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崇武镇——忠勇报国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

崇武镇——忠勇报国

(央视中文国际频道20170130《记住乡愁》第三季第十八集)

 

   

 一声声激昂嘹亮的金锣声,在崇武古镇的关帝庙前又一次敲响,明末清初时期,镇守东南沿海的崇武先人,曾无数次击退侵犯家乡的倭寇。凯旋之际,这锣声就会在镇上响起,欢迎将士们得胜还家。如今,献金锣已经深化为一项民俗活动,在重要的节日庆典之时,人们再次敲响金锣,重温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为古镇祈祷纳福。

 记者杨阳:“崇武是一座用石头建起的古镇,白色花岗岩砌就的街巷、老屋,虽然历经岁月的沧桑,却仍旧发出坚韧刚毅的气息。走在古老的城墙上,听着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仿佛可以让人回到那个金戈铁马,炮声隆隆的年代,600多年来,古镇里的军民就是在这城墙上,一次次击退了入侵者,守护了自己的家园。在血与火的洗礼当中,‘忠勇’也就成为了一代代崇武人传递给后人的精神力量。”

 位于福建东南沿海的崇武三面临海,西连陆地,东临台湾海峡,自古以来就饱受海寇侵扰。明洪武二十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范倭寇入侵,修建起了一道沿海防线,北起山东蓬莱,南至广东崖海,共有60多座滨海卫城和所城。

 600多年过去了,大部分海防卫所,都已经湮没在了历史的硝烟中,崇武成为其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今年70岁的汪达明,曾是古镇里的一名中学教师,在他的心中,家乡的文化和历史永远值得后人铭记。记者杨阳:“那个时候,建镇的时候,驻军从哪来呢?”崇武镇退休教师汪达明:“全国各地调集过来的。那么建城之后呢,因为它整个城的周长是2567米,城垛子是1304个,按照那个编制,一个城垛子里要派一个士兵,那么最少要1304个,还有后勤,还有指挥,还有一大帮人在那边保障,那么加上家属就是3000多个。这个小地方一下子拥进来3000多个,它就形成了一个很大的,规模比较大的这个集镇,就慢慢地发展了。”

在明朝政府的号召下,原本只有七户人家的小村庄,迁入了来自中国6个省28个姓氏的将士,他们在此安营扎寨,用坚硬的花岗岩建起牢固的城墙、房屋,昔日荒凉的海边渔村,迅速发展为沿海军事重镇。“所以我们崇武人严格说,我们都是军人的后代,我们的身上流淌着军人的血液,都充满着忠勇报国的基因和精神,一直传承下来。所以援军参军,都成为我们的一个很好的传统。”

古镇斑驳狭窄的石板桥街巷,弯曲有致,一座座石头民居历经风雨,千年不衰。

 在古镇的深处,一条以明代千户钱储命名的老巷中,就上演过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钱氏先祖世代镇守崇武海防,防卫着一方平安。明嘉靖三十七年,倭寇大举来犯,此时,明朝大军正在与北方蒙古交战,无暇南顾,倭寇趁机攻下了沿海诸多城池。而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的崇武,成为敌人的一颗“眼中钉”。

 崇武镇退休教师汪达明:“那一次倭寇集中了大批的人力兵力,来进行攻城。钱储带领全城的军民抗击了七天七夜,打得很惨烈,最后城内几乎断粮,钱储就把家财散尽,拿出去买粮食,安定了全城的民心,最后终于把倭寇打退了。”钱家军的英勇顽强震慑住了敌军,在这场战役过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倭寇都不敢轻举妄动。

然而,三年后的一天夜晚,崇武被海上飘来的大雾所笼罩,一次蓄谋已久的偷袭悄然发生,由于守军缺乏准备,崇武的城门被瞬间攻破,战火燃烧到小镇的街巷中。此时的钱储已经解甲归田,从睡梦中惊醒的老将军没有丝毫犹豫,再次披甲上阵,他把家中所有的男丁召集到了一起,带领全家子弟冲上了前线。汪达明:“那一仗也打得非常惨烈,钱储就跟他的十几个兄弟子孙,全部都壮烈牺牲了,当时,他还有战马,因为他是武将,家里面有养马,骑着战马出去,连战马也战死了。”

 崇武人浴血奋战,再次击退了入侵的倭冠,但钱氏一门却全部战死沙场。为了纪念这些英雄们,百姓把他们的遗骸安葬在崇武城外,并修起一座四柱石亭。其后百年间,人们不断扩建,最终形成了一座无祀宫,为国捐躯的英烈们得以尊享庙堂的香火,被后世子孙世代景仰。

崇武镇退休教师汪达明:“崇武人是一个崇拜英雄,崇拜忠义,崇拜忠勇,长期有这样的精神。凡是为国家为人民做过好事,或者壮烈牺牲的,崇武人都会永远怀念和祭祀他。”

在这片不到半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大小小的庙宇就有十几座,用于祭奠各个时期为了保家卫国而牺牲的英雄们。延续了几百年的鼎盛香火背后,既是向上苍的虔诚祈祷,更是对百年以来忠勇精神的追随。

 记者杨阳:“崇武人把对忠勇义士的尊崇,化为了一种信仰。在这片被称作‘西沙湾’的地方,就有一座特殊的庙宇,里面供奉的是当年为保护百姓,而壮烈牺牲的27位普通解放军战士。”

解放军庙背山面海,辽阔的大海映衬着庙宇的庄严肃穆,日夜不息的涛声寄托着人们的思念。在这座无僧无尼的庙宇中,住着一位80多岁的老人。每天清晨,她都会献上一杯清茶,陪27位英雄说会儿话。在老人的心中,他们不仅是恩人,更是家人。

 新中国成立前夕,败退台湾的国民党军队,仍不时骚扰大陆沿海,与台湾一水之隔的崇武,成为重点攻击的对象.19499月的一天,敌机突然来袭,沿海百姓猝不及防,死伤惨重,当时,有一些解放军战士,借住在当时只有13岁的曾恨家中。炸弹呼啸而来的时候,年幼的曾恨惊慌失措,就在爆炸前的一瞬间,几个年轻的身体猛地跳起来,把小小的身体紧紧地护在了身下。突袭过后,小女孩平安无事,而她的身旁,五名解放军战士却倒在了血泊中。崇武镇居民曾恨:“没有解放军叔叔,我就会死掉,就是解放军叔叔为我们死掉。他们在上面,我在下面。”记者杨阳:“把您压在身底下了。”曾恨:“压在下在。”直到今天,80多岁的老人,仍然把解放军称作“叔叔”,在她的脑海中,那些军人的模样永远定格在了二十几岁年轻的样子,而自己永远是当年那个被救起的13岁小女孩。

那一天,为救百姓,一共有27位解放军战士牺牲在西沙湾,他们就这样永远地留在了崇武,留在了古镇人的心中。从那以后,小女孩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曾恨”,为牺牲的解放军叔叔建一座庙,成为她心中最大的愿望。曾恨:“一个心愿,解放军叔叔放在这个庙里面,下雨来了,日头来了,能给他们搭起一个‘家’,一个心愿。第二个心愿,是看到解放军叔叔,跟我们是亲人一样,没有他就没有我们。中国没有解放军叔叔是不行的,解放军叔叔是为人民的,没有解放军叔叔,为什么有这个新中国,我们一起维护他,就是坚持要建这个庙。”

 曾恨的这个愿望,直到1993年才得以实现。退休后,她卖掉积攒多年的金银首饰,抵押了房屋,用一生积蓄筹建庙宇。得知曾恨要建庙,古镇上的其他人也自发地动员了起来,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刚开始筹建的时候,工地上码放着许多瓦片,一位当地人为建庙捐款3000多元,他拿起一片瓦,写上自己的名字,说“建庙的这块瓦就算我捐的了”。从那以后,每一个捐款建庙的人,都会把自己的名字写在瓦片上。

20世纪90年代,只有2万多人的崇武镇,为建庙总共募集到60多万元。1996年的秋天,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解放军庙拔地而起。

 战士们生前所在部队的司令员叶飞将军,提笔写下了“为了人民,死的光荣”八个大字。

 “百姓有情万民敬英烈,军魂永在千秋镇海疆”,从此,崇武解放军庙声名远播,香火旺盛,每天来此祭奠的人们络绎不绝,共同缅怀这段催人泪下的军民鱼水深情。解放军庙就像一座丰碑,立在西沙岸边,影响着古镇上的人,成为崇武人心中的信仰和精神。

   

         战争的硝烟散尽,和平年代的崇武人,安享着幸福安宁的生活。每家每户的房门终日敞开,随意而平和。织网的姑娘动作灵巧、娴熟,织出的渔网密实紧致,老人们围聚在院内下着象棋,一片悠然自得。每到收获的季节,古镇上的人们就会把吃不完的鱼虾,晾晒成干加以保存。以海为生的人们,每天乘风破浪,时时都有危险,因此,最看重的就是一家人能够平安团圆。于是,崇武也就有了一道寓意圆满,祈愿美好的菜肴——鱼卷。作为当地最知名的小吃,鱼卷的质朴香气飘散在整个古镇之上。品尝一碗鲜烫可口的鱼卷,听古镇上的人们讲述鱼卷的由来,就能明白崇武人的那份充满浓厚眷恋的乡愁。记者杨阳:“很好吃,很鲜甜,很嫩,很筋道。这个小吃,我很想知道,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崇武镇居民钱瑞芳:“它以前,这个鱼卷,我们这边叫‘军粮’。那时候是我们老祖宗在打仗的时候,就是说补充粮食的这种干粮。”相传,明代崇武军人驻守海防,官兵时常出海巡查。尽管每次出海之前都会准备充足的军粮,但是,因为缺乏有效的冷藏方法,食物没办法长久保存。有一次,一艘出海已久的战舰,舱中余粮已经见底,将士们饥肠辘辘。幸好,他们在海中捕捞到一些马鲛鱼,于是,官兵们就把这些新鲜的鱼剔骨取肉,手工擂成鱼糜,再用船上仅剩的番薯粉,和其他配料一起卷成条,蒸熟食用。本来,将士们只是打算饱餐一顿,撑到战舰返航,可是,等他们十多天后回到岸边,却意外地发现,用这种方法制的鱼卷,一点儿都没有变质,而且,不用再次烹煮就能直接食用。崇武镇居民钱瑞芳:“每次出海跟倭寇打仗的话,吃了这个鱼卷,因为鱼卷里面有丰富的营养,每个士兵吃了鱼卷的话,就比较有力气,比较有劲儿,每次跟海寇包括倭寇打仗的话,每次都打了胜仗。”

   数百年的传承,让鱼卷成为崇武当地的著名小吃。无论离家多远,崇武人都会在心底里惦念的一种家乡的滋味。

 沿海而居的崇武人世代以海为生,男人们常年出海捕鱼,女人们承担起了全部的家庭重担。“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一句形象的谚语勾勒出了崇武惠安女的生动形象。记者杨阳:“勤劳善良的惠安女,是崇武最亮丽的风景之一,她们给这座石头古镇,增添了几分柔美的风情。然而,正是这些看似柔弱的惠安女,却在50多年前,毅然拿起了钢枪,为祖国的海防哨所站岗值勤,用她们的坚韧不屈,捍卫着古镇传承了数百年的忠勇精神。”

 与台湾一水之隔的崇武,因为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成为海防最前线。1956年,为防止国民党特务和小股武装的侵犯,崇武成立了“女子民兵连”。如今,由九名惠安女组成的崇武女子民兵连,依然站岗巡逻在崇武的海岸线上。在她们当中,哨长张丽蓉的兵龄最长。自从17岁来到这里,她已经坚守了20多个年头。惠安女哨所哨长张丽蓉:“我父亲是老哨长,也是我们村的民兵营长,当时我还十几岁的时候,他经常回家的时候,在晚饭或是午饭回家吃饭的时候,我们在一起吃饭,他就会跟我讲,哨所的一些日常的生活情况,还有一些站岗放哨的情况。站岗的时候可以拿枪,然后又有子弹,而且打靶的时候又是真枪打子弹,然后感觉说,要是到哨所工作了,那肯定是一件很好的,就是很向往那种工作,感觉很神圣很光荣的一种工作。”

50多年来,先后有300多名惠安女来到哨所,守护在崇武海防一线。哨所的日常训练并不轻松,姑娘们经常一练就是大半天,皮肤晒黑了,膝盖磕破了,甚至脚底磨出了血泡,这些年轻的惠安女们也有脆弱的时候。可是,每当想要放弃时,父辈的教诲就会在心头响起。惠安女哨所哨长张丽蓉:“我的父亲他就经常跟我讲,民兵哨所的工作,不是跟一般的工作一样,它的职责跟别的不一样,而且说如果说每个人都不当民兵的话,那这个工作就没人做了。”哨楼的最高处有一间视野开阔的观察室,通过高倍望远镜,海面上的情况就能一览无余,无论寒冬酷暑,女民兵们都要在这里24小时轮流值班。惠安女哨所哨长张丽蓉:“哨所的工作是一个神圣的职责,就说我们在哨所工作,然后跟我们同龄的在工厂里面工作的职责不一样,我们能肩负起守护我们国家海防一线的安全巡逻。”

5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惠安女民兵们,守护在惠安崇武漫长的海岸线上,靠的是一份执著和坚守,她们为这一方热土带来了安宁,筑起了一道新的海上长城。

中国海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尹卓:“忠勇精神是分两部分,一个是忠,一个是勇。‘忠’就是爱国,忠于国家,另外呢,‘勇’那就是勇敢,能够勇于牺牲,能够去为国家奉献。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在战争情况下,战争来临的时候要挺身而出,参军卫国的这样一个义务。我们说崇武这个地方,崇尚武力,并不是说我们要侵略人家,而是我们要提倡尚武精神,这人民族要敢于作战,敢于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在敌人的侵略面前,在就是比我们强大得多的,武器装备比我们先进多的敌人面前,都敢于跟他斗争到底,捍卫祖国的荣誉,捍卫国家的主权。”

 古镇面向大海的地方,有一座明代修建的灯塔,在呼啸的海风中已经伫立了数百年,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崇武海面是中国东海与南海的气象分界线,附近的海面上,台风、暴雨时有发生,复杂多变的气候,给途经此地的船只带来极大的危险,每当夜晚来临,古老的灯塔就会被点亮。穿云破雾的光芒,为南来北往的船只指引方向,给驾船的人们,带去平安归家的光明与希望。今年58岁的蔡建泉是一名灯塔的守塔工,1983年从部队退役之后,他就来到这里,与灯塔相伴整整33年。崇武灯塔守塔工蔡建泉:“那时候,来的时候是汽灯,灯里面都要打气,加煤油,煤油(灯)的时候,晚上值班的时候,就是你要把这个灯一定要亮,这个灯很重要,这个灯里面是台湾海峡来往的船只,商船、渔船,晚上要照耀这些,导航的,晚上里面一定要守住,不能把它灭掉,一定要亮。”

灯塔的最顶端,这个面积不足五平方米的灯笼屋,是蔡建泉每天工作的地方。小屋里冬天海风呼啸,寒冷异常,夏天酷热难耐,五六十度的高温炙烤的不仅是守塔人的身体,更是他们的精神意志。然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蔡建泉日复一日地坚守在这里,没有丝毫抱怨。在蔡建泉坚守的33年时间里,灯塔上的灯光一次都没有熄灭过,守一盏灯,尽一份责,是蔡建泉最朴素的愿望。

1986年,蔡建泉怀孕三个多月的妻子生病住院,一天夜里,灯塔里的值班电话突然响起,蔡建泉拿起电话,听筒另一头传来一个坏消息,妻子流产了,家人让他赶快去医院。听到消息的蔡建泉心急如焚,可是,如果他这一走,下个时间段就没有人给油灯充气,灯塔就将一片黑暗,走还是不走,蔡建泉在狭小的屋子里如坐针毡,最终,他选择了留下。崇武灯塔守塔工蔡建泉:“去惠安医院住一个多月的时候,我没办法到那边去看她,还是我母亲他们去,我没去,我还是晚上要在这里守着,不能走,没办法。”记者杨阳:“她不会抱怨你吗?”蔡建泉:“不会,她很理解,好多人都这样。有的打渔的时候,家里什么事,病呀,他没办法从很远的地方回来,她都要自己担当的。我在这个工作岗位不能放的时候,她也理解。”与灯塔相伴30多年,无论节日,还是假期,蔡建泉都坚守在这里。看着万家灯火亮起,节日烟花起落,他的内心也有与家人团聚的渴望,但蔡建泉知道,他守护的是一份更为重要的职责。

如今的崇武古镇上,和蔡建泉一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用尽忠职守,为国奉献的质朴信念,支撑起了古镇的今天和未来。

中国海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尹卓:“那么,有了这种忠于职守的精神,我想在和平时期,我们能够忠于职守,在战争时期,就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时光流逝,岁月变迁,阵阵海风声中传来的依旧是英雄的赞歌,楼宇庙堂间萦绕的,依然是古镇人企盼国泰民安的声声祝福。忠勇无畏的凛然正气,就这样融入这石头铸就的古镇,滋养着这方水土,历久而弥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骄傲】惠安崇武今晚亮相央视!崇武尚义美名扬!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旧州镇
暖暖亲子行(四)——惠安风情
【我的卧虎湾】马誉炜:此庙只有惠安有●震撼!感人!
独特的惠安女还能维持多久?
游览惠安县崇武镇三屿渔港(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