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特写人物【文章:孟小冬

            孟小冬——红氍毹上的广陵绝响(  

                                        万伯翱   马思猛

 

61年前,一出孟小冬的《搜孤救孤》在上海滩唱得万人空巷。引得川陕平津台等地的戏迷不惜重金坐飞机买黄牛票来听“冬皇”的戏;唱得50万元(旧币)一张的门票竟被黄牛炒到500万元一张,还买不到;唱得买不到票的戏迷为了收听实况转播争相购买无线电(收音机),竟使上海滩无线电脱销,孟小冬不愧为京剧舞台之“冬皇”,她创造了中国京剧史乃至中国戏剧史的奇迹。然而全国解放后,孟小冬的大名却在中国大陆销声匿迹长达半个多世纪,这也是中国京剧史上的一桩咄咄怪事。此虽隔世旧闻,然不妨拂去历史尘埃,以供时人饭后茶余之谈资。

                         、上海滩绝唱

1947年9月,有“上海滩皇帝”之称的杜月笙,假陕西水灾义演暨贺自己60岁生日之名,在上海中国大戏院举办了7场赈灾义演,3场生日堂会。素有“冬皇”美誉的著名京剧女须生孟小冬,于7、8两日应邀在中国大戏院连演两场《搜孤救孤》。这既是孟小冬告别京剧舞台的绝唱,也是她师从余叔岩后,交给热爱她艺术的观众的一份答卷。正因为此,她为这次演出作了十分精心的准备,其时,著名老生谭富英、麒麟童皆曾登门表示,愿配副角演公孙,“冬皇”连称不敢当,再三谦谢而罢。剧中公孙杵臼一角,是杜月笙推荐的票友赵培鑫。娘子由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出演。屠岸贾由与“冬皇”合作多年的裘盛戎出演,轻车熟路。安排就绪后,孟小冬与赵培鑫和琴师王瑞芝、鼓师魏惜云等人,每天吊嗓子、排身段,最后在杜公馆内小戏台进行了15天响排,孟小冬每天都勒上网子,挂上髯口,还穿上青褶子、厚底靴,和大家一起认真排练,终使这出《搜孤救孤》成为当代艺术精品,演出效果空前绝后。

......

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元寿,现代样板戏《沙家浜》的主演,四大须生谭福英之子回忆那天的演出盛况,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这件事情到今天已经过去61年了。就还跟昨天的事情一样,如果不是亲眼目睹,那真不敢瞎说,就一出《搜孤救孤》有什么呢?哪个唱老生的没学过、没唱过?可那天,可以这么说,全国的老生,所有参加为杜月笙祝寿演出的人,除了一个人外,凡是有个名的都到齐了,后台边幕都站满了咱们内行的人。说句不客气的话,那个阵势谁见了也得发怵,不要说出点错,就是有一个音唱得差那么一点点,哪个同行能装糊涂?结果人家孟先生唱得那叫讲究,就那个“白虎大堂”的“虎”字,高耸入云,声如裂帛,谁听了能不动情?能不佩服?就这么一出极其平常的戏,让人家孟小冬先生唱绝了。她唱得非常精练,每句唱腔都很干净,收音都特别帅气,没有任何拖泥带水的地方,唱到这个程度,在咱们京剧的历史上真可以说是空前绝后,如果让我比喻的话,真可以说就跟爆炸了一颗原子弹一样。”

谭元寿先生所言:“所有参加为杜月笙祝寿演出的人,除了一个人外,凡是有个名的都到齐了。”那一个没有亲临现场观摩的圈内人,正是多有不便的梅兰芳先生,但他仍然对冬皇的演出倍加关注。事后,据梅兰芳的管事姚玉芙说,孟小冬演了两场《搜孤救孤》,梅先生在家听了两次电台转播……

孟小冬演完戏之后,观众群情亢奋,久久不肯退场,纷纷要求见见便装的孟小冬,而孟小冬则坚持不肯谢幕.虽经众人劝说,她仍然固执己见,最后还是抱病前来助兴的杜月笙出来劝说,台下的观众实在太热情了,如果不出去谢幕,观众都不散去。于盛情之下,孟小冬重新戴上高方巾,挂上髯口。款款地走到台正中,向台下观众双手合十微微点头示谢,热情的观众仍不肯散去,后来又应观众要求再次便装出场谢幕。《搜孤救孤》—戏经孟小冬一唱而红,成为余派老生精典之作。孟小冬说到做到,从此退出舞台,不再粉墨登场了。

一位戏曲演员受到观众如此厚爱,她所演的一出戏六十多年后还在被后人津津乐道,这在中国戏曲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了。令人遗憾的是,这股“冬皇”热风没有能继续刮下去,而是倏忽间消失了,且消失得无影无踪。孟小冬的一曲“广陵绝响”和她的坎坷人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遐想的空间。

                       二、沪上遇知音

1907年12月9日即农历丁未年十一月十六日,上海天气冷得异常,寒风刺骨,天空还不时飘着大朵雪花,行人个个紧缩着肩膀。中午时分。在民国路(今人民路)同庆街观盛里(今观津里)一条弄堂中的普通阁楼里,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这个刚降生的婴儿不是别人,正是日后红遍大江南北,被菊坛誉为“冬皇”的一代名伶——孟小冬。

相传民间有“腊月羊,守空房”的说法,为了回避这不祥之兆,父母改称小冬生于1908年。然而这在中国流传深远的命学说法,让这位菊坛一代宗师还是终未能逃过这不幸的一劫,在自己的戏剧人生中,还是演绎了一出“冬皇悲歌”。

孟小冬乳名若兰,本名令辉,生于冬天故取艺名筱冬,后改小冬,晚年自署“凝晖阁主”。原籍山东济南府。

旧中国,伶人生活艰难,他们大多居无定所,为卖艺求生而漂泊四海,每到一处都要倚靠地方权贵捧场,才能搭台唱戏,受到权贵们的层层盘剥和歧视,人们称呼这些以唱戏卖艺为生的伶人为“戏子”。出身梨园世家的孟小冬自然别无选择地走上了伶人之路,也同样免不了饱尝伶人的屈辱和心酸。5岁那年,其父孟祥群就开始教她练功,每日清早就带她到上海古城墙上吊嗓子、练功,教她学习老生唱段,以便日后跟着父亲跑码头。孟小冬天生聪慧、相貌秀丽端庄,颇有男生气质。7岁那年就随父赴无锡演出,即登台扮演娃娃生。

1916年,9岁的孟小冬首次在上海登台演出堂会戏《乌盆记》。这是孟小冬在京剧舞台上的首次亮相,据《申报》1939年1月24日缺水生的文章称:“回忆她初次登台,显露色相时,年只9岁。那时沪上闻人关炯之先生,尚在职会审公堂。适为四十寿诞,亲友特为之假座哈同花园祝寿,并集雅歌集与久记社诸票友登台演戏。她客串《乌盆记》,由冯叔鸾饰张别古,颇觉牡丹绿叶。一曲方罢,彩声四起,内行均称为童伶中之杰出人才。”

为了养家糊口,不满12岁的孟小冬就代父挑起沉重的家庭负担,担当戏班的主角儿,在江浙一带跑码头,并于半年之内两下无锡,连演l 30场,在无锡首唱便叫响成名。

......

                            三、戏迷杜月笙 

在孟小冬的舞台生涯中,有两位直接影响她艺术生命的无可回避的男人,这两个男人都是中国现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位就是在中国政治舞台上被勾成大白脸的青帮头子杜月笙,另一位则是像其所饰演的梁红玉、穆桂英等角色一样,享受着爱国爱家、德艺双馨光环的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如上所述,杜月笙早在孟小冬12岁时就在她面前亮相了,那么这位可谓影响了孟小冬一生的人,在许多人笔下被锁定遗臭万年的大白脸究竟是怎样的人物呢?我们不妨拨开历史的雾霭重新审视一下杜月笙其人其事。

杜月笙是近代上海青帮中最著名的人物,名镛,号月笙,1888年出生于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浦东新区)高桥南杜家宅。14岁到上海十六铺鸿元盛水果行当学徒,日夕与流氓、歹徒为伍,嗜赌成性,后转到潘源盛水果店当店员,其间拜小东门一带青帮流氓头子陈世昌为“老头子”。由于陈世昌等人的关系,杜月笙获得机会进入黄金荣公馆。他办事机灵果断,勤勤恳恳、善解人意,很快获得当时法租界华探头目、黑社会头面人物黄金荣和夫人叶桂生的赏识,成为其亲信,由佣差上升为鸦片提运,并负责经营法租界三大赌场之一——公兴俱乐部。

杜月笙发迹后,难得他一改原来的流氓习气。平时端端正正地穿着长衫布鞋,一副文质彬彬的模样。他十分注意结交社会上各种人物,从政要、文入墨客到帮会骨干,无所不有。许多文化界大名鼎鼎的人物如章太炎、章士钊、杨度、江一平、郑毓秀、秦联奎、陈群、杨云史、杨千里等,都是他的座上客,连同名震天下的大教育家新中国出任副总理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黄炎培和新中国首任邮电部部长文革后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朱学范也是他的好友。文化的熏陶,使杜月笙的整个气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曾任《文汇报》社长兼总编的徐铸成回忆他年轻时第一次见到杜月笙的情景时说,他原本以为此人定会是青面獠牙,见了面才知道原来是位言谈举止都很斯文的瘦削老人。

......

                           四、乱点鸳鸯谱

就在孟小冬艺途如日中天的时候,命运和她开了个大玩笑。谁也不曾料到命运既眷顾她又捉弄她,孟小冬在人生旅途上迈出的这一步,竟使她既创造出以后事业的辉煌,又经历了一段对她造成致命伤害的传奇婚姻。

1925年8月,孟小冬参加北京第一舞台盛大义演,与裘桂仙合演《上天台》列倒三。大轴为梅兰芳、杨小楼合演的《霸王别姬》,余叔岩、尚小云演压轴《打渔杀家》。这是孟小冬第一次与梅兰芳在后台擦肩而过,她只是出于礼貌和对梅先生的敬仰,点头示意,叫了一声“梅大爷”。而梅兰芳却在化装室内竖着耳朵边化妆认真聆听了孟小冬的《上天台》。

梅兰芳是中国京剧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表演艺术大师,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就把以梅派艺术为代表的中国京剧先后带到日本、美国和苏联。凡看过梅兰芳那热烈而动人的演出场面的人,都会过目不忘,为他的艺术魅力陶醉,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梅兰芳轻歌曼舞的身姿,配上优美的唱腔,形成了梅派艺术独创的古典美,他改革、丰富了旧剧传统僵化的表演程式,令京剧艺术耳目一新,在国内外赢得了声誉,为当时古老贫弱的中国长了脸贴了金。京剧乃“国粹”之说由此而兴,原来国内的一些反对旧剧的文人名流也就此闭嘴罢休。

当时已负盛名的梅兰芳本有自己美满的婚姻,家庭生活也应当说是幸福的。

但或许是命运注定,此次梅孟相遇后不多日子,又逢8月23日冯公度母八十寿辰堂会,由青衣提调派了一出孟小冬与梅兰芳合演的《四郎探母》,他们因此而上演了一出阴阳颠倒了的夫妻对儿戏,戏中的铁镜公主和杨延辉口口声声是夫妻情,夫妻恩,引起了戏迷的极大兴趣,轰动一时。

1926年5月4日,时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兼银行总裁的王克敏过生日大唱堂会戏。这天,到会的都是北京城内数得着的头面人物,其中也不乏名伶俊秀。风华正茂、名满京城的当红女老生孟小冬和举世闻名、众望所归的男旦梅兰芳,自然均在被邀行列。有了前次《四郎探母》的轰动效应,这回有人更是突发奇想,提议让孟小冬和梅兰芳合演一出《游龙戏凤》。提议者说:“一个是老生之皇,一个是旦角之王,王皇同场,珠联璧合也。”这是一出生、旦对儿戏,唱做并重。当年,还没成为大师的梅兰芳与余叔岩第一回合作,煞费苦心所选的剧目就是这出。因为用今天的时髦话说它可让两人“双赢”,既可让梅兰芳出彩,又可让处于“挎刀”身份且嗓音还未恢复的余叔岩增光。而孟小冬呢,虽然师父仇月祥曾经教过这出戏,但在此之前尚未演过。这次出乎意外,来了一个突然袭击,原定剧目只是唱一出《坐宫》。孟小冬在从未正式登台演出过此戏的情况下,居然敢和梅大师“台上见”!连她的师父仇月祥在台下也为之捏了把汗,担心把戏唱砸。其实早先的演员都有这样的本事,这也是中国戏曲演员独到的本事,即是从未谋面的演员,初次合作演出,也没有事先排演、对台词这一说。只要是照本宣科,循规蹈矩,一丝不苟,双方在台上都有一定的交代,绝不会在台上砸锅。这天孟小冬是由师父仇月祥替她化的妆,他将她头上的网子勒得比较高,这样看上去显得长眉入鬓,又带有点武生气。眼皮上酌红彩抹得稍重一些,带点浪漫气息,使孟小冬更显得落落大方,更显天子的风流潇洒。演出一起哈成,如行云流水,结果出奇的好,得到了在场的戏迷和观众的一致赞赏和欢呼。他们俩把剧中人都演活了,这出戏是写明朝正德皇帝微服巡视,在李家客店挑逗、调戏女主人李凤姐的一出生旦戏。当天的戏妙就妙在这出戏在舞台上是阴阳颠倒的,19岁的姑娘孟小冬扮演的是大明正德皇帝,而有美男子之称的梅兰芳演的则是李凤姐。当台上梅孟表演戏耍身段(动作)时,台下像是哄开了锅,男女粉丝们不断地拍手,不停地高声叫好。尤其是梅迷们,硬是把他俩的这段表演视为假戏真做了。当时就有那么两位好事者说:“这真是天生的一对儿。谁能成人之美,亦生平一乐。哪位大爷要是肯做点好事,何不把他们凑成段美满婚姻。真是一曲“人间佳话。”其他的梅迷齐声赞许。这种只有中国戏曲舞台上独有的角色乾坤错乱现象,就这样被“梅党”戏迷们“乱点鸳鸯谱”了。

台下的哄闹叫好,台上的假戏真做,终于促使这对舞台上阴阳颠倒的“游龙”和“凤姐”携手走进了真实的生活之中。

孟、梅彼此心生爱慕之意,就看怎么捅破这层窗户纸了。

.....

这“红袖青衫俩俊人”的结合使猎奇的戏迷粉丝们不仅没有看到梅孟同台续演恋情的奇观,连孟的舞台风姿都不见了,失落之情油然而生。许多小报记者抓住读者的这种心理,不时地造出梅孟的新闻吸引读者。本来名伶的婚恋很容易生出些是非来,真的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他们原本还算平静的日子好景不长,后来还引出了一宗惊天血案。这是大家都始料未及的事情。

(本文特选自万伯翱、马思猛合著的《红氍毹上的广陵绝响——孟小冬评传》人民出版社之东方出版社 2009年8月第1版)

 

欲读全文或《散文世界》电子版的博友,敬请登录龙源期刊网。

   龙源期刊网链接:http://cn.qikan.com/JournalSearch.aspx?f=1&k=%u6563%u6587%u4E16%u754C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图文:刹那烟花不再一代名伶孟小冬的不了情
孟小冬:一身傲骨,半世峥嵘,一代名伶的戏剧人生
一个人的前世今生,孟小冬
旧影|孟小冬的旦角扮相是什么样的?
【明星苑】孟小冬:温柔是自己给的,坚强也是自己给的 2018-06-04 09:27
娱乐圈上演的那点感情戏,比起当初这两位名角儿差远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