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仝小林:细辛重剂应用探讨
关于细辛的用量关于细辛的用量。关于细辛的用量,自古就有‘细辛不过钱,过钱赛人言’之说。宋代苏颂在《本草图经》中说:细辛“其根细而其味极辛,故名之细辛,二、八月采根,阴干用。”《本草衍义》亦言:其“极细直,深紫色,味极辛”,并言“细辛,用根。”其他诸多本草学著作,如《别录》、《证类本草》、《本草纲目》、《和剂局方》、《本草求真》、《雷公炮制论》等,均认为药材细辛,或去双叶,或去苗芦,均取须根入药。
一、关于细辛用量。3.不可多服乎?如明末清初医家张志聪在《本草崇原》中说:"细辛,......岂辛香之药而反闭气乎?岂上品无毒而不可多服乎?"张氏以反问的语气,对细辛的用量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细辛为辛香之药,上品无毒,可以多服。1.细辛有小毒。2.细辛单用和用末时的用量以1g为度。一些地方有以细辛属其他一些植物入药,所含挥发油有差异,这些非正品细辛的使用,必然造成细辛的用量过大,所以要强调正品,即华细辛或辽细辛;
细辛重剂应用探讨细辛重剂应用探讨。●细辛作丸散剂直接吞服,应牢记"细辛不过钱",以确保用药安全;查古今方剂,细辛很少单用末,多配伍使用且入煎剂。研究表明,细辛各部位所含挥发油含量是根>全草>叶,黄樟醚含量也是根>全草>叶,且细辛挥发油90%以上存在于根系中。细辛作丸散剂直接吞服,应牢记"细辛不过钱"之警语,以确保用药安全;刘沛然在《细辛与临床》中提出了6条慎用细辛的情况:①劳痰失血非所宜,反能引血化热。
通过考证,还可以认定,中国药典1995年版以 “细辛”为名所记载的细辛全草并非传统药用细辛,其主要品种、药用部位、采集季节和加工方法等均与传统药用细辛有很大的差异,并且目前在临床上其实际用量 多达12~15g,远远超过历代本草和中国药典1995年版所规定的细辛用量标准。一些地方有以细辛属其他一些植物入药,所含挥发油有差异,这些非正品细辛的使用,必然造成细辛的用量过大,所以要强调正品,即华细辛或辽细辛;
关于临床运用细辛的剂型 细辛不过钱”是指散剂而言,且品种指华细辛。对细辛挥发油分析,中医习用的北细辛(华细辛)、朝鲜细辛,含甲基丁香酚均可达40%以上,与历来中医认为该两种细辛质优的看法相吻合,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故临床北细辛用量不宜过大。其他如短尾细辛、川北细辛、青城细辛、灯笼细辛质差,用量可稍重。这明确地指出"细辛不过钱"是指散剂而言,且品种指华细辛。
细辛是有小毒的吗?在教科书上,细辛是第一味有毒的药,细辛的毒性是比较明显的,所以它的用量也就有一定的特殊性。单用细辛,用散剂,单用为末,不可过半钱匕,半钱匕,我在讲中药用量的时候就说过了,铜钱遮往了两个字不掉下来,那这就叫半钱匕。另外细辛作为散剂,不要长期地服用,因为细辛里面有一种化学成分,叫作黄樟醚,黄樟醚,是一个致癌的化学成分,那么长期服用,它会引起肝脏的一些癌变。
但常规剂量的细辛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顽痹却收效甚微,极大制约了细辛的临床应用。如张仲景的小青龙汤中用"细辛三钱"、张锡钝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曾提到"细辛二钱非不可用"。进一步实验证实,细辛全草经一定时间煎煮后,煎液内挥发油中的有毒成分黄樟醚的含量,随着煎煮时间的延长而较快降低,而挥发油中含量最高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的甲基丁香酚含量的下降速度较黄樟醚慢,即黄樟醚的挥发性远胜于甲基丁香酚,因而含量下降较快。
细辛中毒经历及重视中草药性肾损害 细辛中毒经历及重视中草药性肾损害。汉代张仲景《伤寒论》用细辛5方,《金匮要略》用细辛13方,用量均在一至四两,折合现代的3~10g左右,如小青龙汤中细辛用量三两;当然,临床中所用细辛的品种不同,也给细辛的运用带来难题,入药的正品细辛就有辽细辛和华细辛之不同。除上述正品外,少数地区尚有以杜衡、大花细辛、圆叶细辛、盆草细辛、长花细辛、茨菇叶细辛、金耳环等类似品种作细辛使用。
细辛不过钱之真象。宋代苏颂在《本草图经》中说:细辛“其根细而其味极辛,故名之细辛,二、八月采根,阴干用。”《本草衍义》亦言:其“极细直,深紫色,味极辛”,并言“细辛,用根。”其他诸多本草学著作,如《别录》、《证类本草》、《本草纲目》、《和剂局方》、《本草求真》、《雷公炮制论》等,均认为药材细辛,或去双叶,或去苗芦,均取须根入药。故细辛“单用末”,应遵循“细辛不过钱”之说,而入汤剂则可适当加大剂量。
一般分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补益药、收涩药、涌吐药、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拔毒化腐生肌药。中药化学有别于天然药物化学、植物化学,它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结合中药药理、中医临床的研究,用现代科学观点,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与中药基本特性间的相关性的一门新兴学科。
500种中药现代研究 为马兜铃科植物辽细辛Asarum heterotro- poides F. Schm. var. mandshuricum (Maxim.) Kitag. 又名北细辛(《理伤续断秘方》),或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 又名西细辛(《本草原始》)的带根全草。5. 局部麻醉作用 动物实验表明:细辛挥发油有表面麻醉作用,有浸润麻醉效力,但煎剂无效。(《圣济总录》细辛汤) 配伍效用: 细辛配伍半夏 细辛温肺化饮;合通窍汤,散肺气而通鼻窍。
辽细辛为马兜铃科细辛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为辽宁省的特产药材,是细辛的道地产地故又称辽细辛。其中小青龙汤(严重肺炎)、麻黄附子细辛汤(肾虚致表寒,肾损伤非常严重)、乌梅汤(脏寒,脏腑失去功能)、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中,细辛用量3两;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细辛用量2两;乌梅丸中细辛用量6两。各地常以细辛属其他一些植物入药,如大花细辛、花叶细辛、圆叶细辛等,其挥发油含量基本都低于正品。
细辛的用量,细辛的功效与副作用。自1950年后,药材收购部门对细辛要求收购全草,而挖全细辛的地下须根比采全其地上部分及根头部根茎要困难一点,因此药农大都在细辛地上部分生长茂盛的“夏季果熟期或初秋”季节采集,所采细辛多数叶全根残。其中甲基丁香酚、榄香素、黄樟醚三者存在于所有细辛品种中, 被认为是中国细辛挥发油的特征性成分[4]。因此,细辛“单用末”,特别是单用其根部时,应遵循“细辛不过钱”之说。
重用细辛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毒中药细辛历来被视为治疗顽痹之要药,但自古以来就有“用不过钱,多则气闭塞而亡”之说。我坦诚相告:“细辛用量不过钱,您属晚期重症,需重用细辛,您不怕气闭塞而亡吗?”答者也干脆痛快:“只要是您开的方子,我就敢喝。”这样,重用细辛60克,配伍制附子,制川乌,豕希莶草等药入煎,2周后晨僵时间缩短,疼痛减轻。重用中药细辛,突破了细辛用量“不过钱”的传统禁区。
【本草溯源】再说“细辛不过钱”【本草溯源】再说“细辛不过钱” 2016-03-19 戴美友 应象书院。据香港卫生署联同政府化验所及浸会大学以马兜铃酸为检测指标对部份药材及中成药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马兜铃酸含量以关木通最高,青木香、马兜铃、寻骨风、广防己次之,细辛最低,而细辛的马兜铃酸含量又以地上部份最高,根部最低;入汤剂时,挥发油成分极少溶于水,且能随水蒸气蒸发,因此细辛挥发油在煎液中含量极低。
现今发药交代中汤剂的煎药火候表述,可建议患者在汤剂中加入粳米,米熟汤成。但是,散剂和汤剂也有共通之处,如不能服用散剂时,可以将它煎煮成汤剂服用。汤剂的服用剂量:一般都是以合和升来记量汤剂的服用量。在现实发药交代中,我们应该交代患者在服汤剂后食粥调养,服发汗解表汤剂时要忌服生冷,油腻,腥臭,辛辣的食物。对于丸剂的药嘱,与汤剂相比,没有汤剂那么丰富,现在临床的丸剂都是制得的中成药,服用起来也较方便。
文献研究表明,宋代至清代散剂中饮片用量是汤剂的20.9%~41.9%,即散剂与汤剂中药饮片剂量之比为1∶5至2∶5。由于中药超微饮片是散剂的延伸和发展,古代散剂多是将中药材加工成粗粉后再煎煮,现代散剂则多为直接口服(开水送服),而超微饮片则是将经超微粉碎后的中药微粉用开水冲泡10~20分钟后口服,其主要目的之一均是通过药材细度的提高促进药效成分的溶出,减少用药量,节省中药材。
简说中药临床使用方法剂量第1章 解表药1. 发散风寒药麻黄---煎服,2~9g。或入丸散剂附:厚朴花---用量3~9g砂仁---煎服,3~6g,入汤剂宜后下附:砂仁壳---用量同砂仁豆蔻---煎服,3~6g,入汤剂宜后下草豆蔻---煎服,3~6g。或入丸、散剂。足太陽之上,血氣盛則美眉,眉有毫毛血多氣少則惡眉,面多少理,血少氣多則面多肉,血氣和則美色,足太陽之下,血氣盛則跟肉滿,踵堅,氣少血多則瘦,跟空,血氣皆少則善轉筋,踵下痛。
重用细辛至顽痹。细辛是一味良药,但有“细辛不过钱”流弊之说,临床医生往往不敢重用,限制了它的应用,其实很多顽症,用之得当,效果非常。挥发油中主要成分为甲级丁香酚和有毒成分黄樟醚,黄樟醚确有致实验动物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之毒性,煎液内挥发油中有毒成分黄樟醚的含量,随着煎煮时间的延长而很快降低,而有效成分甲基丁香酚含量下降速度较黄樟醚慢,所以细辛全草煎煮一定时间后不会引起毒性反应。
那么慎用的药(有)活血化瘀的药,行气药,泻下药当中的攻下药,温里药当中的一部分,这样的,也就是说偏性比较明显的,作用稍稍强一点的,这样的一些(药)看来没有什么明显的毒性,但一般也要慎用。在目前的所有的中药学里面,每一个药后面都有一个用量,这个用量就是指的中药的剂量。另外这味药,在方剂里面的地位,它是作为主药,还是辅助药,一般来说同一味药,它在方剂当中作君药的时候,可能用量要大一些;
中药不传之秘在于量:李可对附子古今临床应用剂量的回顾。统计经方中附子的用量可见,生附子均以枚计,如干姜附子汤、四逆汤、茯苓四逆汤等,皆用一枚,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均用生大附子一枚;炮附子的用量在汤剂中也是以枚来计的占多数,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等方用量最重,为炮附子三枚;中等剂量为一枚半至二枚,如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常用量为一枚,如真武汤、附子粳米汤等。
分类:根据泻下强度不同,一般分为润下药(缓下药)、攻下药和峻下逐水药(简称峻下药)。典型泻下药指攻下药、峻下药,以苦寒为主。体虚便秘或积滞,分别配伍补气药、补阳药、补阴药、补血药。兼湿配伍除湿药,兼燥配伍润燥药,气滞、血瘀、痰、饮食积滞都是实,分别配伍行气药、消食药、活血化瘀、化痰药。热结便秘、有形积滞选攻下药,肠燥便秘、老弱体虚选润下药,水肿痰饮类选峻下逐水药。常作为一般攻下药,或缓泻导滞药。
《中药临床用量流域研究》正是我和我的团队采用“方药用量流”、“方药用量流域”的观点进行历代方药临床用量特点研究结果的反映。笔者运用“方药用量流”和“方药用量流域”的观点和方法,全面研究两千多年时间里的临床方药用量情况,通过对临床常用50种中药在两千多年时间里的最大用量、最小用量、平均用量、最常用量和最常用量范围的统计,绘制每一味药物的“用量流域图”,直观、清晰地展示各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用量特点。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傅延龄带领国家973课题“基于文献及临床经验挖掘的中医方药剂量理论研究”课题组,历经5年时间。课题组创造性地将两千多年方药用量历史划分为4个主要阶段:汉唐时期为具有“用量大、范围广”特点的“大汤剂”阶段,宋金元时期为具有“用量小、范围窄”特点的煮散剂阶段,明清民国时期为具有“用量小、药味少”特点的“小汤剂”阶段,而当代为具有“药味多、用量增”特点的“新大汤剂”阶段。
再如《伤寒论》中吴茱萸汤证,第243条言:“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第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方由“吴茱萸一升,人参二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组成,此4味药皆量大,其中生姜用量大至六两,故能用于中阳不足的呕吐、干呕以及头痛吐涎沫。在临床过程中处方剂型决定用量的三大特点:一是汤剂用量最大;
攻下药:番泻叶、芦荟 润下药概述 润下药:火麻仁、郁李仁前面大黄和芒硝是攻下药当中最常用的,所以需要掌握的是这两个药。芦荟 翻过来136页,第四个攻下药,芦荟,这是百合科芦荟当中的两个品种,库拉索芦荟和好望角芦荟,这个主要是作为中药用。芦荟也是很典型的苦寒攻下药,本身它的滋味比大黄还苦,而且还有一个异味,所以有的古代书上就把芦荟叫臭芦荟,还有类似于臭气的,有的本身就把它叫臭秽。
论中医药上层管理及法规对现实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影响 刁保田论中医药上层管理及法规对现实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影响。很多基层医生手里掌握着祖辈相传的优良方剂,但由于受到规定剂型的限制,非但不能将祖传良方有效的应用于临床,还大大限制了一些有志优秀的医疗人士对中医药的深入研究与开发,从而严重的阻碍了中医药精华的挖掘与亮世,这与上层医药机构提出的发展、挖掘中医药口号形成鲜明相逆的矛盾!
补肾壮阳中药偏方大全,中药药酒配方大全 一、补肾壮阳中药偏方大全。8.补肾壮阳中药大全----仙茅 有温补肾阳,除寒湿暖腰膝的作用,用于阳痿,腰膝冷痛等症。2、茶疗: 当然食疗并非万全之策,补肾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在我们中国,茶疗文化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通过茶疗来补肾也受到了广大补肾者的欢迎,其原因有三 其一,对肾进行全面的养护和调理,在平时饮用中慢慢对肾器、免疫功能等进行全面的养护和调理;
汤药才是最好的药物。完整地保留药物所有的成分,就是保留森林生态系统,就是以药物成分的多样性维护药物疗效的稳定性。汤药的加工工序仅一道,煎煮的温度不超过120度,可以保留绝大多数药物的有效成分;“次乌头碱”的毒性仅为“乌头碱”2000分之一,但是药性上“次乌头碱”的效果并没有明显小于“乌头碱”,因此,需要超量使用附子的情况下,就需要用汤剂久煎。很多人觉得汤药太苦难以入口,所以拒绝汤药寻求别的药物剂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细辛不过钱之真象
细辛用量各家说
究竟临床该怎样使用细辛
“细辛不过钱”?别逗了!医圣张仲景告诉你:需要用多少就用多少
【本草故事会】比中药有毒还可怕的,是......
【中药学堂】细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