一般的学者都认为是“提线傀儡”,有点像布袋戏。很多线是人眼看不到的,大家只能看见傀儡在动。意思是说人很多时候是会处于不自由的境况,各种的线在后面牵制着你的生命做出各种的表情、动作,可是其实我们是傀儡。超现实主义的导演布努埃尔的那部《自由的幻影》,中心思想就是说人自由是根本不可能的。

也有学者认为这个不只是在讲傀儡,也不是在讲周颙,其实是在讲李纨,她的丈夫去世以后,她所受到的牵连。“名利何曾伴汝身”,她不要名也不要利,年轻守寡,可是“无端被诏出凡尘”。学者的考证说,因为贾兰后来做官,她变成了一品夫人,这些解读我已经不是很喜欢了,因为已经远离文本了。

寄言世俗休轻鄙

我们再看《淮阴怀古》,淮阴这个地方汉代时曾封过一个侯,淮阴侯就是韩信。韩信在历史上一直是个被慨叹的人物,是个非常会打仗的将军,后来被刘邦当成了接班人,可最后到必要的时候,一下子就把他给整掉了。

历史上在开国的时候常常会出现这种人,傻乎乎的,很会打仗,帮人家把天下打下来,可是他永远不具备看到“狡兔死,走狗烹”的智慧。薛宝琴到了准阴,联想到准阴侯在历史上声势曾经如日中天。“壮士须防恶犬欺说你虽是壮士,可是你要小心,有一天那个最卑劣、最卑微的人可能会来整你,最后整淮阴侯的都是那些他平常根本不看在眼里的人。

“三齐位定盖棺时”,当年刘邦在争天下的时候,有段时间势力非常弱,楚霸王项羽当时已经掌握了三分之二的天下。刘邦很会装,假装自己一点都没有称霸天下的野心。然后韩信一路打到了山东一带,他觉得山东打下来需要有人来治理,就派人去跟刘邦报告说:请允许我暂代齐王。大家知道王”一定要皇帝来封,哪有自己称的?这当然也表明韩信确实是一个政治上的笨蛋。使者来传消息的时候,刘邦正在吃饭,听了以后马上说:“抓起来杀掉!”张良在桌子底下踩了刘邦一下,刘邦马上就懂了,说:“何必暂代齐王,就让他做齐王好了。”淮阴侯就这样做了齐王。张良的意思是你不能这个时候整他,因为军权还在他手里,可见这里面全是政治的权谋。可是《红楼梦》却从这种政治争斗中生出了一种巨大的悲凉。

“寄言世俗休轻鄙”,这是作者真正的悲悯,意思是大家不要嘲笑韩信,觉得他是个傻蛋。“一饭之恩死也知”,《史记》里有一个最动人的故事。韩信在少年时非常不得志,没有饭吃,当时有一个漂母,漂母不是人名,就是在河里洗衣服的女人,看韩信饿得实在没有办法,就拿饭给他吃,韩信磕头谢她说:我是个有志向的人,请告诉我你的名字。意思是你住在高雄的哪个区,等我有一天功成名就,一定报答你。结果漂母大骂了他一顿,说你一个男子汉大丈夫,连自己都养不活,我给你饭吃不是因为同情你,只是我多一碗饭给你吃就是了,我为什么要你报恩。

我一直觉得《史记》里写得最精彩的人不是韩信,而是漂母。我在高雄常常能看到这样的人,就是那种在夜市里谋生活的人,他们身上自有一种达,会觉得你做你的党政军要员,跟我有什么关系?韩信在遭到巨大陷害时,想到一生对他最好的就是那个漂母,可是他已经不可能知道漂母在哪里了。

《史记》中的那个漂母是民间处处可见的一类人。他们没有知识和文化,但却有对生命真正的爱。这是《史记》的传统,也是《红楼梦》的传统,它们告诉你民间的人的可爱,他们偶尔也会被政治利用,可是他们待人始终有人间的同情,不会有那些暗算和权谋。

所以“一饭之恩死也知”,一般人说这是在讲王熙凤,王熙凤不是对刘姥姥好过吗?尤其说“须防恶犬欺”,这个恶犬指的是贾琏,因为贾琏后来休了王熙凤。贾琏本来怕老婆怕得要死,可是等到凤姐没有势力的时候,就要来整她了。我觉得都太牵强。

蒋勋,台湾知名画家、诗人与作家。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后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其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上人间两渺茫——论《红楼梦》与《长生殿》共用曹唐诗
《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49.2
品读《红楼梦》之五十一
试解《红楼梦》薛宝琴十首怀古诗疑团迷案(一)(丁以华)
新评薛小妹的十首怀古诗
关于曹雪芹:重见天日的绝世档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