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悸的针灸治疗
【摘要】 在中医理论中,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心悸发作时常伴有气短、胸闷,甚至眩晕、喘促、晕厥;脉象或数,或迟,或节律不齐。参照临床表现,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惹综合征及心功能不全、神经官能症等,凡具有心悸临床表现的,都可按照心悸进行治疗。在化疗过程中或化疗后,如出现心悸表现,可参照本节进行治疗。
【关键词】 心悸 益气养血 健脾养心 针灸治疗
辨证治疗——体针
(一)心虚胆怯
1.症状和体征:心悸因惊恐而发,悸动不安,气短自汗,神倦乏力,少寐多梦,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2.证候分析:惊则气乱,心神不能自主,故心悸。心不藏神,则心中惕惕、悸动不安、少寐多梦。久病损伤心气,故气短自汗、神倦乏力。舌脉均为心气不足之象。
3.治法:益气安神。以手少阴心经穴、手厥阴心包经穴为主。
4.处方
(1)主穴:心俞、巨阙、间使、神门、胆俞。
(2)配穴:善惊者加大陵;自汗、气短甚者加足三里、复溜。
5.操作方法
(1)主穴:常规消毒后,选用直径为0.30~0.35mm的毫针,斜刺心俞0.6±0.2寸,直刺巨阙0.5±0.6寸(向下斜刺),直刺间使0.8±0.2寸,直刺神门0.3±0.4寸,斜刺胆俞0.6±0.2寸。
(2)配穴:常规消毒后,直刺大陵0.4±0.1寸,直刺足三里1.0±0.4寸,直刺复溜0.9±0.1寸。
每日治疗1次,每次治疗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主穴均用捻转补法,捻转幅度为2~3圈,捻转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其他配穴针用补法。
6.心俞、巨阙俞募配穴,功在调补心气,定悸安神。胆俞可壮胆气而定志。间使、神门宁心安神。
(二)心脾两虚
1.症状和体征: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面色白光白,头晕乏力,气短易汗,纳少胸闷,舌淡红,苔薄白,脉弱。
2.证候分析:脾失运化之权,气血化源不足,故纳少胸闷、头晕乏力、气短易汗。心血不足,则心悸。神明失养,神不守舍,则失眠健忘。心其华在面,气血虚,故面色白光白、舌淡红、脉细弱。
3.治法:养血益气,定悸安神。以足阳明胃经穴、背俞穴为主。
4.处方
(1)主穴:心俞、巨阙、膈俞、脾俞、足三里。
(2)配穴:腹胀、便溏者加上巨虚、天枢。
5.刺灸方法
(1)主穴:常规消毒后,选用直径为0.30~0.35mm的毫针,斜刺心俞0.6±0.2寸,直刺巨阙0.5~0.6寸(向下斜刺),斜刺膈俞0.6±0.2寸,斜刺脾俞0.6±0.2寸,直刺足三里1.0±0.4寸。
(2)配穴:常规消毒后,直刺上巨虚0.8±0.4寸,直刺天枢1.0±0.2寸。
每日治疗1次,每次治疗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主穴均用捻转补法,捻转幅度为2~3圈,捻转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其他配穴针用补法。
6.方义:心俞、巨阙如前所述。血之会膈俞可补血养心。气血的生成,赖水谷精微所化,故取脾俞、足三里健中焦以助气血化生。
(三)阴虚火旺
1.症状和体征:心悸不宁,思虑劳心尤甚,心中烦热,少寐多梦,头晕目眩,耳鸣,口干,面颊红热,舌红,苔薄黄,脉细弦数。
2.证候分析:肾阴不足,水不济火,以致心火内动,扰动心神,故心悸不宁、心中烦热、少寐多梦。思虑劳心,更耗伤心阴,故心悸加重。阴亏于下,虚火上扰,则头晕目眩、耳鸣口干、面颊红热。舌红、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象。
3.治法:滋阴降火,养心安神。以足少阴肾经穴、手少阴心经穴为主。
4.处方
(1)主穴:肾俞、太溪、阴郄、神门。
(2)配穴:手足心热者加劳宫、涌泉。
5.操作方法
(1)主穴:常规消毒后,选用直径为0.30~0.35mm的毫针,直刺肾俞0.9±0.1寸,直刺太溪0.6±0.2寸,直刺阴郄0.4±0.1寸,直刺神门0.3±0.4寸。
(2)配穴:常规消毒后,直刺劳宫0.4±0.1寸,直刺涌泉0.6±0.2寸。
每日治疗1次,每次治疗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主穴均用捻转平补平泻法,捻转幅度为2~3圈,捻转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其他配穴针用平补平泻法。
6.方义:本证源于肾阴不足,水不济火,故取肾俞、太溪滋肾阴而上济心火,以治其本。阴郄、神门养心安神定悸。
(四)心血瘀阻
1.症状和体征:心悸怔仲,胸闷心痛阵发,或面唇紫黯,舌紫黯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
2.证候分析:心主血脉,心脉瘀阻,心失所养,故心悸怔忡。血瘀气滞,心阳被遏,则胸闷。心络挛急,则心痛阵发。脉络瘀阻,故见面唇紫黯。舌紫黯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均为瘀血蓄积、心阳阻遏之象。
3.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以任脉穴、手厥阴心包经穴和足太阳膀胱经穴为主。
4.处方
(1)主穴:内关、膻中、心俞、气海、膈俞、血海。
(2)配穴:失眠健忘者加神门;气短自汗者加复溜。
5.操作方法
(1)主穴:常规消毒后,选用直径为0.30~0.35mm的毫针,直刺内关0.8±0.2寸,直刺膻中0.4±0.1寸(或平刺),斜刺心俞0.6±0.2寸,直刺气海1.0±0.2寸,斜刺膈俞0.6±0.2寸,直刺血海0.9±0.1寸。
(2)配穴:常规消毒后,直刺神门0.3~0.4寸,直刺复溜0.9±0.1寸。
每日治疗1次,每次治疗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主穴均用捻转平补平泻法,捻转幅度为2~3圈,捻转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其他配穴针用平补平泻法,气海加灸。
6.内关、膻中、心俞可强心定悸止痛。灸气海助阳益气,气推血行。血海、膈俞活血化瘀。
(五)水气凌心
1.症状和体征:心悸怔忡不已,胸闷气喘,咳吐大量泡沫痰涎,面浮足肿,不能平卧,目眩,尿少,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滑数疾。
2.证候分析:水为阴邪,赖阳气以化之,肾阳虚不能化水,水邪内停,上凌于心,故见心悸怔仲不已。饮阻于上,肺失清肃,加之肾不纳气,则见胸闷气喘、咳吐大量泡沫痰涎、不能平卧。饮阻于中,清阳不升,则见目眩。肾阳虚衰,气化不利,水液内停,则面浮足肿、尿少。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滑数疾,亦为水饮内停之象。
3.治法:振奋阳气,化气行水。以手少阴心经穴、任脉穴为主。
4.处方
(1)主穴:关元、肾俞、内关、神门、阴陵泉。
(2)配穴:伴胸闷气喘甚而不能平卧者,加刺膻中。
5.操作方法
(1)主穴:常规消毒后,选用直径为0.30~0.35mm的毫针,直刺关元0.8±0.2寸,直刺肾俞0.9±0.1寸,直刺内关0.8±0.2寸,直刺神门0.3±0.4寸,直刺阴陵泉0.6±0.2寸。
(2)配穴:常规消毒后,直刺膻中0.4±0.1寸(或平刺)。
每日治疗1次,每次治疗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主穴均用捻转平补平泻法,捻转幅度为2~3圈,捻转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5~l0秒。其他配穴针用平补平泻法。
6.关元、肾俞壮肾阳以行水气,内关、神门宁心定悸,阴陵泉健脾以化水饮。
(六)心阳虚弱
1.症状和体征:心悸,动则为甚,胸闷气短,形寒肢冷,头晕,面色苍白,舌胖苔白,脉沉细迟或结代。
2.证候分析:心阳不振,心失温养,故心悸,动则为甚,且胸闷气短头晕。阳气不足,不能达于四肢,充养于肌肤,故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胖苔白,脉沉细迟或结代,均为心阳不足、鼓动无力之象。
3.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以手少阴心经穴、手厥阴心包经穴为主。
4.处方
(1)主穴:心俞、厥阴俞、内关、神门、关元。
(2)配穴:腹胀、便溏者加公孙、天枢。
5.操作方法
(1)主穴:常规消毒后,选用直径为0.30~0.35mm的毫针,斜刺心俞0.6±0.2寸,斜刺厥阴俞0.6±0.2寸,直刺内关0.8±0.2寸,直刺神门0.3±0.4寸,直刺关元0.8±0.2寸。
(2)配穴:常规消毒后,直刺公孙0.6±0.2寸,直刺天枢1.0±0.2寸。
每日治疗1次,每次治疗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主穴均用捻转补法,捻转幅度为2~3圈,捻转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其他配穴针用补法,针后加灸。
6.心俞、厥阴俞相配可助心阳,益心气奋阳气。内关、神门安神定悸。关元针后加灸,以振奋阳气。
参 考 文 献
[1]刘昕,郜峦.王键教授治疗心悸经验介绍.新中医,2003,35(4):10.
[2]王淑丽,姜良铎.健脾养心治心悸——姜良铎教授临床经验采撷[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6年02期.转
心悸的针灸治疗
原创 针行者 WFAS世针教育 2018-10-24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一般呈发作性,每因情绪波动或劳累过度而诱发,日一常伴胸闷、气短、眩晕、失眠、健忘、耳鸣等症。本症多由体质虚弱、精神因素、病邪入侵三种因素所致。体质因素,为心之阴、阳、气、血虚弱,心神失养而致;精神因素,以惊恐、忧郁、思虑、气血逆乱,心神不安引起;病邪入侵,或风湿舍心,或瘀血内阻,或水饮上犯,或痰浊内扰者。
在临床上,心悸常以惊悸、怔忡两者相区分。因惊而悸谓之惊悸,时作时止,病情较轻;无所触动而悸谓之怔忡,发作无时,稍劳则甚,病情较重。一般怔忡多伴惊悸,惊悸日久可发展为怔忡。
西医的部分心律失常以及冠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神经症等可参照心悸治疗。
病因病机
1、病因
感受外邪
正气内虚,感受湿热邪毒,内扰心神,耗伤气血阴阳,发为心悸;或机体亏虚,风寒湿三气同至,痹阻心脉,心脉运行不畅,发为心悸。
情志受伤
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心血暗耗,化源不足,心失所养,发为心悸。大怒伤肝,肝失调达,肝气郁结,久之导致心脉受阻,发为心悸;劳心太过或五志化火内燔,或虚劳肾精亏损,水不济火,虚火扰动心神而发心悸;
体质虚弱
若平素体质虚弱胆怯之人,遇险临危,感受惊恐,以致神摇不能自主,发为心悸;或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虚弱,久病久养,劳欲过度,气血阴阳亏虚,以数心失所养,发为心悸;或年高营血枯涩,脉络不畅,瘀血内阻而发为惊悸。
2、病机
根据以上论述,心悸的病因有多重因素,而病机则是气血明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毒,痰饮,淤血阻滞心脉,心脉不畅,心神不宁。其病位在心,但与脾胃关系密切。
辨证论治
主症:自觉心慌心跳,时作时息,并多梦易醒等。若属心虚胆怯兼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舌淡苔薄,脉细数。若属心脾两虚兼见头晕目眩,纳差乏力,面白少华,舌淡,脉细弱。若阴虚火旺心肾不交兼见心烦少寐,头晕目眩,腰酸耳鸣,遗精盗汗,舌红脉细数。若心血瘀阻则兼见心痛时作,气短乏力,胸闷,咳痰,舌暗,脉沉细或有结代。若心阳不振、水气凌心则兼见胸闷气短,形寒肢冷,下肢浮肿,舌淡,脉沉细。
分析:心虚胆怯,心虚心不自主,胆虚决断无权,惊则气乱,心不藏神则心悸,善惊易恐,坐卧不安。脉细数为气血逆乱之象。属心脾两虚者,心血不足,不能养心而悸,心血不能上荣于面则面白少华,不能上承于脑则头晕目眩。脾虚失其健运则纳差乏力。舌淡脉细弱为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象。属阴虚火旺者,水火不济,扰乱心神故心悸,心烦少寐,阴亏下虚则腰酸耳鸣,遗精盗汗,阳盛于上则头晕目眩。舌红脉细数为阴虚阳亢之象。属心血瘀阻者,心脉被瘀,心失所养而悸,心脉瘀阻,心络挛急则心痛时作。血瘀气滞,胸阳被遏而胸闷。气机被郁则气短乏力,肺气难以宣降而咳痰。舌暗,脉沉细或有结代为瘀血阻滞之象。属心阳不振者,阳虚不能化气行水,内停上迫于心故悸,胸闷气短。阳虚不能温煦,故形寒肢冷,不能行水则下肢浮肿。舌淡,脉沉细为心阳不足,鼓动无力之象。
治则:安神定悸。兼以补精血、清痰火、温心阳。
处方:取手少阴、厥阴经腧穴及俞募穴为主。针用或泻或补或平补平泻法。穴取神门、郄门、 心俞、 巨阙。
方义:心经原穴神门,心包经郄穴郄门,两穴可宁神定惊;心俞可益心气,宁心神,配心募穴巨阙,俞募相配,补益心气,调理气机,收镇惊宁神之效。
随证选穴:心胆气虚加胆俞、心俞;心脾两虚加脾俞、三阴交;心肾不交加肾俞、太溪;心血瘀阻加膈俞、内关;心阳不振加膻中、气海、足三里。
其他疗法
耳针:心、神门、皮质下、交感、小肠。平补平泻法,两耳交替。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或症状稳定后,用王不留行籽压贴耳穴。每周2~3次。
穴位注射:多用于心悸、胸闷、心绞痛者。可用丹参注射液0.5~1毫升,注射于内关、郄门、心俞、厥阴俞穴下。每次1~2穴,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皮肤针:沿第一至第十二胸椎的督脉及两旁的夹脊穴叩刺,使皮肤潮红。每日1~2次。
皮内针:在心俞、厥阴俞上埋入皮内针,胶布十字固定,三天后取出。休息1~2天后,重复治疗。
针灸治疗各种原因所致心悸,均有一定疗效,并有改善心功能作用。对器质性心脏病出现心衰倾向时,应及时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悸的针灸治疗】
怔忡(心脏神经官能症)中医诊疗方案
5
适宜于针灸疗法的心脏疾病医案
无缘无故心慌心悸是怎么回事? 心悸的时候可以做些什么缓解?
心与小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